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個人心中以為一處遊客中心應該就是一條旅遊路線的終點處,所以未曾來到雪見遊憩區的遊客中心,似乎也代表著未曾完成這一條旅遊路線…
甚麼時間、甚麼地點、甚麼心情要開始出發,從不是老頭子漫遊的前提。連續兩個掃過西太平洋卻沒有掃到台灣陸地的颱風過後,天氣變得涼爽了起來,但陽光卻是明亮耀眼的誘人。
於是沒有事先報告老闆,更沒有向老婆提出漫遊申請,老頭子按捺好長一段時間狂野的心情忽然被喚醒了。
所以偶決定今天要去山上當色狼!
註:就是欣賞山川景色的老灰阿郎。
由於硬想貼上來的照片多,還有老灰阿郎話也多的關係,所以這次漫遊是怎麼從台中市區來到開始貼照片的地方就給它跳過閃過,以免老灰阿郎圖文PO得亂七八糟,讓看的人也莫名其妙的…
那麼這次因好天氣的誘惑而忽然有的漫遊路線就從台中市石岡區的長庚橋開始吧…
長庚橋跨越中部的大甲溪,就在被921大地震震垮的石岡水壩上游不遠處。

長庚橋上游的大甲溪看似溪水豐沛,其實整條大甲溪也僅能在有水壩攔住溪水的蓄水區才能有這樣的景象。

位於下游遠處的石岡壩遠遠的還能看見最右側被震毀的水壩閘門。

同樣是省道台3線150公里的里程牌,但兩處設立的距離卻相差很遠。
舊台3線150公里的里程牌位於苗栗大湖鄉一處叫新開的寧靜小村落,新台3線150公里的里程牌則在大安溪南岸的台中東勢區,兩地中間還夾著苗栗的卓蘭鎮…這兩處里程牌的差距還不是普通的遠咧!

舊的里程牌照片並非此次漫遊經過路線,是兩年前在大湖、卓蘭一帶漫遊所拍攝到的。後方看得出來是靠近較偏僻的山區。

之前跑過兩次的經驗裡知道,司馬限林道雖然偏僻但還不至於荒涼少人煙,所以隨車一瓶水加一塊麵包就可以出發上路。(實際上那瓶水也沒有開啟過)

頑固的老頭前兩次來到卓蘭時,都是不信道路崩塌的警告牌,非要穿越卓蘭市區嘗試跑山區產業道路去白布帆大橋的。這次終於學乖不再硬闖可能永遠不會修復的白布帆產業道路了…
大安溪北岸的縣道140又寬又直又沒甚麼車輛的,跑起來輕鬆愉快沒有闖入山區嚇得要屎還得半路折返的窘狀,半路還可爬上大安溪北堤岸遠望紅色長練的卓蘭大橋。

去年七月的蘇力颱風帶來的超大豪雨給苗栗山區帶來多處損害,除白布帆大橋被颱風沖毀使道路中斷,從卓蘭鎮要到白布帆大橋的縣道140線也因大安溪水暴漲,造成路面三百多公尺潰決…至今道路與大橋仍未修復完成。

任憑它風吹日曬狂風暴雨的…白布帆大橋旁的這片山壁依然文風不動。

一向人車不多的烏石坑橋因為有人家辦喜事的關係,車輛意外的多了起來。


若不是這大好的天氣太過迷人,今日的漫遊行程可能並不會跑到雪見遊憩區去。


大安溪中游兩岸的部落,從最北邊北岸的天狗(梅園)起,依序為大安、永安、象鼻、士林(包括中間、蘇魯兩村)、桃山(雪山坑)、達觀、竹林、烏石坑、雙崎、三叉坑等。
以大安溪為界士林以北的部落隸屬苗栗縣泰安鄉,雪山坑以南的部落則隸屬台中縣。這處小部落猜想屬於達觀部落吧

