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在歐洲、美國也有很多『網紅』,在這些先進國家的網紅,也會在網路上公開這樣的影片?謝謝。在水管上找了,找了一陣子,沒有找到類似的,是出自於先進國家的網紅。這看起來是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會採取如此的手段,炒作知名度,全世界好像只有一個地方。現在牛仔不忙 wrote:我認知的拆解是(圖片)杰運就只是拆飾件。再說就算他真的拆解車子,他們也找不到懂機械結構的人來說明分析評判,到時還是用"我認為"來呼嚨。
acer wrote:想請問,在歐洲、美國...(恕刪) 有能力分析的人不少,但可惜不會出現在娛樂平臺,主要原因是認真分析起來,你一定會想睡,要聽懂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討論多機構強度問題,先要講降伏強度及應力,不討論鋼樑固定在哪,不看撞擊力如何分散,把焦點放在鋼樑的厚度及寬度,這樣評價車的剛性有失公允。
拆解以外,光是拍這些影片,都是一件辛苦的事。只是,既然辛苦,要做,怎麼不認真一點。娛樂也好、專業也好,感覺這些拍片的,很多都是想「紅」,想要炒短線。這個影片上了以後,後續杰運汽車又上了CX30的影片,二個影片的內容對比了一下,會有這種感覺。現在牛仔不忙 wrote:有能力分析的人不少,但可惜不會出現在娛樂平臺,主要原因是認真分析起來,你一定會想睡,要聽懂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討論多機構強度問題,先要講降伏強度及應力,不討論鋼樑固定在哪,不看撞擊力如何分散,把焦點放在鋼樑的厚度及寬度,這樣評價車的剛性有失公允。
acer wrote:拆解以外,光是拍這些...(恕刪) 我看杰運yb的重點在model及油耗,其中model占70%,如果他油耗有公佈路程軌跡及行駛時間更有參考性。最後說一下納牌的行銷,初期行銷用舒適主調比後期用性能主調還好,畢竟裕隆過去在"新好男人"的行銷策略有較成功的經驗,這經驗不複製,偏偏改用性能行銷,納牌就不是這個料,吸引來重度使用的客群,除了讓車子耐用度下降,也造成其他消費者對納牌是飆仔車的印象並產生反感。納牌改行銷調性可能是要區隔集團中的裕日車,但也害了納牌,現在的出路只剩電動車一途,走險棋尋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