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手機支援flash真的有必要嗎?


sickfoot wrote:
powerpc chip是因為無法克服在電腦中高熱量的瑕疵(無法筆電化),必須要改變路線轉向別的途徑mac才能生存
...(恕刪)

所以之前買powerbook的人是?買到瑕疵品? 買mac的人會覺得intel cpu出來之後的電腦比較熱,還是之前的powerpc架構比較熱?


sickfoot wrote:

Apple陷入低潮可以Jobs不在Apple期間變成如此(根本不是他的失敗),Jobs被請回之時,只收$1的薪水,大力改革,並且尋求挽救之道(請微軟援助),將Apple從破產邊緣救出。也沒有什麼「微軟接近破裂邊緣」,不然微軟怎麼會繼續開發office for mac, 把netscape踢掉之說更是好笑,當時netscape本來就已經不是IE的對手了,何況windows不說,當時的IE for mac確實比netscape好用(想者都同時存在於mac os, 並沒有取誰捨誰)
...(恕刪)


他被踢出去的時候,就是失敗的時候了 因為他主導的lisa計畫 大失敗

所以我現在macbook裡面的ie for mac發生什麼事情了? netscape不是ie的對手? 那safari又是?

當時ie for mac 好用?那為何沒有繼續下去? 講到破裂邊緣,現在adobe跟 mac已經接近破裂邊緣了 但adobe有說不繼續開發mac版的adobe軟體嗎?



sickfoot wrote:

Apple陷入低潮可以Jobs不在Apple期間變成如此(根本不是他的失敗),Jobs被請回之時,只收$1的薪水,大力改革,並且尋求挽救之道(請微軟援助),將Apple從破產邊緣救出。也沒有什麼「微軟接近破裂邊緣」,不然微軟怎麼會繼續開發office for mac, 把netscape踢掉之說更是好笑,當時netscape本來就已經不是IE的對手了,何況windows不說,當時的IE for mac確實比netscape好用(想者都同時存在於mac os, 並沒有取誰捨誰)

另外我可能沒看過你說的那本Pixar的書,我並不知道什麼Jobs要他們賣繪圖機器的事(NEXT後來都改走作業系統路線而不賣硬體了) ,Pixar本來就是盧卡斯底下的小動畫公司,一直都在做動畫短片,Jobs也並沒有介入太多(後來從迪士尼請了動畫大師而改變了)。在Toy Story推出之前,Pixar確實在虧錢,但是要做出Toy Story這樣的大手筆電影,Jobs也撐下去了,能有後來成功後的成就,也不是沒有隨便誰都做的到

...(恕刪)

摘自wiki 括弧的部份是我自己加的
1986年,由於離婚官司,星際大戰的收益減少,以及電影Howard the Duck的票房失敗,喬治·盧卡斯遭遇現金流危機,決定出售這個團隊。 而史提夫·賈伯斯當時剛剛離開蘋果公司之後。他看好電腦動畫的發展前景,決定以1千萬美元收購了這個團隊,
其中500萬美元用於收購,500萬美元作為新公司的啟動資金。賈伯斯任新公司的CEO,愛德·卡特莫爾任公司總監。
最初的PIXAR的業務是「生產電腦硬體」,主要產品是一款名為Pixar Image Computer,用於圖形設計的電腦,主要客戶群面有政府和醫療機構。迪斯尼動畫工作室是PIXAR當時最大的客戶,用該系統和定製軟體完成二維動畫動畫中非常費力的填色工作。
(pixar當時 業務是生產電腦硬體, 迪士尼是pixar最大的客戶」

該「系統銷路一般」,為了更好地推銷,PIXAR雇傭了約翰·拉薩特,由他執導製作了《頑皮跳跳燈》等動畫短片來展示電腦動畫的實力,並將這些動畫短片在SIGGRAPH上展示。
(pixar當時請拉薩特 來展示 這台電腦製作電腦動畫實力,並不是做動畫電影)

