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 Samsung EX1

(一)Exterior

Samsung EX1發表以來,挾著幾個優秀的規格,在輕便數位像機種中有不少的討論。

三星的幾款數位相機,這一路的歷程,都有些不同的變化。從2005年的Samsung Pro815開始,擁有涵蓋等效28-420mm誇張的焦段,而後是輕巧精緻的NV系列,接下來則是植基於Pentax P/K mount的GX數位單眼。

最後,才是今年的NX10跟EX1。那麼,EX1究竟是一台什麼樣的相機呢?

我們從頭開始說起,先從外觀開始。



相對起Panasonic 採用Leica認證的鏡頭,SONY採用Zeiss認證的鏡頭,Samsung這邊也同樣使用老字號的Schneider鏡頭。

這顆鏡頭可以說是EX1最大的賣點,擁有24-72mm等效焦段,光圈在廣角端也擁有F1.8的規格,甚至在望遠端還能使用到F2.4。這也可以看出Samsung在數位相機上試圖把自身的角色從日系相機的追逐者變成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的角色。



EX1的握把採用的是較硬的橡膠蒙皮,比起我過去熟悉的軟性蒙皮來說,這個材質顯得陽剛了一些,手感上比較偏硬,但蜂巢般的外觀也起了相當好的防滑作用。另外握把也略有凹槽,這兩點搭配起來,尤其是當EX1是一個稍微有些重量的相機時,這個設計也讓握持更加穩固。



EX1具備熱靴可以使用,自家廠商也有支援TTL的外接閃光燈,不過我自己用過單點觸發的PE-36,還是可以觸發沒有問題。

另外,EX1也同時採用近期輕便相機常用的隱藏式內建閃光燈,透過開關可以讓它彈出。



這是EX1正面的樣子,你同時也可以看到閃光燈彈出的方式。

除了印上一些基本的規格(像素、光圈)外,在握把上相信你也可以注意到有個稍微不一樣的滾輪,稍後的文章再來說說使用上的感想。



在突出的鏡頭部分,印有雙重防手震的字樣。而雙重防手震代表的是具備OIS跟DIS。OIS的部份EX1是利用光學移動鏡頭鏡片的方式達成防手震;而DIS則是利用提高ISO的方式,提昇快門速度減少手震。



鏡頭上的環是可以卸下的,卸下以後可以裝載原廠的廣角鏡。蠻特別的一點是,原廠的廣角鏡是跟套桶一體成形的,所以並沒有辦法跟別的相機一樣,套桶除了廣角鏡以外還可以裝載偏光鏡。

不過在這方面,也有第三方的廠商做出可以單獨用的套桶,多少也算解決這問題。



這部份是EX1快門按鈕附近的配置。除了傳統的PSAM轉盤外,一些如BKT、連拍、讀秒自拍的選項也移到獨立的轉盤,而電源就藏在轉盤中間,我剛開始用的時候常常忘記電源按鈕在哪,電源按鈕開啟的時候也會發出藍色的冷光。。

EX1配置上比較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PSAM轉盤的順序了,我用過的相機都是MSAP這樣的順序,EX1恰恰好是反方向。



轉到背面。

EX1的另外一個賣點就是可翻轉的螢幕,這個LCD螢幕同時也採用AMO LED,在某些強光的時候使用仍可以維持相當的預覽品質。



翻轉LCD在EX1上,通常我選擇完全翻出來,這樣可以隨時改變方向,但這種方式體積有時候過於龐大,我也常只把LCD收到背面來做使用。



基本上EX1的按鈕配置不算複雜,除了選單Menu、播放鈕、AEL這常見的按鈕以外,稍微不一樣的是獨立錄影按鈕,一些常用的測光、ISO、WB白平衡閃光燈控制與小花模式,也都有獨立出來。

剩餘的快速操作,則是交給Fn鈕來啟動,餘下的是前後的雙轉盤。



可是我想你到此會有所疑問,那麼哪裡來的雙轉盤?除了前面以外,後面的轉盤在哪?

後轉盤就是方向鈕旁邊那一圈。方向鈕除了上下左右的控制外,也跟Canon的相機有類似的圓盤操作。



一般時候,我的握持方式是這樣:大拇指靠著後方,隨時控制上方的滾輪系列還有後方的快速操作鈕。



然後食指跟其他手指則放在前方握住相機,食指位置會差不多剛好落在滾輪上,隨機應變。



另外LCD除了我剛剛說的兩種方式以外,也是可以往前翻的,畫面也會跟著轉動(不過要完全往前翻才會,我這張還差一點點所以畫面還是顛倒的)

這個方向的LCD使用法,我想大家都會知道用來自拍可以方便的看到表情,不再瞎子摸象。我有時候也會直接這樣往前翻把照片給人觀看。




我相信翻轉的LCD帶來相當大的創作彈性,低角度的拍攝具備很大的便利。某種程度上也是器材引領你轉變想法,也更容易達成某些拍攝。



另外,EX1的伸縮鏡頭其實伸縮的狀況並不會太明顯。

這是24mm端的狀況。


而這是72mm的狀況。

兩者比較起來,僅僅是72mm稍稍往前一點而已。



在外觀的介紹上,這第一篇文章比較著重在一些看的到的部份,這也是PMA 2010那時候發表EX1時一些比較我被吸引到的特色。

明天的文章,我拿了幾台相似的相機,來說說EX1在手感上還有一些內部的不同。



Samsung EX1 快問快答




為什麼會注意到Samsung EX1這台相機呢?


主要是PMA2010的時候,Samsung發表了這台相機,規格上相當不錯,加上之前因為有使用過LX3的經驗,知道這些規格能帶來哪些拍攝的彈性,因此一直很留意這台相機。




那麼到底是什麼規格讓你覺得很不錯,值得持續注意半年?


大致上應該是下面幾個:
1. 等效24-70 f1.8~f2.4的鏡頭,這個光圈跟焦段很適合旅行跟一般生活使用。
2. 可翻轉 3.0" AMOLED LCD。
3. 前滾輪、後轉盤雙環控制




所以最喜歡什麼功能?或者什麼特性?


我覺得AMOLED LCD是個人很欣賞的一個部分。

在陽光下的情況也仍能維持不錯的觀看預覽效果,播放照片的色彩也相當鮮豔,跟朋友分享的時候相當討人喜歡,不過要注意的是實際上照片沒有那麼濃豔,所以拍攝者需要斟酌。

翻轉LCD相當實用,低角度高角度甚至自拍都能勝任。

我也同時蠻喜歡機身的外觀質感。




覺得這幾天遇到最困擾或者不喜歡的是什麼?


應該是自動白平衡的特性還沒抓準,我覺得跟過去使用的相機調性不太一樣。這點倒是還需要注意跟熟悉。

另外比較不喜歡的是播放相片按鈕的位置,在機身背後的下方,也稱不上不好,只是我的相機播放鈕都在大拇指可以按到的位置,突然要往下移就會不適應。




EX1的操作與使用上感覺怎樣?


嗯,這是個好問題。

因為算是第一次用Samsung的相機,所以在一些邏輯上跟以前使用其他相機不同。在快速操作來說,EX1有獨立的Fn鈕,將常用的部分放到這裡(但無法自定),雙滾輪在這方面的操作是相當ok的。

雖然調整方面挺方便的,唯一比較麻煩一點的是FN鈕在機身背後的下方,需要挪動手指去按,稍微不順手一點。




EX1的影像品質怎麼樣?


老實說,我覺得跟我手上目前有的GXR+S10模組比較,我看不太出來差異。不管是戶外風景跟低光源ISO的表現,都在我願意使用的範圍內。

鏡頭上我覺得還算銳利,變焦後也不覺得有明顯的衰減。當然,這只是初步的心得,還要看未來一兩週的感覺。




EX1擁有F1.8-F2.4的大光圈,你覺得這部份如何?


我覺得這是增進了一般小DC在室內使用上的能力,比起一般F2.8或者F2.5起跳的小相機來說,大致上增加了1格到1 1/3格的曝光,當ISO只能控制在某個範圍內的時候,這會很有幫助。

或許很多人會問,這樣的大光圈我是不是就能在外面拍人像有明顯的散景了?我想還是沒辦法的,這受限於感光元件大小上與實體焦長的限制。




覺得EX1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EX1內建了幾個濾鏡,這是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就有的功能,EX1融合了操作上的要求還有拍照的趣味,這方面的平衡是不錯的。




你覺得像EX1、LX3、GXR+S10、S90這類小型輕便且具備完整手動功能的相機,跟NX10、M 4/3、NEX等相機來比較,有什麼優勢?


好問題,就是體積。

GF1、NEX在怎麼裝上餅乾,他就是將近兩台EX1的厚度(其實應該沒有,好啦,大概是1.5倍)

而搭配餅乾鏡的厚度,對比EX1等相機的是變焦鏡,當你在M 4/3與NEX裝上等校28-90左右的變焦鏡的時候,你得到的體積會更大,其次這些變焦鏡的光圈也從F3.5起跳,即便是大感光元件的高ISO較好,光圈小也略微抵消掉這些優勢。

我們慣用單眼的人,會覺得M 4/3、NEX、NX10這類機器實在很小,但對一般人來說,像EX1這類的機器可能是他們能接受的體積上限。

但其實對於體積的接受度也正在改變,ILDC的普及就是EX1這類相機的最大威脅。




之後有人詢問的話會想推薦這台相機嗎?


我覺得可以考慮的幾個重點:翻轉AMOLED LCD、機身質感、操作性、適切的鏡頭焦段與光圈。

如果需要這些功能,我覺得是相當可以考慮的。




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在騙我,聽網路討論韓國的3C產品通常都沒規格那麼好耶?


我是義大利的球迷,有在看足球的人應該知道2002年義大利是怎麼被婊的...

但是在個人對國籍好惡之外,以產品本身去論定,EX1確實是一台在規格上跟實際使用上都不錯的相機。如果東西有他的優點,卻因為我個人的好惡而不客觀去寫,這樣是不公平的。我會注意到EX1,其實也正是看上這些對拍攝有幫助的規格。

這些文章想做的,不是要推銷相機,是希望你能看過文章審慎評估後才去買。也因此我拍的都是生活照,就是希望能夠貼近一般人的拍攝條件,評估類似的環境下是否可以達到一般人的要求,如果我能拍的好那表示大家也都有機會辦到,不是嗎?




(二)排排站


EX1因為其具備的種種特色,很容易跟同樣類型的相機放在一起做評估,所以我們這回就來看看EX1到底跟大家擺在一起的排排站,有什麼地方不同,又有什麼地方是EX1比較不一樣的點。



說起EX1,我想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起兩年前上市的LX3。

兩者都具備相似的焦段24-72mm,在最大光圈的部份也相當接近,LX3廣角端擁有F2.0的規格,而EX1則略微大一點F1.8。甚至在望遠端的光圈,也都非常接近LX3是F2.8,EX1是F2.4。



兩者在外觀上也有某種程度的雷同,兩者都具備突出的鏡頭,而且也都是有鏡頭蓋的方式,開啟的時候需要注意不要忘記拿起鏡頭蓋。

在握把的設計上,LX3比較偏向消費型機種的延伸,雖然有做出握把,但握持感跟穩定性來說都不及EX1的寬厚握把,而EX1的特殊材質蒙皮也算是提昇穩固的功臣之一。



兩者放在一起,EX1略寬一點點,嚴格說起來兩者還是在同一個級距的大小,差異性沒有那麼大。



但在機頂的配置上,很明顯就可以看出兩者思維的不同。

LX3的機頂配置比較傳統一點,就是簡單的PSAM轉盤、快門按鈕還有開關鈕,EX1則是在快門鈕與PASM轉盤以外,多出了另外一個轉盤,也將某些功能轉移到次轉盤上。

在這邊你也可以看到兩者的厚度也相近,EX1雖然是厚一點,但考慮到翻轉LCD的轉軸厚度等因素,EX1在體積上面還算是維持不錯的水準。



高度上,EX1也是多出那麼一點。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扣除掉一些外觀與操作的設計思維外,EX1可以說是一個稍微放大一些的LX3,只是他在更新更強悍。



機身的後背也是兩者設計邏輯中差異的展現。

找到了嗎?LX3並沒有轉輪的設計,一個也沒有,在當時候LX3是利用Q.menu的方式來進行進階功能的設定跟轉換。

由於沒有使用轉輪,這點會讓操作的速度稍微慢一些,但同時也是非常貼近消費型機種的方式,這讓LX3更像消費型機種靠攏一點,但又具備相當優異的模式跟規格,可以說是植基於消費機種的高階DC。

而EX1不同,他雖然同樣透過Fn鈕進行快速設定,但前後雙滾輪盤的設計,也讓一些調整可以更加快速,這個特色是比較跟進階使用者靠攏的。



市面上的高階DC很多,但從24mm起跳的並不多,尤其是這樣同樣具備24-72mm焦段的相機。除了LX3以外,大概就是同樣兩年前的GX200了,而我手上的這組GXR+S10模組可說是進化版的GX200,所以我就直接拿來跟EX1排排站做比較了。



GXR擁有更寬大的握把。

如果說EX1已經是有一點體積的數位相機的話,那麼GXR就顯得更大上一號,仔細看看你或許也會發現是因為要提供模組框架的強度,因此多出的部份幾乎都是底座。



兩者的寬度倒是沒有差多少。



厚度上,其實EX1跟GXR也很相近,鏡頭突出的程度也相仿。



如果說LX3是比較跟消費型機種接近,那麼GXR可說就是全然的向進階使用者靠攏。不論是體積也好,還是設計的平衡度也好,EX1都正好處於兩者之間。

我認為EX1所具備的,不只是一個平衡的表現,而是試圖在許多數位相機的同質性外,找出自己的特色。在介面上,其實EX1用起來非常接近三星的消費機,反而跟NX10不太一樣。

在操作上,EX1試圖在這樣的介面上添加許多「操作的樂趣」,以期吸引攝影的喜好者,希望在這些大家都有的性質之外,建構起自身的操作性格。



在外觀的不同之外,我也對這三台相機簡單的做了一下比較的測試。

對很多使用者來說,JPEG直出的色調往往相當重要,這也代表著是不是需要根據白平衡做出補償,甚至是電腦上的後製。

下面這是三者的預設色調拍出的照片,在同樣都是自動的狀況拍攝,LX3的顏色稍微偏綠了一些,其他兩者倒沒有明顯的差異。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我也同時擷取了畫面中的三個部分,想要了解EX1的鏡頭表現,有沒有兩位老大哥的水準?

