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良性競爭"這觀念 現在是不值錢了是嘛?

任仔 wrote:
樓主, 除了少數來亂...(恕刪)


有關納智捷車款這個價格究竟合不合理的問題 請看我在其他討論串回的部分內容:

"一堆人極度關心的價錢問題,
以我所知 台灣代工成本真的不低啊 開發一個新車型要報廢的資源又堆積如山 呆帳損耗以億計算.
不說您不知道,
汽車開發期長 回收慢 開發成本超高 遠不比手機電器花費少 上市銷售回收都快.
一但車子造好要賣了 承製與參予開發的廠商們貨款與模治檢具都要照給的 不能等母廠賺錢損益平衡才付清.
試問納智捷有賺錢嗎?
我覺得損益還沒平衡吧 才幾個車款? 共多少銷量? 積壓的成本與利息跟誰算?當然自己先吸收.
這還不算生產未達經濟規模的話 MOQ的最低成本攤提可是會吃掉絕大部分的利潤.
有開過公司的人就知道 成本回收一被長期壓著的話 不僅週轉問題大 帳款利息損失也很多.
以上兩點再加上台灣代工成本等級 這生意可不好做哦.
如果要先拿成本壓個幾年,
才能回收完開始獲利 同時還要隨時準備數億花費維持新品開發 這種生意願意做的有誰?
殺頭生意有人做 賠錢生意沒人做 一開始賠沒關係 但久賠就沒人願意 對吧?
汽車業的難處 不是外人能體會的到的."

不知道這樣粗略的說明 是否能解釋其實像納廠這樣要頂著台灣品牌的代價其實很高?
我不敢說納廠能算是"愛國",
但如果說這是欺壓台灣人 我亦不認為可以完全說得過去 因為錢是有賺 不過卻不是像外界想的要剝削.
從設計 製造到銷售 為的是銷售的利益 這是商業本質.
但幾乎所有人不管同不同一邊支持納廠 都忽略一個超級大重點:"研發成本".
代工沒有研發成本 沒有要承擔的品牌損益風險 所以成本低很多 只要照規格做就是.
但研發成本是用燒的 失敗了就不能回收.
而這個成本有沒有抵銷本國製造的關稅上優勢?
大概九成可以判定比關稅的減免要多 因為汽車最高成本負擔就是研發段的測試 比重可能接近40%.
通常品零件測試 組件測試 重保件測試 成車評價測試 極限測試...
這些大大小小的基礎常態測試有數十項 真的很多.
粗估一下,
一個車款的開發成本用八億算 扣掉零配件共用省一億 七億的40%是多少? 兩億八千萬.
一台多收十萬 要賣幾台可以攤平開發成本? 不多 兩萬八千台.
阿其他成本勒? 也要攤的哦 啊可是都攤完之後 還沒開始賺錢耶?
下個車型的開發費用哩? 維持公司運作的基礎成本哩?
好 把開發成本優先攤進車價好了 加一點點餓不死的利潤 5%好了?
先不管製造成本吧,
為了前述原因 把市場上相近的車款價格 直接乘1.2倍左右 這價錢可有競爭力? 老實說一點也沒有.
那再照這算看看 單純價格納廠在這邊多收了多少? 對一個大企業而言算好賺嗎?
或許有人又覺得這些看似高於對手的溢價可以迅速攤平成本,
那原先設計開發預估的利基呢? 因車價不能往上加要犧牲掉了?
如果再加上損益未平的當下狀況 是您您做嗎?

好 那再回到規格選配的問題.
基本上 台灣要賣車 價錢絕對是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台灣國產車客群消費習慣對價錢問題實在有夠敏感.
那好吧 現在就開放選配,
夯不啷噹加一加 發現這價錢又跟消費者的預估不一致 不滿意或嫌貴時怎辦? 退訂?
我倒是認為目前不可選配的情況 應該是在看市場反應 如果這真屬多數要望 不太可能不開放選配.
只不過納廠應該是還無法從選配菜單中找出一個能確保各級差異不會打到 又能滿足需求的計畫而已.
若全部開放選配 各級距差異勢必縮小 但縮的太小則不是任何車廠會採用的方式 納廠也不會.
我們等了50年了
我喜歡Lexus
EZZK wrote:
納智捷要成為更好的品...(恕刪)


我很認同要支持本土的車廠,我也覺得要給他們時間成長與進步。
所以我應該會鼓勵我的孫子買Luxgen,雖然我兒子才剛出生....
聽說要有無情的選民才會有偉大的政治家誕生~
不知道要有偉大的車廠,需要有怎樣的消費者?
irsjx2vxo3ne3k84dr1dz4,r4pe8bez3/4ne3bq4bew2j92gea jx4hq me-2d8 e3hy4hi2ty k84!