由於電腦業務不利,約翰·拉薩特領導的動畫部門開始為其他公司提供電腦動畫製作服務。同時PIXAR保持了同迪斯尼動畫緊密聯繫。1991年,在公司一次大裁員之後,PIXAR接到了迪斯尼動畫的一個訂單。迪斯尼動畫作為製片方投資2,600萬美元,由PIXAR製作三部電腦動畫,第一部為《玩具總動員》。
(公司主業營運不利,拉撒特開始做動畫代工。 pixar接到迪士尼的訂單。 迪士尼投資2600萬美金。 所以沒有什麼jobs 稱過這段時間 這種話)


儘管得到了迪斯尼的訂單,由於長期不能盈利,賈伯斯決定出售PIXAR。
(準備當game over了。遊戲終結者)

直到迪斯尼同意將玩具總動員推到1995年的暑期檔發行之後,賈伯斯才決定暫停出售,給PIXAR最後一個機會。玩具總動員播出之後大獲成功,全球票房達到3億5000萬美元。
(最後又跟迪士尼要到 好檔期,才暫停出售,最後一次機會)(後面更過分,還要把迪士尼有投資的片子要回版權,只想給迪士尼15%的 發行費)

他手上握有皮克斯 十年 從虧損接手, 接到最後要殺出。 靠著迪士尼的通路終於奇蹟翻身。 是gamechanger? 那過去十年change了什麼? 都已經要玩到game over了。
當然這不是說誰都做的到的事情, 有這麼好的運氣,其實很少人 有辦法可以這樣翻身。

賈柏斯成功了很多事情, 也成功的賣出了很多東西。也有其獨特的 美學及介面的堅持。 但是要說到他是game changer, 他反而是position changer。
他被迫離職,是他自己lisa計畫大失敗, 兩年停產。 他回來職掌 apple pc的市佔率 一直在五上下徘徊,一度掉到2%不到,然後 放棄powerpc 投向 intel cpu懷抱,算是很傳奇的changer。

apple ii跳到powerpc 原本顧客掰掰, powerpc 跳到intel系列, 再一次。 果真是個changer。 他在變得時候,都會說因為xxx不好,所以他不用。 例如powerpc過熱, intel有比較冷嗎?

故事被講起來,事後檢討 總是很傳奇。 不過我真的很佩服(很正面的 不是酸的) 他的不被周遭意見干擾的意志力。





danechang wrote:
所以之前買pow...(恕刪)


正確來說,是 G4 效能不足,G5 耗電、發熱問題無法解決,由於 G5 不適用於筆電中,加上 Apple 一直背地裡開發 x86 版的 Mac OS X,剛好這時軟硬體時機點成熟,於是硬體架構就改朝換代了。

為了與 PowerPC 架構舊有軟體擁有最大可能的相容性,Apple 還準備了 Rosetta 的模擬環境,以利開發者有時間做出程式架構的轉換。

由於這裡沒有人用過 G5 架構的 Apple 筆電,所以誰比較熱這個問題可能沒有人可以回答的了你。

Game changer 這個稱號是許多國際知名分析機構以及媒體給予的,你想要怎麼外加稱號都是你的自由,我只知道 iTunes + iOS device + App Store 這個商業模式 Apple 是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慢慢經營的,彷間有很多書籍都有在討論 Apple 的行銷跟經營模式對業界造成的影響,其他的你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danechang wrote:
apple ii跳到powerpc 原本顧客掰掰, powerpc 跳到intel系列, 再一次。 果真是個changer。 他在變得時候,都會說因為xxx不好,所以他不用。 例如powerpc過熱, intel有比較冷嗎?

恩, 這發言真的很偏頗.

powerpc很多學校機關都有在用, 我以前也用過.
也不能算是不好用啦.
當年apple要跳到intel陣營我也是覺得很反感, 當時本來對G4很有興趣的.
不過後來入手Macbook Pro之後大概可以漸漸了解當時的情況.