這個問題很快的得到了解答。


註:下面擺放的照片因為版面關係,所以寬度是240px,基本上大約是縮放50%的狀況,這也比較接近平常在網路觀看的樣子。


在第一部分(正中心)的表現來說,三者說起來差不多,要說有差異的話,那就是LX3在正中心有銳利一些,其他我自己是看不太出來。

第一部分裁切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跟第二部分(中心偏外側)來說,我覺得是EX1表現比較好,在解析度上面來說建築物的磁磚還稍微可以辨識出方格狀。

第二部分裁切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而在第三部分(畫面最邊緣)來說,則是S10表現比較好,但也只是少許。

第三部分裁切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單就EX1這台相機來說,我認為在ISO 400前表現都還算相當不錯,ISO800用很寬鬆的條件去看待我認為還是可以堪用的狀況(縮圖50%或者洗出4x6的照片,一般人使用相機所分享與沖洗的條件),但到了ISO1600以後,就必須斟酌狀況來使用,我自己會盡量壓在ISO800以內,不過在使用的經驗上,EX1的大光圈很少讓我在室內把ISO拉高到800。

至於三台機種ISO的表現來說,要說有決定性的差異嗎?我自己找不出來。

但在ISO800以後,LX3畢竟是兩年前的機種,比較快出現油畫狀的處理,細節流失的比較快,但受限於小感光原件的關係,原則上高ISO的表現,三者我無法評斷出決定性的勝負。


註:下面擺放的照片因為版面關係,所以寬度是240px,基本上大約是縮放50%的狀況,這也比較接近平常在網路觀看的樣子。

另外,LX3的ISO200部分,我按下快門的時候太用力,所以晃到了 囧。

由於LX3是跟朋友借的,之後也歸還沒辦法重拍,請大家見諒


ISO 80



▲SAMSUNG EX1 ▲Panasonic LX3


ISO100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ISO200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ISO400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ISO800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ISO1600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ISO3200





▲SAMSUNG EX1
▲Ricoh GXR+S10 ▲Panasonic LX3


你猜到我想跟你說什麼了嗎?

這系列文章我想告訴你的第一件事情是,高階DC的畫質其實差異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明顯,他們可以說一樣好,也可以說是一樣差。

許多DC擁有的缺點,他們也同樣都有,然而他們的優勢是擁有更全面的操控感與附加價值(大光圈、焦段、翻轉LCD),這也讓拍照這件事情更加輕鬆。

還記得快問快答的時候,對於「好規格≠好畫質」這件事情總是會對EX1有所疑惑,簡單的一輪比較,我想試圖找出證明的,不是EX1特別優異特別特出,而只是想告訴你。

大家都一樣。

EX1辦不到的,做不好的,同樣在LX3/GX200也一樣,或許GXR+S10跟LX5會有改進的空間,但先天的限制終究很難突破。

高階DC賣的不只是「看吧我就是比消費DC強」,更多的時候是附加的東西跟使用經驗,所以我想我們明天可以來談操作感了。



(三)關於操作這件事



畢竟是第一次這麼長時間使用Samsung的相機,相對起過去熟悉的操作思維,多少有些不同,在這次用EX1的時間也或多或少花了些時間去適應。

先前曾經用過Samsung出的無反光鏡相機NX10,在反應跟操作上我都覺得很不錯,算是一改我對Samsung的印象,所以對剛拿到EX1的時候也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去使用的。

儘管在快問快答跟外觀的部份我已經提過一些EX1的優點,不過實際使用上來,除了操作邏輯不同以外,EX1也有一些點是我在使用的時候所不習慣的,這次我們就先搭配第一部分的實拍,從這個部分開始說起。



在反應速度來說,EX1有幾個部分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個要提的是開機拍攝的部份。



EX1在按下電源以後,儘管很快就會有LCD螢幕畫面,不過這個時候無法進行任何按鍵跟快門的調整,大約從打開相機後約莫兩秒才可以真正進行拍攝,這個部分在使用的時候讓我需要不斷的提醒要早一點將相機預備好,才能夠儘快的拍攝到自己要的東西。



而另外一點則是EX1需要打開鏡頭蓋,如果搭配這上面這個狀況,即興抽出相機拍攝的部份反應也多少有比較不足,這是跟NX10比較不一樣的操作感覺。



另外一個則是寫入速度,EX1在初期的時候有寫入速度較慢的問題存在,在軔體更新後有解決這問題,但若是短時間大量的拍攝,有時候仍會出現「正在等待寫入」的情況,儘管不影響拍攝,但仍是需要注意的一點。



在選單的呈現跟操作上,EX1將常用的幾個選單放在Fn按鈕裡面,可以即時的從這部份開始調整,但也有一些功能放在選單裡面,比方說「智慧範圍」(類似HDR高動態),對第一次接觸EX1的人而言,是需要尋找並且適應的部份。



而「智慧濾鏡」跟「相片風格」是我這次對EX1蠻大的期待,這點EX1也跟NX10不太一樣,當自己選擇對焦點與追蹤對焦的時候,相片風格或智慧濾鏡都沒有辦法啟動。



而每個相片風格也無法跟NX10一樣,針對自己的喜愛再次增減飽和對比銳利(能調整的僅有「標準」風格)對於很習慣切換風格的我這點有些不方便。



但我推測應該是相機本身的訴求不同,基本上EX1的相片風格非常詳盡,大約有將近十個,這樣內建的風格其實已經足夠大部分的使用者來使用了。



相機的充電方式也是一個要提出來的點,EX1隨機並沒有附上座充,而是利用USB線來進行傳輸跟充電,而為了避免沒有電腦的窘境,EX1 裡面是有附上一個交流電轉USB的插槽供充電使用。

關於座充這一點,後來我也有打電話詢問客服,據說近期會引進台灣。



EX1比較顯著的規格是它擁有大光圈,但相對的它的最小光圈也稍微跟其他相機不同。
韓國的SLR Club有詳細的圖表,針對各焦段列出最大跟最小光圈。



一般DC因為孔徑的關係,往往會有明顯的繞射現象造成畫質低落,所以最小光圈通常很少小於F8(GRD的F9-11就是數位減光鏡模擬出來的)



但相對的EX1的最小光圈在24mm是F6.7,大約是大了一般F8的2/3格,而利用P mode相機在好天氣的情況下給的數值也很常是F4.4-5左右,我想或許有些人會擔心在拍攝風景的情況下是不是景深會不夠深?



不過實際上運用起來,我認為這部份倒是不需要擔心,DC的優勢就是景深很深,並沒有讓風景照片因為在景深之外變得模糊。



說起來有趣,EX1可以說是徹底推翻我看NX10建構起來的印象,而且適應許久,不過後來我才發現EX1在照片上面的色彩,真的是顛覆我以前對韓系相機的感受。

其實EX1在照片的表現上,我覺得還是有稍稍一點偏綠,但也因為這層因素,我很喜歡他天空的顏色。



在藍色的表現上,EX1有種青空的感受,雖然還不是百分百相似,但仍很接近我使用的E-System的感覺(只是有那種感覺)。原本我仍對JPEG直出的色調有些疑惑,但帶到布袋港一趟以後,讓我對這件事情大大讚賞,很是喜歡。



關於畫面或許有增添一點綠色這一點,我個人建議可以利用白平衡的偏移補償(使用內建的幾個白平衡,可以讓色調稍微偏移回去)



不過我大部分是選擇自動白平衡,這些照片大多數都是相機自己本身的色調,我沒有做什麼微調,在模式的選擇上,我比較常使用兩個。

一個是Vivid鮮豔模式,但這個模式比較容易偏綠。
而另外一個是採用Standard模式,然後飽和對比銳利都+1。(剛剛有提過,飽和對比銳利只能在STD標準照片風格才可以調整,而且調整後就無法使用智慧濾鏡如魚眼那些了)



我自己蠻喜歡EX1的一點,大概就是它的螢幕了吧?
EX1的螢幕因為可以翻轉,讓我這個喜歡亂拍的人,在很多場合都游刃有餘。

低角度的應用上讓我不需要整個趴在地上就能夠拍接近低上的視角。



而在仰角的部份,也可以讓LCD朝下面對自己,而不是只能看到某個角度而已。



另外,EX1採用的AMOLED LCD,具備了幾個特性:對比高達10000:1、廣視角、100%的NTSC顯示色域、自體發光。



對比高跟廣視角在戶外應用上非常的便利,這讓強光底下的LCD變得比較可能,而100%的顯示色域也讓照片能夠在相機上擁有更寬的顯示色域。



我覺得採用AMOLED更重大的優點,應該是自體發光不需要採用背光模組這件事。

因為這一點可以減少背光模組的部份,螢幕的厚度可以變得比較薄,這也同時是EX1的翻轉LCD比起一般的翻轉LCD體積有稍微薄一點的原因。



另外一點我喜歡EX1的則是它外觀的質感跟握柄。

高階數位相機在質感的營造上各有千秋,有些採用磨砂,有些採用全金屬的外殼,而EX1則是採用髮絲紋的處理。



我記得我之前有提過我也很喜歡他握把的感覺,由於EX1是稍微具有重量的相機(360g左右)因此一個適當設計的握把跟蒙皮,可以減輕握持的不舒適,也可以增加操作的流暢,在這部份EX1的處理雖與慣用的GRD不同,但也相當不錯。

而前滾輪的設計除了左右滑動以外,也同時可以直接按下,當做曝光補償的快速鈕,這些都是EX1相當不錯的設計細節。



而EX1最讓人第一眼注意的就是它的廣角端1.8大光圈了,難能可貴的是在望遠端仍能維持F2.4,在室內的應用上,這是一個非常棒的規格,因為廣角端提昇了半級到一級光圈,望遠端可能是一級到兩級的光圈,室內的ISO就無需開太大,減少小感光元件的劣勢。



從LX3、GX200開始,一路到GRD3,總是有人會問我:這些大光圈小相機,是不是就能讓我拍出人像的淺景深?



很遺憾的,受限於感光元件的大小與實體焦長較小,要達到全身甚至是半身的人像淺景深是很難的。但胸部以上的人像,或許還可以做出來一些效果。

這個韓文網站也利用EX1做出了一些大光圈人像的範例,也有跟DLUX4(就是LX3的兄弟)相比,雖然是韓文看不懂沒關係,它的圖表做的相當好,看圖跟數字就夠了。

小相機上面的大光圈,我認為應用在低照度的環境是比較實際的。



我記得在論壇上面有人提到,為什麼EXIF顯示是1.9,可是EX1要標示成F1.8,認為這是Samsung的欺騙,但我不認為是這樣。

「光圈值」的定義是:「焦距除以有效的光圈開孔孔徑」。

由於這個數值牽扯到兩個變因,很多時候除起來不會是整數(應該說很難是整數),有時候F1.8代表的是F1.83,也可能是F1.87,端看廠商要怎麼定義,而軟體的讀取邏輯不盡然是這樣,前面提到的F1.87它有可能就判定成F1.9,這是我猜測為什麼EXIF跟規格上有差異的原因。



另外在使用上,EX1的自動白平衡也值得一般人信賴,一般的餐廳跟戶外旅行,都沒有太過離譜的表現,加上也可以手動白平衡跟調整偏移,在這方面的使用觀感上,EX1有做到基本給大眾方便使用的表現。



整體使用下來,我覺得EX1還算是一個很年輕的系列,多多少少在一些小細節上面表現出Samsung第一次踏入高階DC的狀況:或許還有些不成熟,但可以看出在規格、畫質、操作在這幾個方面比過去有所進步。

這個企圖心也同樣反應在軟體後勤的部份,EX1跟NX10的軔體更新非常頻繁,不只是針對Bugs做出修正,在一些先前還沒到位的部份也有些進步。



軔體頻繁更新的狀況,或許有人會認為:「東西沒做好就上市,不是把消費者當白老鼠,這樣對嗎?」

但換個方式想,如果一間公司推出產品後,完全對產品沒進行更新,這樣也不是一個負責的態度,高階DC的使用者往往在廠牌的口碑上有著指標性,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是GRD還是LX3,除了修正Bugs以外,不時也在硬體可負擔的範圍內進行功能上的改善。

頻繁更新的軔體,可以讓我們確定的,是Samsung在這部份也維持一定程度的心力去維護,期許讓自家的EX1做到更好。



說實在,面對EX1這台「韓國相機」,內心多少有些掙扎,跟寫日系相機的看法不同的是:即使我過去比較偏好幾個冷門廠牌,Samsung不僅對台灣人而言冷門,還帶有很多民族情感。

要寫一台相機的缺點很簡單,只要不斷的雞蛋裡挑骨頭酸就好,但要找出一台相機到底哪裡好哪裡適合生活使用,那是一件不小的功夫。



EX1就目前來看,網路上很多人是受到他的規格所吸引的,也確實這些特性在拍攝當中獲得不少幫助,除了這些之外EX1也擁有一些跟我們過往所熟悉的操作/介面些許不同的地方,也因此希望在這幾篇文章裡面盡量的提到這些狀況,幫助大家做適當的判斷跟評估。



這次文章跟以往不同的是我少拍了選單的畫面,主要是最近的時間不夠,拍選單跟合成一張照片的時間實在太多了,因此就放棄做這部分的文章。

關於介面跟選單的部份,這兩篇文章寫的蠻詳細的,大家有需要參考相機的選單畫面可以參考看看。

DC View:大光圈專業強機 - Samsung EX1
Mobile01:Samsung EX1規格強悍‧樹立品牌新典範



那麼明天我們來看看一些EX1的智慧濾鏡跟相片風格在實際使用的狀況。



(四)生活的顏色



對現在的相機來說,除了著重在畫質、操作上以外,讓拍照這件事情變得有趣,也是許多廠商努力的目標,EX1在這部份也不例外。

其實在過去的時候Samsung的許多機器就已經有這個功能,而EX1可說是把這個功能成熟的導進相機。使用EX1的時候,我也蠻常改變這些色調或者使用濾鏡,試圖利用這些功能增添生活中的顏色。

下面這張是套用「智慧範圍」用的,其實就有點像是HDR高動態範圍的照片一樣,過短時間內連拍多張曝光程度不同的照片,合成出一張明暗細節較多的影像。




這個功能因為平常放在選單內,也沒有放置在FN鈕上進行快速的調整,因此我都是在反差比較大的狀況才想到要使用,下面的照片你也可以看到,原本比較高反差的場景,在亮部跟暗部都多出了一些細節出來。




