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公司發了一箱牛奶和一袋泰國香米
女同事力氣小,搬不動叫我幫她送回去,到了她家樓下,
她對我說:“你在樓下等等我,我上去看看,如果我老公在,
我就叫他下來搬;如果他不在,那就麻煩你幫我搬上去吧。”
我點了點頭.
過了一會兒,同事站在她家的陽台上朝下叫:“你上來吧!”
因為她在五樓,我剛開始沒聽到,沒有反應。
于是她大聲地叫:“喂!我老公不在家,快上來吧!”
此話一出,驚動了左鄰右舍,大家都跑到陽台上來看。
我在眾目睽睽下上樓也不是,走也不是。
她以為我沒有聽清楚,雙手做了一個喇叭狀
放在嘴巴邊更大聲叫道:
“有沒有聽到?我老公不在家,快上來!”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因為很窮,所以偶爾必須和弟子一樣用走的
有一天他們到齊國的城門口時,一個不小心,孔子扭到腳了子路見狀,便背起孔子到附近的客棧休息休息子路要孔子先暫時熱敷一下,就跑去藥材店幫孔子抓藥孔子於是叫店小二準備一盆熱水讓他熱敷想不到齊國有不少當年和孔子是拜把的朋友們,一聽到孔子來到此地,紛紛跑來探望老朋友問題是孔子重禮,在朋友面前脫光鞋子熱敷,成何體統!!於是只好忍著疼痛和朋友們話家常久逢知己千杯少,那群朋友不知道孔子有傷在身,和孔子是一聊就停不下來到了晚上八九點才走這下可慘了,孔子的腳,腫的跟個小饅頭似的子路回來看到大驚曰:老師,你怎麼沒有照我講的去熱敷呢!!孔子嘆了口氣曰:. . . ... . . . . . . .
. . "有朋自遠方來,不易熱敷... = ="


--------------------------------------------------------------------------------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道生博士(Dr. James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 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怎麼這麼小?」「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
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語:「謝謝韡函對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
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投資時間給孩子的童年,不代表投資自己的老年。但是,不投資時間給孩子的童年,則晚年陪伴自己的,只有電視與感嘆。父母在忙盲茫的同時,別忘了想想未來!
假日,帶孩子出去走走吧………………………..

