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有沒有人從後方看,覺得Luxgen的後懸吊長得很不好看

其實LUXGEN的懸吊處理得不錯

有歐洲車的FU

真的要挑毛病的話大概就是因為電動車共用底盤

為了容納體積龐大的電池

只好將懸吊臂和連桿降低

不過市區開起來也沒甚麼影響


diehard1 wrote:
大概就是因為電動車共用底盤
為了容納體積龐大的電池
只好將懸吊臂和連桿降低

這應該是個重點
感謝大大分享
這種懸吊是不是無法修改高低?


Luxgen什麼時候才要採用獨立多連桿呢
diehard1 wrote:
其實LUXGEN的懸吊處理得不錯

有歐洲車的FU

真的要挑毛病的話大概就是因為電動車共用底盤

為了容納體積龐大的電池

只好將懸吊臂和連桿降低

不過市區開起來也沒甚麼影響

恕刪)



不是因為要放電池,,,想當年有電動車嗎?有想過可以放電池???
原本就是這樣的設計 根本就沒有降低底盤 成本就是主因 不過耐用到是一項優點

Andreewchen wrote:
我的SUV試過 132 過灣...(南港軟體園區往內湖的快速道)

Mazda 3 不敢 (Speed 123)



160 急煞 ,,,爽

恕刪)



160 過彎 +急煞嗎? 窩密陀佛 請想想其他無辜的用路人

jovi368 wrote:
不是因為要放電池,,...(恕刪)


您可以去估狗一下

SUV是在2009/12發表

而EV+則在2010/1發表

時間點很接近

不只是懸吊須配合

連車內地板也比同級車高了一些
(以至於後來必須削減座椅厚度來增加頭部空間)

都是為了符合電池的機構需求

Andreewchen wrote:
我的SUV試過 13...(恕刪)

不敢是因為你對於馬3活潑的車尾反應會害怕...
其實像這種高重心的車種配用一體式的後軸(Solid Axle)是很正確的作法,
因為其後懸吊的車體側向滾動中心(Rolling Center)會極高,大概在後軸跟車體中心線的交會處~~

所以在車體重心高度一樣的狀況下,車體重心就能距離滾動中心非常近,
故[滾動力矩]非常短,過彎時的測傾量會較小喔~~

反觀雙A臂式懸吊的滾動中心很低(接近地面),所以距離車體重心較遠,
故[滾動力矩]就會較長,若用在這種高重心的車種時過彎時的側傾量也會較大...

所以車身高度跟側傾量沒有絕對關係,懸吊形式才是影響側傾量的關鍵~~

因為一體式的後軸(Solid Axle)並沒有左右獨立懸吊,
所以對較差路況的抓力穩定性較差....

而雙A臂式懸吊有左右獨立懸吊,所以對較差路況的抓力穩定性較佳,
故低重心的性能車種多採雙A臂式懸吊,再加裝防傾桿來抵消較大的側傾量~~

一體式的後軸(Solid Axle)兩輪胎的接地角度是恆定的,
並不受車身傾斜角度影響,所以一旦打滑其滑動速度很穩定,因此較好控制~~

而雙A臂式懸吊兩輪胎的接地角度會受車身傾斜角度影響,
所以一旦打滑其滑動速度並非穩定的,因此控制難度較具挑戰性....
Roger陳

peace maker wrote:
一些笨台灣人最喜歡的...(恕刪)


看來這位非台灣籍的大大最聰明了~

diehard1 wrote:
有歐洲車的FU

真的要挑毛病的話大概就是因為電動車共用底盤

為了容納體積龐大的電池

只好將懸吊臂和連桿降低


不是這個原因,
底盤是購自法國,裕隆再請英國廠商幫忙做修改與調教!
當然有歐洲車的感覺!
懸吊臂和連桿應該是原本比盤架構就是如此!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