▲智慧範圍 關閉 ▲智慧範圍 開啟


智慧範圍這個功能,當開啟的時候智慧濾光片(魚眼、暗角效果那些)還有相片風格都是無法選擇的,只能選擇標準。

我在想是因為要顧及處理的速度,所以把限制住這些功能。




▲智慧範圍 關閉 ▲智慧範圍 開啟


基本上這個智慧範圍的功能跟所有在相機合成的HDR模式都有同樣的狀況,就是在飽和跟對比來說會比較低。(因為反差變小,所以自然對比也比較低一些)

這樣的狀況尤其在大逆光的場景更加明顯,當在亮暗部保留細節的同時,也是需要取捨的部分。




▲智慧範圍 關閉 ▲智慧範圍 開啟


一般這種利用機身進行HDR的後製,有些人會覺得畫面假假的不真實,但使用STD標準照片風格,在使用「智慧範圍」的時候仍舊可以套用飽和對比銳利度,所以我選擇把飽和對比都提到最高,讓這種不真實的樣子更加濃郁,更像是一幅水彩畫的樣子。



自從在巴黎攝影展看到形形色色的風格後,加上回台灣後使用E-P1,這些經驗都讓我變得習慣利用相機的內建相片風格進行不同的變化。

EX1也擁有許多相片風格,除了標準的模式以外,還有十種模式:素描<strike>、素描</strike>、清晰、柔和、鮮明、自然、復古、清爽、寧靜、古典、負片。

我最常用的是鮮明Vivid。



但我個人在色彩鮮明的照片以外,其實是很喜歡飽和比較低的畫面,因此在使用EX1的時候我也很喜歡使用復古、清爽、寧靜這些風格。

嘉義的射日塔(以前的忠烈祠)是日據時代的嘉義神社,附近有相當多的遺址,我覺得很適合復古這個相片風格。



彷彿在日式的庭院裡面,踏著庭園裡面的樹葉。

淡淡的,很舒服的感覺。



另外也有一個寧靜風格,我也很喜歡。

飽和跟對比都沒有那麼強烈,但又帶有一絲絲的蕭條感。



比較難以捉摸的相片風格,大概就是素描跟負片了。

素描這個風格,我用來拍了風景幾次,但大概是因為場景太過複雜,所以反而沒有素描那種簡單的趣味,反而顯得畫面有些紊亂。



負片風格實在是一個非常強烈的照片,一邊在LCD預覽取景的時候,忍不住會想:「哎呀,負片呈現的色彩這麼奇異阿!」



在這個濾鏡底下,即使是行道樹下磁磚跟樹葉這樣簡單的畫面,都因為詭挶的顏色帶來很明顯的衝擊感。



EX1也同時具備幾個智慧濾光片:微縮、暈映、魚眼。
智慧濾光片比較像是特殊效果的濾鏡,模擬一些特殊相機的鏡頭像是移軸鏡、玩具相機跟魚眼鏡頭。

用暈映濾鏡拍下神社前的狛犬。



三個濾光片中我比較常用的是暈映濾鏡。

基本上暈映濾鏡不是只有單純加上暗角而已,在對比跟飽和度也有加強一些,雖不如真正LOMO相機的強烈感,但對於加強照片的印象來說也很有效果。



對於數位濾鏡,我的態度其實不是完全就不動腦,照片只剩下濾鏡的效果。




以前相機處理的能力不成熟,做出的效果多半不明顯或者很奇怪,但現在相機內建的濾鏡有些也很值得運用,對於這些內建數位濾鏡,我會認為在適當的時候來使用,可以讓整體照片的觀感更加強化,也能加上生活中的印象。



說起來,數位濾鏡是一個逃避相機畫質的表現嗎?只要有效果,根本不需要談論畫質?

並不是那樣的,EX1在數位濾鏡之外,也提供了相當優秀的畫質,事實上DPReview就畫質這件事來說,也給了EX1相當不錯的評價。



這些濾鏡,我會認為是很多廠商為了在一般的「拍照」之外,讓你更覺得拍照很新鮮,很有趣,讓你試圖去創造不同的生活。



在不同的角度上。

不管是帶有暗角的視野。



或者是令人眩暈的觀感。



甚至是如同小人國模型般的角度。



在這些不同的濾鏡、不同的照片顏色風格,用個人的觀感去運用。



創造出屬於你生活的精采顏色。
 
 

(五)加法的藝術

「你喜不喜歡拍照呢?」

『當然喜歡。』



「那你都用什麼相機?」

『欸~這個阿,不一定耶,有時候拍底片,有時候用數位小相機,以前比較常用單眼,現在反而比較常用ILDC這樣的機器。』



從我開始真正的拍照算來,高階DC一直是市場上很多人考慮的選擇,只是時空的背景不同。

我還記得我大二的時候買了第一台數位相機,那是Olympus C-730uz,爾後我又陸陸續續換成了Fuji S602跟Canon S45,買數位單眼之前還有一台Minolta A200,然後我買了GRD。



雖然用相機的時間不像很多前輩一樣那麼久,但這幾年也看著所謂高階DC的進展。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機種在這個時間擁有不同的面貌。

專業進階的Olympus 8080、Fuji S602、SONY 717&828、Canon G2 & Pro1、Minolta A1/A2,這些機種他們的操作反應這些優勢在現在逐漸被入門的數位單眼所取代。



而我第一台買的C-730uz,那樣一台十倍變焦的相機,後來陸陸續續變焦範圍變得更大,功能也更強悍。除此之外,也發展出了新風貌,同樣是十倍變焦,現在的體積更小,而且小很多。

還記得那時候方方正正像磚頭一樣的S45,也慢慢變得更小,輕便到快可以跟IXUS系列相比了,也加入了廣角28mm跟F2的大光圈。



這些相機在現在有些人稱它類單眼,儘管我從來就不習慣這樣稱呼這些相機。

他們是單眼嗎?他們從來就不是單眼相機,只是擁有完整的PSAM模式跟比較強大的功能,這些功能或許是光圈比較大,或許是手感好,或許是鏡頭規格很特殊。



幾年前,數位單眼還沒有普及的時候,高階的數位相機被設計成有完善的操作跟不錯的手感,儘管不可更換鏡頭,片幅也比較小,但不失為一個喜歡攝影的替代好工具。



而現在時空背景不一樣了,數位單眼相當普遍,甚至還將反光鏡拿掉有了micro 4/3跟NEX這樣的相機出來,兼具輕便跟可變性。



所以。



EX1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光看網路的討論就知道了。很多人在問「我應該要選擇EX1還是無反光鏡系統呢?」,得到的回答很常是:「當然是無反光鏡系統阿,那個片幅那麼大,為什麼要回頭買價格差不多的高階DC?」



跟無反光鏡系統的價位接近,但感光元件的大小差異甚大,這是高階DC如EX1所遇到的第一個挑戰。

而這個挑戰非常直接。

直接的反應在所謂畫質上。



但畫質不見得只有看感光元件的大小,還包含了鏡頭的光學設計。

高階DC一般為人熟知的就是中心到邊緣差距不大,而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因為感光元件沒有那麼大,成像圈沒有那麼大的狀況下,鏡頭自然可以在適當的體積下盡可能顧及邊緣的光學修正。



而無反光鏡系統由於某些體積上的考量,在這部份做了些許的取捨,某些ILDC機種就是最好的例子,邊角畫質不好,畫質距離中心一定距離後下降非常快,色散(紫光、綠光、藍光)那類也非常嚴重。

可是儘管邊緣比較差,但大感光元件也讓解像力整個可以撐起來,放大檢視的狀況還是比一般DC來的好。



高階DC面臨的難處是因為感光元件小,讓人不知道自己鏡頭素質不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那麼EX1這些高階DC擁有什麼?



第一件事情是「直覺」。

這個直覺不只是說如同一般數位相機的介面,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夠好上手,還包含對拍攝時候的判斷。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近拍。

DC使用者用起ILDC或者是入門單眼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會是:「為什麼他不能1cm近拍?」



詳細的理論就不在此贅述,但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在於「鏡頭的實體焦長」,實體焦長越大,對焦距離距離感光元件就越遠。這也同時是很多300mm的大砲最近對焦距離動不動就2m、3m的原因。

近拍的能力並不是對焦距離越短就越強悍,可是使用DC你無需去顧慮什麼叫做「放大率」,當你想要拍近的東西只要把相機靠的比較近就好,這件事情對很多使用者來說非常直覺。



而第二件事情是「體積」。

一台ILDC相機,最輕薄的狀況就是搭配定焦餅乾鏡,而這個體積只是DC中體積比較大的。同樣要達到跟高階DC一樣的變焦鏡頭,你需要的鏡頭,即便是強調輕變得ILDC都還是需要不小的體積。



ILDC搭配定焦鏡,多少會遇到因為焦段沒有彈性而有限制的狀況,搭配變焦鏡,又會遇到體積不容易放進去一般的包包裡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時候常常會退回來選擇高階DC, 因為高階DC往往在焦段上面跟體積都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



我知道有人會說:「相機就是要拿來拍照的,如果畫質不好那我還買它做什麼?」



的確,相機的畫質的確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高階DC如EX1往往已經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水準,因為我們的出遊照無需輸出到12*18,我們只是縮圖放到相簿,洗出個4*6的照片。

更重要的,我們出去玩的照片不用交給案主,我們只對自己負責。



你會不會為了畫質,天天把D3放進去公事包隨手拍照?



我不會。



如果你也覺得你不會這麼做,想必你就知道為什麼在Flickr上面最多照片的那台相機是Apple iPhone 3G,因為他隨處可及,無所不拍。



一般使用者對於「畫質」的概念,其實不若我這種狂熱份子斤斤計較。

「好不好操作?」、「直出的JPEG色調好不好看?」、「好不好帶?」、「有不有趣?」,附加的或許一點是「近拍強不強?」

ILDC在怎麼小台,他就是剛好處於一個比餅乾機器大很多的尷尬地位;這也是目前為什麼EX1這種相機依然存在的理由。



或許他們不是畫質最頂級(而且可以很肯定絕對不是),但多出很多賣點。

他們賣的是什麼?恐怕是附加價值。



除了讓你方便攜帶、畫質有一定水準外,操作性可以說是高階DC的一大賣點。有些人會說,相機就是要拍東西,畫質不好就不用賣了。但身為一個器材迷,我會跟你說有時候拍照只是在享受拍照的過程,有些人欣賞成果,有些人是在「把玩」手上的器材。



高階DC跟ILDC不同的,正好是ILDC希望把單眼這件事情簡單化,讓更多的人進入,所以他盡可能設計的更簡單。但高階DC的思維並不見得是這樣,它提供了一個畫質、規格、攜帶、操作非常均衡的選項。



你知道我為什麼從開始使用數位相機的經驗提起嗎?因為一路走來,每台相機分別擁有不同的特點,也仍舊維持很好的操控性,這點跟八年前並沒有任何不同,不同的是他們更輕便了,反應速度跟規格也更好了。



前幾天有人在文章留言中內問我出去旅行的時候會帶EX1還是其他相機?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跟你要選擇高階DC還是要無反光鏡系統是一樣的。



在適當的場合,帶適當的相機。我會在可以慢慢拍的場合帶上ILDC搭配老鏡拍攝,也會在輕裝旅行的時候只有帶上EX1。

但你只能選一台,你應該要怎麼選?

「適時的了解兩者的優點跟缺點,挑選適合的相機。」這是我的答案。



EX1對我來說是一台在我用過的高階DC中表現不錯的機種,儘管他也有些缺點,但就是兼顧方便跟操作。

是不是現在這個時間點選擇高階DC就是被當盤子敲?我覺得不見得,高階DC也不少攝影師拿來做隨身的創作,有時候拍照畫質固然重要,把玩器材也是一個樂趣。



如果說ILDC是一種減法,把強大的DSLR漸漸簡化,抹除專業的形象,那麼高階DC這些功能面跟操作,這些均衡的特性,一樣一樣植基於「拍照」這件事情,所延伸的介面親和力、方便使用的焦段、輕便的攜帶、趣味性、操作性。

這件事情,我稱作是EX1的。



加法的藝術。







寫在文末,關於「加法的藝術」:

關於高階DC、無反光鏡系統、入門單眼,我相信一定是最近很多人的煩惱。

這篇文章,談的不僅只是EX1面臨的挑戰,也同樣是EX1所具備的優勢。你可以把所有內文中的「高階DC」套用到任何一台相機,基本上這些就是高階DC的優點跟缺點。

回到EX1。

或許你還是想問我,EX1值不值得推薦?

寫過這麼多數位相機,我從來沒有在文章內跟你說:「就是他了,快去買吧!」這次EX1也一樣,如果你有這個想購買的念頭,我相信你可以在文章內找到增強自己購買的EX1的優點,包含畫質、顏色、質感等等;也可以發現EX1還有些需要反覆斟酌才能接受的點,比方說開機的反應速度、選單位置等。

該提到的部份我都盡可能寫進去,但最後做決定的還是需要你自己決定。

對於EX1,我最後有一個建議,就是盡可能的到法雅客、或者三星旗艦店試用,許多問題我相信在你親自拿起相機的時候都會得到解答。





EX1現在正在跟我一個好朋友aso環島中,等他回來後續還會有幾篇EX1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文章索引:

Samsung EX1 快問快答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一)Exterior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二)排排站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 Samsung EX1 (三)關於操作這件事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四)生活的顏色

2010-10-28 15:2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生活 Samsung ex1
(六)關於環島的二三事


Aura是我認識很久的一個網友,我當初會認識他是因為在BBS寫信問他關於Panasonic FZ10的問題,當時他並沒有直接透過私人信件回覆我,而是請我去觀看他後來針對我問題所寫的文章,把這些問題納進去文章裡面回覆我。

這也同時影響這幾年我寫文章的方式,把我自己喜歡的、很多人想知道的點放進去文章,盡量寫的明白完整

這次我把EX1借給Aura環島,這段期間他也有一些使用心得,這篇則是第一篇,一些簡單的問答。


當初對EX1有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我記得妳好像很難得的跑到高雄三星旗艦店去試用。


EX1,這台相機相當的有趣。

在這之前的最大光圈是GRD3的F1.9,想不到這個寶座沒坐多久,EX1硬是做出F1.8的光圈,狠狠地巴了理光的臉。

很多人都這樣想吧?

