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納智捷S3/U5召回之我見

說明自己是車主
只是要說出連自己都從支持到已經不看好後市了(昨天聚餐,連不看網路的親戚都來問納智捷召回的事情)可見輿論及口碑的力量有多大。
因為往往可以好好處理的最佳時機,都搞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陸市場也因錯誤策略而錯失良機......東風退人不退股讓納智捷自己負責自己搞......
往後,納智捷如果沒有推出一款爆炸性的產品,那麼典藏著紀念車款的日子不遠了

u8415005 wrote:
裕隆高層與公關公司...(恕刪)

這就是我一直存在的疑問了,既然標榜國產,也不是沒有國產引擎,為何不一開始就放華擎,何苦自找麻煩放顆東風?是為了中國市場,別傻了,看看納智捷在對面的銷售量,只能說嚴先生失算,中國那種被民族主義綁架的市場,不是一般常理可判斷的!
用東風引擎可能是因為中國東風納智捷交叉持股投資有關
如果不是在網路爬文看到S3的引擎有問題,我差一點就買了。
以他的價格及配備,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可惜了,一台車。

韓非子 wrote:
哪裡幾十億?拿錢的...(恕刪)


1953年,政府核准嚴慶齡創辦「裕隆機器工廠」,是現今裕隆集團的前身,但初期裕隆只生產柴油發電機和汽車零件,直到1956年才與美國Willys車廠(Jeep的前身)合作生產吉普車,並於1957年環島路試成功,為當時戰後百業待舉的台灣帶來不少希望。

裕隆更在1957年和Nissan簽訂了技術合作計畫,隨後於1960年生產青鳥1200c.c.小客車,讓台灣正式跨入能夠自己組裝生產小汽車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還同時有三陽電機廠(三陽工業前身)和國產汽車(台灣首家汽車銷售商,初期為裕隆汽車總經銷)等公司的成立,為國內汽車產業的開端打下基礎。

60年代全球汽車產業仍以西歐和美國為主角,日系車則是從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才開始崛起。當時台灣的汽車生產規模和技術,只算是「幼幼班」,而政府為了扶植相關產業發展,祭出了多項法令──像是1961年的「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1964年的「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一直到1972年的「促進汽車工業經營方案」等等,都是以法律明文限制或是利用關稅制度來保護國內汽車產業,甚至在70年代還曾一度停止開放小客車的進口,讓大家有錢也買不到進口車,造就了國產車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的景況。等到1977年政府再次開放歐美小客車進口時,這時的國產車腳步已跟不上進口車水準,品質落差也相當明顯。


恩恩 只能買裕隆汽車當計程車,這不知道吸了多少政府保護下的奶水
u8415005 wrote:
納智捷S3/U5召回之我見



台灣巿場先搞出好口碑, 再挾餘威進軍大陸...............

韓非子 wrote:
哪裡幾十億?拿錢的...(恕刪)



"美國特斯拉2009年黯然撤離台灣,回到舊金山擁抱美國政府資金,正式投產。今年,因Model S上市大受好評,甚至單月銷售超越賓士E、奧迪A與寶馬5,股票應聲大漲。當年曾有媒體就電動車產業政策詢問經濟部,經濟部主管官員甚至直接回答「去問裕隆」。 "

這段新聞自己去GOOGLE都還看得到
說虧了幾十億算便宜了
如果TESLA今天在台灣不知道能帶來多大的效益
關於招回一事,納智捷已經很努力了。畢竟引擎是跟大陸東風汽車買的,納廠自己根本沒能力研發引擎,所以更別說是要debug別人的引擎,納智捷肯招回已經是放下自尊!
之前TOBE大陸車的教訓的教訓還不夠嗎??
新車剛出來就出這種大包
真心覺得可以收一收囉
S3/U5車主多屬於預算型的年輕買家,換車的經濟能力或許比較吃力,不是說賣車就賣車,屁股後或許還有一堆車貸。衷心希望這次召回真的能夠徹底處理問題
而不是暫時處理問題
如果真的召回後,車子狀況還是不見改善,那麼納智捷真的可以打烊收攤了,生活館也不用再找點擴建。
日後,我的車要保養維修也就不用再預約了,代步車隨時可借,秘書專屬服務,真的落實以客為尊。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