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興元年宋真宗崩後,13歲的太子趙禎繼位,55歲的太后劉氏聽政。
趙禎和前朝大臣們當然也沒有想到,劉太后聽政,一聽就是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貶為道州司馬的寇凖再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在西溪做鹽官的範仲淹甚為不平,上奏替寇凖鳴冤……但是,九月,寇凖病死於雷州竹榻之上。
年輕的時候,寇凖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一語真成讖,最後卒於東南門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遠離家鄉千里萬里。
經歷過太宗、真宗兩朝的寇凖死了,而仁宗朝年少的讀書郎們,正迎頭趕來。
這年歐陽修17歲,在隨州應舉,可惜沒中。富弼20歲,侍父至海陵,與範仲淹結交。學霸葉清臣24歲,學霸宋祁26歲,正在磨刀霍霍,備戰備考。
兩個學霸里,誰會是狀元郎?
公元1024年(天聖二年)三月,朝廷放榜,葉清臣名列第二,第一名……是宋祁,又不能算是宋祁。
說起來,宋祁蠻冤的。
禮部本擬定宋祁第一,葉清臣第二,宋庠第三,但是劉太后覺得弟弟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於是手工重排,定宋庠為頭名狀元,而把宋祁放到了第十位。
宋祁就這樣糊裡糊塗地丟了狀元。
狀元這個事情,有時候還真是三分天注定,將來會和宋祁一起共修《新唐史》的歐陽修,六年以後也莫明其妙丟了狀元,再遠一些,晁補之也丟過狀元——好在,後人並不記得那麼多狀元,卻記得宋祁是那位「紅杏尚書」。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玉樓春 春景】
至於榜眼葉清臣呢,後人會記得他是葉夢得的曾叔祖,也會記得他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葉清臣【賀聖朝 留別】
這首離別詞,據說是葉清臣在汴京留別友人所作。但寫於何年、贈與何人已不可知了。我們只知道,多年後蘇軾的」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還是從這裡借來的。
年過四旬的柳三變,第四次落第。
十五年的功名念想黯然成灰。這年秋,絕望的柳三變離開汴京,前去江南漫遊。離京時,與情人(可能是蟲娘)執手相看淚眼。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此後,柳三變約有近十年沒有參加科考,縱游娼館酒樓間,無復檢約,自稱「奉聖旨填詞柳三變」,更與樂工、歌女合作,走上了專業作詞的道路。
坊間傳說,是官家下旨不准錄取柳三變:「且去淺斟低唱,要何浮名?」
但官家,這時候僅是15歲的少年啊,萬事還由不得他做主的少年——從國事到自己的婚姻。
這年他娶了皇后,是劉太后替他聘的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據說,小皇帝寵愛的是張美人,想立她為後,太后不允。
這個張美人,並不是後來獨寵後宮的溫成皇后張氏。
這一年,溫成皇后張氏才剛剛出生。而趙禎未來的第二任皇后曹氏,也還是曹將軍府里9歲的小丫頭。
15歲的少年娶了妻就是大人了嗎?