但是,不是,事實上擁有F1.8的DC早在2003年就出現了,是olympus的C-5050。說到2003年就能做出F1.8的olympus是間很有趣的公司,他們在底片轉數位的時代可以拋棄自己所有的光學遺產做出4/3系統,而在短短五年後,這家有趣的公司又發表了m4/3系統,表面上鏡頭可以共用,但效果如何呢?不妨問問用過的人吧。

所以說,這真是一家擅長砍掉重練的公司啊!

不過今天主題是三星的EX1,O牌趣事就留待他日再談。比較過以卓越光學實力聞名於世的olympus,三星也是一家有趣的公司。規格上最大光圈F1.8~2.4,擁有相當於24mm~72mm的焦段,再加上翻轉螢幕,以及毫不遮掩寫在相機外的F1.8,再加上它的公司貨售價,唉呀太有趣了、真是吸引我的興趣。

不是因為以上所有外在的規格,外在規格那種東西只是容易被看到的表面功夫,吸引我興趣的,是隱藏在這些規格內的好勝心。

你問一位相機使用者「三星」,他會回答什麼?手機?螢幕?但不會是相機吧。在這樣口碑弱勢的環境中,三星要如何與各光學、電子廠的相機一較高下?

當然就是打出口碑——憑韓國人的好勝心。

好勝心,就是信念的一種,這個世界上有非信念無法成事的功業;當然也有信念無法跨越的障壁。仔細檢驗能與不能間的樂趣,就是這點,吸引我的興趣。


你在環島中最喜歡EX1的功能是什麼?


翻轉螢幕。

SLR時代,我的工作常需要測拍(易懂的說法是盲拍),當時我就想,要是可以從別的地方看觀景窗就好了。注意,在那個連百萬畫素DC都是奢侈品的年代,我想的不是「要是觀景窗可以翻轉就好了」,而是「要是可以從別的地方看觀景窗就好了」。雖然測拍已經是相當老練的技術,但畢竟不如直眼精構(直接以眼睛看,並精確地構圖)。當時的遺憾一直留存在著。

直到DC技術開始迅速發展,翻轉鏡頭或翻轉螢幕的相機都有廠商構思後,這個遺憾才浮現出來,連前段提及的C-5050也有基本的翻轉螢幕功能。

「對!用這個技術的話,當時就可以……」

但DC競爭期的宣傳目標並非翻轉螢幕,確實,有能力活用翻轉螢幕的使用者不多,於是這個功能就沈寂了許久。

第二次翻轉螢幕的萌發期可說是2006年上市的E-330(olympus)所引領的。身為DSLR的E-330竟然可以用LCD取景?!這種功能震驚世界,並讓人思考五菱鏡的必要性。但對本段主題來說,重點在於它的LCD可以上提接近90度,讓人聯想起腰平觀景窗的中片幅相機。

在此之後,DC的翻轉螢幕功能又再度被人提起。直到2010年,EX1的翻轉螢幕已相當成熟,不再只是可以上下擺動的螢幕,真正觸及到自由角度拍攝的可能性。



這是廢墟的天花板,左下角雙突起是階梯,你很難從這張相片去想像我當時的取景方式,但那時我想的是,有翻轉螢幕果然就做得到這樣的取景了!



但是那種無人涉足的廢墟,我講再多也沒有實在感,不如用很日常的腳踏車前輪來看就很清楚了。要取得這樣的畫面,依據身高和車高,是有可能要趴在馬路上的,但趴在往墾丁馬路上肯定是找死,



我有千萬旅遊險,但我不想用到。由此可知翻轉螢幕是非常方便的設計。


你在環島中最不喜歡EX1哪個點?


如果說「最」的話那就是操縱性。


就操作來說,你有什麼看法?


客氣地說是操縱性不佳。


覺得EX1的畫質跟你用過的幾台高階DC,感想怎麼樣?


以現時流通的高階隨身機而論,就輸出表現而言,都可以應付一般的生活隨拍。但再仔細考究,等效24mm端的形變量在畫面周邊相當明顯,因此不要把直線類的東西放在周邊,由於我都會避開這種線條,所以沒有變形的參考範例。

至於光線描繪能力,算是良好以上。用過數位相機和底片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陰天的天空是數位相機諸多罩門之一,剛轉成數位相機時就覺得:「為什麼陰天的析理出不來?」後來研究之下才發現那是的技術門檻。



不過,注意這個闇雲的層次感,只靠內建的影像處理器無法成事。直接來說,鏡頭不夠水準是做不到的。這是值得讚許之處。


EX1的大光圈規格,在旅行上你有什麼想法?


大光圈規格不錯,但在旅行時卻讓我倍感困擾。

首先,除台北與部分山區外,台灣終年日照強烈,所以在戶外旅行拍攝時,需要的是中~小光圈,而不是大光圈。但EX1的最大光圈高達F1.8,直接導致

最小光圈不夠小。

例如等效24mm時最小光圈F6.7,等效72mm 時最小光圈F6.9,事實上最小光圈不夠小在DC上是可以理解的作法,因為光圈太小會因繞射現象而大幅破壞
畫質。所以若光圈不夠小,就必須以快門來控制曝光,但EX1的最高快門是1/1500秒。

大家有在夏天時午間(10~14點)到過東海岸嗎?在那個連柏油都軟化的光線中,有很多時刻是最低感光度(ISO80)、最小光圈(F6.9)與最高快門(1/1500)的組合都沒辦法應付的。



像這張,本來想取日芒在避震器前閃耀的畫面,但由於相機沒辦法有效阻光,因此只得以避震器的一部份蓋掉日光來完成取景。

而以我慣用的GRD2來說,光圈由F2.4~9.0,快門到1/2000秒,這樣的組合就可以更有效阻擋強光進入。

平心而論,會到這種光線與溫度場景旅遊的人不多,大光圈在一般生活時的確也能有效獲取更多進光量,但EX1若是想成為全方位的高階隨身機,除了增加內建軟體的功能,就必須更專精於光圈與快門的組合,因為控光能力是攝影的靈魂。


你覺得像EX1這種相機,跟你手上的數位單眼,在日常上與旅行上,使用上的感覺差異在哪?


差一點就在體積和重量,我這次環島也帶了E520(olympus)with40~150mm,這在單眼界裡是相當輕量的望遠組合,但和EX1相較仍是太大太
重。

若以機車環島來說,單眼組合是不錯的,但以單車環島來說,像我這種體弱多病不善運動的詩人,帶著單眼上路還是太勉強了,因此我認為對一般體能
者,旅行時推薦攜帶高級隨身機而不是單眼。但如果是以專門為了攝影而外出取材的行程,當然是以單眼為主。

如果說差異最大的地方,並不在於體積或重量,而是看世界的方法,目前單眼系統仍以光學觀景窗為主流,但DC取景則靠LCD。臉靠近相機或遠離相機,光這點在取景上就是決定性的差異。


那麼你覺得EX1這種高階DC,跟數位單眼還有ILDC相比,優勢在哪?


論壇中流行一種論調,就是當ILDC盛行時,就是高階隨身機的死期。這種說法,宛若1950年代電視在美國興起時,市場評論家預言廣播的死期類似。
注意,這裡說的是類似,而不是相同。

DSLR、ILDC與DC,最表面的差異就是在體積、重量,再來被提及的差異就是感光元件大小。由感光元件去逆推,高階隨身機的景深、高感光表現再怎麼玩都玩不過ILDC與DSLR,但這不代表在競爭上死路一條。

以EX1和EP系列、GF1或是NEX系列相較,原本具有的優勢是價格,但在GF1降價與NEX的定價公開後,這點差距就變得很小了。至於體積
和重量,EX1比起DSLR是絕對優勢,但和這些ILDC相較也討不到便宜。

如果說體積重量與價格兩方都無法擁有明顯優勢,而景深、高感光也無法逆轉,那麼,高階DC的優勢何在?

首先是價格。

「等等,你不是說價格討不到便宜嗎?」

沒錯,那是指ILDC一機一鏡組的價格,但你買了ILDC,不會只買一機一鏡吧?就算短期不買,日後還是有升級的「可能性」存在。如果為了景深效果

而進ILDC或DSLR,論壇的「錢井深」就是你必須注意的狀況。反觀高階隨身機,能買的只有周邊配件,沒什麼升級空間,因此就總預算來說,是佔優勢
的。

再來入塵,DSLR目前各家都對防塵做出效果不一的抵抗,但ILDC由於體積考量,像NEX系列就無防塵對策,關於這問題,找論壇可以看到許多討論。當然不代表EX1就不會入塵,事實上還是會從鏡頭隙縫中跑進去,但與更換鏡頭相比,這點算是微不足道。而接風洗塵的問題要耗掉你多少錢與時間,這
點也必須考慮。

接著是取景,市面上有像EX1這樣能自由取景的相機不多,若以DSLR來說就是新上市的60D與E3,但以那樣的體積與重量要以LCD取景多少有點不便。

反過來說,高階隨身機配上翻轉螢幕可以獲得許多過往無法實現的自由取景角度。

最後是畫質,儘管高感光與景深是無法克服的限制,但鏡頭品質卻不盡然如此。



從這樣的晴天有雲場景,(貼心提醒,就跟3D電影一樣,要看出立體感請保持適當觀賞距離,不要貼著螢幕看)



到這樣漫天飄盪的烏雲,都能加以描繪。特別是烏雲和藍天帶烏雲,不止對鏡頭,對拍照者來說都是相當挑戰的場景。

如果能徹底發揮以上優點,那麼在近幾年內這類高階DC還是相當地有優勢。


EX1算是三星第一部這種類型的相機,你要不要就旅行的過程中下個總結的感想與結語?


綜合考究EX1的開機速度、對焦速度、電池耐力、操作性能、人機介面、穩定度、機身強度、螢幕表現、測光系統、影像引擎、AWB能力與輸出表現,這台並非職業用家所攜的專業隨身機,而是生活隨拍適用的高規格隨身機。

所有能力中,擁有最佳表現的就是它的最終輸出品質。



印象派的一幅,光影交界宛若刀切斧鑿,毫不拖泥帶水的表現,直接驗證鏡頭水準。



這張的注目點就在於禁止符號的反光以及「嚴禁逆向行駛」的受草綠光。一般來說在反射面上的細節可以驗證鏡頭的描寫能力,從這兩點看算是相當棒了。還沒完,這張照片處於同一曝光值,但四個交通號誌卻承受不同角度的光,同一曝光值底下承受不同方向的光會有不同的亮度,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若鏡頭光描能力不佳,成果便不盡理想,由此四號誌的反光表現可知,此鏡頭並非等閒。



晴天好天時,鏡頭好壞是不太明顯的,那麼來到微光場景呢?和前兩張不同的是,這場景的光是逐漸黯淡的,著眼點就在於光線fade out的階調,還有弱光時細微處的描寫力(地板的雜物與碎玻璃),可惜的是縮圖後這樣表現就不明顯了。



城市夜景,這時就覺得大光圈方便得多,進光量大可以彌補高ISO劣勢,此外,暗部沒有惹人厭的色雜訊,這點值得嘉許。我認為EX1最大的優點有兩個,就是拍攝成品與翻轉螢幕,但和所有相機一般,一旦你因為優點而購買,接著就必須忍受或克服它的缺點。


延伸閱讀:
Aura's Blog



(七)所謂攝影的樂趣



Aura是我認識很久的一個網友,這次我把EX1借給Aura環島,這段期間他也有一些使用心得,這篇則是一篇關於用EX1來進行人像拍攝創作的過程與照片,期間也提到一些高階DC在人像拍攝的難處與優勢,大家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euyoung又提到能否進行人像測試?老天啊這真是難倒我了,我是去單車環島,又不是開廂型車塞控光幕高出力閃燈反光板載妹沿途到海岸拍比基尼……還是要看到路邊漂亮妹妹就……(以下省略)

好在,台北站時聯絡友人甲(此君在環島遊記中會出現,這裡就當他是突然出現友人甲好了)而友人甲帶學妹一起出來閒聊,於是就在政治大學中散步走拍,就當作是人像測試了。

現在網路論壇說的人像,和我以前認識的portrait已經有很大的差距了。就我的觀察,這幾年的「人像」(外拍、人像外拍、旅拍……etc)
<!-- more -->
[話說我記得的旅拍是旅遊攝影,不知何時變成旅館拍照了,時代變化真大]

流行是以:

大光圈(鏡皇!機皇!)
正妹(我不用這個詞,不過順應「外拍」而借用此詞)
修圖(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修圖法)

為主,但久遠之前修業時提到Portrait,Photography卻是要求在少量的器材內完成作品,因為除了內景(現稱:「棚拍」)外,太多器材只會干擾計畫完成罷了。當然,有錢雇小弟背器材除外。

好啦,sentiment完畢,那我們來看人像的表現吧。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人像是一個易學難精的領域,舉例來說,你只要湊齊正妹、鏡皇與修圖三元素,那麼放上網路的評價基本上就不會太糟。

萬一你不認識正妹、沒有鏡皇又不會修圖怎麼辦?等死嗎?

也未必如此,掌握基本溝通能力、擁有基本控光能力,從周邊友人邀起,你也可以拍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相片。


首先,我和友人甲約在圖書館見面,見面先聊聊環島的趣事與可怕的事,尤其到台北前那個驚險的「漫天砂雨破蘇花」行程特別讓人津津樂道(?),只是,哪一秒用到千萬旅遊險都不意外。(親切提醒:用到千萬旅遊險的時候就是掛點之時)

由於學妹再過12小時就要去畢旅了,而且她東西都還沒打包……所以我們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在這樣的時間內,我想怎麼拍?我能怎麼拍?

我心中的想法是,學妹是相當活潑可愛的型,我要怎麼把這種特質表現出來呢?

有些人的拍法,不管什麼樣的女性在他鏡頭下就是同一個樣,一樣的姿態和一樣的修圖法,這是一種拍法;但我想有趣一點,給不同的女性最適合的風格,反正蘇花都在颱風天騎過,這樣的挑戰也只是標高100的程度罷了。

沒有閃光燈、沒有反光版、沒有鏡皇機皇,也沒有修圖(再次強調,環島系列全為JPG直出);只有趕時間的學妹和不算好的風景,我該如何處理?

當我盤算這些問題並開始登山時,想著這台DC究竟能得到什麼成果呢?也許今天應該繼續往桃園騎的……真會找人麻煩阿,euyoung!!



由於當時太陽很大,缺乏樹蔭的學校不適合拍照,因此尋找陰影處。於是走到橋下,從這邊出發。考量到簿子和石桌的畫面有些單調,就在右上留了缺角。

對了,這是學妹手製的記事本。



一開始熱身時段就是輕鬆拍,有翻轉螢幕讓我在構圖上非常自由。

怎麼說?

