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納智捷會不會是下一個宏達電?

dongsoon wrote:
真是令人嘆為觀止,除了喜歡讓人打臉以外,上文接下文立即以幾近光速的速度打了自已一巴掌....
先用"錯誤"的進口車價計算方式誤導人,接著立即說你自已當然知道"正確"的算法?又抺黑人家是烏賊???
看你的行為比較像你自已口中的烏賊吧?
到底你是看不慣自已?還是看不慣別人啊?你搞得我好亂啊.....


還在繼續施展烏賊戰術?

以市場規模夠大及工資水平差不多的美國和日本來舉例好了,

TOYOTA 美國廠及日本廠所生產的 Corolla 1800 c.c. 的同一款車,假設生產成本完全一樣,
也會因為兩國稅制及徵收規費的不同,造成終端價格的不同。

請問日本購車成本有含這條 15% -30% 的貨物稅嗎?

台灣的車價通常都內含了 5%-10% 以上的折價空間(不含新車種上市初期) 以滿足消費者0利率或低利率購車貸款及其它送東送西的要求;在日本有這麼大的折價空間嗎?

稅制不同,購車習慣不同(歐美日購車有送這麼多東西嗎?) 你拿兩地的建議售價相比不是在施展烏賊大法嗎?

我拿日本當地的建議售價,簡單加上17.5% 的關稅,約只有台灣建議售價的六成左右,就是在突顯你們這種烏賊大法的荒謬!
裕隆,對臺灣汽車發展,是正面還是反面?

是阻力還是助力?
重複發文,自刪

151511515151555
dongsoon wrote:
要這樣寫~大家才會有感
hoda odyssey 其國內售價為:日幣2,940,000元
luxgen M7 其國內售價為:日幣4,520,000元
若是沒有進口關稅保護,用膝蓋想也知道要買那一台了吧?


若是所有的東西都這樣比
把關稅及貿易壁壘都拿掉
你買的東西絕對是全世界最好最便宜的


台灣的農民 漁民 護理 製造...很多人都會失業
除非 全世界變成一個國家

所以
請不要再比較這開版就秀斗的問題了

請google
規模經濟
成本攤提
比較優勢

當似是而非的拿掉過程 直接看結果
就跟平平都是人, 為何你上不了哈佛是一樣的
起跑點的不同 是先天的差異
產品上 大小廠10倍的研發費用差異 但用100倍的銷量差異來除, 每台車光是這項成本, 小廠就吃虧很多

所以 降低成本絕對要靠量
印度中國為何有這麼多獨立汽車公司, 是因為有夠大的內需市場
TATA若在台灣早倒了...
納智傑若是有這麼多人用這樣的心態來看, 還在虧損也要發揮企業愛回饋台灣人民
應該倒得更快

大家討論的 我看到的
問題其實是汽車貿易商 而不是納智傑


看到上面一堆人在說政府保護50年,收一堆稅保護國產車等等等
難道國外對進口車都沒有稅嗎?
政府要推行國際協議時,又一堆人出來遊行、抗議說政府不保護人民,降低對外來者稅率會影響台灣產業等等等
這是網路與現實的差別?

而且,假設說今天真的取消這些關稅保護,大家確定這些車廠會真的降價嗎? 就算真的降價,降幅真的有跟取消稅率成正比嗎?
還是讓代理商、代工者、直營者賺更大,然後股利開紅盤?
kevinniba wrote:
若是所有的東西都這...(恕刪)


可惜的是, 在台灣, 要發展汽車工業,

規模經濟
成本攤提
比較優勢

這三個在台灣全都沒有, 國家如果繼續在這裡投資源, 就像無比的黑洞一般.

汽車工業需要大量資本投入, 還要規模經濟, 基本上是需要母國有一定的內需市場來支撐的, 台灣為何要為了少數人的"夢想"(或是煉金術), 去竭盡國力做這件事? 然後排擠掉其他可能欣欣向榮的機會?

台灣保護汽車工業五十年, 說穿了就是用高稅務壁壘來阻擋"成車"進入市場, 可是看看五十年來的所有所謂"國產車廠", 哪一家不是進口幾乎全套的CKD組件然後來台拼裝, 規避成車關稅? 學到了甚麼? 拼裝技術? Cost down方法? 國外原廠把所有零件賣給台灣組裝廠搞不好比整車組好賣給台灣賺的錢還賺得更多, 你們愛玩把戲, 他們奉陪一點問題也沒有, 然後寡占的車市再把價錢給抬高銷售給消費者, 於是, 超額利潤跑去哪裡?

另一方面, 國外整車組裝因為是技術源頭, 所以組裝一定比過了一手交給台灣拼裝廠來的嚴謹, 而且大量製造規模經濟下, 還可以使用更高技術的作業組裝焊接方式來提升車輛的強度, 可是換到了一個月單一車種最多數百到一兩千台的台灣市場, 沒有量的情況下, 只好單一生產線不斷換線生產不同車型,來填滿生產線的不斷運轉, 於是為了共通性作業的考量, 有些步驟就要妥協調整. 於是, 大家常說的國產車強度和耐撞測試不能與原廠製造的相提並論問題就在這.

台灣地小資源少, 更要妥善運用這有限資源, 發揮最大效果, 這世界有更多的經濟活動適合台灣, 汽車, 絕對不是.




superspell wrote:
可惜的是, 在台灣...(恕刪)

嚴董大陸也有廠,怎麼賣的也不好
小規模市場,賣成這樣理由一大堆
大規模市場,也是規模經濟不足就是了?
firevogel wrote:
嚴董大陸也有廠,怎...(恕刪)


你覺得納智捷的車子造的好嗎?


superspell wrote:
你覺得納智傑的車子...(恕刪)

超英趕美阿
都要跟奧迪福斯梅巴赫看齊了
superspell wrote:
可惜的是, 在台灣,...(恕刪)


有些論點都同意
但我厭惡民族主義, 荷蘭人之所以小國有大品牌, 是因為它們沒有民族主義情節, 旁邊侵略過他的國家, 都是貿易夥伴
納廠在中國的銷量從day1就比台灣大, 日後更是如此, 應該幾年就會差10倍以上
這車廠就是標準的台灣製造業模式, 台灣設計 中國生產, 日後回銷台灣都不為過, 但我覺得沒啥不對,除非你是國營
政府的資源, 這幾十年給製造業的比起車廠應該多了好幾百倍, 有無數的優惠
但明眼人都知道, 這些拿了優惠的, 有幾個是浮得起的阿斗, 多數還不是前進大陸, 留個小根在台灣而已..

若是台灣沒有任何汽車製造的優勢, 是否裕隆這代工廠早不該存在?
我不認為如此台灣會發展出很多世界級汽車相關零組件大廠
畢竟, 多數的汽車組件,包含鋼材 台灣都有生產, 製造業大國組台車真的不是很難
說難聽點, 進入障礙未必比一些高端製造業高
所以, 這產業並不是硬扶植起來的, 本來就會有的
可惜的就是也許過度的保護, 加上前述的先天弱勢, 所以沒有自創品牌的成功

納智傑的模式很簡單, 沒有中國市場, 日後也活不下去
要不要走這步? 跟政府有沒有繼續放資源在這造成的資源分配不當並無太直接的關係
反而, 一直走代工, 搞不出自己的技術才會是資源的浪費
當然, 日後靠的是中國的產量, 所以我認為並非沒有成功的可能
我對於勇於自創品牌的台灣人, 都很敬佩, 管他是啥顏色..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