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斷層、斷層、人才斷層,台灣人口危機下,將來我們的車子可能沒人修。


不歸路也得停、看、聽 wrote:
我其實並不贊成要一直...(恕刪)

台灣稻米過剩???
我怎麼記得台灣糧食自給率只約30%...大多靠進口來補缺口
inconceivability wrote:
台灣稻米過剩???我...(恕刪)


糧食自給率是包括所有的食物
不是單指米

我說的,則單指"稻米"一項
台灣的稻米儲存率達到2年以上(之前看Discovery講的,台灣人發明米食具的那一集)
您可以到任何一個大賣場看
台灣米不用說佔不只30%了,
看看進口米的比例有沒有到13%就知道了.....
一部份還是因為台灣人想吃日本米才花一堆錢吃一公斤500的日本米
台灣米一直都是過剩,從來沒有不足

您生活經驗到現在
有任何一秒鐘聽到台灣稻米因為缺糧在漲價嗎?
台灣米不只不缺,還一年四穫,每年都在收穀去冰到壞掉...

所以台灣糧食向來不是不足,是不均...
中間還常包括一些人為屯貨炒價的
您應該有聽過一斤大蒜比一斤香腸還貴的時候吧
好像是我高中時候的事,一斤大蒜搞到130元
去香腸攤不知道要打香腸還打大蒜比較划算,

最近幾年遇到的則是蔥,弄得我去吃燒腊都沒得加點油蔥
吃蔥油餅只吃得到油吃不到蔥....
都是無奸不商的商人搞的.....
希望有生之年不要再遇到這種鳥事了....

話說從頭
控制稻米的供需,才能真正提昇濕穀收購價,也給真正的農民比較好的生活
另外,要把一些假農民也剔除掉
大假農民是為了炒地皮,中假農民是為了要蓋最近有點敏感的房舍,小假農民是要保留條件比較好的農保.....
我們全民負擔的老農津貼,都還貼給這些假農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台灣的農漁會本來應該要有其功能
但在台灣都變形了
日本的農、漁聯,例如北海道漁聯,功能就是收購全部(或絕大部份)的漁獲
銷售端統一價格來出口,或放給當地盤商、保障漁民收入,
以免專責捕魚的船東分開得與商人議價,容易被欺負
供應端則於產季前提供水揚日報
於產季前每日更新魚群移動狀態,產季中提供各捕捉區域、各漁船捕獲狀態…等
避免船隻過於集中漁獲區,使補捉率降低
讓各漁船、各加工廠有均等的漁穫量及收益....

農會(忘了日本叫什麼了)
供應端
管理並預測各農家要種的各種作物的量,
以避免大家前一年什麼東西缺,一股腦的第二年種一樣的,造成價格崩盤,大家血本無歸
同時引導各農家的耕作密度、作物種類……以維持作物品質及供給量
另外政府也於進口端拉高重要作物的關稅,
避免因進口作物的競爭造成農民血本無歸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去過北海道到處晃過,我是連續兩年都去租車到處跑,
一次北南縱走,一次東西橫貫(其實沒貫完啦,函館太南了,來回太累了)
厲害的是,在富田買哈蜜瓜的價格,是跟你淩晨4點去札幌中央市場買的價格幾乎一樣
這就是他們管理得宜的結果

台灣的農漁會.....呃.....就....還要再加油....
而不是不思強化農漁會的功能,只擔心跑椿,而只能一昧的加老農津貼.....
一直老化的台灣,是支撐不起這些選舉支票的.....

v60290 wrote:
早年台灣技職教育與高中比為7:3
所以培養很多優秀基層及中層的技術人材
例如台北工專.高雄工專或大安高工.新竹高工.台中高工等等...優秀的職校
政府政策錯誤將職校改制為科技大學或讓高職轉為高中讓每個人都能讀大學
試問大學畢業那會甘心進工廠擔任基層技術人員.......

我是你提到的其中一個學校畢業的,
依你的說法看來,我認為你九成九不是技職出身的。
你說大學畢業那會甘心進工廠擔任基層技術人員,
那請問你,有那個技職出身的人是心甘情願的進工廠擔任基層技術人員?
如果說現在的制度是讓每個人有機會上大學,
那麼以前的制度就是透過層層限制不讓技職體系的學生有再進修的機會,
在我那個年代技職體系只有一所技術學院,而且必須退伍後1年才可報考,
如果技職體系再如同過去一般缺乏進修制度,
請問高工、專科所學到的技能跟得上現代的科技嗎?

