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註冊體適能專家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Charmsports 訓練課程主編
對一般業餘運動愛好者來說,休息不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他們都不會每天進行專項訓練。
不過,有些業餘運動員為了爭取佳績,往往會將訓練列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高強度訓練比例也較高,
特別是從事長跑、游泳、單車等。正正因為場地局限性較低,他們可以無時無刻地進行訓練計劃的方案。
這種訓練彈性,往往使訓練的質量較難監管。
誠然,不少業餘運動員都是身兼數職,既是運動員,亦是教練員。
在角色混淆不清的情況下,往往不能取得一個客觀的平衡,以致出現訓練不足,或過度訓練 (over-training) 的問題。
根據McArdle, Katch, & Katch (2007) 指出,10- 20% 的運動員曾遇上過度訓練造成的問題,
包括睡眠質素下降、食慾及體重急降、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而導致生病或較易受傷、
心理健康受影響如放棄訓練、焦慮、情緒失控等。
其主要原因是,訓練的方案欠缺客觀性,令運動員本身欠缺足夠的休息。
最不設實際是胡亂跟隨別人的訓練方案,當自己需要休息時,
卻跟隨別人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以致身體負擔不了訓練量。
受了傷又要自豪地跟別人說自己因勤奮練習之過,來個自我安慰。
休息為訓練中重要的一項,因為每日高強度的訓練,身體根本上是沒有修復的機會,從而增加受傷的機會。休息能讓身體修補肌肉、重新為肌肉儲存醣分 (glycogen),及準備下一節高強度的訓練。而且在心理上,休息能令自己不會對高強度訓練產生抗拒,令訓練時精神狀態更能集中。事實上,Runner’s World 的專家指出,運動員不適宜連續兩天都進行高強度訓練;一般來說,在強課之間,最少有一天的休息或恢復練習 (recovery training)。例如在快跑課後,進行慢跑;長途訓練之後,進行短距離跑 (同樣能套用在游泳、單車項目上)。聽上去好像很簡單,不過落實執行卻非易事。
講到休息,一般人的印象都不外乎完全不運動,躺在沙發享受電視之樂。
不過,這種所謂大眾所認同的「休息」對身體恢復沒有正面的幫助,
因為在欠缺適量的運動下,身體很難作出積極的調整,而且整日躺下對精神狀態亦不見得有刺激的作用。
在訓練學中,替代訓練 (cross- training) 對身體的恢復有積極的作用。
替代訓練亦稱為conditioning training,即利用不同的訓練手段去改善身體的素質條件,從而提升運動表現。
在1995年,Foster et al 在其文章Effects of specific versus cross-training on running performance 指出,
一群接受測試的運動員,經過八星期的替代訓練 (指跑步及游泳) 後,
其完成3.2公里的時間,比只進行傳統的跑步訓練的運動員有明顯的改善。
此效果主要是因為替代訓練能輔助鍛鍊專項運動所忽略的肌肉 (帶氧量及抗乳酸的能力,在兩種訓練的分野卻不明顯)。
普遍的替代訓練包括利用樓梯機 (stair- climber)、划艇機 (rowing machine)、滑雪機 (cross- country ski machine) 等,
有助維持心肺功能,並加強身體的基礎條件。除此之外,適量的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
能作為一項加強肌肉骨骼強度的替代訓練,同時有助減少受傷的機會。
當然在比賽過後,身體與精神都處於疲倦的狀態,在那一刻,運動員可選擇被動性的恢復訓練。
常見的有運動按摩 (sports message),即在肌肉疼痛的位置施以壓力,放鬆肌肉神經,減少肌肉的痛楚;
針灸 (acupuncture),即利用針去刺激神經,放鬆肌肉。另外,自我伸展對身體的恢復亦同樣重要。
在休息的日子裡,運動員可以進行輕鬆的慢跑或步行,接著進行簡單的靜止伸展。
有陣子,運動員會因進步而興奮,以致在訓練後不會產生疲倦感,但這不代表運動員可以在訓練內取消休息的日子。
這樣是過度訓練的先兆,因為神經系統蒙蔽了生體上疲勞反應。
故此,在一個短的訓練週期內,就算身體沒有即時出現疲勞的反應,
運動員亦應作出調整,令身體能在更佳的狀況下持續進步。
休息與訓練同樣同要,故此一個運動員應該記錄清楚自己的訓練,訂下適當的訓練週期。
運動員都會有一個迷思,相信一星期不應該有太多的休息時間,擔心會破壞自己的訓練成果。
事實上,休息的時間長短,以及當中所進行的活動,都與表現息息相關。
除此之外,聆聽自己身體的狀況,能令自己更有效掌握身體的節奏,
當中包括靜止心跳率、身體的重量、精神的集中度等。
要是能有系統地去監察訓練的進度,配合適當的休息,運動的表現自然會提高。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