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與其永遠保護不成材的台灣汽車工業,為何不以國家資源集中力量攻克技術難關?

得了吧
在這一點都不重視專業的台灣

更何況
不成材的不是汽車工業
是汽車工業的員工
這世界既公平...也不公平...伯樂到處都有.....只是.....你並不是千里馬......
jyhtai0313 wrote:
得了吧
在這一點都不...(恕刪)

最慘的是,老闆自己創品牌,卻不開自家車....還一直買進口高級車
不能以身作則,叫消費者怎麼能信服呢?
引擎都做不好的廠 能叫車廠~???????
保護不成材的阿斗 還不如讓他倒

一台陸製CLA不用台幣80萬 還不如開放陸車進口

大家都直上賓士不是更好
齋楓羽 wrote:
納智捷想要更好,就是...(恕刪)
沒錯放棄大陸市場直接去歐美賣讓歐美知道台灣之光台灣保持捷
台灣整體勞動力集中在科學園區,服務業,傳產加工業,你提出政府集中資源突破技術瓶頸,請問技術若開發出來,誰要來發揚光大?那又能提供多少就業機會?

台灣的生產技術研發能力是很強,可是都是很分散,特別集中於加工製造生產線,我們缺少基礎開發者。尤其,現在台灣生產的汽車都是代工組裝,這是很難改變的。沒有非常好的配套措施,根本就不會吸引業者有意願轉變。

台灣最有可能做得是加入聯盟,透過汽車聯盟的資源去轉型,就像skoda、三菱汽車,技術瓶頸得委由共同合作與投入資金去運作。

看看某汽車的概念發表會,與誰誰誰共同開發,實際腳色是如何?納智捷主導,還是會中提到的國外知名大廠主導?是屬於聯盟方式的合作嗎?還是單純買專利,技術轉移後再整合呢?
如果不是朝共同開發並且共享集團資源的話,基本上很有可能重蹈覆轍,像是未考慮台灣用車環境這種事情發生。

不想砸很多錢開發技術,是不可能有獨創性,而且很多都是使用舊技術,包裝的東西早晚會被拆破。
SPITFIRE02 wrote:
台灣汽車工業為何受...(恕刪)

說穿了, 不就是 政府想抽稅 而已..

保護是好聽.


這也讓車界引進一些 可以賣的比較多的車型 在本地生產, 供應內需車輛.

本地生產不符成本, 代理就好了..

當然也會有 較有本錢的廠商 突發奇想, 偶爾想自己閞發的一些車型, 來賣看看.


台灣那麼小, 目前還有多少地可設廠, 你我都很清楚..

所以要擴廠, 當然是往外跑..


地小, 就是這樣子, 不要想太多...
weaber wrote:
台灣機車市場也算是...(恕刪)

應該說兩陽
拿著本田給他們GY6
然後離開本田就把GY6進行改造重新設計
結果過好幾年 還是一塵不便
音叉牌 跟上一代跟自己車比較
看兩陽都在互相攻擊
說GOGORO出來打回原形我到不認為
GOGORO第一代的車當時可是被罵慘了
銷售不佳才把當初破10萬的車價下降
第二代GOGORO 就把一堆原本在一代有的比較好的砍掉 價格就下降
GOGORO二代走的是實用性 一代堪稱原廠精品
我到是覺得GOGORO至少知道這市場上的族群要哪些
但反觀納智捷還是不清楚現在汽車市場上車主要哪些
政府的政策有問題
台灣的廠商也不思長進

別說汽車市場小
台灣的機車市場應該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大了吧?
但那幾間廠商有做出什麼了嗎?
一台125已經逼近10萬了
結果跟10年前的125有差很多嗎? 也沒有啊

人家韓國現代跟起亞只花了多久的時間就成為全球前幾大車廠了
台灣這些車廠不知道還在做什麼= =
當初現代汽車剛成立時,還特地來裕隆觀摩咧
現在裕隆已經連現代的車尾燈都看不到了...
五樓說的算 wrote:
人家韓國現代跟起亞只花了多久的時間就成為全球前幾大車廠了


如果維基百科沒寫錯的話
KIA在1944年就成立了,1986年就跟美國福特還有馬自達汽車有技術合作
算下來自有品牌發展了32年了

現代汽車更早,在1976年開始外銷,1968年跟英國福特就有技術合作
算下來自有品牌已經發展42年了

納智捷汽車2009年成立品牌,
算下來自有品牌發展9年了

華創車電也是2005年12月才成立
算下來也才13年

裕隆1953年才成立,還晚了KIA9年
就算從飛羚101車型開始算起,也是裕隆較晚出車
因為裕隆在生產第一台自己研發的車的時候
同年,KIA就已經在外銷了

(KIA:32年 現代:42年 納智捷:9年)
幸好KIA有現代接手,不然21年前就陣亡了
Brother_ant wrote:


如果維基百科沒寫...(恕刪)

造車一甲子,還好有尼桑跟30撐腰!
不然50年前裕隆就變歷史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