這個場景假設你和泡泡是正對面地拍攝,那麼背景就是一堆鐵條從頭上長出來,由於我們不是拍天線寶寶,所以必須避開這種場面。

再來,從這個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太陽是斜射進來的。如果泡泡在陽光處,那麼會相當刺眼而無法張開眼睛,因此我選定陰影處,讓背景稍微過曝,確保泡泡臉上的曝光值。

其實有反光板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但沒有人單車環島會帶反光版的。



這個招牌相當奧妙,因此選定為主題。(不知道其他學校有沒這種東西?)

用我們三人的包包做成像烤肉架的東西,然後請泡泡做像烤肉的動作。有反光版的話就能更加強調泡泡逆光的髮絲了。

另外,這也應用了翻轉螢幕。



橋下蚊子超多,單車旅遊必備的防蚊液丟在住宿點沒帶出來……於是就立刻離開。但四點多實在不是一個拍照的好時間,光差依舊很大,只得選定良好位置拍照。

EX1有等效24mm的廣角端,可以利用這個特性把腿拉得修長,事實上泡泡很嬌小喔~



對於這個路標,我不想只拍單純地「請跟我來」姿勢,和泡泡溝通過我概念中的姿勢後,得到這張。

這是大幅度轉動關節的姿勢,整個動作在女性的曲線中帶點瀟灑。

其實很多事情,就像我之前提到的「EX1最佳光圈」一樣,的確存在著那個東西,但是不講你永遠不會知道。

這個動作的奧妙之處就在右腳尖踮(不要再寫墊了拜託)起來,一踮起來,臀、大小腿的曲線立刻鮮明,亦有拉長身線的效果,這樣大的效益,就只是踮起腳尖這麼簡單,而且這是修不出的線條。



要是有反光版就可以直接打亮臉部,配合這樣的班點,氣氛絕佳!



沒有的話就調整曝光值,注意DC無法如大片幅相機那般融化背景,因此使用者就必須慎選背景,這一系列的背景都是儘量挑簡單、不喧賓奪主的場景。

姿勢構成上,左手如果不出現在畫面中會有一種消失的錯亂感。(可以自己蓋住手試試看)另外,雙腿保持走路的姿態,增加躍動感。表情的部分,必須找到眼神受光但身體不受光的位置,那個點的曝光位置才是最適當的。

最後,在畫面右下方安插階梯,使「走路」這個姿勢和場景貼合。而且如果只有牆壁的話,背景是相當空的,所以放置這個配件正是恰如其份。

如果說這台相機擁有等效24mm的廣角端,那麼就要徹底地利用,(我自己單眼還沒那麼廣勒)不過廣角又沒辦法排除背景,就非常考驗使用者的構圖能力了。

透過這樣的分析,希望你也能找到合宜的方式去拍人。



這時我是和泡泡說,想像自己是個觀光客,來到大瀑布前拍個「到此一遊照」。所以可以看見包包,而包包在其他相片中是看不到的,在此是為了表達觀光客的感覺,所以背上。

再來是「觀光客構圖」,也就是把臉放在畫面的正中央,但如果只是這樣,就是一張無聊的照片,因為背景非常雜亂。

因此透過翻轉螢幕與構圖法把背景控制成(由上往下):

白色過曝區
紅色建築
綠色植物

把背景調整成三大色塊後就舒服多了,但很可惜沒有直接拍一張背景雜亂的畫面讓各位對照。

這樣就既保留觀光客的感覺又兼顧畫面美感。



沒有對到焦。

環島下來,這台的AF性能讓人遲疑。



背景線有可以避開的,也有無法避開的。這種狀況就是後者,但無法避開也有很糟糕的,也有避不開就算了的。這種狀況也是後者。

如果是從頭上冒出或是側面刺穿的,就寧可不拍,但這樣幾何曲線還勉強OK,因此就上了。

再強調一次,DC拍人像很挑背景的,但這不代表要找風景優美的地方,而是要訓練你背景煉成的能力。

如果有政大的在校生,麻煩幫我佐證一下這裡是個又髒又亂的近棄景,我在拍照前還撿了一堆垃圾去丟。


這時又要說了,翻轉螢幕真好用,對於強調構圖的人來說,自然會尋求最佳角度構圖,但代價就是蹲下趴下梯子椅子,當有翻轉螢幕時,我就可以用正常的立姿拍照。(但也有些人認為把身體扭成奇怪的型狀才是攝影的浪漫,我完全能夠理解。)

背景上分為綠色與灰白色,連結兩色區的關鍵就在泡泡。如前所述,泡泡給我的感覺是相當輕盈活潑的,因此構圖與動作的構成上會跳脫一般常見的方式。

觀賞時請注意手、肩、顏、腰、大腿、膝、小腿、足的一氣曲線。



完全的幾何型構圖,要訣是腳不能直挺挺地站著。



這張我覺得很遺憾,因為顧著不要讓後面的牆線刺穿而把角度拉高,所以焦平面的位置就不盡理想。

除此之外,背景的色區和動作構成都是相當不錯的。



這是今天我最喜歡的照片,一開始拍總是要慢慢進入狀況,通常佳作都是在後期出來的。

一開始看到泡泡的笑容時,就決定要以此為主題來一張,不過面對鏡頭,不管是誰都有點生澀,起初的笑是:「看鏡頭笑一個」那種(這是比喻,當然我不會說這種話),但這就是真的笑了。

但本機的AF速度不高,捕捉動態瞬間確有不足。所以在這之前我先調整成非常難用的MF,設定好相對距離後,以我自己的移動去對位。

話雖如此,但如果各位不擅長(或根本沒用過MF),不要這樣做,因為保證對不到。

動作構成上,就是我先說明這個畫面的構成大要,然後我邊走邊講笑話邊拍,然後找出瞬間拍攝。



頭後面那條紅線和小路燈真的沒辦法,因為我就是想要這樣的景,所以只好一併接受了。

女性整理頭髮的時候為何特別有韻味呢?因為長髮是男性沒有配件。不過,這時候如果你講:「有很多男性都留長髮啊!」就太殺風景了。



再度活用翻轉螢幕之例,夕照很強,因此請友人甲用影子遮住泡泡,我再用翻轉螢幕找出自體不受光的位置拍照。比較一下左足與右足就可知光線強度,但這遠遠比不上東海岸可以融化柏油的死光。



這是我第二喜歡的照片,沒辦法列入首選的原因在於,拍出篠山紀信的感覺,而不是Aura+泡泡的感覺,不過,這張的笑臉相當溫暖,

但是……AF跑焦、AWB失準。



胡桃鉗的感覺,想起以前看的芭蕾舞。

注意大腿的表情。



太陽太強怎麼辦?

逆向操作,用演影的方式拍照。

像這種正對鏡頭比YA的動作是我絕不可能拍下的畫面,但假設背對鏡頭比YA呢?就相當地有趣了吧?

攝影的樂趣不是軍火展示般地炫耀自己的器材,而是在有限的器材中最大限度展演自己的創意。(不過,的確有人的樂趣是軍備競賽啦,那樣的想法我也完全理解。)



回去前先吃碗冰吧!

畫面右方外是友人甲,但友人甲不願入鏡就造成這種奇怪的構圖,親切提醒,廣角端周邊會有變形,請大家不要這麼做。


然後附上這段手持的錄影檔。
http://www.flickr.com/photos/freedom-or-liberty/5028546201/


看完以上的文字、圖片與短片,有趣吧?

如果有趣的話,那麼,趣味點在哪?

這不是考試,不用急著回答我。在那之前,讓我先告訴你這捲特別的地方:

首先,人物是身邊的友人,不是為了什麼外拍特別請來的model,自然也不會有「外拍妝」或「外拍服」,也不是穿著水手服的扮裝學生,是貨真價實12小時後要去畢業旅行的大學生。

再來,也不是特別為了拍照而外出取材,去什麼大景、廢墟還是付費樂園,只是在自己的學校拍照而已。(再次徵求學弟妹說明政大的校容適不適合拍照)

最後,器材只有一台相機,只是一台借來的DC而已,不是單眼、沒有鏡皇、缺少外閃、欠奉助手──以及,無須修圖。

不花昂貴的金錢在器材上、不花多餘的時間在修圖上(說真的,拍完和泡泡去吃冰的時間絕對比自己在電腦前修圖愉快多了),卻可以得到我滿意、泡泡滿意,還有「這裡有台EX1好有趣你環島要不要用?」的euyoung滿意。

這就是樂趣。

當你手上只有一台DC,不依靠多餘的修圖、不依靠高級的器材,能製造出什麼相片,那就是你的攝技。

和那些外在的東西比起來,那就是你、純粹的自己。

有很多人的攝影樂趣來自對著螢幕打字、對拍賣網站按右鍵,或是餵著防潮箱吃相機,那些都有極高的娛樂性,我也都能理解。

但是,愉快地拿著相機拍起身邊的朋友,當朋友拿到相時片開心地跟你道謝,這是不是更接近攝影原初的樂趣呢?

只要主角閉上眼睛,可以想起當天的過程、看到自己的笑容,還有我拍攝主角的神情,那就夠了。對我而言,這就是Portrait Photography的原點與樂趣。

所謂攝影的樂趣,就只是這樣而已。



延伸閱讀:
Aura's Blog


(八)心之聲、闇之光


Aura是我認識很久的一個網友,這次我把EX1借給Aura環島,這段期間他也有一些使用心得,這篇則是一篇關於用EX1來進行人像拍攝創作的過程與照片,期間也提到一些高階DC在人像拍攝的難處與優勢,大家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一、起因

前文提過了一些日間人像的小技巧,那麼,黑夜呢?究竟這台EX1在夜間人像的表現是如何呢?正好趁次北上訪友驗證。概略來說是從下午的台大到晚上的威秀電影院、附近百貨公司逛逛,最後坐捷運回家。

這樣的的動線組成可以說是朋友間常見的城市內出遊行程,所以說,這捲相片包含了城市生活中內最可能遇到的綠地、交通工具與人工光廊,時間則橫跨了陰天下午、黃昏與夜間。

當然你參加攝影網站的付費外拍,或者自己聘請模特兒出外景的話,應該就會顧慮到光線的最佳時機。以十月份的台北來說,如果是我會抓6點到7點在台北區近郊山上拍照,當然,這樣的話五點就要起來準備;夕景的話會17:30到18:30之間去沙崙海邊,當然,17點之前要到。

為什麼說是付費或是聘請呢?很顯然,你的任何一個朋友,甚至你的女朋友很可能都無法配合你的行程,尤其是清晨的選項。所以你一般能拍照的時間,通常是黃昏到晚上,休假時才能進行全日行程。

所以我認為這次的行程對於各位來說很具參考價值,在這些光線不良的狀況下能與手中的相機一起留下與友人共同出遊的漂亮印記,應該就能理解到攝影的樂趣,不單只是攝影了。

以夜間光廊的環境光來說,百貨公司周邊充滿各式各樣色溫不一的人工光源,對於相機的AWB(自動白平衡)來說是個大考驗。衡諸2010年現時的科技水準,基本上穩定的自然光源,AWB都有良好的準確度,所以判斷勝負的標準就在於夜間多樣的人工光源了。

本捲絕大多的白平衡設定在AWB,後面會指出AWB在何種情況下會失準,並提出對應方法。

一樣,在開始前提醒各位,EX1的所有相片均為機身內JPG直出,旨在供各位瞭解這台相機的實際表現如何,並保留完整EXIF檔供各位檢證事實是否如我所言。

二、實作

#1.


首先從這張開始,這差不多是17點左右的台大圖書館周邊。太陽是被隱沒在雲裡的狀況,我們可以當作大範圍的弱柔光處理。太陽的方向差不多就是圖中相機的方向。小夢正在拍花,但那個花並不是特別漂亮,因此沒有拉進圖片的必要,所以在取景(selecting)時就加以捨棄。

台灣的翻譯或名詞通常將「取景」或是「構圖」混稱為“framing”但嚴格來說這是不對的,就像〝press”“news”“journalism”這三個字都不一樣,但台灣新聞學界混稱為「新聞」一樣的狀況。

既然連理應講究精確的學界都無法對自己基本名稱確認的狀況下,我也不好要求根本連攝影系都沒有攝影界。但是,我把文章當教材寫,這是費力但無報酬的工作(阿康停老師:科科,Aura,當你在花時間寫這些沒人買的文章時,我們又把阿康學翻新到第11版了)。

如果說我的愚行有其意義,那就是希望讀者能明瞭「取景」與「構圖」是相似但不同的動作。瞭解這些不會對你的攝影技術帶來戲劇性的爆發成長,但只要你繼續拍照,這些正確的基本觀念可以輔助你到不玩攝影為止。

再來是構圖。我覺得石版所形成的「T」字形線條相當有趣,因此選了這個景拍一張。奇怪的是後面的線條,我記得在攝影時已經非常注意那條很長的水平線,但不知為何拍出來看起來還是有點歪?

#2.


這是第一張的另一版本,器材為Olympus的E520配上Leica-Panasonic的25/1.4(實體焦長25,最大光圈1.4)。很明顯這組畫質就比EX1好上不少,但這組器材的原價最少55000,相當於你捧一台新摩托車在手上,因此在追求畫質時,也得考慮你口袋的深度。

一般人都知道,光圈大景深淺,但這時的光圈值只在5.6,恰好是中光圈與小光圈的交界帶。(附帶一提,上一張為F1.8全開)單眼相機連縮到這麼小,景深都比較淺,所以提醒各位,小相機由於感光元件就是比別人小,是沒辦法做出淺景深的——除非你拍嘴唇特寫。

這顆鏡頭描光能力非常優異,在各系統中絕對是Top of Top的等級,在網路上打「魔性之眼」就可以找到這顆鏡頭的各項評論。為什麼叫「魔性之眼」?這點我最清楚,因為我就是賦予它封號的人。而這顆鏡頭也是euyoung寫測試報告的那顆鏡頭,真是充滿歷史感的魔鏡啊。

但是……也真是感傷。

請看圖,最上面是不是有一層較亮的漸層光?除開一些非常罕見的極高價鏡頭,大部分DSLR的高級鏡頭我都或多或少用過,但能這樣細緻表現出光線變化的鏡頭,就只有這顆了。

1.由上方降臨的細緻光線、2.微弱卻反光的髮絲

這是最高光描的證明。

首先請注意後方樹的影子,可以看出這現場幾乎沒什麼直射光。此時光源是從主體右後方射進,我請小夢站在圖書館影子的邊緣,希望獲得暖金色的微弱光照。

再者由於雲層包覆之故,場地上方有一漸層的光幕。

這兩種完全不同光質的光線,必須要受過訓練才有辦法讀出,但以鏡頭的問題而言就在於,這種微弱的光影是很難讀到的。

各位如果常看人像貼圖區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利用午後斜射光把女性的頭髮照得發亮,但由於光差過大,只好用反光版強補,因此照成非常特異,我認為是很不協調的顏色。

但這顆鏡頭不用東施效顰的俗豔打光,只要輕輕包圍在暖暖的自然光下,就有這麼優異的表現,這是讓人非常驚嘆的表現。

只是,這麼優秀的鏡頭,如果用錯誤的方法使用,會得到更錯誤的照片,在第11張圖我們會看到。

#3.