當然不。
官家一日不成年,太后,便多一日操持國事。群臣,便一日不能放鬆地周旋於帝後之間。
太后須得強悍能幹,又不能太強太能幹。
群臣須得順著太后,又不能太順著太后。
這樣的日子,還須有十年。
公元1025年(天聖三年)十一月,因為反對劉太后升張耆為樞密使,副樞密使晏殊忤逆了太后。
在晏殊看來,張耆升樞密使,委實沒什麼道理。
劉太后是成都華陽人,據說曾嫁與銀匠龔美為妻,跟著龔美一起來到汴京謀生。龔美家貧,聽說襄王府選姬,就將劉氏獻了出去。
襄王很愛劉氏。可惜,襄王府容不下她。整整十五年,襄王只能把劉氏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裡,偷偷去看她。
直到襄王登基成為宋真宗,劉氏才得以封為美人,以後又升修儀、德妃、直到成為大宋皇后——在劉氏落魄時照顧收留她的張耆因此成了太后的恩人。

太后並沒有即時發作。晏殊還是好好地上班,出差。
據說就在這一年春暮他路過揚州,和江都尉王琪在大明寺里閒逛,看落花,他對王琪說,他有個句子「無可奈何花落去」,可惜總也寫不成章,王琪便替他續了」似曾相識燕歸來「,於是,便有了我們熟悉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
晏殊在花徑里徘徊的時候,柳三變也在江南漫遊。
範仲淹也在江南。他被張綸推薦,知興化縣,開始修那條後來被稱為「範公堤」的海堰。
不過這條堤,範仲淹並沒有修完。
公元1026年(天聖四年)八月,正在築堰的範仲淹接到母親謝氏夫人去世的消息,遂放下手中事務,回應天府丁母憂。未完成的海堰,交由張綸繼續治理。
算起來,範仲淹和柳三變這年都在江浙一帶晃悠,但,他們並無交集。柳三變是在蘇杭漫遊,範仲淹呢,大概是去找林逋喝酒。
閒約諸公扣隱扃,江天風雨忽飄零。方憐春滿王孫草,可忍雲遮處士星。蕙帳未容登末席,蘭舟無賴寄前汀。湖山早晚逢晴齊,重待尋仙入翠屏。
——範仲淹【與人約訪林處士阻雨因寄】
蕭索繞家雲,清歌獨隱淪。巢由不願仕,堯舜豈遺人。一水無涯靜,群峰滿眼春。何當伴閒逸,嘗酒過諸鄰。
——範仲淹【寄西湖林處士】
這年林逋大約59歲,範仲淹38歲,晏殊36歲。
晏殊,就要來應天府了。
公元1027年(天聖五年)正月,晏殊被免去樞密副使的職務,貶知應天府 (今河南商丘)。

晏殊被趕出京城,外放應天府,大概還是前兩年張耆一事埋下的因。
但當時太后並沒有立即發作。後來諫官彈劾晏殊,說他陪太后到玉清昭應宮時,隨從送笏晚來一步,晏殊在宮門前毆打隨從,致其倒地跌落門齒,沒有一點大臣的樣子……晏殊遂以「大臣失儀」罪被貶。
晏殊在應天府呆了兩年。
城南五裡外有南湖,據《歸德府志》記載,晏殊曾放馴鷺於湖中,又常與王琪、張亢等幕客泛舟湖中,看紅蓼夾岸、有諸伎相隨……看起來過得還蠻不錯的樣子。
紅蓼花香夾岸稠,綠波春水向東流。小船輕舫好追游。
漁父酒醒重撥棹,鴛鴦飛去卻回頭。一杯銷盡兩眉愁。
——晏殊【浣溪沙】
範仲淹這幾年也正好在應天府守母喪,晏殊便邀範仲淹掌應天府書院,同時執教的還有王洙、韋不伐等人。據說範仲淹掌書院期間,覺得比賽寫詩寫賦無法在民間擢取到乾實事的人才,於是寫了一封長長長長的「上宰執萬言書」,深受時相王曾賞識,據說,也震動了趙禎。
這年,遠在深宮的小皇帝趙禎,18歲了。
這幾年也許是小皇帝最孤獨的時候。
曾陪他讀書十年的老師被遠遠地貶到外地,而他未來的重臣們,彼時都還分散各處,遙不可見。
但他也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要醫官校定《黃帝內經》、《素問》及《難經》、《病源》等醫書,分送到全國各地,又專門要翰林學士宋綬撰寫了《病源序》一文,還令太醫局翰林醫官王惟一造了針炙銅人——以竭力減少民間的夭亡和病歿。
對了,內侍盧道隆還根據晉朝記載里的樣子還原了記里鼓車。
這是個十二分有趣的車子!
