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 wrote:
哪裡幾十億?拿錢的...(恕刪)
1953年,政府核准嚴慶齡創辦「裕隆機器工廠」,是現今裕隆集團的前身,但初期裕隆只生產柴油發電機和汽車零件,直到1956年才與美國Willys車廠(Jeep的前身)合作生產吉普車,並於1957年環島路試成功,為當時戰後百業待舉的台灣帶來不少希望。
裕隆更在1957年和Nissan簽訂了技術合作計畫,隨後於1960年生產青鳥1200c.c.小客車,讓台灣正式跨入能夠自己組裝生產小汽車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還同時有三陽電機廠(三陽工業前身)和國產汽車(台灣首家汽車銷售商,初期為裕隆汽車總經銷)等公司的成立,為國內汽車產業的開端打下基礎。
60年代全球汽車產業仍以西歐和美國為主角,日系車則是從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才開始崛起。當時台灣的汽車生產規模和技術,只算是「幼幼班」,而政府為了扶植相關產業發展,祭出了多項法令──像是1961年的「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1964年的「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一直到1972年的「促進汽車工業經營方案」等等,都是以法律明文限制或是利用關稅制度來保護國內汽車產業,甚至在70年代還曾一度停止開放小客車的進口,讓大家有錢也買不到進口車,造就了國產車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的景況。等到1977年政府再次開放歐美小客車進口時,這時的國產車腳步已跟不上進口車水準,品質落差也相當明顯。
恩恩 只能買裕隆汽車當計程車,這不知道吸了多少政府保護下的奶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