EZZK wrote:
納智捷要成為更好的品...(恕刪)


htc出新產品時
「規格這麼爛!」
「首發為什麼不在台灣?」
「只賣愛國心?」
「為什麼沒有XXX」
「要是有XXX我一定買」
「連XXX都沒有怎麼買得下手」

Luxgen出產品時
「價格這麼貴!」
「為什麼不做國民車」
「只賣愛國心?」
「為什麼沒有XXX」
「要是有XXX我一定買」
「連XXX都沒有怎麼買得下手」

不遭人妒是庸才~
EZZK wrote:
有關納智捷車款這個價格究竟合不合理的問題 請看我在其他討論串回的部分內容:

"一堆人極度關心的價錢問題,
以我所知 台灣代工成本真的不低啊 開發一個新車型要報廢的資源又堆積如山 呆帳損耗以億計算.
不說您不知道,
汽車開發期長 回收慢 開發成本超高 遠不比手機電器花費少 上市銷售回收都快.
一但車子造好要賣了 承製與參予開發的廠商們貨款與模治檢具都要照給的 不能等母廠賺錢損益平衡才付清.
試問納智捷有賺錢嗎?
我覺得損益還沒平衡吧 才幾個車款? 共多少銷量? 積壓的成本與利息跟誰算?當然自己先吸收.
這還不算生產未達經濟規模的話 MOQ的最低成本攤提可是會吃掉絕大部分的利潤.
有開過公司的人就知道 成本回收一被長期壓著的話 不僅週轉問題大 帳款利息損失也很多.
以上兩點再加上台灣代工成本等級 這生意可不好做哦.
如果要先拿成本壓個幾年,
才能回收完開始獲利 同時還要隨時準備數億花費維持新品開發 這種生意願意做的有誰?
殺頭生意有人做 賠錢生意沒人做 一開始賠沒關係 但久賠就沒人願意 對吧?
汽車業的難處 不是外人能體會的到的."

不知道這樣粗略的說明 是否能解釋其實像納廠這樣要頂著台灣品牌的代價其實很高?
我不敢說納廠能算是"愛國",
但如果說這是欺壓台灣人 我亦不認為可以完全說得過去 因為錢是有賺 不過卻不是像外界想的要剝削.
從設計 製造到銷售 為的是銷售的利益 這是商業本質.
但幾乎所有人不管同不同一邊支持納廠 都忽略一個超級大重點:"研發成本".
代工沒有研發成本 沒有要承擔的品牌損益風險 所以成本低很多 只要照規格做就是.
但研發成本是用燒的 失敗了就不能回收.
而這個成本有沒有抵銷本國製造的關稅上優勢?
大概九成可以判定比關稅的減免要多 因為汽車最高成本負擔就是研發段的測試 比重可能接近40%.
通常品零件測試 組件測試 重保件測試 成車評價測試 極限測試...
這些大大小小的基礎常態測試有數十項 真的很多.
粗估一下,
一個車款的開發成本用八億算 扣掉零配件共用省一億 七億的40%是多少? 兩億八千萬.
一台多收十萬 要賣幾台可以攤平開發成本? 不多 兩萬八千台.
阿其他成本勒? 也要攤的哦 啊可是都攤完之後 還沒開始賺錢耶?
下個車型的開發費用哩? 維持公司運作的基礎成本哩?
好 把開發成本優先攤進車價好了 加一點點餓不死的利潤 5%好了?
先不管製造成本吧,
為了前述原因 把市場上相近的車款價格 直接乘1.2倍左右 這價錢可有競爭力? 老實說一點也沒有.
那再照這算看看 單純價格納廠在這邊多收了多少? 對一個大企業而言算好賺嗎?
或許有人又覺得這些看似高於對手的溢價可以迅速攤平成本,
那原先設計開發預估的利基呢? 因車價不能往上加要犧牲掉了?
如果再加上損益未平的當下狀況 是您您做嗎?