《宋史 輿服志》里說:「記里鼓車很華麗,四廂四面畫有花鳥,車有數層,走到一里,上層木人會擊鼓,走到十里,次層的木人會擊鐲。」
記里鼓車……四面畫花鳥,重台勻欄鏤拱。行一里則上層木人擊鼓,十里則次層木人擊鐲。一轅,鳳首,駕四馬。駕士舊十八人。
(也有一說,記里鼓車是龍圖閣直學士燕肅在這一年造出來的,他還造了指南車。《清平樂》第七集里陳熙春說是仿燕肅做的車子,就是指南車)
對了,趙官家未來的重臣們,這年終於有兩個奮力走上了金榜,一個是榜眼韓琦,一個是黑炭頭包拯。

公元1028年(天聖六年)七月,興化縣歷時近二年的捍海堰終於修成。因為範仲淹首倡之功,鄉人感念,呼為「範公堤」。堤成一月後,3000余戶離鄉背井的農民返回家園,從北宋天聖七年(1029年)到宣和元年(1119年)的91年中,東台境內再無海潮倒灌之災。
這一年,範仲淹守喪期滿,被召為秘閣校理,躋身館職。
他被召入京是晏殊推薦的。
晏殊已於這年秋,先行奉詔回京了。
綠葉紅花媚曉煙。黃蜂金蕊欲披蓮。水風深處懶回船。
可惜異香珠箔外,不辭清唱玉尊前。使星歸覲九重天。
——晏殊【浣溪沙】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少留歸騎促歌筵。
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晏殊【浣溪沙】
楊柳陰中駐彩旌。芰荷香里勸金觥。小詞流入管弦聲。
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煙葉系人情。
——晏殊【浣溪沙】
北歸筵上,晏殊即席寫下這些詞,離開了應天府,歸去九重天。
範仲淹和晏殊北歸了,柳三變,仍在四處漫遊。漂泊日久,他漸感身心疲憊。
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雞喚覺。匆匆策馬登途,滿目淡煙衰草。前驅風觸鳴珂,過霜林、漸覺驚棲鳥。冒徵塵遠況,自古淒涼長安道。行行又歷孤村,楚天闊、望中未曉。
念勞生,惜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嘆斷梗難停,暮雲漸杳。但黯黯魂消,寸腸憑誰表。恁驅驅、何時是了。又爭似、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
——柳永【輪台子】
而隱居西湖三十餘年的林逋,徹底歸去了瑤天洞府。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園小梅】
梅花落盡,世事消殘。
人間於他,算是再無罣礙了。
但多少人,仍需在人世間打滾呢?或為情愛,或為功名,或為家國,或為權勢。
大宋的君王,這年已經20歲了。
61歲的劉太后,打算歸政於小皇帝嗎?
似乎是沒有。
公元1029年(天聖七年)六月,宮中發生了一場火災。汴京城降大雷雨,電光亂掣,竟將玉清昭應宮烈烈轟轟的燒了一夜,燒成了一片瓦礫荒場。災後,劉太后以"兼領玉清昭應宮使管理不嚴,因而發生大火"為名,將多次勸阻她想得皇權禮遇的首相王曾罷免,貶為青州知州。
勸阻劉太后的不止王曾一人。
年底,範仲淹、滕宗諒等更多官員以更直接、更激烈的言辭奏請劉太后放棄垂簾聽政,把軍國大權交還給仁宗趙禎。
《乞太后還政奏》等劄子雪片似飛向玉清昭應宮,太后勃然大怒。所有上劄子的官員,不論是基層、中層還是高層,統統享受了貶謫的待遇。
才回到汴京不久的範仲淹,大概冷板凳還未坐暖,便瞬間被貶出汴京,出為河中府通判。
正是鐵打的汴京城,流水的來往客哪。
有人走,就有人來。
是年,柳三變一是思念故人,二是倦於漂泊,便由江南返回汴京。汴京繁華依舊,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不久,他又離開京都,前往西北。
花隔銅壺,露晞金掌,都門十二清曉。帝里風光爛漫,偏愛春杪。煙輕晝永,引鶯囀上林,魚游靈沼。巷陌乍晴,香塵染惹,垂楊芳草。
因念秦樓彩鳳,楚觀朝雲,往昔曾迷歌笑。別來歲久,偶憶歡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處,但掩朱扉悄悄。盡日佇立無言,贏得淒涼懷抱。
——柳永【滿朝歡】
學霸歐陽修,這年也來了汴京。
歐陽修來汴京,是為了參加國子監的解試。廣文館試、國學解試幾番下來,23歲的歐陽修都穩拿了第一名:監元和解元。
再拿一個狀元,他就三元及第了。
公元1030年(天聖八年)正月禮部試,大熱門歐陽修再次毫不手軟拿下第一名——照這節奏看來,殿試的狀元,還能從他手心裡跑掉不成?
