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心路歷程分享,如有得罪,多望海涵
五月開始研究小車,身為首購族我首重安全性能,
因此鎖定6安的車子為主。
拜讀mobile01上諸位先進的文章後,其實大致上就那幾台,
然而其實每台都有一些缺點,如鏽鏽,後鼓剎,大燈霧化,動力較差等問題。
我是一個注重服務和態度的人,認為東西當然不可能完美,
但補救措施和尊重車主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事實擺在眼前,台灣的消費者大都居於弱勢,十分感到無奈。
在評估了進口車車廠的態度和台灣自主研發(這很常被酸)之後,
大概就剩2家口袋名單,即歐洲車(你懂得)跟台灣自主研發(常被酸的)
人生有時很奇怪,常發生意想不到的發展
7月3號朋友找去看台北車展,歐洲車那家沒去,因此沒法問,
而台灣自主研發那家有趣,稍微詢問了一下,感覺業務還蠻實在的,
會跟我討論口袋名單中車款的優劣。
在業務熱情邀約下就先下了2萬的訂單,那時想說反正到時不要也可以退,
而且當場下訂會送模型車XD,並且詢問了有否可能在鬼月前交車,
業務是說可以,但要快點做決定。
雖然我已經下定了,但心中還是不太想沒試過歐洲車就買了,
所以親自前往展間詢問,業代給的感覺就差蠻多的,
變成好像是我去求業代賣我車,這我無法理解此種現象,
不過似乎是常態,特別是熱門車的業務更是如此
再加上之後有個電系保固的問題爆發,原廠一開始的態度很差,後來鬧大了才處理。
原廠和經銷商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消費者無法判斷買到的配備是否有保固,
抑或是產品出問題了才來刁難消費者是否可以出保,我無法理解
我轉念想了與其要給外國的車商賺,為什麼不給台灣自主研發的團隊賺?
雖然看起來引擎不是台灣的,冏
但其他部分應該都是台灣工程師辛苦的結晶。
本身從事結構計算力學,也和該研發團隊的工程師有些交流。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在研發車子的成本有多高,其實我也不是完全清楚,
但我就我知道的光是計算軟體和工程師培訓和任用的成本(此稱為模擬仿真部門)
每一年都要燒掉大量的金錢,特別是在軟體上,因為都是歐美國家撰寫的。
當然在其他領域的研發經費就更多了
因此如果在安全配備(牛肉)和價錢上相差無幾的情況下,
我會比較樂意支持自主研發的車種,當然他不可能是最好的,但也有他的強項。
話說一大堆,台灣自主研發的車廠就是Luxgen,相信大家也都猜到了,
在購車的過程中,我是一個新手,我也無從比較或是知道到底有沒被當羊宰,
我採取的方法為先完全把業務當成專業的諮詢對象,請他提供意見,
當然討論完後我也會去網路查資料或是跟朋友討論,結果都是不錯的,
所以才會有日後的交車和這篇文章紀錄
這邊紀錄幾點我比較喜歡的
1.定價不二價
原廠策略,省去了猜疑和惡性比價導致無法出單或是跑單的情形,對我這個工程師來說,
我覺得很有用,省去為了網路上有人的神單而覺得自己吃虧了的心理
2.業務積極性和服務
在合理的範圍內請求業務幫忙,都是態度很好的協助,
比如在找停車位時,因上班時間無法前去簽約,
委託業務幫忙後,橋到的比原本更好的位子
又比如說在討論選配金時,會根據車主之後用車的情況去思考到底有無需要,
而不是車主說了就應聲蟲打勾,而是會和車主討論(這我很喜歡,因為我是初哥XD)
3.言而有信
就是答應的事情會做到,沒把握的事情不會吹牛
比如模型車,在下訂單時有告知會送,但從網路上得知可能會需要等,
而我也有朋友有買同款車型,也是要等
但我在交車當天就拿到模型車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東西,有人甚至覺得真的有1萬元的價值嗎?
但我注重的是服務的態度和車主業務彼此信賴的關係。
再者當初在選車色時,白色紅色我都挺喜歡,最後實車選紅色,
業務就主動幫我模型車選白色,非常細緻的處理
又比如說下定時希望鬼月前能交車,也確實做到了,
由網路上得知的消息,現在需要排隊等車了
思考車主和業務以及車廠的關係,
我認為以服務的角度出發,而非單純只以低價的角度出發
這是整個社會必須面臨到的轉變和升級。
希望Luxgen能越做越好。
台灣汽車工業能從代工真正落實到自主研發品牌。
當然有時嚴董說話也別太衝動,我還在等Think+支援iOS呢
補上7/23交車照片
Luxgen S3旗艦版 靓酷紅

附帶一題,去參加台北車展2016有抽到平板XD,覺得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