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馬來西亞,為的是採訪一位年僅十四歲,以成為MotoGP職業車手為目標的小車手黃品紘,目標很單純,依照目前FIM設定的Road to MotoGP系列選拔賽事,從上千人的海選中脫穎而出進入選拔名單,再嘗試從高達八十人的選拔陣容中拔得頭籌,劍指正選名額。

夜已深,與本次邀訪的單位JDS碰面後,上車直驅位於吉隆坡旁的八打靈再也,離雪邦不遠不近,不塞車大約是單程一個小時左右的距離,而海外參賽錙銖必重,這個由JDS及當地夥伴提供的住所,是品紘在馬來西亞比賽期間的安樂窩,一行人吃了點宵夜,在長時間飛行後馬上來一頓當地吃食,慰勞一下間隔七八個小時未進食的胃,而抵達住所時已經近兩點,隔日有練車行程的品紘早早休息,只得隔日再戰。

隔日早上七點鐘,在一陣慌亂中被品紘的經紀人挖起床,趕緊上樓捕捉品紘起床的狀態,開門後看到品紘跟這次一同參加亞洲天才盃選拔的邱羣洋兩人在床上打鬧,突然有種被拉回現實的感覺,對啊!雖說兩位都是賽事經驗非常豐富的賽車手了,但本質上仍是兩個十四歲的少年啊!

打鬧歸打鬧,簡單的跟品紘自我介紹、說明來意後,品紘便開始做他的「早課」,作為一個運動員(對,賽車是一種運動,不是飆車。),而身體養護是賽車手的必修,一早起床最基本的熱身、拉筋是必須。
雖然很想做體能訓練,但馬來西亞的治安不算好,都會區的空氣品質也相當微妙,因此在馬來西亞比賽的期間,跑步等等的基本體能訓練無法如願執行,不過在台灣的時候,除了每週三次的練車,品紘會根據日程安排進行心肺與體能訓練,以應對高強度騎乘的體能需求。

暖身結束後兩人收拾好裝備,準備先去吃早餐,再前往俗稱「小雪邦」的RUD Karting Sepang International Track,為何不是雪邦國際賽車場?因為亞洲天才盃的選拔地點就是場地小,但更能看出車手基本功的小雪邦。

上了車,兩個大男孩熱切的討論前日的練車心得,交換一下想法,然後打打屁,開些國中生玩笑,也聊了一下最近在玩的遊戲。
對,二位都是頂著一副稚嫩臉龐,用時速兩百減速入彎面不改色的狠角色,但基本上在穿上裝備之前,真的就是隨處可見的國中生。

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相當多元,但免不了澱粉、高油、高鹽,其中「辣」更是基本,而台灣習慣三餐有蔬食,在馬來西亞卻是相對難尋,在投身賽車運動後的品紘十分注重飲食均衡,他的母親也會親自準備有豐富營養的餐點,而他本人也相當注重體重控制,由於品紘長得快,個頭其實已經比同齡人來得高大,更需要控制體重,以免在競賽中失去優勢,而來到馬來西亞比賽還要避開辣味食物,避免腸胃鬧脾氣影響表現。

雖然如此,看他補充水份的來源除了單純的水之外,最常喝的就是美祿,一方面是馬來西亞的餐飲店基本上只有美祿算得上健康,再來就是美祿確實有運動員需要的營養成分,只能說平日凡有糖必不碰的運動員,到了馬來西亞也得低頭啊。

開了一段不短的路途,終於抵達小雪邦,自己的裝備自己拎,當然還要配上台灣賽車場的標準穿搭,一條舒適的短褲跟一雙拖鞋,如果我人不在現場,還以為二位是要去麗寶練車。

而品紘在MiniGP比賽時遇到的對手Judd也來自主練習,一碰面馬上打起招呼,雖然是競爭對手,但對賽車有強烈熱情的兩人同時也是好朋友,說來可惜,賽車本就不是尋常運動,而從小就投入這項運動的小朋友更稀少,能在他鄉有知遇,實屬難得。

前面提到品紘在馬來西亞比賽的事情,除了今年在MiniGP出賽外,從西班牙訓練一年回台之後,經紀人也為他安排了馬來西亞的MSBK賽事,雖然MSBK不是Road to MiniGP的系列賽事路徑,但馬來西亞是目前亞洲賽車運動的核心(連HRC的人員都這麼說!),多讓品紘參加馬來西亞的比賽,可以讓他的表現更容易被注意到,而作為亞洲賽車中心,競爭強度自然也讓品紘有了更多的練習機會。

