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為什麼國瑞和三陽無法有自創品牌的汽車?裕隆卻可以?

沒有政府的一百億,納牌可能就倒了
chrischiu71 wrote:
沒有政府的一百億,...(恕刪)


證據呢?不要空口說白話.把那智捷沒有拿政府100億可能會倒的證據拿出來.要不然你的話只是在造謠.

銀噹•馬汀 wrote:
雖然不知道你要褒還...(恕刪)


裕隆跨出自有品牌的一步.也為台灣汽車工業盡了一份心意.至少也要給他點個讚吧?

deep light wrote:
自創品牌為什麼很難...(恕刪)


別怪台灣民族性差
同樣都是車,同樣的金額下
為什麼要花錢買罪受?
就像是電影
同樣都是喜劇,同樣要花一個多小時去看,同樣要付出200塊
你會選國片豬哥亮"大"開頭的系列電影還是好萊塢的電影?
一分錢一分貨,不值錢還用情懷包裝來賣
把消費者當盤子阿

Bemo_Du wrote:
別怪台灣民族性差同...(恕刪)


如1962年5月,韓國政府頒布"汽車工業保護法",嚴格限制外國轎車及其零部件進口,這些都給各汽車公司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其次是韓國的汽車工業沒有走分散化的發展道路,而是堅持向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在政府強有力的干預和控制下,通過改組、聯合形成了"現代"、"大宇"、"起亞"三大汽車集團,目前其生產集中度已達90%以上。1997年經濟危機時,現代集團又兼并了起亞,成為韓國最大的汽車集團。
在韓國,購買國產車已經成為了國民一種自發的行為,而購買進口車似乎會面臨某種無形的約束,也許稅務人員會來查你的收入,停車的時候也會多一些麻煩……
對于韓國人來說,買國貨、用國產車沒什么好奇怪的。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現象值得我們研究。韓國既然早已是GATT(關貿協定)的成員,1995年又加入WTO,其中的規則韓國不可能不熟悉,為何還能在GATT與WTO的眼皮底下,把自己的汽車工業保護得如此完好?韓國通過關稅和非關稅保護措施盡力保護民族產業

lg6677 wrote:
為什麼國瑞和三陽無法有自創品牌的汽車?裕隆卻可以?...(恕刪)

人因夢想而偉大!

「要為中國人的汽車裝上輪子」

一個也盡了點心力的手排S5車主 路過

這件事情,關係到國民黨利益輸送。
問問四五十年前曾經開計程車的老人家就知道。
當年有一陣子,計程車一定要買裕隆的車,才給營業。當年計程車大多是裕隆「勝利」車款。計程車司機抱怨,明明買進口的中古車比較便宜也撐得比較久,但卻因政策而不能。「駛車紅衫穿一半,賺的錢卻都拿去修車」。
還有種種保護,就是要讓裕隆賺。
如果政府規定某產品一定要跟你買,你還不能存夠研發資本嗎?
我這輩子第一次開車是裕隆速利1.2,空車價19萬8,好便宜嗎?沒動力方向盤,車窗手搖,音響加價選配,空調加價選配(很多人選配電風扇),計上當年的國民所得,19.8萬簡直是天價。
後來他們研發了剛開始很轟動,後來卻丟人的飛羚。
後來雖然都跟日產合作,但三義研發一直在,記得senter有一代,外觀改一下改得好難看,叫做senter HV,號稱台灣研發的傑作。
現在好點了,L牌不像以前那麼丟人現眼了。
汽車工業號稱民族工業,說是要有製造汽車的能力,才做得出坦克。
扶植民族工業,是站在國家大義的立場下,行利益輸送之實。
還好現在成功,沒以前那麼丟臉。

lg6677 wrote:
台灣只有一家汽車代...(恕刪)


拿了一百億,甚麼都做不出來....

lg6677 wrote:
如1962年5月,...(恕刪)


台灣不是沒保護過,
飛羚.......
一樣是同一家車廠......
lg6677 wrote:
台灣只有一家汽車代工...(恕刪)

看看納智捷現在的處境
你就知道自創品牌在臺灣有多慘
創了品牌
不賣低價被罵無良賺臺灣人的錢
看看和泰的偽七人座貨車
賣天價大家還覺得好棒棒

車子研發要錢要時間
臺灣人看到異音就痛罵
有毛病就要換台新車來賠償

自創品牌
燒錢燒時間
還要連個人名聲都賠下去

真是笨蛋才會在臺灣這個超小市場又很多斤斤計較的偽專業人士的地方自創品牌
  • 2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