沒看過的,就笑笑看一下吧

-------------------------------偶是分格線-------------------------------------
這是網路上某個女孩子的網誌,是真實的笑話喔~
因為它造成我與朋友對話時不少的誤會
你們看看......這是我某天與一個新朋友在網路上的對話
『夜來襄,妳說妳教音樂,是哪方面?』朋友問
『就平時交肛琴,禮拜六日在教會工作...』我答
『妳..妳..是說教鋼琴嗎?』對方有點遲疑『對阿...』我說
『喔..那~在教會是在做什麼工作阿?』對方又問
『就袋屍斑,領屍之類的...』我回答
『對....對不起.....妳...妳是說...帶......帶詩班...領詩是?』
對方語氣有點怪怪的
(唉呦妖壽...怎麼沒檢查就送出,幸好對方對教會還有點認知)
『呵呵~對阿對阿~不好意思打錯字...』我很不好意思地回
『哈....沒關係的,我懂。那妳在教會工作很已經久囉?』對方又問
『其實我是這一年半才開始焦屍斑的.......以前是做趕屍方面的事』
我仔細算算這樣告訴他
『.......』對方
(見鬼了........ 這是葬儀社輸入法嗎?)
『呵呵~我是說這一年半開始教詩班,以前是當幹事 .....』我趕緊解釋
『沒..沒關係....我了解。那~聊聊妳的興趣吧,妳平時喜歡做什麼?』對方問
『我啊?最多時候就看VCD囉!』我說
『這樣啊?我也是耶!那你會喜歡韓劇嗎?最近很熱門喔,還是比
較喜歡西洋的?』對方問
『含巨根吸陽具一樣插進,我都不喜歡。』我回
啊啊啊 .....來不及了....又按ENTER太快了....)
『對不起...我是說...韓劇跟西洋劇一樣差勁,我都不喜歡啦...』
我連忙解釋企圖挽回
(我看現在代誌大條了,我的慾女形象毀於一旦,又來了....是玉女才對)
『 ................』對方
(我想.....她已經嚇昏了吧)
微軟新注音真的很烏龍耶 !!
轉載自下面的網站
原文出處
已婚未婚都應該看看..
新加坡用網路行銷來「促婚」,3 分鐘寡婦廣告引發瘋狂討論
五月初,新加坡那邊出了一則很特別的廣告,在電視上播出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各位可以點上面參考一下。這則廣告是由新加坡國家級的「社區發展部」所拍攝(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它是一則 「支持婚姻」(pro-marriage )的廣告,據說兩年前新加坡曾有一場市調,顯示許多適婚的新加坡年輕人仍在待婚中,因為找不到完美對象。
這則「促婚影片」只有3 分鐘又2 秒:主角是一位印度裔太太,悼念著她剛死去的華裔老公。她的悼詞和大家預期不同,她竟然當著全體親友描述著她老公在床上如何的「打鼾」和「放屁」,還當場模仿這些聲音!如果老公還活著,應該會窘得想找一個洞鑽吧。
這部影片的開始,司儀說:「 李 太太(即那位寡婦),妳應該有些話想說。」
這位太太上台了,全場靜默。
「今天,我不是要來讚美的,我不會說他有多好,因為很多人都已經說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可能讓大家比較不自在的事。」
她說,「我想先從他在床上的表現說起。」
台下觀眾眼神都是問號,看著她繼續說--
「你們都有碰過,早上啟動汽車引擎啟不動的狀況嗎?」
當場她學了發動引擎的聲音,但聽起來根本就是打鼾聲。這位寡婦學得嘴巴都歪了一邊了,這樣鼾了兩趟,然後幽幽的說:「well ,大衛(她的老公)的打鼾,完全像是這樣。」
大家開始笑了,鏡頭轉到她的女兒,表情顯然有點怪,大概是不解為何媽媽要說這件事?有些老夫妻也一邊笑一邊微皺眉頭,這場合好像說這種事不太對吧?
「但,打鼾只是開始,」寡婦繼續說:「他,也會……放屁!」
,好像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呢。「有些晚上,他放屁放得太大聲,還會被自己驚醒!」
全場更是會意的笑了,她說,「大衛會驚慌的問,那……那是什麼聲音?」
「這時候我會說,親愛的,是隔壁的老狗在放屁啦,放心繼續睡吧!」鏡頭轉到好幾個太太笑得摀嘴,坐在旁邊的老公面露尷尬。
台上的寡婦,此時語氣一轉。
「你會覺得,這很好笑是嗎?」她緩緩的說,「不過,當大衛真的病得很重時,這些聲音至少讓我知道,我的大衛『仍然活著』。」
她轉頭望向大衛的遺照,哽咽了:「現在……我終於再也無法在睡前聽到這些聲音……。」
全場有如冰凝。
「 到生命的最後, 」鏡頭轉向這位寡婦孤單的身驅,看到她緩緩的說。 「總是這些小小的事情,讓我們永遠記得。 」(In the end, it ’ s these small things that you remember. ) 「是這些小小的??不完美』,一起組成生命的『完美』。 」(It ’ s these little imperfections that make them perfect for you. )
鏡頭轉向她的兒子和女兒,兒子大約高中年紀,女兒是初中年紀,他們看著台上的母親,專心聽著媽媽說話。
「所以我想告訴我的子女,有一天,你也能找到你們生命中的伴侶,他們會像你爸爸在我眼中一樣『不完美得很美』。」
(So, to my beautiful children: One day, you too find yourself life partners, who are as BEAUTIFULLY IMPERFECT as your father was to me. )
她講完後,彷彿如釋重負,回到一個仍要照顧小孩的媽媽,收起悲傷,堅強起來,擁抱她的小孩。觀禮的全都沒有痛哭失聲,竟都看著前方,那是一種吃驚,這些文字的重量竟然這麼重的飄在空中、壓在心裡。這三分鐘的片也旋及走到尾聲,最後,這則廣告的結束詞是──
「Family 」。
中文版,則是一個──「家」字。
這則極震撼的廣告片,是由一位來自馬來西亞女導演Yasmin Ahmad 所拍攝。在新加坡引發了很大的迴響。沒人是完美的, 所謂的真正的愛情就是接受你伴侶的不完美。在喪禮上,女主角講了一段話,明明是在講一則很平常的事,卻經過了音樂與台詞與鏡頭的鋪陳,導引出一連串看不見的「弦外之音」,最後它給了一個字「Family 」作結尾。
這裡http://www.youtube.com/watch?v=mx9ocubowMs&feature=player_embedded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