你應該也知道, 從那鳥鳥的P4之後, 在當時, 一直到現在, intel的Core系列的CPU效能真的很強.
這幾年我們也都可以看到, 其他公司的CPU要比Core強的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效能比/發熱就是差了一點點.
這不是誰比較冷或是誰比較熱的問題, 而是以整體來看. Core的確是不錯的選擇.
到2007學校全部改用Mac Pro, 我用起來就覺得intel其實也沒那麼糟, 說不定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吧?
畢竟要開發CPU是很花錢的事情, 即使對IBM以及Motorola來說也是一樣.
danechang wrote:
所以之前買pow...(恕刪)

答案是:PowerPC G5比較熱,現在還有人仍舊在使用mac G5,問問就知道它跟現在類似設計的mac pro比,是多麼的熱情~,也可以了解為什麼mac要轉向intel了(搭上雙核的列車)

我看的懂你想表達的,但是你的舉證內容許多都是錯誤的,對於一個討厭Steve Jobs的人來說(大概),其實知道這些已經不容易,自然不能要求知道事情的細節

Steve Jobs被踢出Apple完全不是Lisa的關係,而是內部權力鬥爭
Lisa雖然不算成功,但卻是Apple高層重視的,一點也不認為是失敗產品(Lisa會停產,是董事們的決策錯誤),只是董事會認為Jobs太年經不足以擔負重任,所以不讓他主導Lisa計畫,所以他就轉向了另外一個正在進行的團隊,Macintosh,就是沿用到現在的mac電腦。mac雖然是好產品,但是銷售卻沒有高層期待中的好,無法撼動當時的老大IBM。 John Scully,當時的行銷部主管認為mac研發花了太多錢因此跟Jobs對上,董事在選擇當中時意外地選擇了Scully,因此Jobs變賣了所有Apple股票而離去。(事實上,Jobs根本沒有因為什麼「失敗」而離開Apple,或是講,是他因為沒有跟董事建立好關係才會如此,最後不接受Jobs的這個決定讓Apple附上慘痛的代價)

至於IE怎麼回事,你的順序根本搞反了,是因為Apple開發了safari並成為OSX的預設瀏覽器, 所以MS才決定停止開發IE for mac;而不是IE for mac不支援了,所以Apple被迫開發safari(網頁越來越盛行,Apple當然想在瀏覽器上也分一杯羹,firefox, chrome等不也都如此),這根本沒有證明任何Apple和MS關係危機

另外你有關Pixar的敘述也有諸多錯誤,建議你看英文版的wiki, 中文版的wiki都只選擇性翻譯部分,可能是導致你解讀錯誤的原因

1. Pixar雖然一開始是電腦硬軟體產業,但是在80年代初期就已經涉足電腦特效處理了

2. 「史提夫·賈伯斯当时刚刚离开苹果公司之后。他看好电脑动画的发展前景,决定以1千万美元收购了这个团队」上面寫到Jobs是看到CG animation的發展而買Pixar, 不全然是電腦設備

3. 「约翰·雷斯特领导的动画部门开始为其他公司提供电脑动画制作」
「In April 1990 Jobs sold Pixar's hardware division, including all proprietary hardware technology and imaging software」
John Lasseter是在84年就被雇用,在Jobs購買之前就在Pixar了,而並沒有對其硬體設備的銷售帶來多好的影響,卻因此開啟了Pixar在CG動畫的契機,成立了動畫製作服務的部門,而Jobs也在90年賣掉電腦部門,精簡人員後保留了Pixar專門做動畫的核心團隊,繼續與Disney動畫維持互動關係。雖然Jobs確實有在Pixar持續虧損的情形下想賣掉Pixar,但是也卻是在他手上跟Disney達成2600萬美元的投資計畫。雖不能說Jobs有全部的功勞,但是他畢竟是「看好動畫的前景買下Pixar」->「賣掉電腦部門,精簡人事專心做CG動畫」->「跟接下Disney訂單,決定堅持下去再轟轟烈烈的做一次,結果成功了,而且大大影響的CG電影產業」,怎麼看都不像你所描述的這麼負面


我比較好奇你所謂的Position changer的定義是什麼

*Jobs的Apple電腦,讓世人終於接觸到個人電腦圖形介面
*回到Apple的Jobs, 一代iMac創下單一型號電腦600萬的歷史銷售記錄,更開啟了電腦外觀並不再是米白或深色並且正正方方的時代
*iTunes music store的產生,改變音樂產業,mp3不再是盜版的代名詞
*iPod佔據70%的行動數位隨身聽市場
*iPhone改變了所有人對智慧型手機的印象
*iPad....