也許有讀者很好奇小夢用哪台相機?是不是我的呢?答案揭曉,左方是我詬病已久的隨身機,名稱一點也不重要;右方是小夢的G8+2,也許你會奇怪,為什麼要叫G8+2這個令人難以啟齒的稱呼呢?原因是該公司出型號的的時候,從G7直接到G9,跳過了某些人最「期待」的G8,因此一部份使用者就以G8+1、G8+2這樣的名稱來稱呼。

同樣的命名邏輯也見於Olympus最新推出的旗艦機,雖然廠商定名為E5,但性能與前代機E3實在差不了多少,因此也有失望的使用者以E04稱之,更有唱衰該系統的玩家直接以End稱之。

稱呼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以符號學而論,signifier和signified的差異就是核心論點所在。

Z……Z……

嗯……好下一張。

#4.


非常複雜的設計。

#5.


#6.


現在示範如何整理背景。

這個場景如果是站著的話,背景的樹和建築物會顯得相當雜亂,所以蹲下來,讓畫面上以大草地為主,這樣的背景就清爽多了,至於陰天的過曝,;只要把此現象以小範圍的部分出現在最上方就不成問題了。動作構成上注意雙膝千萬不要面對鏡頭,轉身體和臉就可以了。

#7.


偶爾也要來標準的觀光客照。特色就是雜亂的場景,不過好像也沒那麼觀光客?

#8.


一般來說以夕陽為背景,通常是兩種狀況:

A.背景正常,臉超黑的

B.臉正常,但是天空一片白,根本就沒夕陽了

這兩種狀況很常見吧?

這張照片就是模擬B的情況。

#9.



但是只利用EX1的內閃,也可以製造出這樣戲劇性的效果。

#10.


有些人喜歡前一張的效果,但我個人而論是比較喜歡這樣的照片,雖然看起來沒有前一張那麼顯眼,但卻很自然耐看。

做出這樣的相片,我認為M模式比較方便,要演出這樣的效果,和統合ISO、光圈、快門與閃燈出力,算是相當麻煩的相片。

這種效果的原理在於,背景正常曝光,用閃燈把人照亮。

以我為例,我認為應該以
ISO100
F1.8
1/750
這樣的數據取曝光,然後以內建閃燈調整-1出力直打(也只能直打)。

如果你問我,要是P、A、S模式怎麼拍?老實說這很難回答,因為這就跟初會不過會擋修中會一樣。固然網路上可以找到(請搜尋:「壓光」)教學或是數據,但其實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掌握光線,儘管可以多記幾組數據應付,但總有數據無法應付的場景,如果你瞭解這種作法,那就可以隨心所欲了。

「背景正常曝光,用閃燈把人照亮」原理只是這樣,其實很簡單。瞭解這個原則後,不管是要這樣自然地補光或是如前張般戲劇性地上光,都是隨心所欲的。不要忘記這只是一台DC而已,還不是拿單眼與外閃。

#11.


前面提到,25/1.4這顆鏡頭描光性極佳,所以光用內閃最小出力打就會過曝,當然,縮小光圈就能避免這種情況,但開放光圈就擁有最佳表現卻不去用,實在做不到。


#12.


不打閃光的話,由於人是非發光體,就會受到各式各樣環境光染色,雖然F1.4的亮度足夠,但色調就是這樣……

#13.


我要說一件事,跟朋友出去玩我很討厭拿單眼。在沒買隨身機之前,我是根本不帶相機出去的。

單眼又大又重,重點是對焦時會遮住臉,這是最麻煩的事。

所以就把E520收起來了,不過這邊再向各位提醒一點,去看電影也不要帶單眼,因為帶單眼你就要帶相機包,相機包很大,電影院裡你放哪裡都很麻煩,而且還有鄰座打翻可樂在你包包上的危險……

至於「命中注定多個你」則是標準套路的公式喜劇,典型的「討厭→事件→喜歡」的三段論,中規中矩。

頭稍微偏一下就可以把海報納入了。

#13.5



「貓米回來了!!!!好瘦好瘦 可是牠真的回來了!!!!! 」

#14.


在這邊提出構圖建議,一般的角度是這樣。

注意畫面右方外面有一道黃光,這樣打過來的光線和小夢右方頭髮的陰影形成一個良好對比。當然是比不上25/1.4,但以小相機來說可說是極優秀的品質。

建議各位在這種地方時,用翻轉螢幕形成俯角構圖,這樣的話可以納入道路與兩旁大樓的線條。這裡就不提供參考圖了,如果能自己思考一下,成長的速度會更快。

#15.



這邊持續提供一些在這個場景會出現的構圖建議,首先是這張。

問題點在於背後長角,讓夢美人變成天線寶,這樣的圖片實在是難以接受。

另外比較難發現的是,這張沒有敲閃燈,所以臉部確實反應周邊的光色。

#16.


再來這張也是觀光客構圖的典範,人臉放在最中間,背景有點雜亂。再加上正在喝飲料的時候拍照。

其實這是拿起相機最自然的動作,中央對焦、平視角,一邊動作一邊拍照。

而且我知道,這次就是出來逛街玩樂的,說實話就是觀光客沒錯,但奇異的是,雖然當時確實是觀光客,但回家後看照片多少會覺得不滿。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保有觀光客的氣氛,卻又獲得優良的畫面」呢?以下謹提供參考。

#17.


首先,環顧四周,發現地板的景物比較簡潔,所以取俯角。動作要領是把EX1往上舉,拉出翻轉螢幕構圖。

由於我認為那個禁止車檔是台北的代表物之一,所以我想辦法把它納入畫面中。再來,如果全部都是地板,就看不出這到底是哪裡了,這樣做就跟用大光圈融化背景一樣是不建議的作法,因此適度保留路燈與招牌,讓熟悉者可以一眼辨認此地。

接著把剛剛的飲料瓶從嘴邊拿到頰側,這樣在畫面的構成就產生極大的變化。最後是秘訣,偷偷敲出最弱出力的的閃燈(調整為-2)。這種無力的內建閃燈,期望它有補光功能是不可靠的,用不好的話只有礙事功能。這裡敲閃燈的用意在於使臉部的色彩正常化,就只有這個意義,但卻是必須中的必須。

這是ISO800配上F2.0的光圈,常去的人應該知道,這裡是周邊最暗的幾個點之一,因為跨過後方那個斑馬線就沒有商店了。

選這個景的用意一來是避免受到雜光干擾,二來是見證EX1在低光源下的實際表現。

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場景我拿GRD2一定是用黑白拍。GRD2的黑白效果真的是很好,但你要考慮到收照片的人喜不喜歡在信義區的黑白照片?

我在環島的時候是沒什麼機會用到800的,絕大多數時間是保直在100或80,因此今夜才算是正式見證ISO800的實際表現,以這種表現來說,可給相當優異的評價。

#18.


如果太靠近就成為大頭狗效果,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了。

#19.



「就跟你說我其實很聰明吧!」

#20.



我第一個注意到的是,、這台相機連101附近夜間的雲霧都能記錄下來,這樣的氣氛相當好。雖然在夜空中出現了雜訊,但ISO800在夜色中必然超過noise floor,這是想當然爾的事情。而且,並不構成觀賞上的威脅。

不知各位有想拍101與人,卻發現必須切人的窘境?

但是,告訴各位一些小秘訣,下次就不會這樣了。

首先本圖採逆十字構圖,小夢和101成為縱貫的直線,但是要注意人和建築物要稍微分開,當然不分開也行,但我的美感經驗傾向稍微分開一點。

這樣最直接的好處是,利用畫角內最長的直線納入人與物。各位可以想像一下,要是全直畫面,101的頂端就穿出畫面外了。但是這種斜切的構圖容易有不安定感,因此就趁計程車還在時,拍下這張。以兩輛計程車線和夢線直角交,營造穩定感。(各位可以試著遮掉計程車看看感覺如何)

接著是視野的問題,一般都會認為我用等效24mm的最廣角吧?不是,我稍微拉遠了一些,用等效30mm的廣角。理由在於避免掉最廣角端的變形。所以本圖的腳,有修長的效果卻無怪異的變形。

第三是我的視角,可能有些人發現這張畫面除了一眼可見的逆十字構圖之外,好像有點不一樣,卻又不知哪裡不同?秘密就在於我的角度,這張拍攝時我是坐在地上用翻轉螢幕拍的。為什麼捨棄平視角採用仰視角?這有其必然性,只是很難在這邊用文字寫給你看,但要訣在於視角的「合理性」。當我坐在地上安穩地用著翻轉螢幕構圖時,想著:「EX1這個翻轉螢幕真是做對了。」

最後是一個非常不起眼但很重要的的小秘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經驗?坐下來用廣角端往上拍人通常臉會變形,但這張沒有,為什麼?關鍵只在於「身體前傾」這四個字,請記住,這後面還會再提到。

#21.


接著要來談這台相機AWB的唯一弱點,就在於黃光。不管是自然的黃光(夕陽)或是人工的黃光,AWB都會失準。

#22.


因為AWB準確,只有一個色調會不準,所以很好處理。遇上黃光時請手動調整白平衡即可。這邊是手動調整白平衡再加上閃燈,就還原現場光色了。


#23.



「是啊!2009.06.11,真是熱鬧呢!」

#24.


這種仰角,前面提過要請主角向前傾一點,如果直挺挺站著,臉型會進入最差的變形狀況,這點可以自己試試。

前傾的角度和相機平行即可。

#25.


「我有醒著周公不帥不吸引我~」

#26.


「老妹們十二月要比賽,你會來嗎?」

我會想盡辦法的。

「說好了喔!」

嗯……一定。

#27.


其實這樣的照片也很簡單,對好焦,快門速度放慢,然後緩慢地轉動相機就成功了。要注意相機不能扭太大力,要是扭太大力就會整個模糊掉了。

小技術而已,不過偶爾玩一下確有非常好的效果。

#28.


「要回家了……」

#29.



從捷運向外拍,意外地困難,要注意平衡與其他旅客還有門。但為了圓滿地拍出ending照,要在旅客通過後,門不會晃的時機按下快門,機會只有一次。


三、結語

我現在開始慢慢瞭解為什麼玩相機的會不受歡迎了,在我自己方面,是一邊聊天還要想說怎麼構圖,怎麼讓讀者瞭解不佳的構圖(圖15、16),特別是不佳的構圖還要用想的才能去模擬;還有模擬相機的自動曝光系統(圖7),後來想想,直接讓相機P模式去跑就好,幹嘛還模擬……

所以聊天到一半會陷入思索,想著要怎麼去奇怪的構圖,然後就被叭頭……不過,假設說這些文章對於讀者或EX1的使用者來說是有意義的,那我就滿足了。(當然,也請不要吝惜您的聲援,這是免費的。)

另一個點是,我在信義區周邊看到許多非常專業的攝影玩家,器材齊備,但為了拍照干擾遊客,要是我那時還沒收單眼,我看到也會收起來,避免被認為是一夥的。

我認為這是相當糟的現象。

再來談這台相機,在這次出遊當中,讓我給予這台相機的AWB與高ISO表現留下良好印象。雖然ISO最高只到800,但這也證明了配著大光圈,就算800也夠用了。

對小相機而言,800是目前科技水準的上限,如果800的表現良好,1600就能在緊急時備用,對小相機的ISO表現也就無可挑剔了。

在環島相簿中可以驗證這台相機優秀的日間攝影品質,而在這次的夜間出遊中也獲得相當良好的表現,我認為高ISO的低雜訊配上大光圈與精確地自動白平衡,讓這台相機擁有全時段的攝影能力。


延伸閱讀:
Aura's Blog



(九)天涯無雙稿紙香


Aura是我認識很久的一個網友,這次我把EX1借給Aura環島,這段期間他也有一些使用心得,這篇則是一篇關於用EX1來進行人像拍攝創作的過程與照片,期間也提到一些高階DC在人像拍攝的難處與優勢,大家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一、前言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是喜歡的詩人,euyoung是故友;《送朱大入秦》是罕見的詩,EX1是名不見經傳的相機。

簡單地說,朱大要前往五陵,浩然也是個窮鬼(他倒楣的事蹟可以去查一下,在唐代著名詩人中算是很淒涼的),沒什麼可以送別的,於是就把他身邊的寶劍解下,送給即將遠行的故友。

「這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在我們的友情之前。」

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緒,儘管只是「平生一片心」,卻化用了季札贈劍與詩經木瓜篇的典故,渾然天成。

這次單車環島無雙行(無雙不是很厲害,而是沒人一起走)我準備了單眼和DC,原本預計是E520+40~150配上GRD2,但考慮到GRD2沒有變焦功能,某些生活場景略有不便,故事的發展,也正如文首詩篇所示,自然而然地帶著EX1與E520+40~150上路。

二、計畫

單車界流傳一句話:「會去環島的,不是傻瓜就是笨蛋,但通常是傻瓜加笨蛋。」

我非常同意這句話,因為這只是項騎上單車不停踩踏,連續迴轉一千兩百公里的反覆運動罷了,何況移動一千兩百公里的最終速度(velocity)竟然為零,為了零數而把自己與車身、行李搬運一千兩百公里,稱作蠢蛋並不為過。

