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oon wrote:
真是令人嘆為觀止,除了喜歡讓人打臉以外,上文接下文立即以幾近光速的速度打了自已一巴掌....
先用"錯誤"的進口車價計算方式誤導人,接著立即說你自已當然知道"正確"的算法?又抺黑人家是烏賊???
看你的行為比較像你自已口中的烏賊吧?
到底你是看不慣自已?還是看不慣別人啊?你搞得我好亂啊.....
還在繼續施展烏賊戰術?
以市場規模夠大及工資水平差不多的美國和日本來舉例好了,
TOYOTA 美國廠及日本廠所生產的 Corolla 1800 c.c. 的同一款車,假設生產成本完全一樣,
也會因為兩國稅制及徵收規費的不同,造成終端價格的不同。
請問日本購車成本有含這條 15% -30% 的貨物稅嗎?
台灣的車價通常都內含了 5%-10% 以上的折價空間(不含新車種上市初期) 以滿足消費者0利率或低利率購車貸款及其它送東送西的要求;在日本有這麼大的折價空間嗎?
稅制不同,購車習慣不同(歐美日購車有送這麼多東西嗎?) 你拿兩地的建議售價相比不是在施展烏賊大法嗎?
我拿日本當地的建議售價,簡單加上17.5% 的關稅,約只有台灣建議售價的六成左右,就是在突顯你們這種烏賊大法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