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接近尾聲了,看完前八集
不知道每一個人有什麼不同的感觸呢?有在劇中學到什麼嗎?
我自己覺得演得太真實了,這個劇根本就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甚至現實世界比影片描述的情節還要更嚴重
看完後總有種巨大的無力感,內心非常抗拒
大家在看的時候,也有這種心理投射嗎?
我自己總有一種……
像是尋找一個跟自己很相似的劇情,並在劇情裡追尋答案
身邊也有些人就如同影片裡一般,遇到一個巨大的創傷後,就怎麼都走不出去、開始用酒精麻痺自己、呈現自我放逐的樣貌等
因為沒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不停地沉浸在傷痛中,身為家人、朋友的我,看了既心疼又擔心
但在追劇的同時,又是非常期待可以看到後續
好奇每個角色看待事情的角度,感受他們類似的心境經歷
想找到幫助劇中角色的方式,讓身邊朋友走出陰影、又或者是幫助自己找到心情上的出口
一位我很喜歡的心理師,洪仲清,他在臉書發的這篇文章我很認同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2671177806231846/?type=3&theater
「創傷可以視為一種心理上的傷口,一碰就疼痛,但又常常在不經意中被掀開,所以才會看到戲裡面至少有兩個角色,都以酒精作為麻痺自己以逃避痛苦的手段。然而創傷像黑暗中的一雙手,摸不著看不到,然而我們越是逃,越是緊緊被抓牢!
這齣戲的精妙,在於它無意中,戳中了社會大眾的創傷與痛。然而,它沒有忘記「善」的存在,在某些轉折,又給予了人性裡的溫暖安撫。
最難的不是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彼此立場相對又能相互理解。」
就如同我被劇情投射的同時,也在劇中學習
試著想給我的朋友、家人更多一些理解與溫暖
被劇情戳傷痛,然後再跟著劇情成長
好奇大家看完也會有這類的體悟嗎?
看完這部劇之後,內心也有些許的成長或是找到自己困惑的答案呢?
真的蠻喜歡這部劇的
希望之後能夠有更多這樣好的寫實劇,或者是出續集,我都很願意一直follow下去
不過男主角昭國在理科太太這邊爆小雷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9-2nuZhu8g
我自己蠻喜歡昭國在《與惡》這部戲中扮演的角色
就像是一個絕對理性的代表
且有它該有的道德感
很多事情落在我們一般人身上,真的是不容易維持這樣的狀態
beboxing wrote: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恕刪)
對了,尤其前面幾集的「沒有一位父母會花好幾年養一位殺人犯」一句話的確影響到我⋯
包括大芝大聲說的「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影射媒體的影響力的確非常大,不曉得樓主怎麼想?
蠻發人深省的
https://www.facebook.com/legal.counseling.room/posts/2183589058618795?__tn__=-R
「其實不只精神病患,更生人也是,延伸到案件更是……
社會上很多熱門新聞,有些網民常在法院未審判前,群起而攻,直到案情明朗,才紛紛急刪留言,那些最初基於正義使然留言的網民們,個個都成了壓迫者的角色。
《📙法律小學堂 ---針對具體而可得知的特定個人,恐涉及公然侮辱、毀謗、妨礙名譽》
因為不瞭解(或缺乏管道了解),而感到害怕和排斥,這是人類的天性。 社會的意義是透過群體力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安身立命的所在。
只與多數民意站在一起,排斥少數的「異類」,就是善嗎?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