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台14全線加碼至屯原登山口(中)
能高越嶺古道西自南投縣霧社,東至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的初音。原為泰雅族活動狩獵,或與東部阿美族交換物資的聯絡管道。
日治時期的1918年,日軍動員軍隊並徵用民伕及原住民等,將此古道修築成可以運送山炮等軍用物資的「能高越警備道路」。
而這條「能高越警備道路」也正是當年「霧社事件」中,「莫那﹒魯道」率領賽德克族人對抗日軍時,燒毀沿線駐在所的路線…
因此這也是一條充滿原住民與日本軍警血淚的道路。
台灣光復後的1950年,台灣電力公司利用美國外交援助其中的40萬美元,由當時的台電總工程師 孫運璿 先生率領工程人員,也是循著這條道路在此修建了輸送台灣東西部電力的線路。

多次的颱風、土石流破壞之下,從廬山一直到霧社這一整段的濁水溪上游,河床其實都是這樣被土石淤積填滿了。


「霧社水庫」的集水區域淤積嚴重,且上游土石持續崩塌,每年土石清運量遠不及水庫淤積量,使得「霧社水庫」其實是處於「瀕死」的狀態。
據台電自己估計:以現有每年的清淤量去進行的話,就是花1000年也清不完「霧社水庫」的淤砂…而類似的水庫淤積問題應該也不只是「霧社水庫」這裡而已…
請問:還有必要將國6延伸到霧社?然後再打幾個隧道穿過中央山脈到花蓮嗎?
好吧!520之後不管誰作〝鐘痛〞就是誰說了算,老頭只是機旅亂跑〝咖稱比較痛〞的小人物而已,上面一些抱怨的話就當偶〝咖稱痛〞在放屁好了…

除非是靠雙腿要走「能高越嶺道」去花蓮的,否則台14算是〝無尾路〞,所以人車就比台14甲少很多。
據說曾有人因對公路狀況不熟,想以 估狗大神 的指示開車走最短距離前往花蓮,結果被帶著走台14…其結果就是半夜困在山中,後來靠著警察杯杯帶下山。

看這裡的風景比看家裡老婆的臉色還好…
啊!偶滴意思是說:出來走走看風景比盯著電視、電腦螢幕傷眼好啦!


遠望山坳之間的春陽部落。

上帝不分種族、地域都在每個角落散播福音。

一聲令下,雞哥、雞姐都一起探出頭來讓偶拍照!該不會老頭是鴨母王投胎的吧?
(以前在台灣有某個和「愛新覺羅」政權幹過架的人,傳說他有指揮鴨子列隊前進的異稟)


到底上次老頭是甚麼時間曾來過廬山溫泉呢?對這裡完全沒印象。

從「武界壩」以上的濁水溪河道似乎都是這種被泥砂填滿,僅剩下細又淺的水流。
從蓄水的水壩變成攔砂壩,後來可能變成水塘或溼地恐怕是台灣現有多數水壩未來的命運。


山谷底下兩處是民宿?或露營地之類的嗎?照片中央的山凹處還有處瀑布喔!

愛往山裡跑,卻對山完全不認識。(老頭還敢縮速〝愛呆丸〞!這不是自己打臉?)



在「雲龍橋」停留時剛好聽到有人說:照片右邊橋頭雕像是「莫那﹒魯道」,左邊是「莫那﹒魯道」的妻子…
但網路資料只說:橋頭左右兩端的雕像是「泰雅族」(賽德克族)勇士與婦女的雕像。



新建的「雲龍橋」旁則是早期日本所建鐵線吊橋,目前只剩下的橋頭,還有對岸另一頭的隧道。

可惜從台14路上沒看見隧道出口,老頭也沒膽爬過去查看隧道裡面通往哪裡。


新的「雲龍橋」距離下面的濁水溪河床(並非是「塔羅灣溪」喔)約有100公尺那麼高,老頭不想玩命爬過去照相。
「雲龍橋」橋面與濁水溪河床之間的落差高度,根據網路資料說的有兩種版本,公路總局的記載是「近120公尺」,而仁愛鄉公所記載的卻是「97公尺」…
兩者誤差有可能是後來的土石流淤積河道而造成落差高度的改變嗎?
另一項有趣的資料是:雲龍橋曾是台灣愛好高空彈跳的人士必來朝聖之地,後來因安全因素的顧慮在政府取締及禁令之下,現在已經禁止這項活動…(這個也玩得太大了吧!)