他特意去做了一身新衣衫,好穿上當狀元。
同學王拱辰試穿了衣裳,笑著說:「我穿狀元衣裳了」——第二天唱名,19歲的王拱辰高中狀元,歐陽修僅列二甲第十四名。
據晏殊後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太狂了。
要說歐陽修年輕時的確是很狂的,愛玩,毒舌,不加點檢……十多年以後,同年及第、同朝為官、甚至先後娶了薛家女兒成為連襟的王拱辰和歐陽修,不僅沒有越走越近,反而漸行漸遠,直至成為對立的朋黨。「非吾知己休交語」的高傲,明明白白地寫在歐陽修的臉上。
這年和王拱辰歐陽修同時金榜題名的,還有張先、石介。
張先考中的這年41歲,也是挺不容易的。說起來,他其實比晏殊、張昇、宋祁、歐陽修都大……可他比柳三變小啊。
到現在為止,比柳三變小的那些大咖們,全部都考上了進士了。
柳三變呢?這時候還在西北一帶晃悠。
公元1031年(天聖九年)
繼上一年的斥貶群臣後,這一年,仍有朝臣因忤逆太后被貶,吳遵路被貶往祟州,宋綬被貶往應天府。
年輕的歐陽修,於這年春抵西京洛陽,任西京留守錢惟演的推官。
錢惟演算是吳越王舊王孫,雖然一心想做宰相,把妹子嫁給了太后兄劉美,把女兒嫁給了權相丁渭,但對手下有才華的年輕人,可真是非常好。
據說歐陽修們有一次去嵩山遊玩,到達龍門的時候下起了雪,忽有人騎馬冒雪渡過伊水而來,原來是錢惟演派了廚子和歌妓,並傳口諭說:"你們可以在山上多留一陣賞雪,府里沒什麼事,用不著急著趕回去。
歐陽修就在這段恣意的時間里,和同事尹洙、梅堯臣等名士結為至交,漸以文章名冠天下。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
——歐陽修【減蘭】
留春不住。燕老鶯慵無覓處。說似殘春。一老應無卻少人。
風和月好。辦得黃金須買笑。愛惜芳時。莫待無花空折枝。
——歐陽修【減蘭】
錢惟演的知遇之恩,歐陽修一生沒有忘記,後來在《歸田錄》里記下了錢惟演的瑣事:"錢思公生長富貴,而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他自己見縫插針的"三上"讀書法(馬上、廁上、枕上),大概就是受錢惟演的影響。
這年南來北往的路上,我們還須得提兩個人。
一個是48歲的柳永,他仍在關中一帶,秋風落葉滿長安地漫遊。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島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柳永【少年游】
一個是13歲的司馬光,他隨父親司馬池從汴京出發,一路經洛陽、潼關、寶雞,過秦嶺,前往四川廣元出任利州路轉運使,據說,他在路上斬殺了一條大蟒蛇……
這年仁宗趙禎22歲,他要廢的皇后20歲,還沒娶的皇后曹氏16歲,寵愛一生的貴妃張氏8歲。
順便提一下西夏,這年李德明去世,29歲的太子元昊成為西夏首領,即將成為讓趙禎頭痛的勁敵。
接下來幾年讓趙禎頭痛的,可不只有元昊。
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二月,宰相呂夷簡上朝時對劉太后和趙禎說:「聽說有個宮嬪去世了。」
趙禎並不知道,逝者李宸妃是他的生母。
趙禎更不知道,這個身份微妙的宮嬪的身後事,正激起一場看不見的風波。
但是劉太后知道啊。
史書記載說:太后怫然不悅,對呂夷簡說:「宰相為什麼要管這種後宮的事?」但是呂夷簡堅持以太后之禮厚葬李宸妃,並以水銀精心護棺。最後,原本打算草草了事的劉太后退讓了。李宸妃的喪事辦得非常風光。
也許是呂夷簡的寸步不讓讓她覺得疲倦了,也許是呂夷簡說的「太后難道不為劉姓子弟留條後路」讓她覺得恐懼了……
畢竟,就算她沒猜到自己第二年會死,就算她捨不得把權力還給仁宗,但她不能裝作看不到,眼前的皇帝,已經不是十幾歲的幼童,他已經23歲了!