這些都不是game changer的話,我不知道你的position changer是否是比game changer更高階的形容
(要不是為了反駁你的論點,我還真不想列出這些事蹟,讓喜愛Jobs的人驕傲起來,我比較喜歡列舉其他人/產品的優點,讓人更多認識一些還沒被重視的技術)
C'est La Vie! 法文「這就是人生啊!」
danechang wrote:
所以之前買pow...(恕刪)


對於 PowerPC、PowerBook、IE for Mac、Lisa & Macintosh 發展史、Steve Jobs 離開 Apple 的原因、以及是誰害 Apple 掉到 2% 等議題,閣下的認知全都似是而非。

如果想要當個稱職的評論者,對 2000 年前後電腦產業的演進還需要多下很多功夫。
sickfoot wrote:
Steve Jobs被踢出Apple完全不是Lisa的關係,而是內部權力鬥爭


補充:

Lisa 是一台很好的電腦,好過頭了。在 1983 那個時代他們就做出了視窗介面 GUI、記憶體保護架構、多工等東西。以致於這台機器的等級遠超過那個時代一台「平價」電腦能夠負擔的程度。一台 Lisa 在 1983 年要價是嚇死人的一萬美金。下場可想而知。

至於 Steve Jobs 本人,他在 Lisa 計畫還沒完成前就離開了 Lisa 小組,轉而跑到 Jef Raskin 創立的 Macintosh 小組去發揮他的熱情(對於完美要求到近乎變態程度的熱情),把整個 Macintosh 小組搞到雞飛狗跳,使得 Macintosh 上市的時間推遲了整整一年。而就是這一點惹毛了董事。

趕走 Steve Jobs 這件事其實不能全怪 John Scully。他原本就是 Apple 董事會從百事可樂(「賣糖水的」)挖來制衡 Steve Jobs、收拾 Steve Jobs「Reality Distortion Field」光環背後留下的爛攤子。1985 年 John Scully(以及董事會)總算發現它們完全無法控制 Steve Jobs,於是就以 Mac 銷售不佳為由把 Steve Jobs 從 Mac 部門踢掉,只留下一個領乾薪的虛位給他。所以 Jobs 才會憤而離開。

ulyssesric wrote:
Lisa 是一台很好的電腦,好過頭了。在 1983 那個時代他們就做出了視窗介面 GUI、記憶體保護架構、多工等東西。以致於這台機器的等級遠超過那個時代一台「平價」電腦能夠負擔的程度。一台 Lisa 在 1983 年要價是嚇死人的一萬美金。下場可想而知。(恕刪)



lisa看起來真的很超前。 不過lisa的定位 應該就是商用電腦,屬於要打進企業市場的機器,所以應該也是要走高價位。 mac好像才是個人電腦定位。 兩台 電腦 在當時的 兩個定位 來說,都好像有價格偏高的問題。 mac 當時開始出來的1984廣告很成功,但市佔率上面沒有很成功。 因為當時的ibm相容pc已經積極的搶市了。 當然, jobs

出走可以說是內鬥。 誰出走不是說內鬥呢? 頂多只能說當時的董事會薄情,抓到機會就想弄jobs。
然而依據當時的成績,董事會留下scully,而架空jobs。 scully還批評說 :「jobs沒有科技研發能力」。(可能是說到無法研發出cp值高的東西吧。 不過jobs的人機介面的減法思考邏輯確實 是異於常人的厲害)

sickfoot wrote:
PowerPC G5比較熱,現在還有人仍舊在使用mac G5,問問就知道它跟現在類似設計的mac pro比,是多麼的熱情~,也可以了解為什麼mac要轉向intel了(搭上雙核的列車)。(恕刪)


是的g5很熱。 當年的pentium也碰到過熱問題,而轉研發pentium m, 就把行動用 cpu的問題解決了。 我也不想去猜測當時的apple 與當時powerpc聯盟關係為何 沒有想去改進這個散熱問題,而是轉向powerpc( 當時幾乎所有晶片及cpu都有因為追求效能 而超級熱的狀況,如果當時就有開始玩 pc的就會看到 風扇越來越大顆,散熱膏,水冷等等的都出籠了) 如果依照所謂的game changer的立場,應該是繼續的 精進自己的架構,翻倒當時的 wintel聯盟。 然而, jobs上任後,第一次要挽回apple被前幾任弄的搖搖欲墜財務,往windows靠攏 (可以去youtube上面看1997 MACWORLD的完整版,上面還有蓋茲 鏡頭一出現,被apple fans大噓。 還有jobs一說要用ie當瀏覽器,也是被大大的噓了一串。 他才說:「since we believe in choice(好難想像是從他嘴講出來的),我們也會開放其他瀏覽器在平台上,讓大家選擇自己的預設瀏覽器」 下面才轉成拍手。

