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k.sina.com.cn/article_5901532233_15fc23c4900100obai.html?from=auto
有一家名為裕隆集團的車企,在寶島之外卻時常在人們的茶餘飯後成為談資。沒錯,這就是自主品牌中的“搞笑擔當”——納智捷。

我們為什麼會對納智捷有所偏見?納智捷到底做了什麼?這個品牌路在何方?關於這一連串拋出的問題,我們將會在今天深究。
納智捷做了什麼?最終只能成為笑柄
在車輛的機械素質方面,卻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低能”。作為首款車型,納智捷大七MPV裝配了由華擎製造、德爾福調教的2.2升直列四缸MEFI渦輪增壓發動機。
光從參數上看,這台發動機的表現就很一般:175匹最大馬力和275N.m的峰值扭矩,在當時根本就無法同三菱的2.0T發動機匹敵。同時,愛信5AT變速箱也是較為落後的產物,再加上落後的調教與造車經驗的缺乏,使得這輛車不僅動力弱,油耗還不低!納智捷大七MPV充其量只能算是一臺半成品,在車迷的口口相傳中,這個品牌也正是從那時起有了“買平板送車”的諢號。
都說窮則變,納智捷卻始終變不通
在品牌成立初期,納智捷憑借著大七MPV這一款車在台灣省內單打獨鬥確實不行,於是,裕隆集團則把觸角延伸到了台灣海峽對面:與東風集團組建合資公司。這波操作,則可以用“一發入魂”來形容。
納智捷做了什麼?最終只能成為笑柄
其實在納智捷剛剛進入大陸市場的時候,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對這個來自寶島的品牌抱有十足信心。讓我們把時間線拉回2008年,在車壇屢屢受挫依舊的裕隆集團卻是屢戰屢敗,掌門人嚴凱泰下定決心再次推出自主品牌來爭奪台灣省、大陸以及全球的汽車市場。2008年6月,裕隆集團成立了納智捷汽車公司,研發和銷售新的自主品牌“luxgen”。
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納智捷在2011年進入大陸之後,非但沒有更新內核,更是在新車——大七SUV上沿用了大七MPV上的那一套。在動力總成方面,依然搭載的是2.2T+愛信5AT的那一套。頗有“一招鮮吃遍天”的意味,但納智捷的“鮮”,卻早已成了“臭”。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作為台灣省最大的汽車企業,納智捷也急於改變這一現狀。所以,在2.2T之後,納智捷研發出了新的動力系統。華擎在後期相繼開發出了1.6T、1.8T和2.0T發動機,依舊匹配來自於愛信的變速箱。但同樣還是技術的原因,這些發動機在裝配到各個車型之後表現依舊平平,“油老虎”的帽子依舊還在。
靠東風反哺,納智捷混得有多差?
在東風裕隆-納智捷這個合資品牌中,還創下了東風集團的一項歷史,那就是東風集團為裕隆納智捷進行技術反哺……在納智捷U5(配置|詢價)這台車上,搭載了一臺1.6L自然吸氣發動機。發動機的提供者不是華擎,更不是其它品牌,而是東風,發動機具體型號為DFMA16。
對於這種操作,東風合資的雷諾、日產、本田等品牌紛紛發出了“技術”的嘲笑。其實也不難看出,納智捷,實在是難!如果說相比於十年前,眾多自主車企都在技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納智捷,從技術上看,依舊是十年前的那個納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