而練車總要有車,品紘因為在馬來西亞有比賽,需要經常練習,因此在這邊買了一台本田的CBR 250 RR作為練習用車,羣洋跟Judd的車則是租用,而練習期間負責車輛整備的則是馬來西亞本地的資深技師,除了車輛設定外也提供不少經驗與品紘分享,而這樣的資源並不容易媒合,有賴品紘經紀人的手腕才能找到最佳的支援者。
- 技師整備

- 包暖胎包

就在著裝時,我注意到這些小選手身上的傷。
13、14歲的年紀,玩耍時磕磕碰碰難免有傷很正常,但這些孩子身上卻是大大小小的瘀青跟明顯的創口,外傷不打緊,斷掉的骨頭、撕裂的韌帶,我試問我自己,如果是為了賽車,我願意冒著受傷,甚至損害生命的風險,也要不顧一切的跨上車與人爭勝嗎?
我沒有答案。
- Judd

- 羣洋

練習時間有限,不少參加亞洲天才盃選拔的小車手們也來了,抓緊時間,一行人下場練車。
- 品紘

- 羣洋

- Judd

看轉播雖然能看到最完整的比賽過程,但賽車手的魄力卻只能在現場感受到,引擎用極高的轉速運轉,如同要撕裂空氣一般的爆鳴聲不絕於耳,而對大人來說都極難掌握的滑胎入彎,這些孩子卻像吃飯喝水一般運用自如,什麼時候滑、要滑多少、要用什麼角度進入Apex,一切行雲流水得不像真的,這群13、14歲的小車手們卻是一遍又一遍,如同本能般使出,因為那就是快的方法,想贏?這些只是基本功,辦不到就意味著失格。

由於這個練車行程並不是官方活動,場地方同時也有卡丁車業務在運作,每當場上有卡丁車在跑,小車手們就會在Pit區討論剛才的騎乘狀態,而品紘抓緊機會檢視軌跡記錄,透過軟體來找出更快的可能性。

甚至加入別的車手的檢討中,透過分享交流來變得更強。
這難道不是長他人威風?對也不對,在青少年賽事中,這樣的交流其實非常常見,這些年輕車手們求速若渴,但他們更缺玩伴,缺少能同場競技的朋友,交流過後的想法未必能為他人所用,卻可能互相砥礪出更堅強的競爭對手,輸贏自然重要,但這份「想跟你一起比賽」的心情,卻更加可貴。
- 車手討論

- 分享交流

- 設定確認

最直觀的就是看車手們如何在場上「玩」,練了兩節之後,秒數相近的Judd和品紘決定一起下場鬥一鬥車,Judd雖然輕,但因為體型的關係要駕馭尺寸不小的CBR 250 RR略微吃力,但同時也因為對車輛與輪胎的負擔更小,能用更深的傾角跟更高的進彎、直線段速度發揮優勢。

而品紘雖然身材高大又重了些,但正因爲重,所以能從輪胎榨取更多抓地力,加上長久訓練下來強壯的上半身,讓品紘在煞車階段可以做到更盡,出彎時也因為能給後輪更多負載,能更早、更多的開油,幾輪攻防後Judd意外跑開,品紘也抓緊機會超越,整個過程就像看著兩隻小獅子互相猛撲練習狩獵一般,有來有往互不相讓,但又守著絕對的份際,時而猛攻如烈火,時而穩重如泰山,在場邊「觀賞」更感敬佩。

練車當日一切順利,然則雪邦是個天氣變化非常迅速的地方。
前一個小時的大太陽,下一刻就迎來大雨,雖然已經知道選拔過程中遇雨會換雨胎,但選拔過程不因天候暫停,可練習車用的輪胎卻是以乾地為基準,堅持要在雨中練習的意義並不大,一眾人就在等待雨停的過程中消磨去兩個小時,中間斷斷續續的零星降雨,讓練車的行程被打斷,而等不到地乾,週一的練車就告一段落。
不過練多練少似乎不是最重要的,趁著空檔跟Judd的繼父聊了一下,對這些車手來說,這些賽前的練習只是為了維持感覺,畢竟使用的賽車與條件都跟選拔不同,但有沒有碰車就很重要,而這也是馬來西亞之所以能成為賽車中心的原因,只要你想要,一年四季都能騎。

