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間生技公司把即有的外購檢測機,裝在大機箱裡,然後再裝上一隻機械手就變成了自動化檢測儀器,然後發表,上新聞,找個大官來參觀,媒體拍呀拍這間公司搖身一變,成了防疫概念股股價就飆呀飆以上是夢到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如果有人去研究一下東風引擎的話,會發現東風引擎沒有大問題(每一間車廠都有生產上的瑕疵,如果你很努力爬文的話搜尋的到同一顆引擎在中國雖然也有發生過相同問題,但是比例卻不像那智傑如此)我是猜測問題出在那智傑為何都會拿到這些引擎,恐怕跟東風裕隆結構有關係既然郭董目前也已介入了,那就把有問題的人一一抓出來,問題可以解決大半嚴陳莉蓮一個人要對付那麼多有問題的人,很不簡單
原來所謂新公司在2021就會推出的新車是這二輛老貨S3和U5電動車載2017年就都公佈了,講的也都很神,為什麼都不對一般民眾販售?鴻海和華創成立新公司,對S3和U5有何影響? 鴻海又沒技術,能有什麼改變?感覺鴻海只是要拿S3、U5電動車當作和歐洲車廠的合作籌碼而已,能不能賣出去倒是不重要.看來只有S3和U5是屬於新公司,其他車款和新公司是無關的.
Tesla於2009年3月26日為全電動豪華車Model S揭幕,2012年6月於美國開始零售交付Luxgen於2009年推出7人座 M7 2.2L 、包含M7電動車Tesla到2019年底在全球各地共賣出36.7萬輛各式電動車Luxgen M7電動車,這11年我看到的M7電動車用2隻手指數的出來(包含市府用的在內)電動機製造廠還是MIT...還離裕隆三義廠這麼近特斯拉在美國耶...Luxgen拜託用點心可以嗎,算了~後勤都出了名的(國外客戶來訪,看到這牌L車問是哪一國的,我都說日本)預測鴻海絕對會用子公司談合作,絕對不敢用鴻海簽約
問題是鴻海和納智傑都不熟馬達和電池,馬達台灣還可以找看看富田電機,電動車電池在台灣就是完蛋,台灣產電池貴森森又都是小廠,品質參差不齊,光是要選配出足電壓、足瓦的電池耗費的人力物力時間是別人的數倍,別人松下電池、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大量生產+全自動化,不用像台灣這樣一堆小廠選配半天然後東運西運,別人大量產線自動檢測,電壓、瓦數直接給你全檢,台灣還在搞抽檢,以統計來說信賴區間就在那裏,統計到極限也不可能跟大數據生產追蹤全檢來比,落差真的太大,台灣搞電池研發還差不多,要搞電池生產根本就學睿能進口比較快,補充一下: 特斯拉電動車電池佔整車成本約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