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在阿里山發展史中曾經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從早期的伐木運輸到觀光交通
只是隨著公路的便利與發達
如今的阿里山森林鐵道剩下的是觀光
只是88水災自今鐵道尚無法全線通車
期待阿里山森林鐵道早日全線恢復
因為這條森林鐵道是台灣寶貴的資產

新的相機放在家裡2個多月
第一次帶出門試拍還不是很習慣

這段季節的阿里山區經常起霧
還沒中午走在台18線上
已經可以看到雲層慢慢翻越山頭湧入
午後的山區總是雲霧繚繞雖有詩意卻是不利於拍照

今年的白及花況真是不錯
誠心祝福它們年年平安歲歲有今朝
也祝福所有的好友們


台18線自忠除了是特富野古道的入口處外
站在自忠更可以遠眺玉山群峰
所以每每到此處總要駐足停留一下



阿里山十大功勞的根具有消炎、清濕熱、解毒、治痢疾、腹痛等功能
葉為清涼性的滋養強壯藥具有健脾胃、退虛勞,
主治四肢酸痛、久年傷及腸炎等
莖則有健胃、解熱、治水腫、腎臟炎、膀胱炎、消化不良、
菌痢及黃疸等功效,可泡藥酒或煎水服用

新的相機配備的是標準鏡頭
拍起植物來說真是效果差太多遠遠達不到要求
冰在家裡兩個月就是擔心又要荷包大失血敗家
難怪人家說玩單眼相機是條不歸路
要克制啊!!

午後的東埔山登山口沒人造訪
一般到塔塔加遊玩的遊客往往只是路過
其實東埔山登山步道只有800公尺
從台21線的登山口上到三角點慢慢走也不過一個小時
所以好天氣時我總喜歡到上頭去看看風景

玉山肺形草屬於龍膽科的植物
雖沒有艷麗的色彩但是卻顯得淡淡的素雅
就像人一樣光鮮亮麗固然讓人驚艷
只是還是淡淡的原味來得更加持久耐欣賞

從東埔山步道展望處遠眺玉山西峰跟玉山主峰
玉山的天氣不錯蔚藍的晴空
只是看到楠梓仙溪的雲層慢慢從塔塔加登山口湧入

走進東埔山的杜鵑林隧道就像走進一個未知的世界
茂密的林間陽光不容易透進有點詭異有點寂靜
有人說山裡頭是否有鬼魅魍魎存在之說
我想大自然裡許多不可解釋的現象是存在的
不過最可怕的還是人心只要對山抱持敬畏的心
那麼山神還是會護佑的

成串成堆的玉山小米草真是可愛
秋天的高海拔山區處處可以看到它們的蹤影
小小的個頭喜慶的打扮就像小精靈般
如果可以的話我還真有點嚮往它們的與世無爭



午後2:30上來到東埔山山巔
算了算時間花了50分鐘
此時四周雲霧瀰漫毫無視野
山巔沒有別人造訪四處寧靜無聲
坐在一旁的石頭上彷彿自己是被鎖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坐在東埔山上喝著咖啡看著如絮的雲團
秋冬的雲團顯得平易近人多因為下雨的機會小
滿心期盼會不會有雲海可以欣賞
所以在上頭待了快兩個小時

午茶時間的到來
喝杯2782咖啡吃點零嘴
享受一下山上空靈的感覺

地衣
地衣是一群非常奇特的生物體也是地球上十分古老的一群生物
過往人們總以為地衣和一般的植物一樣是單純的單體生命體
直至19世紀中葉植物學家才在顯微鏡的觀察下
發現地衣其實是由許多無色的真菌類菌絲和具有顏色的藻類細胞
彼此間完全協調並共同維繫著生理機能的平衡
而共同生活所組成的複合生命體
其中的真菌稱為共生菌藻類稱為共生藻


白花香青(玉山抱莖籟簫)
白花香青是菊科籟簫屬的植物
有一個很學術化的名稱謂之-玉山抱莖籟簫
它是著名的乾性植物
喜歡生長在高海拔排水良好、日照充足的斜坡或石礫上
海拔較低苞片雪白而海拔較高苞片呈現淡紫色

