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Luxgen想要存活下去, 甚至是擠身國際品牌...


衝阿衝阿 wrote:
裕隆也只是一家私人企...(恕刪)




我也不認為國家應該拿資源去圖利特定廠商
國家應該支持汽車產業,但不是裕隆或luxgen
想想現在台灣連基礎建設都沒搞好,中山北路坑坑洞洞一堆
網路頻寬看不到人家的車尾燈 該做的沒做 蚊子館蓋一堆
那不是政黨的問題,是整個政治風氣和制度的問題
台灣的問題已經很多,稅收已經很少
還要拿稀有資源去圖利廠商,說不過去


我也支持裕隆,希望台灣品牌Luxgen大賣國際
但我想國家該做的就是開闢市場(關稅、ECFA、FTA)
稍微減稅一點,並大力培養相關企業人才 才是真的

其他把政府該做的做好再說
萬能政府只會造成萬能貪腐
我們該支持台灣和台灣品牌,但不該期待國家機器輕易的動用資源去賭博

ravior wrote:
我也不認為國家應該拿...(恕刪)


有些檯面上講起來很冠冕堂皇的話聽起來是比較順耳的, 但是檯面下怎麼做往往才是致勝的關鍵

尤其是國際競爭博弈, 想要以小博大, 還要接受強者的遊戲規則, 你也只能表面順從但同時暗中"有所作為"

否則就是認人宰割的魚肉而已...

(公平正義只限於同一個利益集團之內, 不同利益集團之間不存在公平正義, 只有你死我亡的競爭關係)


不過您也提到了"減稅"了, 其實與我提的"補助"同樣都會被人拿來挑毛病說是"圖利", 一定有人會說, 憑什麼減廠商的稅? 為什麼不減老百姓的稅等等....這種話題都是沒完沒了的....而且完全失焦


我對裕隆沒有感情, 無奈今天就只出了Luxgen這麼一個牌子, 要是另外有瘋子想要搞個汽車品牌, 只要還算扶得起的阿斗, 也要扶他一把, 不過以台灣這丁點大的市場, 能扶得了一個阿斗就萬幸了


Luxgen有在搞電動車是不錯的方向, 但可能要把時間點往後挪五到十年才有可能開始收割, 眼前不妨跟日本買Hybrid技術, 靠政府法規補助支持, 靠配備科技與價格取勝, 在台灣市場降價走低銷售毛利路線, 應該還能夠造成一股旋風, 先培養市場與後勤體系, 然後投射大陸與新興市場(能走到這裡就不需要補助了), 等肌肉養起來的時候, 差不多電動車的賭盤也該明朗化了


其實對於造車工藝的基礎要素(動力/底盤), 我對Luxgen是完全提不起勁的, 不過Luxgen也不需要真的自己去開發這些東西, 畢竟落後歐美半個時紀, 別追了, 買二手know-how就行了, 還好台灣市場不講究這個, 看外型, 看配備, 看價格, 剛好給Luxgen留一條生路, Luxgen一方面靠配備爭取一些鎂光燈, 一方面好好研究下個世代的汽車到底是什麼, 在政府與民間"有限度與時間限制內"的支持之下, 看看是否能殺出一條台灣汽車品牌之路, 還是令人拭目以待的!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減稅的部分還是要說一下,減稅並不是針對特定廠商或人,而是到達某法定條件之人
都可以獲得的政策,那就不會有"圖利"一說,減稅只是一種鼓勵企業獲利的方式,補助的話
也不能獨厚特定廠商,而是該達到某些法定標準的廠商皆可受補助才對。
況且減稅減的得宜,企業獲利高,且避稅成本低,政府實際獲得的稅收就會增加。
這個政策是針對台灣的企業,而不是某一個廠商,所以就不會有圖利一說

而至於深入討論一般人與企業的稅務比重,我只能說討論三頁都討論不完,但對企業減稅本來就是
合法合情合理用來增加企業競爭力的手段且自古有之。

但是閣下提出的方法小弟實在不太苟同,國家機器是很危險很容易濫權的工具,韓國的方法是用國家力量建立財閥,財閥的代價就是中小企業的消亡,這付出去的代價是否能夠回收(中小企業員工失業,補貼企業的大錢坑、企業安逸及惰性啃食國家資源)也未可知,這是很危險的作法,我還是認為不能單看韓國成功就認為他是萬靈丹。