而第二次要改善電腦效能及市佔率, jobs向intel靠攏,我覺得這策略很好, 我也沒有反對的意思, 因為我手上現在買的就是一台intel cpu的macbook pro 13 nvidia整合晶片(沒有獨顯)。轉向intel讓價格更親和, 效能更好。也是好事。 但這就是 立場轉變。 而不是繼續改善自己的powerpc。 我想指出的就是這點而已。

sickfoot wrote:
我看的懂你想表達的,但是你的舉證內容許多都是錯誤的,對於一個討厭Steve Jobs的人來說(大概),其實知道這些已經不容易,自然不能要求知道事情的細節。(恕刪)


我也看的懂你想表達的, 你上文中最後那些 歌頌jobs的文字我都差點念哈利路亞了
但你 的答案是錯誤的。 我「不討厭jobs」 我從小白ipod(買兩台) ipod video,ipodtouch第二代。 到現在我手上用的是macbook pro13,或許我也會因為要給小朋友玩遊戲,想等ipad進台灣時弄一台來玩。 你看的出哪一點我討厭jobs? 我只是一個使用者,理性的想體驗好或不好的東西而已,適合及不適合的東西。我恰好也想去看jobs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還有當時後pixar在台灣展覽時,有幾本中文書有出版,我去看了。 你憑什麼貼標籤?說我討厭jobs。 但我可以肯定你愛jobs, 你討論語句中,好的都是jobs 不好的都是鬥爭,別人弄的東西太熱, 所以他算什麼changer?
他們沒有選擇jobs時, 並沒有太大的股價問題。 而是apple當時在steve job時代設下與pc競爭的態勢, 而後代傳人沒有這麼大戰鬥意志,所以才會在電腦市場節節敗退。 當所有人都在用一樣的軟體的時候 誰會用mac?
設計人員都用mac的這東西 還不是在scully任內 與pagemaker等等的輸出 軟體強力結合, 以及進入校園走教育體系的補助,保有一些市佔率以及特殊的用途位置。並不是好的都jobs做,趕走他都是不好的。 在那個時代背景,看了市場態勢,都會有相同的決定吧,因為連續appleIII LISA MACINTOSH三台電腦都沒有法子讓他們走回appleii的風光時代,jobs還不算失敗? 1982年時ibm開放了pc的bios之外的其他所有技術,開始有pc compatible的開放規格在外面 玩的沸沸揚揚的, apple的失敗,也並不是其他人真的算錯, 因為所有個人電腦幾乎都走入歷史,剩下pc 跟走設計路線的mac存活。 而mac走的跌跌撞撞。過了十年,這不是沒有jobs的黑暗十年。 而是pc compatible的十年。 不能說沒有jobs就很黑暗。 jobs回apple也十多年了, 雖然經常性的發表新玩意兒,在applefans眼中都很很棒的model,或是很酷的廣告(ipod)。 但實際上發生市場效用的? 就是ipod走向windows相容 開始的吧? 他的股價也是在2003年之後才開始穩健的從這個基礎開始 往上升
而之前他回來的1997~2003年之中 弄了imac ibook ipod for mac,有改變公司的股價獲利?真正往市場靠攏了,才開始有獲利。 一台ipod當時的定價不會很貴。 而且可以拿來當隨身硬碟。當時該尺寸1.8的硬碟還算是很貴的時候。


sickfoot wrote:
至於IE怎麼回事,你的順序根本搞反了,是因為Apple開發了safari並成為OSX的預設瀏覽器, 所以MS才決定停止開發IE for mac;而不是IE for mac不支援了,所以Apple被迫開發safari(網頁越來越盛行,Apple當然想在瀏覽器上也分一杯羹,firefox, chrome等不也都如此),這根本沒有證明任何Apple和MS關係危機
(恕刪)