老天爺說冷氣團還未南下所以沒雲海可觀
只好收拾好背包乖乖從東埔山下山
傍晚的台21線一片霧濛濛聽到山羌不斷的叫聲
只是生性害羞的山羌總是只聞其聲不然就是驚鴻一撇

虎杖為蓼科多年生草本
屬於陽性植物性喜陽光
多生長於裸露地、崩壞地或公路兩旁
由以南向及西南向山坡地為多
莖有節如杖且有虎斑而得名
‧用 途: 1.藥用:祛風利濕,散風定痛,止咳化痰。用於關節痺痛、濕熱黃疸經閉、癥瘕、咳嗽痰多、水火燙傷;跌撲損傷、癰腫瘡毒。虎仗的根部,在中葯中名為川七,將其浸於酒中飲用,能形血、鎮痛、解毒,主治跌打損傷;俗稱活血丹。其葉可敷跌打、刀傷處。2.提神用:其莖含多量水份,略帶酸味,可解渴提神。

玉山蓼為一年生草本
屬於陰性而略偏向於中性的植物
對陽光的需要不若虎杖強,中、弱度陽光極可
因此多生長於森林下或陰濕地
對土壤需求性高以東向及東北向山坡為多
莖柔弱呈斜上昇或匍匐狀
花姿雖不及園藝上的花卉美觀
但在其所處環境內卻能有其獨特的風格

清晨五點半
東埔山莊裡準備上玉山的山友吃早餐準備裝備
弄得好不熱鬧看大家磨刀霍霍躍躍欲試
而我沒有抽到籤只能乖乖吃個早餐附近走走

隨著天色漸漸變亮
滿滿的雲海很是壯觀
沒甚麼行程所以不趕時間
可以站在東埔山莊慢慢觀賞

遠處的雲海一望無際看不到盡頭
好似海浪慢慢拍打越過山稜形成雲瀑
美麗的景象讓人感動

高山上壯觀的雲海
這些秀麗壯觀的雲層圍繞在群山的周圍
就好像海上的島嶼一樣漂亮
然而雲海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氣象上該如何稱呼呢?
其實雲海就是層積雲的頂部
通常層積雲是由積雲漸漸凝聚的
或是由積雨雲減弱消散時所形成的
層積雲出現時的高度極限在2000公尺左右
所以通常我們站在海拔 1500公尺以上的山區時
就可以俯瞰腳下的層積雲頂部了
層積雲大都是在空氣流動相當弱的時候出現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天氣相當穩定是一種多雲的天氣型態
當空氣流動漸漸增強時天氣就很容易下雨
主要是層積雲聚集了許多的水氣
尤其在平地仰望層積雲的底部時
通常看見的是凹凸不平的樣子偶爾還會下點小雨
另外層積雲在移動時如果遇到比較高的山脊
就會時常為翻越山脊而出現像瀑布一般的畫面
這是地形雲的一種我們一般簡稱為雲瀑
雲瀑在台灣的高海拔山區裡經常可以見到

站在塔塔加停車場前
看著雲海中漂浮的阿里山山脈
大塔山尖尖的山頭像南海中的蓬萊仙島
兜山平平的山頭像似快要遭潮水淹沒般滅頂
清晨塔塔加的雲海秀還真是精彩


雲海總是給人有一股無法自拔的魔力



有句話叫做山永遠在
它提醒了我們山不曾消失過
只要準備夠充足了自然有機會面山親近山
然而雲海卻不是天天都有
所以對我個人來說有雲海出現時
當然不可不好好把握機會好好欣賞一番
於是原本打算上去鹿林山麟趾山走走的
自然就先擱一邊再說囉

層層的山稜
朝陽的光影
淡淡的山嵐
山林之美總是百看不厭
我們該慶幸我們生活的美麗寶島

不到兩個小時
清晨還不到7:30
原本滿滿又濃厚的雲海退散
來得快去得也快
很多時候美景也好機會也好稍縱即逝
我們又豈能不好好把握


塔山是鄒族人的聖山
對我來說也是極具意義
這幾年在大阿里山區徜徉了百趟以上
每一次見到塔山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感覺
彷彿自己前世也是鄒族人似的

空蕩蕩的二萬坪車站月台
曾經森林火車來到二萬坪
一旁的雲海蕩漾讓人有種身在仙境的感覺
八八風災造成月台旁的地基崩塌
如今修護已畢期待早日通車再造美景


二萬坪車站恰好為海拔2000公尺
二萬坪即地勢寬廣之意
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時二萬坪為阿里山鐵路的終點站
當時即設有三角線以供車輛調度轉向並設有機關車庫
後來1914年延長至沼平車站二萬坪才漸漸失去原終點站設計的功能

