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stosais wrote:幾個觀點
落花生在台灣的清朝時(恕刪)
1. 中文字本來就一字多音, 台語要文字, 其實不用搞一些奇怪字就為配合讀音
只要將對應意義的字, 增加台語的發音即可, 方便又不會疑惑
否則乾脆將台語改成拼音文字, 幾個母音子音兜一兜成一字, 像英文, 越文, 韓文....
2. 白話文, 本來就會隨時間而變, 變化不小, 大家接受能溝通及可
塗豆土豆, 其實土豆還是更令人容意接受, 弄個塗豆反增困擾
3. 文言文, 比較不隨時間而變, 且一字多義, 很適合古聖智慧的傳承
比如儒釋道經典, 你懂文言文, 那你和1~2000年古人讀經典所能理解的,差距不大
白話文,可能就變了, 現在寫炒飯, 嘿咻, 啪啪啪, 現在人能懂
但兩三代後, 可能就不知其義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