常看到一些人說過去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著技職體系打下的,
這說法我不敢說完全不對,
但如果說現在的經濟困境是因為技職教育示微所致,
那我就無法認同,
畢竟以前靠加工出口區賺錢的模式現在已很難再重來一次,
要提升到更高層次當然就必須讓更多人受更好的教育。
ncvt wrote:
要提升到更高層次當然就必須讓更多人受更好的教育。



"讓更多人受更好的教育" 當然是提昇國力的好方法

但前提是要讓有能力的人去唸 而不是讓所有的人去唸

有機會去中後段的大學看看 學生上課不是聊天就是睡覺

高中(職)時代 數學就唸不來 上了大學 請問微積分/工數怎麼學??

高中(職)時代 英文就不及格 上了大學 學校要求英檢初級也過不了

高中(職)時代 國文就錯字連篇 唸完大學 還是寫不出一篇文筆通順的文章


臺灣每年高中職畢業生約有20多萬人 真正適合唸大學的應該不超過50%

後面的 即使大學畢業 也是有證書無實力

註: 我這裏說不適合唸大學 並不代表沒出息 或不成功




至於出生率其實不必要刻意提高,畢竟提高出生率無助於改善經濟,祇會創造更多失業而已;而且台灣土地面積這麼少,提高出生率不知道有何意義?反而提高人口素質這才是該做的

大大C wrote:
"讓更多人受更好的教...(恕刪)

我沒說所有人都應該要上大學,
大學不是義務教育,
就算現在學校多到快招不到學生,
也從來沒有強迫程度不夠的人去唸大學,
就算國中畢業後不再升學唸高中(職)也不會被押著去學校。
你認為唸書進修的前提是要讓有能力的人去唸,
那我請問你「有能力」的標準在那裏?
在這裏問10個人,
有人會說台清交成的等級才算有能力,
有人會說像2、30年前一樣1年3萬個大學名額差不多,
也有人會說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現在這樣人人有學校唸是應該的,
我的看法應該提供足夠而多元的管道和環境給「有意願」的人進修,
讓有意願進修的人不會因為沒有學習機會和學習環境而停留在原地無法進步,
而且進修的學校應該要多元化,
除了一般大學外,
應該要有鑽研各行各業的專門學校。
以前的技職體系是在制度上限制學生進修(說穿了就是要提供企業廉價的勞力),
不只進修名額少,還有莫名其妙的規定和限制,
那種限制學生進修的制度能培養出來符合現在產業需求的人力嗎?
至於你說後段大學的學生即使大學畢業也是有證書無實力,
你有沒有想過學生是無法靠這種文憑去得到好薪水的,
既然這種大學文憑在就業時無加分的作用,
學生難道不會思考花4年時間和幾十萬台幣去拿這種文憑值不值得?
如果學生覺得值得,那就讓他去唸又有什麼關係?
只要政府不要拿納稅人的錢去補助這種辦學績效不彰的學校即可。
以後沒人修車自己修不就好了
省錢又不必擔心被人修壞...
很多企業老闆徵人都只要有經驗的
自然剛出社會的人介業機會就少
再加上
典型台灣老闆的一人當三人用的心態
自然很難找到人才
有能力的人也想過爽爽每天正常上下班
除非必要誰會去那種一人當三人用的公司
而那樣的企業偏偏又希望用很低的薪資招到好人才
難怪一堆老闆都在說人才難找
不用杞人憂天啦
進化論有句名言~~
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lahu wrote:
很多企業老闆徵人都只要有經驗的
自然剛出社會的人介業機會就少
再加上
典型台灣老闆的一人當三人用的心態
自然很難找到人才
有能力的人也想過爽爽每天正常上下班
除非必要誰會去那種一人當三人用的公司
而那樣的企業偏偏又希望用很低的薪資招到好人才
難怪一堆老闆都在說人才難找...(恕刪)


嘿嘿嘿
財團是大到不能倒

政府在在擬定無薪假合法化的相關法規...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