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愛看車 wrote:
自創品牌風險及成本的...(恕刪)
要說短視近利也可
不過汽車這龐然大物
要成為一個汽車品牌製造商確實很不容易
當初號稱經營之神王永慶也是撒大錢,最後還是放棄
光市場規模就讓台灣要自創品牌困難重重
一個研發費用100億製造了100台車
一台光研發就1億
賣了1000台
一台光研發就1千萬
一台車要賣多少?
一台車共幾萬個模具
相同的道理開模費用100億
賣了.......
一台車要賣多少?
國內市場比別人小是事實
要先支撐出一個品牌本身就很受限
要自創品牌出口也非運輸出去而已
後備維修等等投資
連宏碁電腦.這種小體積的用品,當初自創品牌,也在後備上吃盡苦頭,差點全退回台灣
加上汽車科技看似簡單,但是失之毫里差之千里
引擎族都是幾十年,累積尺寸數據而來
底盤尺寸也都是長年累積,(去定位時師傅橋的尺寸是否都0.xx mm,讓你開車就差很多)
台灣要在內燃機車占一席之地很難,因為可能投資不起來,也沒有歷史以來的數據經驗
但要在電動車入門卻是有機會的
不過也是要放眼大陸市場,撐大才有機會
別以為汽車是能代工,就和3c一樣 就只差把品牌掛上那摸簡單
裕隆集團旗下經營的品牌,對累積國產品牌誕生的經驗而且永續經營真正的"國產車"有莫大的貢獻
ARTC的誕生、與電子等產業的結合、汽車設計人才的培育
主導VERITA、GRUNDER的經驗,至少我覺得台灣汽車工業史一大半跟裕隆集團有關
以後有錢買德國車,當然就買我喜歡的德國車
如果預算有限,只要LUXGEN有適合我的好車推出,當然優先選擇LUXGEN
至少看到目前推出的MPV也不差,對他還頗有信心
不然裕隆旗下的好車,也一定是我的首選,TEANA當然也是這個等級很棒的選擇
南陽以前有個安駕中心,也算是一點貢獻
很想知道和泰在台灣的汽車工業有甚麼貢獻
除了TOYOTA,每一個等級車款一定還能找到更好的選擇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