汴京城內深宮里的這些個事,對遠在洛陽的歐陽修和渭南的柳三變當然是沒有甚麼影響的。
這年春,歐陽修大概是與梅堯臣在洛陽城東舊地重游。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歐陽修【浪淘沙】
這是他在洛陽的第二年,也是他在洛陽的最後一個春天。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歐陽修【玉樓春】
而柳三變,似在渭南一帶漫遊。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一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阻追游。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柳永【曲玉管】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桿處,正恁凝愁。
——柳永【八聲甘州】
浪子,是不是疲倦了?
「那故鄉的雲,故鄉的雨,都在說,歸來吧!歸來吧!」
這一年,67歲的劉太后似乎也聽到了某種「歸來」的召喚。
公元1033年(明道二年)二月,劉太后固執地想要穿著天子禮服謁太廟,群臣嘩然,然而誰也拗不過太后,太后定要穿著天子禮服去拜,勉強答應可以稍微減少一點兒裝飾……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大概是68歲的太后,給自己圓的一個小小的秘不能示人的夢想。
夢想總是要有的,雖然它可能永遠實現不了。
當年,程琳向太后獻上《武後臨朝圖》,劉太后親擲於地,說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
後世的史書因而說她「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三月,劉太后薨逝,將代管了十二年的趙氏江山,還給趙禎。
24歲的趙禎,終於開始君臨天下。
四月,親政後的宋仁宗召回因忤逆太后、被逐出京城的宋綬和範仲淹。
範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諫,但象上次一樣,沒有撐滿一年就又被貶。
這次被貶的原因是忤逆皇帝。
上次範仲淹說的是:「太后,您這樣做不對……」
這次範仲淹說的是:「皇上,您這樣做不對……」
因為皇帝要廢掉太后給他娶的皇后郭氏。
其實,仁宗也不算太不對。郭皇后脾氣暴躁,在宮中與其它美人發生爭執大打出手,還順手給了拉架的仁宗一巴掌(不小心打的),又在仁宗面前挑撥官家與呂夷簡的關係,呂夷簡被短期罷相(很快復任了)……這太后為他娶的媳妃,從前他不敢動,如今還不敢動嗎?仁宗一說要廢後,呂夷簡自然拍手附和,孔道輔、範仲淹、宋庠等人上劄子、跪諫、拍打宮門求面聖,全被貶官外放。
最後郭氏還是被廢了,降淨妃,幽居長寧宮,仁宗還給她賜了個名字:郭清悟。兩年後郭清悟不甘不願地死了,死的時候,正是趙禎當政時的年齡,24歲。
18歲的曹氏很快奉詔入宮,成為待選皇后。
她的祖父是北宋名將曹彬,父親是曹玘,長弟曹佾,就是過海八仙中的曹國舅。
她也是多年以後,為烏台詩案里的蘇軾說過一句話的人。
她說:「那年仁宗皇帝曾告訴我,今日為子孫喜得太平宰相二人,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難道,你(指宋神宗)真的要把這宰相人才殺了嗎?」
蘇軾後來沒死,但也沒有當上宰相。
歐陽修也沒有。
他們都有宰相之才,也曾都被皇帝視為宰相之選……
這年,27歲的歐陽修往來於京師、漢東、洛陽三地,第一次遭遇到喪妻之痛(不幸得很,後來還有第二次)。
這年,50歲的柳永由渭南抵成都,又沿長江出三峽,過湖南,游洞庭、湘江一帶舊地,感慨故人星散,自己潦倒失落。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
——柳永【玉蝴蝶】
你也許想不到,這個浪子,他的後半生已經啓程,他的後半生,並不是無依無靠、在花街柳巷廝混至死、除了才華一無所有的白衣卿相,他將會是一個能幹且仁厚、載入地方史冊、70歲光榮退休的世家「名宦」。
而年輕的宋仁宗趙禎,他的四海八荒經天緯地文功武治聖君夢,也在這一年開啓了。
他的那些才子大臣們,正從四面八方踏上趕來京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