好 那再回到規格選配的問題.
基本上 台灣要賣車 價錢絕對是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台灣國產車客群消費習慣對價錢問題實在有夠敏感.
那好吧 現在就開放選配,
夯不啷噹加一加 發現這價錢又跟消費者的預估不一致 不滿意或嫌貴時怎辦? 退訂?
我倒是認為目前不可選配的情況 應該是在看市場反應 如果這真屬多數要望 不太可能不開放選配.
只不過納廠應該是還無法從選配菜單中找出一個能確保各級差異不會打到 又能滿足需求的計畫而已.
若全部開放選配 各級距差異勢必縮小 但縮的太小則不是任何車廠會採用的方式 納廠也不會.


您的說明很讚,所以我全部Quote進來 ^_^
Raju & Zhang在Smart Pricing書中有提到定價的方式有很多,不是只有成本而已
若論成本,Luxgen前面10年一定是賠錢的

Luxgen 5的定位才是值得討論的,很多人拿Luxgen 5與Altis比
我覺得Luxge 5的定位是在Altis與Camry之間,Bluebird與Teana之間,Focus與Mondeo之間
也就是小型房車與中型房車的Nichi Market

但台灣很喜歡用排氣量來選對手,很多網友看到1.8T這麼貴就沾沾自喜的找到Luxgen的弱點
難道Mondeo 2.0T的對手是Camry 2.0?難怪Mondeo一年賣不到2000輛
Luxgen 房車1.8T對手應該是Altis 2.0而非1.8,2.0T的對手應該是Camry 2.0
這樣比較之下,價位與配備就相對合理多了

1.8T對上Altis 2.0, Mazda3 2.0, Civic 2.0, Lancer 2.0, Focus 2.0
引擎輸出規格跟上述車種在同一個等級,價格上也是「亦步亦趨」
氣囊數變得完全不是弱點(因為大家都比爛),頂級的80萬也不是同級車最貴
除了便宜的Altis賣76萬外(除了Focus,Altis賣得最便宜)
Mazda 3賣81萬,Focus 2.0賣79萬,Lancer賣78萬,而且明年會再漲兩萬

2.0T對上Camry 2.0, Mondeo 2.0D/2.0T, Teana 2.0
這時引擎規格與配備就幾乎是完全勝出,連價格上都會有優勢
2012 Camry 2.0接單價87萬,Mondeo 2.0D/2.0T賣97/100萬,Teana 2.0 85萬起跳

以上才是Luxgen 5的市場定位:一個幾乎沒有對手的藍海
之前Bluebird嘗試在這種定位插入市場,但是引擎規格太爛、頂級配備不夠
5年後Luxgen5再次嘗試,規格完全向上提升
2.0T我覺得很有機會,1.8T只能說跟同級車差不多
lucino wrote:
Luxgen 5的定位才是值得討論的,很多人拿Luxgen 5與Altis比
我覺得Luxge 5的定位是在Altis與Camry之間,Bluebird與Teana之間,Focus與Mondeo之間
也就是小型房車與中型房車的Nichi Market

但台灣很喜歡用排氣量來選對手,很多網友看到1.8T這麼貴就沾沾自喜的找到Luxgen的弱點
難道Mondeo 2.0T的對手是Camry 2.0?難怪Mondeo一年賣不到2000輛
Luxgen 房車1.8T對手應該是Altis 2.0而非1.8,2.0T的對手應該是Camry 2.0
這樣比較之下,價位與配備就相對合理多了

1.8T對上Altis 2.0, Mazda3 2.0, Civic 2.0, Lancer 2.0, Focus 2.0
引擎輸出規格跟上述車種在同一個等級,價格上也是「亦步亦趨」
氣囊數變得完全不是弱點(因為大家都比爛),頂級的80萬也不是同級車最貴
除了便宜的Altis賣76萬外(除了Focus,Altis賣得最便宜)
Mazda 3賣81萬,Focus 2.0賣79萬,Lancer賣78萬,而且明年會再漲兩萬

