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知道 目前 台灣 100萬下 達不到 廠商說的規格但還是希望 國產廠商 真的能 推出 可以賣 可以跑的 電動車01--希望不是跟納志傑一樣 電池 是租用的...02--希望不是跟他國 買的 白牌 然後 貼上自己品牌03--希望不是 又是品牌 規格 質感 後勤 妥善率都輸人但價格卻不輸人的 自我感覺良好 思維設定..雖然已經落後其他國家很多年了但只有腳踏實地 花錢認真研發 才是 正解啊
npnpnp1979 wrote:雖然知道 目前 台灣 100萬下 達不到 廠商說的規格但還是希望 國產廠商 真的能 推出 可以賣 可以跑的 電動車01--希望不是跟納志傑一樣 電池 是租用的...02--希望不是跟他國 買的 白牌 然後 貼上自己品牌03--希望不是 又是品牌 規格 質感 後勤 妥善率都輸人但價格卻不輸人的 自我感覺良好 思維設定..雖然已經落後其他國家很多年了但只有腳踏實地 花錢認真研發 才是 正解啊 1. 應公布電池、馬達供應商及其型號。2. 有哪些技術是委外開發應坦誠公開,不要再用"共同開發"。3. 品質、可靠度才是根本,性能是其次問題;莫忘納納前車之鑑,一切慎於始。
先吐槽一句,目前那台「概念車」的前臉像比較醜的比亞迪Dragon Face。大陸的產業鏈成熟度高很多,政策對新能源車的友善度也高很多,理論上鴻海系EV如果明年能上市,那產品力上限大概就是大陸現在在售車型水平,然後對比大陸現有產品的規格,就知道Model C的價格跟那堆規格不會出現在一輛車上,不然就是用BaaS方案。我瞎猜100萬台幣的車型規格跟漢EV最低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