但是,正因為是如此的愚蠢,所以才要在愚蠢之前徹底展露人類的英智,去策劃這項愚蠢的行動。

我會遇到的天候,也就是相機會遇到的天候,在行前規劃除了要替自己準備妥善的抗天候裝備外,也需要替相機安排適當的防禦措施。

方便攜帶上,要在腳踏車上裝置座管袋,在晴天時可以方便取出使用;而龍頭袋有基本防水功能,下雨時就把相機放入,外面再包垃圾袋。

環島是什麼天氣狀況都會碰到的,所以良好的旅遊相機應該有在晴天與陰天,甚至是雨天避雨時(戶外下大雨是絕對不可能拿出來的)都要擁有良好的拍照能力;再者,旅遊的時間絕不限於白天,夜間也是旅遊的重頭戲之一,如果能在兼顧全時段與全天候的拍攝能力,那麼,這就是一台稱職的旅遊機了。

不過,對於環島行者來說,夜間是純粹休息的時段,也因此「南方佳人北方夜」(http://freedom-or-liberty.blogspot.com/2010/10/ex1.html)特別企畫了夜攝專輯供各位參考。

從都市的人工光源抽身,這次我們要看的是在自然環境下,EX1的表現如何?同樣,EX1的所有相片均為機身內JPG直出,旨在供各位瞭解這台相機的實際表現,並保留完整EXIF檔供各位檢證事實是否如我所言。


「為什麼要環島?」

「路的盡頭……有未知的自己在等著我,只是想見他而已。」

三、實拍

這部份就像是EX1的環島心得、實拍文。我從相簿中選一些印象深刻的相片供各位參考。

這些相片,都是環島路上所攝,而環島+攝影最大的難處在於,最漂亮的風景幾乎都很難拍到,因為最漂亮的風景不是在上坡就是在下坡,上坡最累、下坡最危險,再加上身為攝影者與身為騎乘者的自己是完全衝突的。

身為騎乘者是想要飆高回轉速,盡力衝向終點,但身為攝影者卻要環顧四周景色,停下來慢慢取景。在這拉扯的過程中,讓我進度緩慢,這邊提供想拍出漂亮照片的環島行者建議:如果你體力不是特別好的話,最好一天不要超過100公里。

因為不斷停車、再起動必須頻繁克服起動的最大靜摩擦力(環島總重差不多是105公斤),一個小時只要來三次就可以清楚感受到體力下降,如果是上坡的話,只要一次就知道。

下坡沒有體力問題,但高載重的單車在高速狀況下,一定要記得煞車的方法,不然會翻到太平洋裡面。

總之,要享受攝影的樂趣,行程就不要太滿,因為你無法預料下個轉彎口會有什麼令人驚奇的景象在等你。



@向楓港的公路

從高雄出發,這裡是向楓港的公路,對DC來說雲和天空是相當不好處理的場景,很容易一片白或灰。而且,離螢幕遠一點看,立體感就出來了,這樣的空間值得留念。



@墾丁向龍磐草原之路

陰天基本上天空地上的曝光值不會差太多,但一般相機能表現出多少灰色天空仍有疑慮,像這樣能平衡天地的陰天表現是很中肯的。

對了,邊騎邊拍注意你的性命只剩下一隻手。


@南迴公路太平洋段

拍照,有時為了讚嘆美景、有時為了紀錄生活,但也有為了檢驗相機的時刻。對於這台剛拿到的相機,規格看起來是不錯,但實際表現如何,我還是有很大疑慮,而且在烈日奔馳的苛酷行程中,是沒有太多時間仔細驗證相機的表現的。所以必須找到適合的場景直接驗證。

不是說這個畫面有多好看。而是這個場景裡有山、海、天、雲、草、地、人造物。

排除相機的測光判斷,以自己選定的曝光值按下快門。能否完全包容這景象?


@花東縱谷山線

已經習慣這種不妙的雲層了。

單車客最痛恨這種雲層了,因為看到這個雲層就表示等會200%會有午後雷震雨。但我卻欣喜我的曝光值可以於同時抓住白雲與烏雲,還有豐沛的立體感。

在加油站避難時,我不禁自問到底是來拍照還是單車環島的?是兩者兼具?亦或是兩者俱亡?


@花東縱谷山線的支線,溪為秀姑巒溪

不是特別的景象,但卻是為了檢驗動態範圍而拍。如果不做說明的話,這只是一張普通的風景,但老練於相機使用者就會發現,這個場景從最亮的天空,到極高反光體的沙灘、高反光體的河流與右方陰影處,除了最暗部的陰影外(那地方肉眼也看不清處了,不要指望相機)都能平滑地呈現。

這代表感光元件擁有較大的動態範圍。

但能不能搾出感光元件最大的動態範圍,是靠使用者的控光技術。我曾經在論壇上看過某些ID談論某機的動態範圍不佳,並秀圖證明。不過仔細一看圖,分明是控光技術不佳導致無法發揮感光元件的最大效能。

像這張圖的話,用自動測光系統絕對測不出來的,必須要依靠使用者對光線的敏感度自行判斷曝光值。


@花蓮市海灘

晴天的話,什麼相機去拍都很漂亮。但陰天呢?陰天基本上都是白白灰灰的一片,儘管肉眼看有層次,但拍不出來就是拍不出來,這和鏡頭的描光能力息息相關。

這張照片顯示了EX1在陰天中突出的描光能力,此外,豐沛的空間性、逼近的壓迫感在此相片展露無疑,這張照片後,解決了對鏡頭品質的疑慮。

@花蓮市海灘

這不是黑白照,而且,隔天要經過的蘇花公路看起來非常不妙。


@清水斷崖

和上一張相比,腳動zoom in四十公里的畫面,看起來沒什麼,其實已經飄雨。

存活秘訣:相機用三層塑膠袋包起來,不要拍照。看到路邊的警車救護車也不要停。三颱夾擊加上週日下午北上的蘇花公路,哪一秒死掉都不意外。


@蘇花公路

雨停了,和我一同避雨的徒步環島勇士也將出發。

但是等會下了更大的,連石頭一起打過來那種。

外加下坡時速只有18的狂風。


@新竹過新豐後某座橋上

演色性相當優異,從白色、橘黃、淺藍、藍、深藍、鬱藍、灰的色表現都恰到好處。



@政大

儘管光圈與快門不夠小、無法做出日芒效果,但擁有與午後烈日對攝也毫不畏懼的鏡頭水準。


@向台灣最南點之路

在陰天的樹林裡,很漂亮的綠色。動與靜的對比秘訣在於慢快門(1/30)。這張圖片裡有兩名外國友人,愛麗斯和彌爾頓,從澳洲來地理調查的。

地上是溼的而且這種地磚很滑,在下坡路段又單手拿相機必須非常注意速度與煞車的平衡,否則會很危險。


@旭海向壽卡之路

一公里75%的地獄險升坡!!如果走一般環島路線,這地方是最陡(抖)的。左邊還有水土保持局和居民的墳墓鬥爭!(不過我沒拍就是了)這綠色很漂亮,沒有塑膠綠的問題。


@接近台東市的路上

東半部特產,很晚亮、而且愛亮不亮的路燈。

台東友人:「晚上放心騎啦~路上都有路燈很安全的~」

對相機來說的注目點在於正確還原路燈與遠方街燈的顏色。


@剛入花蓮縣的縱谷山線

耶穌光系的亮度分佈超級混雜,分佈從最亮到最暗都有,會遠遠超出相機的可記錄範圍,因此要表達漂亮的光影幾乎都要進軟體後製。這是儘可能在保留耶穌光的範圍下紀錄現場氣氛。

四、稿紙

旅行的感動是需要記錄的。過往我準備了紙筆,寫下必須特別的經驗,但在旅程的後半段我才發覺錄影的好處。

例如遇到大逆風時,沒有帶減光鏡,不可能描繪出風的流向,但有錄影功能可以直接錄下風聲與草木傾倒的方向。也例如在蘇花公路上遇到幾十台可怕的殺石車,可以直接拿起相機,按下錄影鈕,直接對相機表達幹意。抵達住宿點時,聽著自己的聲音與殺石車的尾音和廢氣,同樣的憤怒又油然而生,這是比手寫更快且迅速的紀錄方式。

當然,基本的相片功能也是有的,而且由成品來看,值得期待。所以我認為在載重有限的前提下,拿EX1單機獨走是相當適合的。因為我雖然帶了E520組,這個相當輕量的單眼,但對於單車旅行來說還是有些勉強。


@墾丁大街旅社

一開始就說了,範例部分都是自然環境的情形,但這張相當能代表我旅遊的相片也不能不提,就放在最後當總結吧。

筆電是每天旅程結束之時,先對當日狀況做一梗概描述,因為我只有單人,假設說遺忘了故事的話,是沒有隊友可以提醒我的,那等於這段經歷就不存在過一般,所以我必須每日書寫,但這樣也代表我比一般環島者少了休息與夜間出遊的時間,不過,這是自己選擇的路。

如果說相機是草稿紙;筆電,就是印上文徽的正式稿紙。而旁邊發亮的螢幕,是正在從NB充電的GPS記錄器,這東西就是釘書機了,藉由路線、時速與坡度的資料,將相片與文字正確地連結在一起。

EX1,黑色相機中能感受到白色稿紙與血色友情的香味重量。


延伸閱讀:
Aura's Blog



(十)相機的用法、評測的看法




說明:
讀者能在這篇文章中看到圖要感謝euyoung,因為昨天我們在圖的格式與構成上討論許久,為了節省商議時間,於是貼心的我就在本文第一行寫上幾個字:

文首提示,這篇文章不會有圖,想看圖的朋友抱歉了。

想說這要就可以高枕無憂,不用去管什麼鬼圖了,不過這個時候為讀者考量且善良(__)的euyoung又在說服我還是增加一點圖對讀者比較方便,於是貼心的我就從善如流,二次版中增加大量圖片,大家要感謝euyoung喔!咪啾!

親切提醒,括號裡面的字都是假的,請勿當真。

再次叮嚀,如果euyoung部落格最近沒有更新,不是因為他拖稿,是因為他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了。



呼應本文結論,本文照片以日常生活為主,也就是大多數讀者身處的城市生活照,北部來說常常陰雨,也會碰到大量人工光源,在這樣場景下的相機實作。

本圖跟文首所言毫無關連,因為euyoung並非旗袍女子。


一、說明


相機小的時候想買大的;
相機大的時候想買小的。

這就是自稱為攝影人的愚蠢宿命。

我對於DC有三種分類:
1.平價、便攜、不考慮畫質的consumer DC,例如一般常見數位相機。
2.有各式各樣特色的characteristic DC,例如防水機、高倍率變焦機、大感光元件DC或是高速連拍機等等。
3.小型、高性能的high-end, manually controllable compact camera,例如LX系、GX系或GR系等等。

開啟分類必有無法歸類之物,例如sigma的DP系,我個人是列在characteristic DC,但也有人認為應該是high-end, manually controllable compact camera(後簡稱controllable camera)。但分類學並非本文討論的重點,此在目的為說明個人對相機的分類,及對於不同分類的評測方式。

舉例來講,考核consumer DC就不可能在畫質上大做文章,而應以價格、性價比與便利性最為最優先評鑑項目。而審視那些characteristic DC就該在特性上多作鑽研,例如防水相機就應該帶到河邊、海邊、水上樂園去發揮它的真價。但是,controllable camera就應該重視它的影像表現、操縱性與安定性。

如果按照一般網站把所有的DC放在同一架天平衡量,正確的東西只有重量與價格。

既然我把三星規類於controllable camera,那我就會以這個等級的水準去看待它,以下除了某些可量化的數據外,一切都是我的使用者評價,因此代表不同使用者會有不同看法。舉例來說,這台相機在卸下鏡頭蓋的狀態下,從按下電源鍵到可拍攝,用我的SEIKO賽車表計時,是四秒鐘的時間,假設你要開鏡頭蓋,動作不熟練的話可能從拆鏡頭蓋到可拍照要十秒。

假設從拆鏡頭蓋到可拍照要五秒,這速度對其他人來說可能無關緊要,但對我來說這就是慢。

這就是我說的「使用者評價」,所以在閱讀本文時,請你務必搞清楚這個前提。——「對我而言慢的,對你而言卻不一定;你覺得好用的拍照模式,我可能根本沒在用。」





二、Samsung EX1分析

在分析前我要先提一件事,EISA(European Imaging and Sound Association) 將2010-2011年度的European Advanced Compact Camera(歐洲高階隨身機)獎項頒給三星的EX1。

如果我是台灣三星,要推這台我就主攻這點,由國外單位頒發的年度獎項總是比本地網站評比有說服力多了,不過好像沒看到該公司這樣做?

要在分析前說明該機獲獎,不是要哄抬它的身價(事實上它賣多少都與我無關,當然也跟正在閱讀的你無關,所以我認為擁護相機而與他廠支持者而戰是一件相當愚蠢的事,因為從頭到尾都沒獲利),舉例來說,EISA的全天候隨身機頒給μTough-8010(olympus),這台與EX1同時得獎的相機我很有興趣,但你八成連聽都沒聽過,更別提購買了。

所以,就算這是一台得獎相機,你也必須考慮合不合你用?如果只是因為得獎,就像是學生一窩蜂擠進某家「聽說」錄取率很高的補習班,那都是不智之舉。


甲、機身性能:

1.操縱性:

操縱性要看跟哪些相機比?本機提供光圈、快門雙轉盤,和其他只有單轉盤的相機相較,物理上已取得優勢。但問題在於光圈、快門的配置不佳。如果你不覺得不佳,那這樣的操縱性對你而言沒問題,但我認為,光圈環跟快門盤的位置並未切合攝影者的需要,加以轉動光圈環時很容易押到ISO與對焦鈕,加以本機反應速度慢,一誤觸最少要損失3秒以上。因此我認為這是迫切需要改進之處。



Iris表示:




2.握持感:

不錯,蒙皮非常貼合,遠遠超出GRD2的品管水準。拿在手中也不容易晃動。


3.翻轉螢幕:

我在〈畫眉深淺入時無?〉中就提過,這台相機最大兩個優點就是翻轉螢幕和成像品質,這個優點在前面幾篇反覆提到,這裡就補充翻轉螢幕的說法。

這東西歐洲叫“vari-angle screen”美國叫“articulated screen”,這兩種說法都強調其物理特性,但我偏好以“liberty viewpoint”,這種取景的視角稱之。


取得有趣的視角,飛碟就在你身邊。




不過對女生來說的用途是這樣。




4.螢幕表現:

一般人認為這塊高彩的AMOLED是優點,但我認為這是缺點。

首先是不能關閉螢幕取景,長途旅行時加速電力耗損,再來是出廠預設值把飽和和對比調滿,而且不讓使用者有更改的餘地(只有亮度可以),因此增加了不必要的電力消耗,也讓人非常容易在這塊螢幕上誤判。常聽到使用者抱怨進電腦看後反而失望,原因就在此。

再加上螢幕上佈滿了大且不必要的資訊,讓人覺得很礙事。在這項特徵中位於頂點的表現就是螢幕正下方那條幾乎不透明的條狀資訊欄,如果要精確構圖就必須把所有資訊切掉,

但光憑這塊螢幕判斷曝光與色調是很危險的事,因此構圖完畢後必須切回顯示資訊的狀況下控制光圈與快門。在單車環島時頂著烈日與疲憊的身軀調整這些東西會讓人相當的__。



5.選單介面:

Fn鍵跟Menu鍵的功能重複太多,按鍵配置的合理性有問題。應該把Fn鍵設定成自選功能才對。

最受本國公民來說質疑的是,為何時區設定沒有台灣??是放在北京、香港時區中的??????????