2.0T對上Camry 2.0, Mondeo 2.0D/2.0T, Teana 2.0
這時引擎規格與配備就幾乎是完全勝出,連價格上都會有優勢
2012 Camry 2.0接單價87萬,Mondeo 2.0D/2.0T賣97/100萬,Teana 2.0 85萬起跳

以上才是Luxgen 5的市場定位:一個幾乎沒有對手的藍海
之前Bluebird嘗試在這種定位插入市場,但是引擎規格太爛、頂級配備不夠
5年後Luxgen5再次嘗試,規格完全向上提升
2.0T我覺得很有機會,1.8T只能說跟同級車差不多



tylersony wrote:
13億 vs 2千3百萬...
老闆的眼睛已經看到對面的市場了
說真的,這個牌子台灣人挺不挺...他應該無所謂吧?...(恕刪)

大陸市場也不好玩了
福斯跟現代早就深根很久
加上日系車、美國車跟歐洲車
還有一大堆台灣沒聽過的中國品牌
以台灣品牌的車要行銷中國
其實只是台灣人自己對自己國家的品牌覺得熟悉而已
加上身在台灣媒體一天到晚在播
在大陸
luxgen???
一個很簡單的想法
中國自己國產的車這麼多
好一點的還有一堆日系車
為什麼要買一個不熟悉的新品牌luxgen
台灣人真的不能活在自己的夢裡啊
分析師要炒股票都會畫很大很大的餅
也會幫大家塑造一個美夢

講難聽一點
搞不好中國這個全世界都要競爭的市場比台灣還難搞
支持國產那是當然的

但不是盲目支持

要讓消費者滿意才是重點

我想很多喜歡L廠的版友

肯定會拿更高的標準來看待新車上市

如果不是業務身分而是消費者

想買的肯定會提出更多意見期望車廠修正以符合自己的期待

這也是很合理的現象

如果你根本就不喜歡該車廠也覺得它好不好跟你無關

我想連上來發言都懶吧

但愛打嘴砲的除外 嘴砲不可取

真的不希望看到未經市場証明就先鼓吹有多好

畢竟這是一個全新的產品

跟其他已經生產很多世代的車款相比

還是讓人少了點安全感

還是老話 真的喜歡 你就買了

會怕的就觀望 不喜歡的 就不買帳而已

我也算是在觀望的其中一個

L加油!!

EZZK wrote:
但幾乎所有人不管同不同一邊支持納廠 都忽略一個超級大重點:"研發成本".
代工沒有研發成本 沒有要承擔的品牌損益風險 所以成本低很多 只要照規格做就是.
但研發成本是用燒的 失敗了就不能回收.
而這個成本有沒有抵銷本國製造的關稅上優勢?
大概九成可以判定比關稅的減免要多 因為汽車最高成本負擔就是研發段的測試 比重可能接近40%.


代工沒有研發成本?

看看tsmc,鴻海的財報再來說這句話吧?


說得好像國內賣的豐田、日產、三菱都不用研發成本一樣。

難道那些車都是慈善團體設計的嗎?

那些母廠都不抽Loyalty的是嗎?

就好像你在肯德基炸雞(KFC)旁邊開一家香雞排一樣。

你會說大家不要支持KFC啦,因為他都不用研發,照著桑德斯上校的菜單規格做就好了。

我的香雞排還花大錢找米其林三星大廚研發的,所以我賣得比KFC貴一點是應該的。

其實消費者關心的只是

好不好吃,價格合不合理,吃了會不會烙賽,That's all.

tylersony wrote:
13億 vs 2千3百萬...
老闆的眼睛已經看到對面的市場了
說真的,這個牌子台灣人挺不挺...他應該無所謂吧?



但台灣人有所謂吧!

假設今天納廠運氣好,大陸人民買單,三個月就賣了1000萬台~~~

然後開始和之前兩台一樣問題一堆,召回、維修……然後把納廠搞倒了

嚴董不會回台灣哭著要政府救嗎?

我一直認為台灣不需要有自我品牌的車廠,已經搞了幾十年了,還扶不起這個產業

那表示台灣沒這方面的人才,放棄這個產業取消關稅保護,讓國民用便宜的價錢買到

“行車正義”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