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不管是清領時期為了〔撫蕃〕而開闢的「八通關古道」,或是日治時期為了〔理蕃〕另外修建的「八通關越嶺道」。
現今被認定從台灣中部橫越中央山脈,名子叫「八通關古道」的似乎就是只有那麼一條。
而所謂「八通關古道」西段登山口位置的認定,對於許多登山界朋友來說也習慣的認為,就是從東埔溫泉區遙望對面,在那座明隧道附近的這麼一處登山口而已。
(本文中所提到的古道僅指清代所建「八通關古道」西段的這部分。)
巴特…
在老頭10/10那趟追尋「八通關古道」西段起點之行,花了整個白天時間從鹿谷翻山越嶺到信義,行前行後經查對資料不說,且還寫了上、中、下、下下,四篇囉哩囉嗦的機旅遊記後。
可以確定了「八通關古道」和「八通關越嶺道」不只是闢建時間相差44年,花錢的老闆不是同一國的,還有兩條路的起點、終點有所不同,連中間經過的路線也是極少重疊的。(意指路線偶有接近或交叉,但阿本仔的越嶺道和清代的古道並未在同一條路上)
根據對古道調查和原住民史績研究最詳實的楊南郡博士的調查資料,開發這兩條古道最大的不同點是:
清代是因開山撫蕃,為鼓勵漢人移民建設後山的交通需要而開闢「八通關古道」的。
而日本純粹是因軍事的需要,為了要以武力壓制原住民而另闢「八通關越嶺道」的。
(後續雖有橫貫公路或鐵路的計畫,但因故並未實行。)
如果不是小日本很喜歡找人幹架,但每次跟原住民開幹後卻被打到灰頭土臉的都打輸,為了〝烙郎〞扛槍扛炮運送錙重的關係,他小日本沒事花大把銀子另外開一條「八通關越嶺道」是吃飽了太閒嗎?
註:其實日本之所以會闢建「八通關越嶺道」和派駐沿線的警察駐在所,都是當時日本人為了征服布農族而闢建的。
台灣原住民的抗日事件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絕不是只有「霧社事件」一件而已。
若只是為了登山、健行、運動、泡湯的需要,小日本大可利用清代時期開闢的「八通關古道」就好。
要是嫌當初吳光亮帶的那批人蓋得不好怕跌跤摔屎,大不了你阿本仔可以鋪地磚或加個欄杆扶手嘛~
要是嫌吳光亮是個老粗,蓋的古道沒品味,你總督府可以花錢蓋鳥居、神社、花園、居酒屋等,把它搞得跟銀座、秋葉原那樣不也很好嗎?
哇…老頭〝開槓〞(門清自摸槓上開花+大三元嗎?)
是老頭〝公購〞下去就沒完沒了,還是趕緊開始貼圖導覽這趟到東埔尋找八通關古道登山口之行吧!



不知道是要感謝勞工陣線的爭取假日,還是要感謝天公伯給了一個好天氣,10/25這天又給了老頭〝桃酸〞繼續尋訪「八通關古道」的機會。


可是像這種要探訪台灣中央山區的行程,出門一開始〝糟囉〞都要跑很久很遠,騎著神鵝這樣長途顛簸一趟下來,回家之後老頭常常就無法跟河東獅交代…(是交代為何晚回家,為何一臉疲憊的衰樣。)

10/10那回從台21經過時有介紹了已中斷廢棄的豐丘明隧道,也跑進去大致瞄了一下明隧道裡頭的景象,這次不去豐丘村走走似乎說不過去…

現今的台21線是走照片右方的「豐丘橋」。(10/10那趟老頭在「沙裡凍橋」與「陳有蘭溪橋」之間竟然沒注意到還有這座「豐丘橋」,把它當成是一般道路上直接駛過去。)

以老頭屎性不改的機旅跑法,既然有注意到舊的台21線了,當然選擇走舊的路線。(後方高架道路則是現今台21線的「豐丘橋」。)

