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四門車型我覺得競爭對手都太強大了(不是指產品本身),多花一點時間把車子的整體競爭力提高,各項功能,性能,品質完善,再推出是比較實在的做法畢竟一款車型上市如果發現沒有太大的競爭力,又或是有品質上的問題是無法輕易短時間內改款,等於這個產品整個生命週期又要有一兩年的空白期這對新品牌車廠是很傷的。加上部分台灣人對國產品牌的要求,一律什麼都要最好的,什麼功能配備又都要齊全,價格又要最便宜,否則酸言酸語沒完沒了。
Eco Hyper是個笨名稱,Hyper是多餘的,英文沒這種Eco Hyper的用法,畫蛇添足,就像現在Luxgen請個日本來的黑手在幹的事情一樣。標上Eco就其實很清楚明瞭了,而且還不會搞成怪英文。車買來之後,上路之前就要請人把這Eco Hyper標籤拿下來,因為真的是很笨的英文用法,一定會被人在路上笑,這跟他們到處用手比個[L]給記者拍照一樣的不可思議。 你好像分不清技師(黑手)與工程師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