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一天飆下來 輪胎的磨耗與煞車皮的磨耗

相同的賽道一整天激烈操駕下來,去比較不同車輪胎及煞車的磨損跟耐用程度,我覺得很合理啊
如果是不同車跑不同道路還做比較那才不合理
如果要強調車子的操控就應該用不同的車+"同樣的胎框配置"+同一條賽道,才能比較出車的差異
如果要比較胎的差異,就應該使用"同樣規格不同品牌的胎框配置"+相同的測試車輛+同一條賽道
任何的比較都要確認"比較"的變數為何!
不同車款、不同框胎配置、不同煞車卡鉗、不同的來令片
是要比較什麼!?
CLA45 AMG wrote:
一台車如過底盤給人...(恕刪)

簡而言之多連桿就是用輪胎壽命換操控跟行路質感,
若不考慮經濟因素就沒差,
多連桿整體舒適與操控平衡一定優於後拖曳臂,
所以,納廠下一個底盤平台是超鋼材鋁合金共構底盤較現行底盤降低35%重量。
採用鋁合金副衍樑副車架,有效降低簧下重量,
多連桿設計可以讓幾何設定更優化,
模組化設計一個平台全車系通用,
加上2.0 260hp 1.5 215hp,及後軸280hp馬達,
屆時才真正有說嘴的本錢。
還有1年半再看看吧!

話說當天所有人除車廠兩位車手外,
沒有任何人開出U6的極限,
一般消費者又是如何?

拭目以待 每個車廠都有代表性車款
提到日產就想到GTR 提到GTR就想到日產
既然水野大師來到了納智捷開拓第二春
相信那時的車子會比GTR更成熟更穩重
想到未來酸民啞口無言就好笑
這是對納智捷的信心
不用去糾結框、胎、煞怎樣搭配吧?這三台出廠時的框胎煞就是如此搭配沒錯吧?這三台要是照你說的來搭配框胎煞那就不是市售車的配置了呀!
以我消費者買車的角度來看很簡單,就是這三台市售車的出廠配件去跑相同賽道,磨損較嚴重的,我直覺就是將來會比較早下課畢業,這消耗品將來提早畢業換新的問題會是消費者買車的考量之一

巴黎鐵塔翻過來轉過去 wrote:
如果要強調車子的操控...(恕刪)

gbs5543 wrote:
拭目以待 每個車廠...(恕刪)


等到那時再買有何不可!
很好奇

為何那麼執著於某某某

日輪石方 wrote:
簡而言之多連桿就是用輪胎壽命換操控跟行路質感,
若不考慮經濟因素就沒差,
多連桿整體舒適與操控平衡一定優於後拖曳臂,)


您說的沒錯,但是BMW X1胎磨損略高的原因是操控性好,故車手不自覺的增加彎中車速了。我舉F1跑沒幾圈就要換胎的例子就是如此,同理,公車輪胎絕對耐用里程高於一般大馬力高級轎車胎。
換句話說,同樣車速,同樣彎角,多連桿對輪胎的磨損一定是小於拖曳臂,因為多連桿的最大目的就是保持四輪最大水平面的貼地。

若要說到經濟性,重點來了,GT220是19吋胎,X1是17吋胎,4顆進口胎價差是算萬的,整體下來X1反而胎錢省很大。

我只知道我朋友的U6,

兩萬回原廠保養,

技師跟他說後來令片該換了,

他跟我說時我覺得怎麼可能,

正常也是前面來令片先磨完,

後來上網查還真的很多人的U6是這樣,

話說兩萬就要換後輪來令片也真奇怪。

再來影片中的U6是裕隆自己準備的,

也不是隨便抽測的,

也不是很公正的車手去開,

大家都是拿錢辦事而已,

有本事送紐柏林測呀!

真當大家是白痴,

納智捷自己講講就是真的了嗎?

其實納智捷自己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一直都在跟別人比,

跟高級車比,

跟歷史悠久的車廠比,

要比也是給錢叫媒體去比,

納智捷自己一直拿出來說,

會比找公正的媒體出來說好嗎?

再來車真的好的話,

口碑自然做得起來,

國外也不會賣得這麼差,

納智捷自己先好好檢討自己,

別再用買國產車就是愛台灣這一套,

太多廠商都是用這一套愛台灣在賺錢,

不過也真的很多人吃這一套就是了,

別忘了台灣是詐騙技術輸出主要國。

CLA45 AMG wrote:
您說的沒錯,但是BMW...(恕刪)

我不這麼認為,給好的東西然後售價不往上抬才是好車,
給便宜的東西,然後售價破百萬,讓你以後保養費用低,這樣算良心車嗎?
其實以後路上看到納GT220,別太挑釁。
車子兇,人如果又兇,開起來很可怕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