既然有新舊的台21線,當然也都有新舊的「豐丘橋」。

舊台21線舊的「豐丘橋」下這條野溪因經常有土石流發生,農委會水保局在這座「梳子壩」上遊不遠處設有土石流觀測站。


往豐丘國小的方向前進。

轉入後上坡不到百米遠的這處廣場不知是作為部落慶典時使用的?還是給直升機緊急救難時降落使用的?(由於廣場模樣從路邊一眼就大致看完,所以沒進去看個仔細。)


豐丘此地盛產的葡萄品質可是大大有名的。

上帝雖然很忙,但幾乎每個原鄉部落都會有祂的聯絡處出現。
看過上帝的聯絡處之後就算到此一遊啦…回頭繼續未完的舊台21線。

對照10/10老頭在投59的9K附近居高臨下所見的河階平台,原來就是豐丘村這一大片河階台地葡萄園。

從舊台21線的「十八重溪橋」看新台21線的「陳有蘭溪橋」。對面紅色箭頭所指為投59線9K附近可居高臨下的道路。

「十八重溪橋」。


不久前還有個朋友跟老頭炫耀他跑去「郡大林道」,沒想到與「丹大林道」同樣有名的「郡大林道」現在是無限期封閉。
(這樣也好啦,以免老頭對這條「郡大林道」抱有想跑卻不敢跑的遺憾。)

舊的台21線在「郡大林道」入口之前也轉接回「陳有蘭溪橋」上繼續新的台21線。

號稱信義鄉[高]速公路的「陳有蘭溪橋」,其橋墩高度為40公尺。
(目前台灣所有高架的道路或橋樑中,以屏東霧台「谷川大橋」的橋墩有99公尺高為全台灣之最。)


因為下雨及年紀大眼睛脫窗之故,「筆石橋」在10/10那趟機旅經過時也沒注意到。
但這次卻讓老頭不但神清目明的看見這座橋,還 鬼屎神猜 的想要到橋底下去瞧瞧…

〝冰夠!〞楊南郡博士當初探查「八通關古道」時,找不到的「山通大海」石碣竟然出現在「筆石橋」下?
註:清代吳光亮 開闢「八通關古道」時,除了在投56鳳凰山麓刻有「萬年亨衢」石碣,另在投59「筆石溪」附近某不知名處也刻有「山通大海」石碣,但因水災土石流的關係目前石碣已不知被沖刷到哪裡了。

當然這處「山通大海」石碣是另外重建供紀念用的啦…料想也知道吳老大刻的「山通大海」石碣本尊應該比這個還要大上數倍吧?

老吳(光亮)呀老吳,莫非是你142年前開路的精神跟老頭的靈魂有相通嗎?

由於台21線有很長一大段是靠近中央山脈而行的,故另有人稱這條公路是「最接近中央山脈的縱貫公路」。


老頭也是會犯傻的,如非這次機旅親身拜訪當地,過去一直誤以為「東埔」就是台21線旁的「同富」。
註:東埔與同富(舊名:和社)隔著「陳有蘭溪」以「和社橋」相連,按現在連絡兩地的投60線去計算,彼此距離約有8.3公里。


剛要過「和社橋」之前卻在橋頭左邊另一小路看到投60起點路牌…

據查資料說:現在新的「和社橋」是在民國八十九年被桃芝颱風沖垮舊橋之後,以921震災重建基金新蓋的。
一開始老頭猜想:可能舊的「和社橋」位置是在新的「和社橋」下遊不遠處,而舊的投60也應該由那面 投60起點牌往溪岸邊開始吧?
但回來後查對資料卻發現這個起點路牌位置竟然是立在舊的台21舊路上頭…
而這段位於「陳有蘭溪」西岸的舊台21線又很可能是清代「八通關古道」的一部分…
在老頭10/10那趟關於「八通關古道」的PO文中就說過:老吳(光亮)開路不會光揀困難的山路一直爬上爬下,還費力的砌6尺寬的石階,總有些路段是沿著溪岸平緩地段開路的吧?
註:新的台21線應是大約30多年前為配合政府「十二項建設計畫」中的「新中橫公路」水里-玉山線而擴建的吧?
???人都還沒進入東埔咧,光在舊稱「和社」的「同富」這裡就產生了一大堆???出來…
老頭呀!幹嘛一趟機旅搞得跟美國職棒-小熊隊苦熬108年後終於奪得總冠軍這麼復雜咧?