????

問號?



Cherry:「踹共啊!」(此為設計對白)



6.反應速度:

開機、對焦、切換操縱模式、進選單都慢。



如果能拍到兩秒前的話……我會在秀圖前先請你放下飲料與食物



7.測光系統:

平均而言有過曝2/3格的傾向,推測原因見「CCD」一節。

8.對焦系統:

不穩定。

不去碰天空的話,一般對焦沒問題,但微距時就不穩定。


焦距完全在主角後方。



9.安定性:

目前使用有當機經驗、傳輸線的電力供應也壞過,相機傳檔程式也容易造成電腦不穩定。

我但認為當機的表現還在可接受範圍,至少沒出現像GRD2那種ISO少掉80、100的經典經驗。

10.電力表現:

以2010年的相機來說算弱,實際使用不到200張就會沒電。



乙、成像品質:

1.AWB:

自動白平衡相當準確,目前只發現一破綻,如我在〈南方佳人北方夜〉中所提,遇到黃光就必須自己調整,但除此之外的AWB是相當優秀的。



在暗、人工光源密度高又混自然光的地方,DC的表現都是同一水準的不佳,但這個的確是高水準的演出。


2.鏡頭:

等效24-72,F1.8-2.4的鏡頭,這個焦段和光圈非常汎用,這是在DC中相當突出的鏡頭設計。如果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最小光圈僅達6.9,戶外旅遊時會面臨不夠小的窘境。



像這樣無法接近的地方,可以拉到最遠端拍照。



3.CCD:

據DPREVIEW推測,這台的CCD和LX3、S90與G10都是同一塊sony製的CCD,證據在於這四台相機的真實ISO都是八折。

也就是說,選單100的感光度,實際上只有80、200的是160……以此類推,直到3200都是如此。.

也因此在出廠設定上,曝光有過曝2/3格的傾向去矯正實際上八折的感光度。

不過很有趣的是,儘管這四機推測是用同一塊感光元件,但因鏡頭品質不同、影像引擎處理不同,最終成果方面也就大異其趣。

再來是CCD的動態範圍,我在〈天涯無雙稿紙香〉提過,本機擁有相當高的動態範圍,表面ISO80、100、200這三級的動態範圍足足超過十格,令人相當驚訝。

只看動態範圍這個數字表現的話,(注意,這邊指的是「只看……數字表現」,不要過度推論到其他地方),在ISO400以內的平均值會勝EP2和GF1,和E3相較的話,是全ISO表現均勝(噗),和這台的假想敵LX3相較,低感度(100-400)略遜,高感度(800之後)略勝,但均在伯仲之間。

小相機在低感度中擁有接近10格的動態範圍,算是達到了小型、高水準影像品質的第一步,再來就應該發展數字看不到的素質了。



大家有在室內拍照的經驗嗎?一般而言陰天室內拍照帶窗景,會因為光差過大而讓外景白爆,但控光良好再加上動態範圍大,是可以適度保留窗外景象的。



4.銳利度:

如前四篇示範所示,有優良的表現。

5.影像引擎:

廠商並沒如主流廠商一般,替自己的處理引擎取些華麗的名字,但就色調表現來說,的確是下過功夫。尤其是顏色,調整的力道相當強。

6.閃光燈:

提供熱靴,有些人指PE-36S這類單點閃燈無法觸發,也有些人說可以。我的PE-36S壞了,暫時無法測試。

至於內閃強度,找不到內閃的GN值,但絕對是很弱,我這邊沒有可測瞬間光的測光表,只能從表現上去逆推,大約是GRD2內閃的4/5~3/4之間,總之是很弱的,但我認為有熱靴的小相機,內閃弱不成問題,太強才是問題。關於閃燈表現可見:〈南方佳人北方夜〉

7.色表現:

見系列前文,相當棒。

8.變形抑制:

大光圈的廣角變形無法避免,但看起來還好的部分是因為機身內建數位補正,效果相當「優秀」。等效28mm端可以把變形比例2.6%拉成0.9%,如果以比例來說,效果接近300%。

但是,最望遠端的變形控制就相當不錯,是小相機中相當優異的-0.5%,幾乎不用修正,因此JPG檔也是-0.5%。(這些比例不知道就不要問了,只要知道0為完全無變形的理想值就好。)

9.雜訊表現:

我這裡不用台灣常見的「雜訊抑制」,因為雜訊過度抑制只會損及細節,高感度有雜訊沒關係,重點是如何表現?還有,是否在低感度就出現色雜訊?假設有,那就不佳了。

依我的評比,最重要的是“noise floor”表現性的問題。讀者大概沒聽過這個詞吧?不過就算知道這種不屬於基礎的名詞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毫無助益,所以就不討論了。

EX1的noise floor表現,我認為是相當棒的。這點也讓我訝異,因為市場主流是追求高ISO的「可用度」,也就是追求高ISO「純淨度」、「不出現色雜訊」,但這和注重noise floor表現是兩種不同的方向(當然有關,但發展重點不同)。

三星會注意到這點讓我覺得很奇怪,到底是誤打誤撞弄出來的,還是發現這點因此刻意為之?如果是後者,那就表示三星是確確實實的相機廠,而不是數位相機廠了。






10.色相差:

鏡頭與數位修正合作的結果,這也擁有相當優異的演出。



對著天空拍照,背景全白,主體邊緣線紫邊輕微、沒有耀光。如果你有拍過類似照片就知道這張的表現可說是非常優異了。


丙、附帶功能:


1.錄影:

我在〈天涯無雙稿紙香〉提到關於錄影功能不錯,儘管網路上有批評說什麼年代了還在640*480,但那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

2.濾鏡、特殊模式:

這些都沒用,對於想知道這些功能的朋友真是抱歉了。





這部份結束前,我有一個很疑惑的地方。

這台EX1的製造廠是三星。

三星是以家電廠起家的公司。

但這台EX1,我不滿意的地方幾乎都偏在電子性能方面,和影像品質相關的項目都算滿意,這實在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尤其是色相差和色表現的部分,這對DC來說是膏肓之地,但三星竟然有辦法做到這種地步。再加上數位修正的變形抑制,還有我最在意的“noise floor”表現,這些技術都是相機、鏡頭大廠的專業know how,三星從無到有竟然能在短短數年間發展到這樣,應該大量挖角了相關的高技術人才,讓我感到相當地佩服。



三、企畫總結

旅程總是會結束的,就像環島過了600公里後,很快就到家了。

好像還有很多小徑沒有走,很多景點還沒到,就結束了。

像這次的企畫也是,還有部分未完之處,不過就先結束了,在結束之前就先談談相機以外的知識吧。

如何選擇一台最適合你的相機?





就是你喜歡它的優點,而且可以忍受(包容)或是可以解決它的缺點。在我的觀念裡,只有人劍適一,沒有削足適履這種事。

和本文一開始說法呼應,盲目追尋獎項、網路大大的推薦、部落格的毒照而購買相機,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這邊沒辦法告訴你,你應該購買%%相機,或是買@@相機就對了,因為在未通盤考慮“want or need”“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之前,那些說法都是“faith not fact”。

再來,談談台灣的相機評測文,這是我最近頻繁使用新相機才發覺到的本地特色,為何?因為要找相機資訊我習慣用日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去找。一方面是我通兩種語言,另方面是最重要的:資訊的正確性與精準度。日文的理由是,大多數數位相機製造商是日本廠,以日文為基礎尋找能找到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做過研究,就會知道第一手資料的珍貴性。

以英文為基礎搜尋,是因為英語系的相機資訊非常豐富,如果你肯尋找,絕大多數你想找的資訊與情報都找得到,如果說這是攝影界的共通語言也不為過。

我發現台灣的評測文通常分成兩個類屬:第一是在最佳風景、最佳時段、最佳光線、最佳人物下所得出的最佳表現。這樣的照片品質無庸置疑,絕對是最佳水準。

但我認為這種評測在性能面的參考價值不高,因為那種表現不能全算相機的實力,在絕佳的狀況下,好相機與壞相機差距不會太大。假設說在完美的環境下的近代數位相機會有瑕疵,我想你也不會買吧。

再來是經手多數新機的各式網站,理論上這種評測是貼近一般人使用狀況的,但由於一台新機大概只用一週,能發揮什麼表現也尚屬未知,就像有些明明是很棒的器材,看到照片後你卻要把螢幕校色器拿出來。實際上,我也認為這種評測無法匹配購買者的使用經驗。因為這種報告基本上不會認真點出器材的缺陷,但對於購買者來說,能否接受缺陷算是最重要的課題。

也正因為台灣的評測表現不重視(也沒有辦法重視這點),才會在二手市場上看到很多熱門新機拋售的現象,看拍賣理由通常是:「這台不錯,可是某些地方我用不習慣」。


藍衣男:「沒調查清楚就買,怪我囉?」(此為設計對白)


我在海外網站最有興趣的測試文是「生活測試文」,作者拿著這台相機在他生活的領域使用,並寫下心得。

這種報告就超級有趣,因為你看到的不只是相機,還是人生。舉例來講我以前看過拿E3進工地拍照的工頭,還有拿LX3的公園管理員(台灣應該沒這職業)、pentax不知道K幾的汽車雜誌編輯(這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一直秀圖說對不到焦,超幹,然後底下的同系統用戶也跟著公幹。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台灣,大概是同系統的大老或掌門出來教訓你說:「不會用還怪機器!」)還有拿D3上班的證券營業員。

怎樣,這些光用想的就覺得很有趣吧?

這些人拿著不同相機在不同位置進行同一件事──攝影與評論。讓人真正感受到相機的可能性與人類的多樣性,也因此他們的相機報告才會多采多姿,引人入勝。

回過頭來,台灣能吸引我這樣注目的有三人,一位當然就是euyoung。我認為他的評測報告的文化水準相當高。就像不同人寫同一台相機文,但你能清楚地辨識這就是euyoung寫的文章。就媒體應用的角度來說,文字與影像是兩種不同的媒介能力,所以很明顯地,文字洗鍊的人相片可能就普通;相片好的人很可能你無法理解他文章的意思。文字與影像同時具備的高水準人才,在台灣可謂鳳毛麟角。


對求知者而言,那就像發現美食一般。


為了買相機而上網找資料,在教育方法論來說,你就處在最寶貴的「主動求知」狀態,從這裡去看,那網路上琳瑯滿目的測試文就是教材了,自然些教材好、有些教材差,但要怎麼分辨好與壞,那就要依靠你的判斷力了。

「購買相機」這個行為其實就是你人生的縮影,希望你不只能選出適合你的相機,也能用那台相機替你的人生紀念。





再會。



延伸閱讀:
Aura's Blog



全文索引:

Samsung EX1 快問快答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一)Exterior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二)排排站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 Samsung EX1 (三)關於操作這件事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四)生活的顏色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五)加法的藝術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六)關於環島的二三事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七)所謂攝影的樂趣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八)心之聲、闇之光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九)天涯無雙稿紙香
擷取生活的無限精采- Samsung EX1 (十)相機的用法、評測的看法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大大果然是EX1的愛好者,大大發表的每篇文章小弟我都有閱讀,當初在挑選相機時,根本沒想過自己會買三星的相機,那時候有比較三台S90、LX3、EX1,到店家試玩這三台,對EX1就留下滿深刻的印像,可以自拍的翻轉螢幕及討喜的發色,毅然而然當下掏錢就買了,使用到現在近3個月,很滿意,不管是美食、人像、風景,EX1表現的都可圈可點,後來S95及LX5上市了,小弟也有去試玩,感覺其實跟前代機沒有多大的改變,不過照起來其實也滿不錯的,我相信大大這樣用心的撰寫這些文章,其用意只是希望讓版友了解這產品的優缺點,自己親身試用下來的使用心得及感想,而不是像一堆人人云亦云、打嘴砲、過度的意識形態,韓國貨又怎樣、日本貨又怎樣,韓國人不友善、日本人強佔釣魚台,其實這些論點有很重要嗎!!產品自己用的喜歡與滿意這才是重點不是嗎!!
阿遠兄~我這星期才購入ex1
我之前也一直在跟你一樣一直LX5.G11(G12).S95還有幾台SONY系列的小DC轉來轉趣的
在做各方取捨取捨跟比較後
選來選去還是EX1包含了比較多個人需要~

cybercat wrote:
(一)Exterio...(恕刪)
太過分了, 應該超越五分的PO居然回覆的只有小貓兩三隻. 如果大家都肯將整篇文讀完, 我想國籍情結都會放到腦後吧.
五分奉上.
嫌屎臭卻又愛吃屎的人真怪....
雖然已在cybercat部落閣看過
但對於如此優秀的發文文章
還是要大力拍拍手

ps. 近幾年這種小惡模式的文章真是越來越少了
實在太棒了~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文章能對人有幫助"就是他的價值存在

而我就是需要這樣一篇文章~我也是EX1的使用者~一直都很期待著這樣的文章出現~

或著是書~所以這樣的好文章~是該好好收藏起來~好好細心品味一番

大大~要不要考慮出一本 EX1的生活旅遊攝影書~

我一定買的啦^^



This is probably the best user review on signle camara I have ever seen on Mobile01. Two thumbs up for you. What really amazes me the most is that you put your words speaking for itself accompanied by appropriate photograph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feel like I am the one taking the pictures simply by reading through your review.

Bravo!!!
這篇真的很讚,從使用的態度與方法來頗析DC
有吸引到狗狗購買EX1
樓主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
對於剛入手EX1的我來說幫助太大了
不論是相機性能
還是拍照技巧/構圖等等
都說得非常詳細
文章已收藏下來
謝謝樓主^^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