水壩是自然生態的一大殺手,人們卻又不得不依賴水壩的存在以滿足現代生活所需。
同為大字開頭的溪流,相較於有著六座水庫的大甲溪,整條大安溪卻僅此一座水庫—士林壩。


上面照片的士林壩外河床裸露,流動的溪水和河床的寬度不成比率。由於今年的雨水還算豐富,因此照片中的士林壩內庫蓄水面積看起來很寬廣,但其實蓄水量並不大。(拍照時有刻意避開其中淺灘石塊等)
註:士林壩的滿水位標高604.5米;完工總容量1155萬立方米,特色是它設有全台所有水庫中首座的魚梯魚道。

象鼻吊橋興建於日據時代,昔日為象鼻部落往來大安溪兩岸的重要通道,吊橋連接象鼻部落後方的象鼻古道,成為早期象鼻、大安、永安部落通往達拉崗至中興部落和大湖地區的重要道路。
跟士林壩一樣享有唯一盛名的是,這座象鼻吊橋是目前大安溪流域上唯一的一座吊橋,重建於民國46年。

天主教堂與原鄉部落的山林景致已經融為一體了,突兀的是汽車、鐵皮屋與交錯的電線。

梅象大橋-猜測它應該是大安溪最上游的水泥橋了。

天狗部落(梅園村)

看到林道暢通告示牌後更可以放心往山上跑啦!
告示牌旁邊的梅園派出所是老頭付出人生第一次的地方…
別想歪了喔,偶是在這裡第一次申請入山證啦!

眺望層層山巒與大安溪,上山風景之一。

已經被超限使用開墾成高麗菜園的這座饅頭山,不知其中的茂密樹林還能維持多久的時間呢?

沒怎麼費力的就跑到二本松解說站丸田砲台遺址前了,只是以前陪老頭上山下海的千里良駒老黑已經移交給小孩子使用了,這回換成比較年輕,芳齡五年的小白跟老頭來翻山越嶺囉!

在二本松之後的悠靜林道是首次拜訪到的。


藍天、白雲、綠樹加上好心情,秋天真是適合趴趴造的季節呀!

初次跟著老頭漫遊山林的小白來到這麼美麗的地方,如果有雙翅膀的話它應該很想飛起來吧?

環島旅遊時途經台東的鹿野,那時候老頭有了豁出去想賣老命去玩飛行傘的衝動,不巧當時的季節(也是現在這個月份)氣流不穩定是沒有提供飛行傘活動的。
停在此處時老頭心裡想著:如果這裡有座大平台的話,是不是也可玩飛行傘?

老頭愛山卻不懂山,眼前這片稜脈是大劍山或是??


雪霸國家公園界址碑。進入離台中市最近的國家公園了。

眼前豁然出現的是仰慕已久的聖稜線。
照片為全景拍攝從觀景台所見的聖稜線(位於照片左方最遠的那一條稜脈)

觀景台前模糊的聖稜介紹牌令首次到訪的老頭很失望,醬子偶哪知道眼前的那些山是甚麼東東咧?


曾經是陌生遙不可及的聖稜線,而今清晰的呈現在眼前,三訪司馬限林道的老頭這次沒有白來了。


從聖稜觀景台再往上約三公里多的路程,雪見遊憩區到啦!(還好這裡不收門票,否則老頭可能在此轉頭打道回府)

這次跑司馬限林道遇上了個大好的天氣,遊客中心暨管理站裡的室溫是舒適宜人的27度。

雪見遊憩區示意圖

遊客中心暨管理站裡的咖啡座。一杯提神的咖啡,一塊從卓蘭小七帶上來的蔥花麵包,漫遊圖的是好心情而不是吃一頓大餐。

雖然管理站很體貼的將進入園區的步道開放成暫時的停車場,不過看在老頭眼裡是有些礙眼的。
給一長串車龍佔據的步道儘管綠蔭夾道,卻吸引不起老頭往裡頭探訪的心情。

今天到雪見遊憩區的遊客似乎不少(不然怎會讓車子停到裡面的步道?)等了好一會兒才抓住暫時沒有人出現的空檔,趕緊的拍下遊客中心暨管理站外貌以資證明老頭來過雪見。

下山時在林道旁經常都可望見聖稜線。

兩側有針葉林遮陰的林道雖然清涼優美,但時而穿透樹蔭的刺眼陽光常讓老頭短暫的看不清路況


老頭在司馬限林道的21K處發現從這裡看聖稜線視野更為明朗開闊。

還好現在有數位相機拍照,不然以往那種裝軟片的照相機光拍這些聖稜線遠近的照片可能會殺光底片。
BUT…除了雪山是顯而易見的之外,另一端知名的大霸尖山呢?