現在至少知道老頭是跑在投60鄉道上沒錯。
因為原本還在猜想:難道從「和社橋」過來之後往東埔的路不是投60?那就更不是楊南郡博士調查的清代「八通關古道」囉?



還在「和社橋」的時候,老頭就注意到上游不遠處有座吊橋,正好在1K里程牌的路邊這裡有小路可以往吊橋方向下去…




面對這種沿路雜草叢生的狀況,自命為吊橋控的老頭並不鼓勵別人也要醬子冒險探尋…



要當吊橋控的基本條件除了膽大心細之外,八字要重但體重不能太重。(可是老頭自己體重明明是…)



只為一探吊橋兩邊風光,當吊橋控就非要親身走在橋上玩得這麼大嗎?

投60景況之一。

本以為左邊斜坡下去可能是投60舊路,甚或是清代「八通關古道」的一部分。
(回程時跑了一下雖有水泥橋可到達對岸,除僅見另有一座殘破不堪的小吊橋,溪旁坡地雖有住家但後續無路可往更遠的他處續行,只能無功而返。)





東埔日月雙橋。





今日有東埔日月雙橋是因為「哈比蘭明隧道」被莫拉克颱風搞成這副模樣而來的。


沒想到在東埔日橋上的觀景台就可以遙望玉山群峰,只是今日老頭無緣瞧見玉山容顏。



這趟東埔之行老頭不是為了泡湯而來,根據看過的「MIT台灣誌」電視節目介紹,古道登山口是靠近東埔一鄰那裡,所以老頭離開投60改跑本地20號農用道路。


或許老頭現在跑的20號農用道路,還是對面「陳有蘭溪」西岸的某一段路就是「八通關古道」吧?
這不是老頭〝碰瘋〞說自己有多天才有多厲害,而且老吳(光亮)跟老頭是活在不同朝代的,憑老吳他官大嗓門也大這點,這路老吳可以愛怎麼開就怎麼開,不用配合老頭說法的,但有個「八通關古道」開路的原則老吳是沒忘記的…
那就是儘量遠離原住民聚落以避免糾紛…(也就是不要惹到當時的原住民以免沒事掉腦袋。)

而老頭之所以會這麼推測也是以楊南郡博士調查清代「八通關古道」繪製的地圖而來的。
註:按本圖楊南郡博士實際探尋清代「八通關古道」路線中,在「楠仔腳萬」(今久美)之前一直到「合水」or「和社」(今同富)都未跨過「陳有蘭溪」。
在現今的「同富」以下有一段清代古道也仍是在「陳有蘭溪」的西岸,雖然在往東埔之前的半路上可能因障礙險阻有轉到東岸,但在東埔原住民部落之前為了避免擾民糾紛,古道又特意的轉到「陳有蘭溪」的西岸,然後才在「樂樂溫泉」這裡又轉向東岸有沒有?
(樂樂 以原住民語發音是-拉~庫!拉~庫!)
如果老頭是因〝糟囉〞而選擇走這條農用道路,並不是為了泡湯直接往東埔而去…那清代開闢「八通關古道」的吳光亮會不會也跟老頭想法相同?
一趟探訪「八通關古道」西段起點的機旅,竟把老頭和清代的吳光亮就這樣搞得像韋小寶和多隆那樣,燒黃紙拜把當兄弟甚麼似的…
老頭光是買書、上網、看Youtube查資料,再加上PO文等,就搞得腦袋發暈精疲力盡以至於一整個月對河東獅不能交代應盡的職責…(當河東獅問老頭在〝沖三小〞時,又不能說是在沖咖啡對吧?)
老樣子。
文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