bit2009bit wrote:
阿福大的文章每次都讓...(恕刪)
過譽了bit大。
我只是很牛逼,不知道在堅持啥!!XD
所以製造業者看到我頭很痛。
工程師建圖資也很辛苦。資深總工程師說他只有以前製造Cefiro年代跟日本人交手,
才有這樣的難搞,阿福你夠難搞!!

所以我可以感受到工程人員想潛水的壓力。

汽車產業比我想像中效率低很多。
很難on time。我在遊戲業作專案管理製作這麼久,要在產業界樹立績效、知名度,靠的就是
專案時程信用及成果。
但切入汽車產業著時一路跌跌撞撞,到現在都無法讓產品如期順利產出,如果不採取區域聯防
緊迫盯人,將一路失守下去,交期不是以月延遲,是以"季"的再拖。

另外就是結構過於複雜,導致製程不如預期,這台車的空力套件就遇到這樣的實際狀況。
如果我不退讓,讓空力套件爬牆製作黏貼打膠壁面的話。
很有可能跑了爽圖,旦實際卻無法付諸量產,因為製造技術無法克服...等等。
現在我比較擔心的是這一塊。
製造投產的廠商是否能依一起討論時說的掛保證如實驗證。
就算是有執業10~20年經驗,目前專業的製造廠仍然無法有效掌控預算、進程推展。
我只能沒日沒夜的盯。避免失守。
我對專案預算投產、控管態度跟一般的傳產有不一樣的看法。
一般的投產方式,是發包廠喊100元,代工廠喊130元,發包業者議價110元,一路拉鋸。
大廠更容易對代工單位以鼻孔之姿,出手只給80元,如果代工的成本是75元的話。
就掐的死死,餓是餓不死,但也賺不肥。
這就是台灣的代工悲哀。
而發包業經理人,大多陷入老舊思維模式,除了省還要更省。
摳成本就是獲利。
但鮮少人想過,這種心態會得出什麼爛梨子。
假使產品需要100元才能製作的東西,硬摳到接近成本,只要是地球人,勉強承接的代工除
非腦殘了,不然發包業者摳20%,代工業者所投入的力氣、資源也將下修20%,大家都要獲利嘛!
不是嗎!!^^
這樣的環境,只會得出一堆爛梨子產品。永遠不會出現香奈爾級的產品,因為出發的心態就失據
了,只在算數據,看報表,但沒在思考產品立足點,產品並非真正為消費族群來規畫醞釀。
有沒有真正戮力在產品面,消費者感受是很明顯的。
以上述常見的代工模式,這個產品真正在執行端實際投入僅有60%不到的成本,才是這件原本應該
以100%成本製造的產品真面目。
這也是台灣大多數產品永遠也作不出超越100%預期以外的奇蹟。
過去的台灣奇蹟已死!

這樣的代工執行思維,得出60%以下成積的產品是在正常不過。
經理管理人怎麼可以用這樣的模式,來期許僅投產60%不到的實際運作產品能得出超乎想像的
"美好"。
我的執行方式,包括工程案,我都是採用整包工程發出去。
工程、模具、射出承攬者報多少預算,也是對工程承攬者直言,他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報價來核
計劃。
我只看排程、工法、品質。預算,合乎與否我或金主的口袋深度。
我的意思,就是給他灌水的空間。
也就是說要執行得出100%以上的產品,代工端正常老手都會報個行情價。大多處於80~110%
這邊的價位帶。
遇到老實又不錯的代工廠,報80%甚至更低的話,我會想辦法幫他爭取加碼+30%或更多,看口
袋深度。
如果報出水平以上110%的價格,但只要立意良好,表現績優,我很樂意加碼獲利上去。
這都是應該跟投產金主要求的。
而不是摳死死,唯我獨肥。
甚至我的操作方式,向來是執行端可以比我還肥。
包括在遊戲產業,這也是我擅用的殺手翦。包括產品獎金分比我更多出去,把自己屁股下面經理位
置,鋪路給為團隊獲利的新人坐,職銜對我來說,它是一個可以被交意的資源。官大沒實力是沒用
的,只能爛再公司裡。

有好處,將士才會效力。不懂得操作的話,只得到一群裝死當工人的死屍軍團。
養再多員工都是白搭。
這塊肉,老一輩的業者只會吊高高,吃不到。
業者吊這類的肉,我一律都是無視。
而且晾了肉在樹上,一般的動物是再那邊跳呀跳,我們是地球人,請把樹砍斷就成了。
我只培養員工作砍樹的動作,吃得到的肉,才是實的。我帶的人如果再那邊跳,會被我打斷腿。

能分享,就有理由照三餐盯,敢吃肉也得生出東西來!
肯給趨近100%或更多些的肉,才有機會得到100%以上的奇蹟。
我期待這種奇蹟的展現,樂此不彼。

我的心態是這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