這一次回應你之前說 netscape當時不如ie 想當然耳被踢掉謬誤。 1997年mac world上,jobs發佈一整包的訊息。 整包的deal
1. 微軟將會有apple的股票150Million (但是不投票)non-voting shares
2. IE將成為 mac預設瀏覽器。
3. 將會有 office for mac
4. 兩家公司互相授權專利。(現存的和未來五年內發表的)

然後 微軟在2003年將所有的apple股票都出脫了。
就算safari成了osx的預設瀏覽器,ms要繼續吃這塊市場也不是沒辦法。 如果照wiki所指出的(我不知道有沒有謬誤) 2006年時ie在mac上的地位才完全被safari取代。
ie for mac在2003年發佈最後版之前, 已經有接近一到兩年的時間沒有更新。 (我就不知道這個順序是怎麼搞反的)
2003年safari正式發佈。 2003同時間 ie for mac發佈最後一版(在此之前兩年幾乎沒有更新)。 像是講好的一樣。然後2003年微軟出脫了所持有的apple股票。 這樣的關係,不算破裂嗎? 然而破裂 之後當然還是可以繼續研發產品, 就如adobe前陣子被罵成那樣, 還不是說不會停止 mac的產品線。

sickfoot wrote:
另外你有關Pixar的敘述也有諸多錯誤,建議你看英文版的wiki, 中文版的wiki都只選擇性翻譯部分,可能是導致你解讀錯誤的原因
(恕刪)


中文是給你看的,怕你們看不懂。 果然看不懂。 然而英文的wiki也沒辦法讓你搞清楚順序 解讀又更錯誤了。

首先
1. PIXAR本來叫盧卡斯的動畫部門。 本來就在做電腦特效處理。 但盧卡斯要包裝這個部門賣給其他人, 所以這個部門就將自己組合成一個製造及販賣電腦繪圖硬體的公司。 然後被job以低價買下之後, 遂成立了pixar inc.
公司業務是賣電腦繪圖硬體機器。

2. 第二,他看到電腦動畫的發展錢景, 就是看到可以賣貴機器給 動畫業。 所以才成立pixar賣他們原來裡面的機器和服務。 就是要電腦設備,以及動畫諮詢服務。 pixar的機器連介面都沒有。 需要量身訂做。

3.雷絲特 本來就在裡面的沒錯,但你解讀的很好玩。 首先他們本來就是製作動畫部門,一直都在做動畫。 但他們將自己弄成一個電腦動畫設備的硬體公司,也是以這個形象, 被賈柏斯買下來。 專心賣硬體(還停掉了與日本小學館的孫悟空計畫)((在另一本書裡面的書摘裡有寫 --Pixar被Jobs買下來之後,與小學館合作的孫悟空案子馬上被停掉,因為對Jobs來說,這畢竟是一家電腦硬體公司,而對Catmull或Smith來說,當時電腦動畫的技術仍新,影片成本可能會高到不切實際,持續的燒錢有可能會讓Jobs砍掉一些人手,因此他們放棄了這個製作電腦動畫長片的機會)(這些短片並沒有實際賺錢,公司一直呈現虧損狀態,Catmull勉強說服Jobs,才不至於讓他裁撤動畫部門) jobs本來是想裁撤動畫部門的。
所以這邏輯是, jobs剛從apple出來,拿著手上的現金弄了next 買了pixar, 停掉動畫計畫 專心賣硬體,本來也想裁撤動畫部門。一直賠錢, 連next也在虧錢。 pixar硬體部門被賣掉換現金。 但還是繼續在虧錢, pixar的員工積極的找動畫製作訂單,lasseter一直不停的跟迪士尼提案要作動畫電影,但一直被打槍,但3D動畫當時在魔鬼終結者二的動畫上獲得很強的目光,最後迪士尼主動跟的很凹的條件 三部片子2600萬美金。 賈柏斯 本來想趁這個高點賣掉pixar(因為他的next也一直在虧錢),連microsoft也是他兜售對象之一,賣價不漂亮。後來橋到 玩具總動員 在暑假檔期, 賈柏思想說再看看, 等這一片上檔再說。 從玩具總動員之後 pixar的命運 一炮而紅。
這段歷程非常的戲劇也好玩。但裡面看不到jobs的正面。只看到jobS本來看好,但虧錢又想賣掉, 價錢賣不好想繼續弄更好的訂單繼續要賣掉。本來想財動畫部門賣硬體, 也遵從了jobs的意見,但硬體的銷售不達預期,又虧錢,所以乾脆賣掉硬體專利。但如果整個都賣掉jobs應該也虧錢, 所以還保留著pixar跟disney的連結,繼續製作廣告 動畫。 並且也裁掉很多動畫員工。
怎麼也不像你看到的這麼正面


