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誠如16樓所說, 買來之後經過調校.. 所以台灣地區販賣的納智捷的引擎是made in Taiwan ,沒錯.. 以後大陸版的引擎是哪家廠生產的就不清楚了,
為何會向雷諾買引擎呢? 因為裕隆長期以來與日產汽車有合作關係, 而日產汽車早就被法國雷諾集團給併購了.. 目前日本的日產社長, 不是一位雷諾母廠派過去的法國人嗎! 新聞有報導, 也有出書
順便一提, 底盤也是向雷諾買的.. 變速箱是日本TOYOTA集團的變速箱廠-"愛信"生產的
所以,網路上有人會砲這台車是"拼裝車" ,但我覺得一台汽車牽涉技術層次太廣,全由一家車廠自行開發及生產是很難的,所以向他廠或協力廠買技術或零組件是常有的事, 而本身負責最難的"系統整合"..
從零到有開發一顆引擎的成本不是幾十個億台幣可以搞定的, 如果沒有夠大的銷量當後盾,根本沒有大老闆會投資的,所以最快速也最省錢的投資方式就是買現成的囉!!
onno wrote:
請以 吳舜文+大汽車...(恕刪)
我找到的關鍵人物是...豐田汽車
"事實上,大汽車廠沒有做成的主要原因是,擔任經濟部長的趙老與我,因為當時政府希望這個大汽車廠能夠年產三十萬輛汽車,其中十五萬輛出口到海外,經濟部並已經向蔣總統與孫院長報告說,豐田汽車也同意了這樣的目標。
但是豐田汽車的人不斷來提醒我,要我去看看他們的回覆來函,信中他們只說會盡力試試看,並沒有承諾與保證,我向趙老拿了信函來看,才發現我們的翻譯解釋出了錯,是不瞭解日本的文化與習慣,而會錯了意,日本人是不會直接說不,而說的是我們會努力看看,我們中國人以為努力看看,就代表答應了。
豐田汽車的人告訴我,如果十五萬輛汽車真要出口,這家公司保證不會賺錢,我也知道,如果台灣要以雙方的合作名義,自行出口十五萬輛汽車是做不到的。"
來源:http://blog.yam.com/softstone
不過,看起來問題不是單方面的事情
車,是買來騎or開,不是買來修的...但是我怎麼常常在修車啊?!
richard751213 wrote:
+1原想看看是哪家老...(恕刪)
1984年趙耀東全力堆動大汽車廠,更積極希望能夠整合當時國內既有的組裝廠。
當時趙耀東的前提是,假若現有汽車廠願意整併,那麼大汽車廠就沒有持續推動的必要。
可惜,一張寄望政府勿「與民爭利」的廣告與聲明,徹底說明各家車廠仍只願意與日本的技術母廠合作,甘為組裝廠的角色,當時帶領車廠連署者,正是吳舜文女士。
裕隆汽車自1953年成立,政府的扶助政策多是站在寬容的角度待之,也因此可以容許裕隆無法落實逐年提升「自製率」的要求,還持續維持其獨佔性,裕隆剛成立之時,在六零年代政府即訂定排他條款,限制新車廠成立,也規範計程車僅能使用「國產」車輛等等措施,現今裕隆集團準備出售、轉型的新店大規模廠地,也是在政府優惠協助下取得。
吳女士對於催生「飛羚」(feeling)確實居功闕偉,日後裕隆有能力針對cefiro等車款進行局部設計,其人才與經驗也與飛羚的研發歷史有關。然而,如果我們查閱諸如「吳舜文傳」、「裕隆四十年」、「台灣汽車產業發展史」、以及聯合新聞知識庫的剪報資料,當然也可以對於當年反對政府另外委託由中鋼等機構成立「大汽車廠」的吳舜文女士,提出公允的歷史評價。
一位長者的逝世,不必然象徵一段歷史的凋零。
吳女士之於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更可以透過更多的史料理解。
所以,再次回到前提,「在仇視外省特權的政治現況下」這類話語,一點都不需要。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