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的行程圓滿落幕了 但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就是沒在24H內回到家 如果要以很嚴格的來角度 看待這此旅程 的確他是失敗的 是以網路長已流傳的24耐環島傳說來看的話真的是失敗了 對我而言他卻是成功的 在我的角度認為成功因素如下
1.天候因素的不確定性
2.並沒有事先規劃好行程
3.隨遇而安的走法
基於上述三點 我想我在25H回到家已經算是奇蹟了 為了克服以上這三點 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冒險的精神
首先這麼說好了 從家出發時外面已經下起小雨了 會有多少人選怎放棄呢 在加上北宜 與蘇花公路下雨的機率來看 是不是又是另一個放棄的念頭的產生呢 逼迫自己前進了 到蘇澳了雨又一直下 下的很大又要如何去克服呢 在這幾個時刻之中 腦海就是不斷的湧現出 前方道路的狀況 是如此的糟糕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的想放棄 就在休息中不斷的安慰自己告訴自己 強逼自己 一定要前進 換到你們這些好友的角度面到如此的狀況有有幾個人能前進呢
結束了 大家很踴躍的問我 怎麼有這麼強大的勇氣去向前的 要是我一定延期或者是放棄選擇回頭 都是這麼說的 我都只是笑笑的 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 因為我只知道這是我的旅程 我的目標 我的夢想 我只是很簡單的想法 想要去追 想要去實踐他 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我只對你們說 還是幾句簡單的話 我真的不知道會不會成功 但沒去做就真的不會成功
當然有些朋友看到時還是不相信我在24H環島中 甚至到現在還是不敢相信我去了回來了 我還是不知怎麼回答你們 因為回憶經驗在我心中 這是誰也無法體會的 因為每個人在環島過程中感受卻不竟一樣 或許只有某些感觸有雷同的地方吧 從這我也深深體會出一些東西 真的不能只是聽別人的經驗心得 而是自己有時也需要親自去走一趟 這樣才會很明白什麼道理或感受 有一位阿姨告訴我 我的兒子也想去環島也是一個人出發 但我阻止他了 如果有伴我就讓他去 我還是笑笑的 我只跟她說 阿姨我知道你擔心什麼 但有時候真的需要讓小孩子親自體驗才知道箇中的道理 不要怕小孩子受傷 這樣他永遠真的無法體驗出他的人生意義
也有人好奇 為什麼我不找同伴一起出發呢 其實我也想阿 但總是阻力太多 批判多過於支持 所以我只好下定決心自己出發 去體驗我的環島阿 如果跟你同行的同伴沒有堅定的信念 那又怎麼如何的完成呢 搞不好就在抉擇的道路上 意見分歧到時 起不是又破壞了友誼呢 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那就是出發時至少要做好一些準備 對我而言硬體設備總是可以簡單的解決 但軟體設備呢 那就真的很難 這裡所指的軟體設備 對於我來說 是指心態 如果沒有強大的信念 我想硬體設備在好還是一樣無法平安順利回家
此次的體驗讓我感覺到好像是在走人生的這條路 這途中面臨到好多的抉擇 而且都必須要去做出決定 下雨的抉擇我就不再多說了 就從要不要休息 休息多久開始說起吧 因為路程很趕 所以小黑梅莉號 真的被我硬操 所以他才是決定我會不會順利成功平安北返最大的因素 在走蘇花時 引擎室已經傳來 咯啦咯啦的聲音了 就這樣一路伴隨著北返 所以每一次休息之後的狂奔 接著就在思考在騎多久準備休息 就好像人生旅途上 累了需不要要休息一樣 何時休息 休息多久 真的好像好像
這次行程中我有安排北環歸線地標 但就這樣錯過了 錯過了要不要再回頭去找呢 如果有下一次環島或許我還會經過 所以我選擇繼續向前走 但人生旅途上錯過了 可以回頭嗎 ??