看到你最後的那些事蹟,我都好想喊哈利路亞

但我還是想再你正面的propaganda下加上註解

*Jobs的Apple電腦,讓世人終於接觸到個人電腦圖形介面
然後後來windows也出來了, apple去告 說windows偷學, 然後 xerox出來說, lisa跟mac你才偷學, 結果apple跟xerox的官司不成立,因為過了追訴期。 windows也沒被apple告到。因為法庭說apple並非original
The court also pointed out that many of Apple's claims fail on an "originality basis". Apple admittedly borrowed many of its representations from Xerox and IBM and copyright protection only extends to original expression. Apple returned to its "complete look and feel" argument, stating that while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were not original, the complete GUI was. The court rejected these arguments because the parts were not original.

The Xerox Alto was an early personal computer developed at Xerox PARC in 1973.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to use the desktop metaphor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回到Apple的Jobs, 一代iMac創下單一型號電腦600萬的歷史銷售記錄,更開啟了電腦外觀並不再是米白或深色並且正正方方的時代

嗯 結果現在又回到米白色(之前還有黑色)的設計(喔對了,多了一個銀色的設計) 也是方方正正的吧?

我只能說mac user很可憐, 每年都只能買 那個型號和設計的電腦, 只要用電腦的人越來越多。 他「單一型號」的 銷售一直都會破紀錄的。 因為只能買那台。
(而且當年的股價沒有什麼變動喔)

*iTunes music store的產生,改變音樂產業,mp3不再是盜版的代名詞

這個就是倒果為因。 mp3改變了音樂產業, 將音樂從wav縮減到十分之一的MP3。 整個音樂產業節節敗退。
到目前為止 販售音樂已經變成不是音樂產業的主要金錢, 而是辦演唱會以及播放的權利金。

itune如果改變音樂產業, 應該會有很多人來分食大餅。 販賣MP3並非好生意。五大唱片公司也拖拖拉拉的延遲跟itune的授權,甚至還有故意不授權的。

音樂產業的 銷售鏈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因為itunes music而翻轉。 例如 itunes store販賣出的音樂銷售量及金額已經可以和當年的唱片銷量相比。


*iPod佔據70%的行動數位隨身聽市場

如果這東西寫成是htc或是acer的話,就會被講成機海。
去apple store裡面看有從mini shuffle classic touch有多少種devices。


*iPhone改變了所有人對智慧型手機的印象

因為不夠智慧吧
iphone是一台漂亮好玩的gadget。 就如psp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賣出一千萬台psp一樣。 這有什麼好說的?

*iPad....

比起來 列出這些事蹟,只能證明你很愛jobs而已, 證明是game changer?是嗎?

我可以幫你繼續列說 job首次將video call帶到這世界。 safari是地球上最快的瀏覽器。 等等的

我承認在觸控式銀幕手機上面是game changer,這次甚至成功的帶動了他自己的pc銷量。

最後我在重複一次
我不討厭賈柏斯。也不討厭mac,我甚至很欽佩他的一些意志力及減法的設計哲學。我現在就是用macbook pro 13一年多以前買的機器在回答你。

套一句 另一個板友說 剩下來要怎麼講就隨便你們了。 回答這些問題好累 :-(
我家裡面抽屜裡還有ipod 第三代。 ipod video黑色。還有ipodtouch第二代。
看來一些之前都在IPHONE區的大大的好閒喔~
居然會跑來ANDROID版打那麼大串的文章
也讓我們吸收了不少的知識~~

話說現在IPHONE區是劣幣驅逐良幣嗎?
整版都幾乎是BUMPER跟換機維修文....
ulyssesric wrote:
他原本就是 Apple 董事會從百事可樂(「賣糖水的」)挖來制衡 Steve Jobs、收拾 Steve Jobs「Reality Distortion Field」光環背後留下的爛攤子。



有一本書"切開Apple", 裏面寫的跟您講的不一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22700

裏面是寫John Scully是夾不死三顧茅廬去請Scully的. 最有名的那句話"你是要賣糖水還是要改變全世界"就是夾不死說出來的!

