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勢力 wrote:
想必版主一定非常感動,就如同以前外國友人在台灣看到他國家的廠牌一樣,感動的紅了眼框,但當時我無法體會,殊不知版上某些人既生在台灣有何深仇大恨,不喜歡就不要買沒人逼你,也不必一文不值置之死地,就最愛掛嘴邊,政府保護50年?不知多少企業一樣政府補助 ,但只想賺簡單代工的錢,是笨蛋才花百億自創品牌給偉大聰明的酸民酸,如果時是我就拿幾億花天酒地,夜夜昇歌就好了,實在懷疑這邏輯&心態,所有品牌都跟馬自達全進口好嗎?沒有自有品牌好嗎?小時候常盼望台灣自有品牌車的樣子,但飛羚因為觸怒日產而夭折,希望台灣各產品自有品牌能更上層樓,不只汽車業,不然下一代以台灣市場規模就真的要當台勞了,想想台灣代工的福特,豐田,日產光榮外銷,更利害回銷母國,但人家會說這是台灣品牌嗎?
...(恕刪)
容我跟您解釋一下~
飛羚並沒有觸怒日產~ 不然開發時為何專門幫台灣更改 CA18 缸徑讓排氣量降至 1796~ 缸體還供貨至精兵生產~ 再來何必在裕隆最難過的時後提供新世代的 New Sentra 給裕隆代工(剛開始還是掛 Yue Loong 廠牌)~ 不提供車種~ 讓裕隆倒了就好!
日產需要海外配合廠,有海外廠可以攤舊機器和模具又有收益和市佔,他會想加強控制,但不是要掐死你。搞死你再拉個可以上抬面的車廠,不如在原來的大餅上再狠狠的咬上一口。
吳舜文有心但時機不對,在完全無法掌握幾個重要技術(或有其他購入來源)時,就讓原代工母廠覺得你有脫離掌心成為對手的可能,自然功敗垂成。
韓國車廠是在2004年後,日本佈局海外,和韓國合資許多重要部品廠,產品良率上昇,更趁金融海潚後不少車廠經營困難時,大舉買技術、收人才,至今日看到成效。
有時是時機成就英雄啊!
sunlight_huang wrote:
容我跟您解釋一下~飛...(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