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來是po在超級電玩瘋的討論版上~不過覺得其實文當中的內容講的東西不只限於那個節目~所以也po來這邊~請大家討論一下
我自己也是做影片製作的~也很愛玩電玩遊戲,但是平常都不太想看台灣的電玩節目
主要是因為真的會關心電玩新聞的人應該在網路上已經獲得很多的遊戲新聞消息
結果電視上頭的新聞快報多半報的新聞都已經是舊聞,所以電視所報的新聞第一在搶快上頭已經沒有優勢。
再來第二點~台灣電玩節目製作處理的方式基本上仍舊是偏向日式綜藝的方式,(偏偏即使是日式綜藝風格,卻又沒辦法像日式綜藝節目那般製造戲劇性)要不就是報新聞的時候講話的女生裝可愛 又插科打諢過多,導致新聞的內容專業度很低
一來說的東西我都知道了~二來又說得很噁心~
一整個非常的不舒服
有可能是因為做節目的製作人本身不太玩遊戲?所以寫出來的新聞稿都是虛多於實
或是認為做較為專業的遊戲評論或是新聞會失去收視率?
其實國外的遊戲評論當然也免不了插科打諢,但是仍舊有相當多的訊息可以讓觀眾們吸取,像是訪談遊戲製作人,或是邀請遊戲玩家討論新遊戲的玩法,這些內容雖然主持人有一定的幽默風趣,但基本上仍舊會用較認真的態度處理節目的訪談
知名國外遊戲網站的遊戲速報影片的播報法和台灣的遊戲介紹有相當大的差異
http://ps3.ign.c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gCYlDwB7OM
這邊則是小弟在網站上找到的國內電玩節目報導~可以比較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0lyAXS1uY
台灣的電玩節目的共通點,似乎把一切都做得非常的皮毛,主持人往往並不太玩遊戲~或是就算玩過也可能並沒有很深入了解,畢竟主持人們都是藝人,可以表演可以炒氣氛
但是一旦聊起較深入的問題就完蛋。
就像小s聊夜店或國標特別專業,蔡康永聊文學也有一定專業度,主持人(或是製作人?)必須要有足夠的專業度才有辦法讓節目更有深度,今天遊戲節目若是真心的想要走專業路線,也許他應該是要像運動節目一般,主持人本身深刻了解運動的規則與知名人物,進而在討論當中才有辦法更加的深入這個類型,而不是一味的在淺灘打水,電玩遊戲今天的玩家多半都已經成人,我們這些一路從紅白打到ps3的玩家已經都快要三十歲了,請不要再把電玩節目設定為小孩子的風格,或是國高中生看的節目,背景應該要更有質感,不要老是想要偷懶用藍幕key上遊戲畫面混掉背景,或是讓主持人穿得花花綠綠的遊戲服裝來介紹遊戲。
即使這個介紹電玩的節目沒什麼成本,也還是可以像前幾年在espn由Robin主持的摔角節目一般,在那個節目裡頭~只需要用暗色系的佈景、高反差的燈光再加上幾個箱子就可以有較成熟的質感。
另外視覺動畫設計也應該要更偏向成熟穩重有設計感一些,會玩遊戲的玩家,整天都在被高設計感的遊戲畫面轟炸眼睛,對於影像的美感其實都有一定等級,只是一味的卡通化,其實很難吸引到較成熟觀眾的
半瓶醋 wrote:
文本來是po在超級電...(恕刪)
小弟以前曾經參加過「電玩帝國」的節目製作
少少了解了一下這部份的緣由
可能大家不清楚製作的成本吧?
出動一次專業攝影班
都是以萬計費的
而電玩節目如何達到收支平衡
只能告廣告的收入
而電玩節目由於不是頻道商製作
所以四段廣告裡面只有兩段到三段廣告是分的到錢的
每製作一集的電玩節目,從前置整理,到後期剪輯,甚至旁白配音,都需要花費費用
然後送帶到頻道商等候播出
簡單這樣說,當時電玩帝國節目最後會收起來,也是因為做一集賠兩集
廣夠收入根本不堪虧損,所以您覺得為何沒法專業化?
我也問過目前正在播出的一些製作單位
得到答案是,因為這樣收視率才會高
收視率高,廣告才會分的多
不過價格歸價格~企劃概念歸企劃概念
電玩帝國的時代媒體的和觀眾的情況也不大一樣了
而且電玩節目的成本和一般要出外景的比較實在是很便宜了
當然這也代表製作費用也會減少
當然成本不夠收起來是必然的~
賠本生意沒人做~我個人的意見當然仍舊得根基在有利可圖這個出發點
資金不足~大概東西做出來就會像上午每個電視台會放的置入性行銷節目那樣
沒有什麼質感與內涵~只是一味的拼命恐嚇,然後意圖明顯的推銷產品
再慘一點就會像蓬萊仙山那些假裝接call-in算命~然而事實上是再賣玉佩飾品的節目一樣了
不過我自己是有在跟攝影的~
以我自己的概念來看~既然班都出了
很多時候燈光和攝影如果有多一點勇氣的話
畫面其實可以弄得更漂亮
真的和錢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國內電視攝影有一些固定的習慣,
一般台灣的電視攝影師和燈光組~如果沒有特別的指令,主要都把場景打亮,
除非製片或導演指定要高反差,或是單面光這類的設計,說實在的,
把場景風格化使其更有質感其實並不會讓工作複雜多少,只是出發點的不同而已,
台灣多半的工作人員不這麼做,基本上只是因為上頭的人要是不習慣問東問西的反而麻煩,
所以拿錢辦事,越安全越好,於是就造成了所有的景幾乎都是差不多的樣子。
說到底,節目的概念仍舊取決於製作人的決定~
我之前也提過了我自己的看法,許多電玩族群已經都成年了,眼光也早就習慣國外遊戲的品質
如果節目的走向還是這樣,那收視率真的會高嘛?
試想60年代的電視節目拿到現在播放,無論是攝影、場景、步調或剪輯都不一樣
台灣的電玩節目從開始到現在也有十年多了
可是節目的品質似乎越來越差
我個人仍舊是覺得電玩節目仍舊有進步的空間
諷刺的是~如果今天去買國外的新聞畫面~然後再上字幕~也不需要配旁白
感覺仍舊會比現在的很多電玩節目還好
當然那是投機取巧~因為用的就是國外的製作畫面
小弟曾經參與過一次某知名製作人背書的紀錄片工作
該紀錄片的預算有兩百萬~
某知名製作人只出現過一次~就是和客戶吃頓飯而已
結果他自己就拿走了一半的錢
一切只為了沾這位製作人的光
也許全世界都是這樣吧?
不過看著一些荒唐事~很難就這樣將他們合理化
台灣電視節目不是沒有錢~而是錢總是花的不是地方
雖然這樣說有些離題,但是我不由得想到,
70年代台灣的電影工業也是鼎盛
但是後來也沒落了,除了所謂的人文藝術類型電影出現這個原因之外
還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電影工業技術沒有長進,
所有的資金幾乎都投資在明星上頭而不事技術層面
明星們會老會退休,可是技術沒有長進之下因此就沒落
傳說在80年代台灣商業電影還有關公大戰外星人這類偏重技術特效的電影
我小時候在90年代的時候~台灣電影還有桃太郎和力王可看
可是到了高中好萊塢都已經是星際終結者的時代~台灣卻還是只有臭屁王
也許台灣人克勤節儉又克難的美德,那種有就好的習慣註定是生不出高品質的影像作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