整修中的二萬坪青年活動中心
說整修其實就是外牆重新油漆
青年中心跟我無緣所以沒住過
不過基本上收費不青年

二萬坪車站距離神木車站2.8K
想了好久一直想來探訪走走
趁著這趟沒爬山就走走鐵道

二萬坪神木
位置約在鐵道67.9公里處78號橋附近的右側上方
巨大的身軀樹型很美

森林鐵道上的棧橋很美
走在上頭感覺很是有趣
想起小時候走在北淡線鐵道上的感覺
很多時候一些過往的回憶湧上心頭
不知不覺我們都已經年紀漸長了

鐵道兩旁植滿了柳杉是日治時代的產物
走起來綠意蔥蔥只是卻少了些原始自然
雖然如今山林禁伐只是時有所聞的山老鼠卻是捉不盡
身為山林守護者第一線的林務局真該好好檢討


呼嘯而過的柴油火車頭
看來全線通車應該是指日可待了

陽光透過森林斜射進來
光影照耀很美


新舊棧橋共存
不免讓人覺得時光匆匆

棧橋上遠眺塔山

塔山線鐵道上的明隧道
如今崩塌再也回不去了

火車快跑帶著我的心流浪去吧!

腐木重新回歸大地
自然界裡生生死死都是必然的



來到與神木線的交會處
上頭的軌道是神木線通往阿里山火車站

神木站海拔二千一百三十八公尺
距嘉義站有六十九點九公里
於之字形鐵道的端點有兩股站內的軌道可供列車停留
此外它還有一個短短的月台及像公車票亭的小木屋當【站房】
林務局為了遊客的方便排定了阿里山到神木的神木線列車來載運旅客

從神木站遠眺大塔山

原本打算走原路回二萬坪騎車的
無奈遇到鐵道管理人員不讓我再走鐵道
於是乎乖乖從大門的方向走囉

阿里山的慈雲寺是台灣最高佛寺之一
她的美是在於終年山嵐嬝繞
慈雲寺座落在阿里山廣大的原始森林中
從阿里山火車站步行二、三十分鐘順著指標即可到達
在阿里山賓館附近有兩條叉路皆可通抵寺前看到了香林國中慈雲寺也到了

是啊!回頭是岸!可惜不讓我回頭啊!

阿里山三代木
沒有人能確認第一代的檜木何時倒下只能臆測它的樹齡約莫1500年左右
當第一代倒伏之後由於樹幹的透空讓更多的光線照射進來加上橫臥在地
以霧林帶的氣候樹的表層可以長出苔蘚以保持溼潤
這些因素導致落在枯死檜木樹體上的種子較容易發芽第二代便這樣產生了
長出的第二代跨騎在第一代身上過了數百年後也面臨被砍伐的命運
第三代的種子便又從二代木上長出來如此枯而復榮的林木生長現象就形成現在的模樣了

林務局阿里山工作站位於阿里山賓館下方
隸屬於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工作站正前方的吉野櫻號稱阿里山花季的櫻王

阿里山賓館建於日據時期西元1913年位居阿里山之絢爛夕陽與雲海美景之最佳位置
能眺望鄒族精神地標塔山
目前擁有35間絕佳景觀之舒適高雅套房並提供中式餐廳、50年代懷舊咖啡廳、
百年櫻花步道旁的松庭景觀咖啡座與觀星樓
四周環繞群山、雲海、晚霞,星夜以及落櫻繽紛讓人體會別樹一幟的休閒感受

阿管處在園區裡設置許多的步道
我想主要用意是希望人車分道安全考量
只是過多的人工設施反倒失去自然

走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裡
處處都是大陸來的旅行團
我都有點以為到了大陸去了呢!


神木線通往阿里山火車站的鐵橋

走到大門一看氣溫12度
山上真是避暑的好地方

阿里山公路上的特色之一
滿滿到處都是的遊覽車
據統計今年至今阿里山入園人數已達200萬人次
真是嚇人


走在台18線上感覺我像個傻瓜
記得下次不再隨意走鐵道了

看到青年活動中心的路口了
先別開心這裡距離活動中心還有3公里

人工柳杉林都是日治時代的產物

修修補補的山壁
看起來就像幫山林補釘
人類真以為這樣就一勞永逸了嗎?

霧濛濛的迷霧壟罩下
迷霧森林倒也充滿詩意


總算回到二萬坪車站了
原本只打算鐵道來回走5.6公裡的
怎知竟然走了一大圈約12公里
真是瘋了也累了
趕緊騎上機車速速踏上歸途吧!!
回頭才是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