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 除了騎車姿勢煞車要領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巴想請問各位, 如果遇到2公尺內的物體出現, 該如何煞車??該煞車嗎? 還是讓他死?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825145&p=1
Ilikebike wrote:騎車, 除了騎車姿勢...(恕刪) 這位大哥的言詞太過激烈的喔!!!不管撞不撞上去,本身也或多或少會招受損傷,所以要就不要騎河濱車道,一定要騎的話,'小心慢行'是不二法門
運動傷害隨單車而來 復健科醫師教你預防...從蹠骨疼痛症、阿基里斯肌腱發炎、足底筋膜炎、胯下臀股皮膚潰瘍,大多是「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造成。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仕福今天說,門診裡常見到有肩頸痠、手腕麻木、膝蓋痛、下背痛、屁股痛的單車騎士前來求診,他會請患者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再量力而為,免得傷害身體。謝仕福指出,騎士率先要注意到車架的尺寸,跨上腳踏車站立時,從胯下到車架頂端要有1到2吋的距離,登山用自行車則可增加到3到6吋;再來是考慮坐墊調整,站立時從地上到胯下的距離再乘以1.09,就是座墊的最適高度,謝仕福表示,簡單來說,騎士一腳往下踩踏板到底時,伸直的腳還有微彎約20至30度,也是適合自己的座墊高;座墊水平為宜,手肘對準座墊前端,伸直的手指尖剛好可以碰到把手之間的龍頭,以前腳的膝蓋骨與踏板軸心成一垂直線為標準。由於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他說,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在把手方面,他的建議是,把手的寬度一般要和肩膀寬度同寬,把手的高度一般是與坐墊一樣的高度為標準,把手太低會將上半身重量壓迫到手腕的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及「尺神經病變」。至於踩踏時不可以外八或內八,他說,踩踏的施力點要在拇趾球,也就是腳大拇趾根部圓狀凸起的部份,若是踩踏點不正確,久了可能會引起蹠骨疼痛症、阿基里斯肌腱發炎或足底筋膜炎。由於許多患者也有磨破屁股皮膚的困擾,他建議騎士長時間騎車、騎在山崎嶇路面時,可採用抽車技巧,也就是讓臀部暫時離開座墊騎乘,並穿上特製的減壓自行車車褲或使用減壓坐墊。他強調,當感覺到臀部痛的時候,需休息並檢視臀部及陰部皮膚狀況;當感覺到陰部及生殖器麻木的時候,表示已經壓迫到陰部神經,需休息並觀察症狀有否恢復,千萬不要逞一時之勇。
chei67123 wrote:想不到可以爬到這樣圖...(恕刪) 假日單車骨折族 鎖骨橈骨骨折多【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10.08.11 國內單車族活躍,醫院的假日門急診也因此出現假日單車骨折族。由於假日一到,許多單車族出動,也因此意外最常發生在下坡路,通常與速度過快有關,騎士跌倒時通常是單側著地,因此以鎖骨骨折最常見,較嚴重者還常有合併肋骨、肩胛骨骨折,或是以手撐地者則發生橈骨骨折。 29歲苗先生,假日前往河濱公園騎單車,因為單車實在太多,與對面來向單車相撞,發生前輪突發性鎖死,以致於摔車。因為左肩著地,造成第四型肩峰鎖骨關節脫臼,必須接受鋼釘內固定手術治療。31歲曾先生,騎腳踏車時,不慎跌入山溝,造成左鎖骨遠端及多根左肋骨骨折,合併腦震盪傷,經急診入院療養觀察。 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翁佩韋表示,初步統計,腳踏車運動中,較為常見的包括膝關節的肌腱、韌帶發炎。腳踏車事故中,最常見的是挫擦傷,骨折傷害則以鎖骨骨折最為常見;嚴重者,常合併肋骨或肩胛骨骨折,甚至出現血、氣胸等傷及內臟的情況,其次則為橈骨遠端骨折。 常見的鎖骨中段骨折,多數不需開刀,以八字肩帶固定為初步處理原則。但若發生鎖骨遠端骨折,且合併肩峰鎖骨關節脫臼或喙突鎖骨韌帶斷裂,影響肩關節活動穩定度,為恢復日後肩關節完善功能,就得考慮接受骨科手術治療。 腳踏車事故中,五分之三為自行摔車,最常發生在下坡路段,因為車速太快,車體又輕,容易失去重心,加上車輪輪寬窄,就容易打滑或卡死,若是發生後車追撞,則容易導致嚴重傷害。 翁佩韋呼籲,單車騎士多備有安全帽,不過護腕、護膝、護肘,甚至是護肩則不太可能全副配戴,因此仍是建議單車騎士們車速不要超過20公里,單車騎士也要有安全用路觀念,並有正確的騎車行為。