該書沒記錯的話是根據Scully的回憶錄寫的, 有錯請用力鞭該書作者, 我是無辜的!
就是因為很累,我才寧願用引用的,不想打那麼多字啊...

Apple 被說成是 game changer,因為很多別人走過失敗的路,Apple 卻可以搞成功。例如說:

Online music store 這個概念很早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連 Walkman 之父 Sony 也搞過(當然是沒成功),目前可以算成功的也只有 iTunes Store。

iPod 的成功不是因為機海,你如果去算一家手機公司(因為你用手機公司來舉例)一年出幾款手機,再來看 Apple 的產品線,你會發現 Apple 的產品線算是少到不行(Nokia 一年出的手機款式應該還超過第一台 iPod 到現今加起來所有改版的數量)。甚至一般國內 MP3 player 的製造商任何一家一年出的款式可能都超過 Apple 每年出的款式數量。

iPod 的成功是因為使用簡便人機介面(像我就很不喜歡 Legend 上內建的 player,能用,但是個人覺得不好用),以及 iTunes 的管理方式(當然這項是有爭議的),符合大多數「一般人」的使用能力跟模式,而且相對的在工業設計上較佳等等。你有用過以前一些 MP3 廠商附贈的管理軟體嗎?我從世界上最早幾台商業化的 MP3 player 如 MPMan、Rio、Creative 系列...等用到現在,我只有覺得 iTunes 是可以用的,而且對於將我龐大 CD 資料庫 MP3 化是最簡便的。

iPhone 的觸控人機介面基本上奠定了行動裝置觸控的標竿,甚至現在絕大多數觸控螢幕手機都有 iPhone 設計元素等等;以及大量 MEMS sensor 的採用,帶動了整個 MEMS 產業的發展... 其實 multi-touch Apple 應用在 MacBook 系列的 trackpad 上面已經很久了,至今我都還沒有在任何一台 PC notebook 上用過更好的 multi-touch trackpad。如果有人有用過比 Apple 的 multi-touch trackpad 更好用的,煩請告訴我,我一定要親自體驗一下。(Magic Mouse 就算了,我個人認為 Apple 幾乎沒有滑鼠是好用的)

當然不能不提那整個花了多年的經驗建立起的 iDevice + iTunes + App Store 的 biz model... 說到這點,其實 Apple 在 OS X 的 framework 上也是採用這種 approach。每次新版本 OS X 看到新的 Core X framework 都會感到很佩服,他們怎麼有辦法這麼有條理的讓開發者的開發難度降低...

Tablet PC 在全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以及各大 PC 硬體廠商的加持下,卻還是黯然收場,而把這個產業搞出話題性的,是 iPad。

WebKit 的精簡以及標準支援讓行動平台上得以擁有一個堪用的網路存取介面(目前前幾大行動平台除了 Windows Phone 之外都是採用 WebKit 做內建瀏覽器核心)...

Apple 還有其他許多有爭議性的產品都對市場帶還不小的影響,如透明殼 iMac 將軟碟機淘汰,大量使用 USB(早期一堆 USB device 都是用半透明塑膠彩殼。Rang the bell?)...

Google 自己也是 game changer 啊,像我到現在都還找不到一個比 Gmail 更好用的郵件環境啊...
所以這兩家公司繼續競爭下去,是消費者的福氣啊~

另外,我不覺的一間跨國大企業的領導人他的歷練過程都會是順利的、成功的,Jobs 有失敗過、有食言過、有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過,可是最後能站起來的才有機會成為王者,至少我看的到他有這種野心(他自己本人也沒掩飾)。目前 Apple 的成果應該不算失敗吧?要不然我們討論的話題絕對是不一樣的了。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