不過說到底也是自由經濟和計畫性經濟的爭論‧
這種討論本來就沒有對錯,有得必有失。

但我想支持企業有很多方式,培育,保留人才,技術研發,您所說的補助(只是不能針對特定廠商)、減稅、開發新市場,我想要攤平研發成本不一定要用韓國那種方式。
納智捷一開始電動車就出來了→太早
現在摸Hybrid→太晚

反正電動車--頭都洗一半了,不如繼續耕耘,看能不能有殺手級的突破~~~~
但前提是大陸市場要持續穩定銷售
我覺得還是應該盡可能給了支持
畢竟這是台灣的品牌
而且汽車業是許多產業的火車頭
不僅是幫助裕隆,而且幫助國內的其他產業
臺灣雖然只有2300萬人,但是並不是一個小市場
世界上人口比台灣多的國家也沒有幾個啊
不要因為我們週邊有中國,就覺得台灣市場太小
好好做還是有可為,而且luxgen已打入中國市場
台灣加油
ravior wrote:
減稅的部分還是要說一下,減稅並不是針對特定廠商或人,而是到達某法定條件之人
都可以獲得的政策,那就不會有"圖利"一說,減稅只是一種鼓勵企業獲利的方式,補助的話
也不能獨厚特定廠商,而是該達到某些法定標準的廠商皆可受補助才對。
況且減稅減的得宜,企業獲利高,且避稅成本低,政府實際獲得的稅收就會增加。
這個政策是針對台灣的企業,而不是某一個廠商,所以就不會有圖利一說


閣下的用詞可能比我還委婉一些, 還是我比較喜歡直接了當地說話...?

如果減稅措施是: 在顧及節能減碳以及提昇國內就業率的目標下:
1. 採用hybrid動力的國產房車, 給予減免部分課稅
2. 採用hybrid動力的計程車, 給予購車優惠補助與超低利貸款補助

而"恰好"又只有Luxgen一家而已, 是否能夠閃過圖利的帽子? 當然這時候如果豐田要來台灣設廠生產Prius, 也就歡迎囉! (反正也是提升就業, 雖然還是希望給國產品牌好處就好, 不過台灣市場還不是豐田看得上的, 估計也不會來設廠生產Prius)


我是比較"結果論"的, 最終目的是能夠讓國產品牌順利站起來, 至於手段..., 只要不要太粗造, 大家交代得過去就可以了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henrylai21 wrote:
採用hybrid動力的計程車, 給予購車優惠補助與超低利貸款補助...(恕刪)


附議,反正政府也是有補貼計程車油價,
計程車大多在市區行駛,非常適合hybrid車種,運將省下來的油錢搞不好多少可回饋給消費者
常有人說,台灣的市場太小,不足以支撐一個自有品牌車廠~~

這句話是對一半錯一半~~

如果只賣台灣市場,當然是撐不起一間車場,所以必須要外銷~

但是納廠應該以台灣為基地,開發出更多的車型出來~


雖然我沒買納車~~沒有適合我的車型~

但還是要支持納車,支持自己國家的品牌,等到他成熟時,可以大量外銷時,就是台灣經濟起飛之時~

你看現有世界的強國,美、德、日、法等~~都也是外銷出口國~

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每年光是靠外銷汽車,就可以制造多少工作機會,與帶動許多產業,增加多少GDP,連帶也帶動整備社會的消費~

如果德日兩國汽車被禁止出口,那我看這兩個國家馬上就倒閉了~~
我只能說這裡是台灣不是韓國
這種事不太可能會發生的....
光是那些政客們的利益分配就是大問題了
怎可能讓你這樣搞
再加上依台灣商人的做法
錢只會入自己口袋
雖然人家三星有國家支持也發展的很成功
但人家相對的也將獲得的資源回饋社會
台灣則只會往自己口袋放
連員工的薪水都那麼吝嗇了
還想要他從口袋拿錢出來回饋社會??
汽車產業可以帶動的週邊廠商跟員工真的非常龐大....國家應該想辦法扶植自有品牌汽車廠.......眼光放遠一點...不要因為裕隆目前不成氣候就看衰,搞不好幾年後它真的成為我們台灣的經濟火車頭之一...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