對照從網路找來的三張聖稜線圖片之後讓老頭很迷惘…大霸尖山的位置是在偶照片中最左邊被雲霧遮住了沒看見的地方?還是偶認為應該是大霸尖山但實際卻是品田山的位置呢?



司馬限林道21K處所見的聖稜線。



觀景台所見聖稜線。(位於照片中左測的最遠方)



窕望叢山峻嶺中一側山形急速下切的大安溪。

這座看起來海拔不怎麼高的山頭,山頂上居然也出現了洶湧奔騰的雲海。

與大安溪對照之下,山峰的高度看似沒怎麼高…

如果從苗栗大湖走苗61線上來,司馬限林道有一段是不通的。但因為上山前在梅園派出所不是看到告示牌寫著:司馬限林道全線暢通嗎?
怕屎怕聶小倩又怕給狗追的老頭卻偏偏不信邪的闖入這段應該還是中斷的道路…

印象中似乎曾經走過這段的林道,初始進入時路況感覺還好…

但在進入約三公里左右(林道14-15K處)這陰涼的路段讓老頭開始想起家中尚有八十歲的老娘…
再想想:老頭只是出來隨便玩玩的,可不是來冒險然後要浪費國家搜救資源的…於是老頭決定折返。

這段感覺已經有點荒涼的林道旁居然還有更小條的山路?
給偶年輕20歲的話,應該是看到這林道標示牌之後偶會照樣給它屎…是駛下去才對。


按照原來的路往回走,補拍在上山時遺漏沒拍到的梅園村(天狗部落)石雕與圖騰。


位於雪山坑溪旁的麻必浩部落(永安村)老頭曾到裡頭去吃不必削皮就很好吃的甜柿。

回程再度拍下古意盎然的象鼻吊橋,就算這吊橋已經重建過了,它的年紀可比老頭偶還大耶!
看著這座橋不禁令老頭想著:究竟吊橋它跨越的是溪流還是歲月呢?


士林壩內庫的蓄水大概是非颱風豪雨時期,整條大安溪可見到的最大面積水域。


從大安溪南岸經過壩體閘門來到大安溪北岸看士林壩,偏右下方有水流的地方就是魚梯水道。

按照老頭自己的人腦GPS去計算,這馬拉邦古道除了經過馬拉邦山,應該會接上苗55鄉道。
而底下還有從士林壩引流經隧道的水,先在卓蘭發電廠發電之後的餘水再注入鯉魚潭水庫…

這一樹挺向藍天的旺盛生命力成為這次漫遊後的結尾…

回程途中老頭還在雪霸國家公園界址碑拍照時,曾有一輛車子由爸爸帶著三個大學生左右年齡的孩子也在現場拍照。
那位男士很認真的為孩子指著說明:那裏就是大霸尖山…(可對照圖上又說是品田山耶)
本來我是很欣賞這位帶著孩子來欣賞自然風景的傢伙的,(為何要說他是個傢伙?)
因為這傢伙的三個小孩竟然無知的拿起地面上的樹枝,嘻笑著要扔路旁山坡上的松樹球果好帶回家當紀念品,而這臭傢伙竟在一旁視若無睹的…
於是膽小怕事的老頭搬出內心尚有的一點點勇氣說:哈囉!控尼機哇!摳咧哇national park列司…請不要在國家公園裡做出破壞自然景物的事情OK?(內心裡還另加OS: 法克-油...不是餿水油喔!)
終於那個臭傢伙把他那三個至少都是有讀過書的大孩子們摳回去了…
擔心會被蓋布袋海扁的老頭也迅速的浪槓,離開雪霸國家公園界址碑。
後面這段廢話只是希望每個旅遊的人都能以身作則去教育下一代要愛護台灣的環境生態,不然要跑來這山上還不如在家吃飯睡覺打東東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