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該品牌的崛起到沒落,很多事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們更應該理性的看待並檢討,或許比現在的謾罵嘲弄更來的有意義。先說我沒買納智捷,一個上班族對交通工具的合理期待大過於對民族大義的感召。我相信也是一般普羅大眾的想法。
文章擷取出處: 商周

支撐起一個汽車產業鏈與品牌的,絕對不是行銷。是技術。
想必各位都有聽過 : 技術的本田,科技的日產,行銷的豐田。
之所以稱豐田為行銷,是相對性的比喻,這三家車廠的技術應該不會有人質疑,只是豐田在行銷上相較另兩家更突出。
一個新品牌的誕生,需要更高的曝光率可以理解,但不等於行銷就是核心能力。
行銷在初期能獲得成果,但維持獲利需要口碑,口碑來自妥善率與滿足消費者需求。
從U5/S3的事件開始,並沒有帶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一般民眾買個手機卡頓,餐廳難吃就po上網抱怨了,更何況是僅次於買房的購車高額消費。
換位思考,今天我是S3買家,車出問題了解決不了,進而停產了,我註定成為黑納網軍。
沒有為什麼,當初被台北港的廣告感動到了,心想要為自家土地上的企業相挺。
結果不離不棄,被當北七,情何以堪,當然或許也有它牌無良業代的落井下石。
但終究問題的根源是甚麼? 當看到一個在汽車產業浸淫一甲子的公司總經理說著新品牌核心是
行銷 !??
當下真有些暈眩.....


弔詭的是,引擎是汽車的心臟高層也認同,卻選擇用加其他先進配備移轉焦點。深知問題根源卻不進行改善。
這無疑也種下了敗因,而令人疑惑的 : 如果行銷是核心能力,前期市場調查應該會很清楚知道開發的車型定位與消費者期待,該品牌成立的時間點油價也沒便宜多少,這說明了論述的核心能力(行銷)不足與實際的核心能力(技術)不足。
初來乍到納版時,看著文章的留言回覆與各種的隔空交火,大概知道誰的角色扮演是甚麼。
先說我沒有先入為主,替任何一方辯解,看到好不容易成長茁壯的品牌現如風中殘燭,我想誰都不樂見。
給買家苦主 : 你有權力酸納,前提是車真的有問題,真的屢修不好。
給所謂的行銷 : 面對問題處理問題,一昧的將苦主打成網軍只會拉更多仇恨,不小心還會波及到集團內的日產與三菱。產品的問題先解決,別把論壇弄成一言堂。
給所謂的網軍 : 留點口德吧,納牌的銷量再怎麼酸也不會再少了,也不會讓你多賣(修)幾台車。酸爆納智捷國家GDP也不會提升的。
以上言論沒有針對誰請勿對號入座,單純個人抒發.....如有雷同,那就雷同。
希望嚴陳麗蓮女士掌兵後能看見一絲曙光,納智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