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我來推測URX賣多少

msshy wrote:
現在可現金折6-7萬...(恕刪)

嗯!心誠則靈!
真的有想買的,先用這去談,談不成就換一位業務繼續談!
談到滿意為止再簽約!
這話不能說的太白!點到為止就好!
R154842 worte:
這樣不是更好賣⋯ 納智捷高官只剩下白癡嗎


你得到他了~~~
R154842 wrote:
一直不二價然後都包含規費真的是白癡作法
直接裸車價84.9萬然後其他有的沒的都自己去外面加
這樣不是更好賣⋯ 納智捷高官只剩下白癡嗎...(恕刪)


當初是行銷手法

應該是這樣說 原本主打車價不二價(想要減少消費糾紛跟業務私下互相殺價搶客人的問題)

但很多消費者說怎麼可能我買其他車都有談判空間

一來是業務要求公司給解套方式

二來是增加公司獲利空間

我覺得後來才有配合行銷給的配件金(幾萬塊不等)

給你優惠 但要來抵銷配件或貸款保險等等

----
納廠高官不是白痴只是他的立場跟消費者不同

買方當然越便宜越好 賣方當然希望利潤越高越好

這中間搓合的空間就是行銷手法
其實樓主分析這麼多,內容很完整,但出發點卻不正確

以納智傑的現況

要思考的應該是,納廠現在有多少產能,產線利用率如果達到100%的條件下,一年可以生產多少車?

這個資料很容易取得

接著才是定價策略

這部份就會有難度,納智傑要根本目前市場競品的銷量、價格與自身條件

去找到一個價格帶,這個價格要讓市場的接受度,恰好等於它的年產量

意思是,賣太便宜結果爆量並不是好事,如果產能不足也只是壞事而已

當然一定程度的加班讓產能超過100%是可以有的彈性,但別忘了產線加班會讓產品良率下降&生產成本提高,所以硬操出來的產能不適合作為長期規劃

價格定太高結果市場不買單更不好,產線空轉不生產也是要花錢的(設備折舊、人事成本等)

所以一個好的定價策略,是讓這個產品在市場上的銷量跟產能達到平衡。能有效的利用最大產能,生產成本才會壓低

這個定價策略當然跟競品價格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這個產品本身要被市場接受要有多少價格吸引力

換言之,那些喊七人座六開頭的都是鬼扯,因為誰都知道這樣的價格一定狂賣,但產能不足就沒有意義
(先不論這個價格是不是會低於成本)

再換言之,如果市場調查的結果是,要能達到產能滿載的銷量,必須定出的價格會低於成本,那麼這個產品就不該被生產(更嚴格一點來說,這個品牌沒有存在價值,或產線應該縮減)

事實上,各大廠在定價格策略時,銷量 V.S. 產能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議題。也因此,熱賣的車往往是漲價繼續賣,銷量不好的就會降價(或加配備)以求讓產能有去化的空間
確實講道重點

產能一公布出來, 應該會很精采的

yagami7215 wrote:
其實樓主分析這麼多,內容很完整,但出發點卻不正確

以納智傑的現況

要思考的應該是,納廠現在有多少產能,產線利用率如果達到100%的條件下,一年可以生產多少車?

這個資料很容易取得

接著才是定價策略
...(恕刪)
去外面探聽看看吧。

疑似搖搖欲墜,零件供應商都不想(敢)大量接單。

要正常出貨,先安撫供應商的心吧!



-
yagami7215 wrote:
換言之,那些喊七人座六開頭的都是鬼扯,因為誰都知道這樣的價格一定狂賣,但產能不足就沒有意義
(先不論這個價格是不是會低於成本)...(恕刪)


如果按照你說的,即便產能不足,市場上也造成旋風,Luxgen更好跟供應鏈談判
客戶其實也願意等真的有價值的車 (Telsa還不是要排隊)

當然,哪Tesla那種交期比可能太誇張。但Luxgen就"真的非常需要產能排滿6個月"...

如果定價出來,產能排滿6個月都做不到,董事會怎麼支持這搖搖欲墜的企業?
hs82 wrote:
去外面探聽看看吧。茶

疑似搖搖欲墜,零件供應商都不想(敢)大量接單。

要正常出貨,先安撫供應商的心吧!
..(恕刪)

我如果是零件供應商,我也不想接這種單
明眼人都知道不樂觀的公司,出貨給他還能不能收到尾款都要提心弔膽
誰管他母公司是多大的集團,母公司可沒義務償還子公司的債務,又不是分公司
文正99 wrote:
URX到底能賣多少錢.其實逛了兩天版會發現,很多網友都在亂喊售價..
7人座的車賣6字頭?..(恕刪)


6字頭差不多阿!!!!!
不能再更多了...................
1000K wrote:
如果按照你說的,即便產能不足,市場上也造成旋風,Luxgen更好跟供應鏈談判
客戶其實也願意等真的有價值的車 (Telsa還不是要排隊)

當然,哪Tesla那種交期比可能太誇張。但Luxgen就"真的非常需要產能排滿6個月"...

如果定價出來,產能排滿6個月都做不到,董事會怎麼支持這搖搖欲墜的企業?


其實我們說的是同一件事

如果urx定的價格所反應出來的銷量能達到最大產能,那就已經是漩風了... 也足以讓產線排單排滿一整年

真的不要拿特斯拉來比.....

特斯拉月產能不到五千台的時候,一日就擁入上萬張訂單,而且訂車是要付訂金的,訂金只是"號碼牌"而已。這種銷售模式在汽車業界前所未有,也從來沒人敢想這樣賣車。

至於納智傑,也只能怨嘆納牌在最好的時機,且生在電動車相關產業鍊完整的臺灣,當初卻不敢專心投入電動車。雖然這都是馬後炮,但如果納牌當初一問市就專攻電動車,現在的景況會不會完全不同?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