因為小黑梅莉號的油箱只有4.3L 所以加油也是在這行程中出發後才發現到 真的也是頭痛的問題 就從太麻里說起吧 看手機地圖顯示太麻里好像已經準備接南回了 也不知前方還有多少加油站 所以也是抉擇要不要提前加油 若不加那麼沒油了怎麼處理 所以在太麻里的決定是對的 因為我在台東最後一次的加油 真的是倒數第二個加油站 也可以說是最後第一個 因為兩個加油站很接近 所以在走南回公路時 我才沒這麼害怕沒有油困在山中 到西行線時就是更大的考驗 沒有路線規劃所以才更加小心但我並不後悔 因為規劃也不一定能成功阿 只是有規劃會使人安心與放心
走在西濱公路上 狂奔暴走 從台南到雲林段 油錶指示一直往下掉害怕的心又不斷的上演 在這次旅程出發前就略知西濱公路的狀況 只是沒想到這麼誇張 在嘉義濱海段時 看著油表一直掉 真的很緊張 一直在高速行駛中左右看 真的很危險 只是為了看見有加油站 但卻不如人願 也就這樣騎到嘉義朴子時看見遠方行駛著一台緩慢的機車 看到那煞那開心時了 趕快去攔他 雖然一開始他臉色不是很好 那位先生是年輕人 告知來意後 他也是很好心告訴我怎麼加油 甚至勸我走省道北返 這樣比較安全 真的很謝謝那位先生 去加油站也是在與店員討論 不過在這就不論述了 彷彿冥冥之中已經安排好 這位先生告知我怎麼去加油 若當下我沒去攔他 或許前方就沒有機會加油了 謝謝這位騎著CUX的這位先生 沒有遇見你我想我不會順利回到台北
或許這路程不是這麼順利順心 至少我前進了 因為我並不知到前面會有哪些問題 但遇到了必須去處理 去面對 有時錯過了 何需要一直去強求 旅途上是不是會遇見貴人呢 是不是有把握住呢 是不是也是要看個人的想法呢 但沒去做真的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成功 去做了失敗了 是不是也留下了不同的體驗與經驗呢
這兩天看見了一篇在說不要PO文鼓勵24H環島的文章 在我的看法沒有人會去鼓勵去做這樣的事情 寫這些文章的人包含我都是把心得寫下來或者是在寫旅程的點點滴滴 若我要反擊那篇文章 我只能借用去爬聖母峰的例子 王品集團總裁戴勝益說過去聖母峰基地營是冒險 去登聖母峰是危險 但不會因為戴總裁寫了著樣的文章就能去阻止其他人去爬聖母峰 我想應該是說為什麼想要去爬 是不是會讓人有不同對於生命的看法呢 就如24H環島一樣 若危險為什麼還要去呢 應該是說去做這些事情之前要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吧 而不是去評擊願意去冒險的人 我想我會建議那位版主去看看探索頻道所撥過的攀越極限這部影集 或許他就會有不同的觀點 若現在問我會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一次 我想我也不知道 但我只想說的是 我並不是把24H當作比賽 因為這跟比賽沒有任何關係 而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
熱血能持續多久 曾幾何時熱血消失了 到底知不知道 有夢就去追 去吧 飛吧 找尋各自的夢想吧
g19810820 wrote:
我不想去爭不爭辯危險不危險 我已經舉例了 去聖母峰還要花錢去讓自己的生命面臨到威脅 但依然有人要去登8864公尺的高峰 那去聖母峰的不就是更蠢嗎 即使已經擁有很好的裝備了 高山響導依然無法保證可以安全回來 因此我真的建議大家去看這部實境紀錄片 聖母峰之攀越極限 探索頻道製播的 他有兩季 共十二集 去看看吧...(恕刪)
把24小時不睡覺騎車環島一圈 (絕對符合疲勞駕駛的定義),拿來和攀登世界最高峰聖母峰相比 ?
不知道,是你把疲勞駕駛機車環鳥給看的太偉大 ? 還是你太小看了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價值 ?
說真的,二者完全是不同LEVEL ( 天與地的差別 )的事情~
========================================================================
以下為交通部交通安全入口網上,有關於疲勞駕駛的一篇文章,貼上來和大家分享~
疲勞駕駛害人害己 休息再上路保障多一重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對於常需要長途開車,或是規劃長途出遊的民眾應時時以這句話提醒自己,因為疲勞會影響駕駛人的專注力,稍不注意,就會造成莫大的遺憾。近日有則交通事故,是某駕駛開車協同家人朋友出遊,原本是快快樂樂的旅遊假期,卻因為開夜車趕路,失控撞上高速公路的護欄,更被後方的聯結車追撞,導致妻子跟兒子在事故中死亡,駕駛人與女兒在加護病房中搶救之慘劇,令人不勝唏噓。
醫學研究發現長途開車如駕駛超過兩個小時以上,駕駛技能就會下降,超過6至8小時以上,便會產生疲勞效應,甚至出現微型睡眠,即數秒鐘的淺眠。有些駕駛人在發現身體疲累時,常會採用開車窗、聽音樂或是利用提神飲料,但研究發現,這些方法的成效都是短暫的,駕駛人過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會再度陷入疲勞狀態。唯有將車停於安全的地方小睡片刻,才是保持後續安全行車之道。
為了行車安全,駕駛人應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有以下狀況(1)視線模糊、常漏看或錯看資訊、(2)不自覺頻頻點頭,很難保持抬頭姿勢、(3)哈欠連連,臉部發麻、(4)反應遲鈍、判斷遲緩、注意力無法集中(5)動作僵硬、節奏緩慢。如果出現以上狀況,表示您的身體已經疲勞,不適合繼續長途駕駛,要記得適時休息,更要注意以下避免疲勞駕駛的方法喔:
1、長途駕駛前應充足休息,當有規劃長途或長時間開車時,駕駛應留意身體狀況,如有感冒、熬夜或工作忙碌等,或精神不濟、身體狀況不佳等狀況,建議寧可取消行程,也不要強行駕駛以確保安全。
2、避免長時間坐姿,要記得至少每隔兩個小時下車活動筋骨,休息15分鐘。
3、同行好友可輪替駕駛,避免單一駕駛太過疲累,亦可享受旅遊的樂趣。
4、避免全身性震動:胎壓與避震系統應確實保養,盡量避免不平坦的路段,必要時應減速慢行。
5、如要開車做長途旅行,應在事前做好行前規劃。妥善規劃行程,適時的休息,不僅確保安全,更能快樂出遊。
疲勞駕駛是隱形殺手,用路人不得不留意,「休息再上路,保障多一重」,交通安全入口網站關心您駕駛平安。
WANNA BE A FREE BIKER FOREVER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