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人雖然會說普通話 認識漢字 但是對中國大陸的國情了解程度估計還比不上歐美日
浙江的民俗風情都不了解,浙江人買車哪怕沒錢銀行負債都要買BBA 只認德國車 再次也搞個德國大衆開 連日本車都看不上
浙江實行的是完全自由市場經濟 政府不管企業的 也懶得插手 你行你就上 不行就拉倒
中國其他省份喜歡招商引資 各種優惠條件 銀行提供貸款 各种套近乎拉關係 就爲了招商
而浙江這個地方不搞招商引資那一套 你去不歡迎 , 走也不留, 自主經營 自負盈虧 你賺了不眼紅你 你虧損了 也不管政府啥事
張周謀出生地浙江寧波 浙江人從來不跟他套關係 什麼半導體 幾納米 多先進 根本沒人care
倒是隔壁的江蘇兩眼放光 半導體 多牛逼 管他的 先搞過來投資再說
浙江本土的民營汽車品牌 吉利汽車 浙江政府都懶得照顧 吉利剛開始造車時 還是靠比較落後西部省份走銷量
裕隆呢 銷售火力點鎖定北京上海 廣東福建浙江 , 廣東福建人喜歡買日本車 上海是德國大衆的大本營 北京有韓國現代
裕隆不注重經濟比較弱的中西部省份 在戰略上完全錯誤
假如當初裕隆選擇河南 等人口比較多省份建廠 能獲得政府訂單照顧 參考比亞迪汽車所在地深圳 所有的公交巴士 出租車 政府公務車 幾乎清一色的偏向比亞迪 這種政府對當地設廠的企業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深圳是中國大陸在產業政策上玩的最六的地方 培養本土產業 拉創業創新人才 很有一套
在銷售策略上學習小米 走極致性價比 的親民路線 開拓二三線的市場 搞不好結果會大不一樣
小米手機當初賣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河南 , 而北京上海浙江那些地方人人都一個蘋果手機 我認識的好幾個浙江人非蘋果手機不買

又或者學習德國人長遠遠光 現今印度人口十幾億 馬上超過中國 又是金磚4國 多有潛力的一個大市場 配合臺灣新南向政策 佈局印度 搞不好裕隆就是下一個贏家

德國人70年代就開始和中國接觸 談判 ,84年敲定對中國的汽車合作 第一個進入中國的外資汽車廠 , 89年中国還出了件事 , 但是德國人可沒有退出 看見沒有 這是幹實事的德國人 臺灣人90年代才小批量 進入中國大陸投資 ,08年就有臺商在炒勞動合同法了 受不了 要回臺灣了
当时中国的汽车制造业非常落后,其他国家不愿意和中国合资,只有德国愿意. 這眼界臺灣人現在都沒學到
臺灣裕隆1951年就創辦的 如果早幾十年進入中國大陸 利用臺灣當時的先發優勢 搞不好比韓國現代還厲害了

08年嚴凱泰後知後覺 看中國大陸市場成爲全球最大市場 才開始進入 ,這個時候的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是戰國時代了,
現在在中國4s店買車 你買我我品牌的車子 汽車企業直接提供免息分期貸款,好幾家大車廠都這麼做了 ,免息哦
即使是 玩互聯網電商的 一樣得有金融支撐 支付寶的螞蟻花唄 小米商城 京東給每個消費者都有透支額度
中國市場玩品牌 玩科技的已經不單是製造了 你搞品牌還得有金融 有強大實力支撐 競爭越來越激烈
臺灣裕隆一沒技術優勢 品牌 資金優勢什麼都沒有 你拿什麼跟別人競爭,就憑夢想?
理性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只能失敗退場
早幾年前 我就見幾個在上海的臺灣人對裕隆車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建議,對話是這樣的: 裕隆車趕快出來 價格往高了賣 因爲賣越貴買的人越多 越貴他們越買
那種心態完全就是 :這地方人傻錢多 都是大老粗 土包子 完全可以把他們當凱子削
這個和馬英九上臺後 增加兩岸交往 臺灣旅遊從業者的心態一樣
記得馬英九在位時 臺灣產品還組團在北京上海 南京廈門等地搞臺灣 精品展 ,臺灣小吃街,
臺灣電視節目上的專家: 大陸全民瘋臺灣 MIT就是品質保證,臺灣專門做研發 大陸組裝 全世界的高科技 沒有臺灣 他造不出來
大陸人存了一輩子的錢就是爲了去臺灣旅遊 ,大陸人只有30萬權貴吃得起茶葉蛋 他們到了臺灣最喜歡看我們的政治 綜藝節目 大陸人最羨慕我們臺灣的民主 自由 諸如此類言論一大堆
看日本 亞洲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 國民卻保持着冷靜 謙遜的品質 危機意識個強烈
中國大陸雖然這些年取得一點點成績 但是也沒幾個人敢在媒體上吹噓 精英階層知道跟西方差距甚遠
中宣部搞了個洗腦神片厲害了 我的國本來想吹吹牛的 被美國一個耳光扇過去 馬上啞火
臺灣呢 在媒體的造勢下 有點飄飄然 以爲臺灣是先進開發國家 是四小龍 高科技很發達
整個社會完全失去了學習西方技術的能力 沒有危機意識 迷失自我 搞不清臺灣的現實能力
看不起落後國家 有點自high過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