還是乖乖這樣拍拍照代表到此一遊就好。

過了春陽部落之後的這面迎賓廣告裡,精英、都達、合作,應該是指位於後面山區另有的三個部落。
回來查看 估狗 地圖後發現,都達、合作這兩村落並不在台14線上,而是在另外一條與台14銜接的投85鄉道。

原來台14並不是往廬山溫泉繼續進去?那老頭腦袋裡莫非裝屎不成?過去還以為廬山溫泉是在台14的路上咧!


要泡溫泉的請往右邊走投87,跟老頭一樣尚未把台14走透透的請向左邊走。

如果這條路線按預定計畫成為台灣第一條橫貫中央山脈的道路了,88K這處里程牌上面的編號會是台X號省道???


果真很有中部橫貫公路的味道。

可以確定山谷中的溪流是「塔羅灣溪」。

但是老頭不是登山的咖,對遠方連綿的山完全〝莫宰羊〞。

廬山部落=精英村?原住民部落名稱和縣府鄉公所編的村名可能不同的關係,希望老頭沒有搞錯。

就像台14甲也有投89「力行產業道路」那樣,又稱「合作產業道路」的投85終點處與台14在此交會。據說投85、投89這兩條產業道路都是困難度極高的挑戰級路線。
(據說的意思:就是老頭還沒那個膽子敢去嘗試挑戰)


平靜部落=都達村?靜觀部落=合作村?這是看了 估狗 地圖後猜測的。

再5K就將到達台14終點,這不是老頭第一次獨行在陌生的道路上,這裡也不算偏僻…但也許這條路充滿著肅殺的過去,要不要跨過這道門時竟讓老頭猶豫了…



路況1、2、3。

遠方冒出的兩座山頭有哪一座是「馬海濮富士山」?或者根本都不是?

那一道天際線會是著名的「能高安東軍」縱走路線嗎?



路況4、5、6。

僅管這裡的坡度不陡,但表土破碎崩落得很明顯。

超過一甲子歲月的輸電塔仍毅立在山頭執行著東西電力傳輸的任務。



路況7、8、9。

崇山峻嶺之間…雖然沒有「武嶺」海拔3275公尺的那樣個高度…

但這個終點的里程碑感覺並不輸給熱鬧的武嶺亭,也不亞於喧嘩的太魯閣牌樓。
就像多年前的一次環島時,經花蓮玉里、過南安瀑布之後,處在「八通關古道」出口時的那種感覺一樣…
獨自一人享受那份寧靜,並告訴自己:何其有幸能走在台灣歷史裡曾記錄過的一部分…

啊不過厚~原來台14的99K終點竟然不是老頭一開始以為的「屯原登山口」!!!

哇哩咧!超過台14終點處99K之後的小路並不在這次機旅計畫中。

據說屯原有13灣。

所謂的「屯原登山口」不會還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吧?不會還要花好幾個鐘頭吧?

遠方層層的山巒很漂亮是沒錯。


路旁盛開的杜鵑也與平地所見不同。

一整排的輸電塔還無止境的跨越在中央山脈…



要再轉幾個彎之後才會到達「屯原登山口」?


時間下午四點30分左右,終於抵達「屯原登山口」。

從這裡進去就是「能高越嶺古道」,也是「能高安東軍」縱走路線的入口。

距離登山口約600公尺的不遠處就有第一處的大崩塌地。

後面接著還是連續的崩塌地…整條「能高越嶺道」路線有多處已經是每逢下雨必崩塌的了。

在單車PO文中可以看到有不少人騎單車進入到「光被八表」石碑那裡,但「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的導覽圖中很清楚是 禁止單車、機車 進入的。
違規騎單車進入能代表甚麼?騎著或扛著單車爬上本該用兩條腿走的地方就算〝勇咖〞嗎?
想七天後才回家的人該想想:因為一己之私逞英雄,在那七天之中整個社會要耗費多少人力資源?
老頭僅在四年前第一次嘗試登山時,跟著登山隊幸運登上玉山,另在去年計畫獨自爬合歡群峰時因連續大雨作罷。
或許「能高越嶺道」、「能高安東軍」縱走也將會是以後可以實現的計畫之一…
今天從台14的起點一口氣騎到99K終點處所花掉的時間不少,沒想到還加碼多跑了終點處到「屯原登山口」的一段路…
難得跑到風景漂亮的這段路線,將近五點時還杵在山上依依不捨得…讓機旅一向龜速漫遊的老頭差點忘記回程時間不夠,搞不好回家得跪算盤求饒的…

就以這張照片作為這次機旅的結尾了。
後記:
不知是否老頭"帶塞"的關係,5/7跑完台14全線過後,合歡山地區在5/8的中午時間竟然發生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地震...
還好老頭是地震前去跑那地區的,看來有燒香是有保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