雖然因為天候關係收兵回府,不過也讓這些選手們可以多一些休息的時間,而這似乎跟常識不同,一般總認為賽前要盡量練習,但賽車其實是非常重度的體力勞動,全身裝備動輒十公斤上下,連續騎乘超過半小時就很容易因為體能下滑而失去專注力,肌肉的控制性也會變差。
就在雨下不停半小時後,就已經有選手收拾裝備離開,Judd當下表示要保留體力應對週三的選拔,選擇不再騎乘,儘管週一的練習日已經是最後一天,但有摸到車就夠了,就算很享受跟其他車手一起用力纏鬥的樂趣,也要充分評估決策的適當性。

趁著等待雨停,拍下了這難得的畫面。
皮衣底下是稚嫩的靈魂,滑衣底下則是滿佈的傷痕,他們會因為一兩個爛笑話笑翻天,討論起賽車的一切卻又認真的嚇人,他們來自不同國家,但分享同一種熱情。
And I think that is beautiful.

週一當晚,品紘的教練凱哥來到馬來西亞為品紘定心鎮神,品紘其實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不如說面對選拔這樣的高壓事件,他的外在表現甚至比很多「大人」來得更鎮靜,問他會不會害怕、壓力大不大,他只說:「壓力當然會有,但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專注在我能做到的部分,其他的不需要浪費精神。」。
別說超乎同齡,說是超乎常人的現況認知能力也不為過,從旁觀察一個車手是很有趣的事情,可以看到他究竟是真的鎮靜,或者只是假裝很冷靜,而品紘由內而外心無旁騖的狀態幾乎是肉眼可見,彷彿一個小老頭困在少年的身體,就像他在西班牙賽車學校的學長Pedro Acosta一般。

週二到來,小雪邦由於準備亞洲天才盃選拔不對外開放,當日的行程只有下午到現場檢錄報到領號碼服就結束,起得稍晚,用過午飯才到現場。
而選拔用的車輛已經在車庫停妥,一字排開的CBR 250 R(單缸),將過往在轉播上才能看到的景象呈現在眼前,雖然就只是一排賽車停在那裡,但親眼所見,還是相當震撼。

到現場絕非只是空等(對車手來說可能是),看著亞洲天才盃的工作人員把選拔用的車輛一台一台牽出來曬曬太陽,一股莫名的興奮感油然而生,這些車完全沒有華麗的改裝,一套素白的競賽用殼、競技用的電系套組,沒有快排也沒有電控輔助,連旁邊打油的方式都是拿出祖傳手動油泵慢慢打。
- 移動車輛

- 手動泵油

不過牽出來是為了擺好看嗎?當然不是,全部的賽車都由同一位試車手下場繞兩圈確認機械運作狀態、把手腳踏等配件是否功能正常,有狀況的就跟場邊技師直接說明,調整完後再拉回來重新騎一圈確認是否及格,而一台車耗時約一分多鐘,全部車輛騎過一輪都快一個半小時,當天氣溫三十多度,實在是令人敬佩的工作精神。
- 確認車況

- 指示調整內容

場上在確認車況,場邊的選手則開始排起隊來等報到,期間亞洲天才盃的「社群小編」也來跟各國的小車手打招呼、一一自我介紹,雖然時間匆促的關係,感覺上有些公事公辦,但透過這個「打招呼」的流程,也讓這些未來可能成為職業車手的孩子理解到,賽車不是只有把車騎好這麼簡單,你的談吐、表情、互動的積極度,以及你所展現出來的「對賽車的熱情」,都是賽會希望看到的亮點。
- 排隊等報到

- The “Media guy”

- 世界各地的選手

經過非常漫長的等待,品紘也終於拿到他的號碼衫,而這次抽到的號碼是「41」號!

拿到號碼衣,雖然不能下場騎車,但可以下場去「走賽道」,透過雙腳雙眼親自走過Racing Line,把這些賽道的細節都記起來,嘗試爭取更多可能的優勢。
- 走賽道

- 小雪邦路面

- 賽道中間的淺溝

- 回想操作與路線

走完賽道,或許是太久沒跑步腳癢吧,羣洋找品紘一起下場「跑賽道」,而第二天的行程就在這青春洋溢又健康的畫面中結束了,下一篇我們將進入亞洲天才盃選拔當日,很快就來,敬請期待!

品紘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你要先做才會進步,只想著進步卻不做又有什麼用呢?」,彷彿一個大巴掌打在我這個32歲的成年人臉上,聽聞當下,突然有種無地自容的感覺。
我是大K,我們下篇見!

感謝分享&介紹,這篇內容很好,期待後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