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車市規模一年超過千萬輛, 0.1%的市佔率就等於將目前銷售規模翻倍.在大陸還有200萬台商, 本地情懷還是有的, 一個廠總有幾台七人座商用車.總之, 不管被不被看好, 都得要去, 每場球賽開打前都有被看好與不被看好的球隊,但勝負並未因此而決定, 打了不見得贏, 但不打棄權鐵定輸, 對吧.
Dear 王潤海,不必太自我矮話 ---華人的設計 及製造能力...在沒有 MTK,ACER, Asus and HTC 以前 --台灣在汽車供應鏈已站領一片天,,華人 並不是追求品牌的民族,,除了 非常有錢 又要代表身份地位的人...Luxgen SUV 定位在 買不起 Benz ML350/ Audi Q7/ BMW X5 但又有大空間需求 的家庭但又配備高級車才有的電子設備---"便利又大碗"
任何生意都需要經過一段磨合期才知道有沒有未來,何況是全新的品牌~大陸市場這麼大,嚴董想過去應該不是想搶第一市佔率,台灣的市場穩定之後(銷售也不是第一),過幾年如果大陸那邊只要做出名聲就是額外賺到的~有去有機會,那邊的市場誘惑就是為何許多人願意冒著破產的風險也要過去闖一闖~~不過,要過去闖還真需要勇氣跟本錢~~
凡事總有開始, 不做怎磨會知道?輸贏仍在未定之天.目前汽車大餅在中國, 搶市佔率也好, 獲利也好, 進中國是對的決策.中國市場不難做, 只要品質把關好, 服務做好, 廣告用力砸, 以高科技高規格來主打, 應該有機會的.
台灣汽車比大陸還差?我08年在上海坐打滴時聽到當地有個廣播電台的節目是幫消費者的問題去跟大公司作申訴溝通我就聽到有個汽車消費者做這樣的申訴--他車買不到一年常常因為車沒開多久水箱溫度會升高進了車廠維修也修不好車廠的維修員建議他花個二仟多元(rmb)增裝個水箱風扇因為原本的風扇散熱不佳要兩個風扇才能散熱申訴者認為這是原廠設計不佳的問題怎麼可以要消費者自己付費去加裝?台灣的車廠至少還不敢推這樣未成熟的車款賣給消費者吧!
未來不可預測眼光要看遠一點有關再生能源的電動車產品各個國家隨著時間空間一定會創造出來這點不需要您太擔心各家品牌都各有優缺點你能保證現代汽車永遠不會垮嗎?你能保證台灣品牌汽車你大陸人永遠不會買嗎?如果大家都那麼自私自利當然不會成功你是那種人嗎 ????一起加油好嗎你能來這邊刻意PO一篇文章代表我們台灣有威脅到你們不好意思..我們在大陸的廣告應該成功了吧
小弟任職的公司過去一直是做北美的生意經過金融海嘯後也必須將重心轉向本土市場老實多內地的需求與利潤是截然不同的相近的數量但是質量的要求往往是上下分的很大假如納智傑可以站穩大陸市場對本土的汽車產業無疑是非常大的肯定台灣的研發可以跨入國際半導體可以消費性電子可以希望汽車也可以
王潤海 wrote:但汽車工業,大陸人一般不會認為比大陸強多少的,甚至認為台灣人汽車工業比大陸還差 對於樓主這段話我不能認同台灣在汽車工業只是長期以來沒有發展品牌其實本身的汽車製造與代工, 長期以來也培養了堅強的實力(韓國與台灣同時發展汽車工業, 但政策的因素, 韓國走向了品牌, 台灣卻是代工)就我所知大陸許多的本土汽車工業幾乎都有來自中華汽車與裕隆汽車的研發人員 (尤其是工藝設計部分)甚至早期大陸出的一堆山寨車, 模子都是台灣汽車廠下線在過去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