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這項產品,牽涉到行車安全,車廠在出廠檢驗時,相信會做比一般日用產品更嚴格的測試。
為了新開發車出廠品質把關,多做一次檢驗聽起來似乎合理,如果是真的,其實並不是長久之計。
第一:
除非第二次的測試項目與第一次不同,如果是相同的,第一次就應該可以驗出,而不用等到第二次。需要第二次的檢驗,代表了第一次的檢驗信賴度還不是很高,或者某項零件有intermittent的問題(有時可檢出,有時不能檢出)。
第二:
如同一位網友所言,零件的良率應在大量生產前就達到設定的水準,而非到量產時等全車組裝完畢再來把有問題的零件挑出來。
這家車廠從事製造流程很久了,這些基本的流程應該都相當熟悉,不會有廠商期望在OQC檢驗中,發現大量問題再重回生產的流程。個人只能猜測,要開發這樣一個全新的產品,需要很多的資源、技術來整合,難免遇到一些問題而需要更多一些時間還解決,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只不過是要在不傷害品牌的前提下,如何來面對已訂車的消費者,這是車廠的智慧問題了。
另外,其他製造商應該也可以引以為戒,產品的行銷活動應該在生產計畫實施有把握時才開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