fangbill wrote:猛男應該買件來穿看看...(恕刪) 這次武嶺兩輪輕鬆行,總算見識到我那台平把登山公路車的威力了,我本以為最輕的齒輪比應該是1:1,但看了一下齒盤,前最小盤竟然還比後最大盤小,也就是我用最低速的齒比騎只有22:34 也就是 0.64:1難怪看小莉踩那10~15趴坡度有點吃力,但我卻可靠迴轉速跟上她的速度以下提供給大家參考囉~~~齒輪比計算所謂的齒輪比,就是以前齒盤的齒數除以後飛輪的齒數,所得到的數字就是齒輪比,假設前齒盤的齒數為44,後飛輪的齒數為11,那踩踏的齒輪比就無44/11=4,所得到的數字4就是目前所踩踏得齒輪比。若以純粹的理論計算,當用44齒盤踩踏一圈,將帶動後面11齒的後飛輪旋轉4圈,若再乘以後輪(26吋)的輪徑,便可以發現,踩踏一圈,車子就可以前進8.3公尺(26×2.54×3.14×4=829,大約等於8.3公尺)。不過齒輪比4,並不算輕的齒輪比,需要相當的腿力才能踩動,而且大齒輪比,容易耗損鏈條、齒盤、飛輪甚至於變速器的壽命。不過變速系統的持續發展,目前登山車的趨勢大多為前3速配後9速,共27段變速。前齒盤的齒片規格多為22、32、44,而後面飛輪的規格則為11、13、15、17、20、23、26、30、34。而車友們也可以數數看愛車的齒數各為多少,不過各位車友仔細來算算這其中的齒輪比,您會發現有些齒輪比是相當接近,一台27段的變速登山車,實際上可能只有20段左右的變速而已,所以變速時要有些技巧,若是變到相同的齒輪比,那就喪失變速的功能。在此,教大家一個爬坡變速的技巧,當在騎乘爬坡時,若想要從大齒盤降低為中齒盤,又不希望迴轉數一下子提高太多,可在降低齒盤後,將後飛論順勢變重2片,這樣就會得到比原來輕一點的齒輪比,又不會讓迴轉數一下子提高太多,導致車友們踩的太急,呼吸與節奏都失去平衡。自行車的動來來源---迴轉登山車騎乘除了機械上的齒輪比運用之外,當然要靠騎乘者的腿部配合了,而兩者結合起來就是迴轉數的觀念,而適當的迴轉數也是重要關鍵之一。迴轉數的計算方式就是以10秒中為一單位,計算在10秒種以內,一隻腳踩踏了幾圈,所得的圈數再乘以六便得到自己每分鐘的迴轉數了。有許多車友在平路的柏油路面上騎乘,每分鐘的迴轉數大約只有60轉,這樣的迴轉數其實對於一般休閒的民眾,腿部肌肉的負擔其實相當大,對本身齒盤及飛輪的損耗也不小,在此建議各位車友,騎乘柏油平路時,每分鐘的迴轉數最好是在90轉左右,而爬坡時維持在每分鐘70轉左右。每種地形都有其適合的迴轉數,若迴轉數太高,容易造成呼吸調節(急促)不順,臀部因為過度擺動而感到痛楚。若迴轉數太低,腿部容易造成抽筋拉傷的傷害,對於齒盤與飛輪的損害也相當大。建議先將轉速提高,以較低齒輪比來帶出持續的速度。自行車是一種以人力作為車子動力來源,有些車有一昧的追求快,利用較重的齒輪比,將速度拉高,但這是必須考量自身的心肺功能與肌肉力量。當發現自己的力量轉速無法維持的時候,可以利用變速來維持一定的轉速,千萬不要將變速車當成單速車騎乘,建議車友們從低齒輪比、高迴轉上面來體驗自行車運動的本質,減少不必要的身體傷害。等級 職業級公路車手 一般車友 一般平路 110 90 爬坡 90 70 ~ 75 --- 注意事項: 有許多車友常會將變速器變為前大後小,或是前大後大,甚至前小後小,其實這些對於變速器及鏈條的傷害極大,因為這些都是鏈條極度扭曲的狀況,很容易張力過大而變形,用力踩踏的話,對於齒盤與飛輪也是相當大的傷害,最好的變速方式是讓鏈條不管在哪個齒盤都盡可能的維持直線(從後方觀察),比如當鏈條在最大的齒盤,後飛輪最好為第2、3、4個齒。
fangbill wrote:齒輪比計算所謂的齒輪比,就是以前齒盤的齒數除以後飛輪的齒數,所得到的數字就是齒輪比...(恕刪) 不同的車子,除了齒輪比,還要考慮到輪徑,構成最終傳動比!26"是20"的1.3倍,20"的是16"的1.25倍.所以26"CT小盤約略同20"的標準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