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啊!這幾天天氣不穩定山上又下雨
所以今天還是乖乖上班去吧!
中午時分眼瞧著外頭天氣不錯出太陽
於是呢!就出去曬曬太陽吧!順道來去"大內"平埔族文化園區晃晃吧!
騎在台1線省道上天氣還不錯
快到官田時記得往社子方向右轉走171縣道

西拉雅族分有麻豆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到底那一公廨歸屬何族群,一般皆以祭拜的時間來區隔。蕭壟社祭拜日期為農曆三月廿九日和九月五日。目加溜灣社則為十月十五日。
四社聖和廟未正式建廟前,阿立祖屈居「雞籠厝」,此「雞籠厝」據傳是已過世,家住官田鄉牛稠仔的「杉仔」所建的,距離現在的年代有多久,當地耆老皆說不出所以然,但有一傳統不變,就是當地居民祭拜阿立祖的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廿九日。如以祭拜日期來分,四社聖和廟應屬「蕭壟社」系統。但民國七十四年年底,新廟落成,聘請頭社公廨乩童前來替四社聖和廟的太祖安座時,所有的擺設,皆比照目加溜灣社的模式,頭社的乩童又曾言,四社聖和廟的太祖是頭社公廨的姊妹,此廟應為目加溜灣社系統。

聖和廟本體結構:長約五步,寬五步,坐北朝南。另左右各有二間寬約四步,長約五步,民國八十三年增建的廂房,上覆紅色波浪鋼板,當做辦公室、泡茶間或是置物室。
廟前有大型書寫「四社聖和廟」天公爐一個,廟的左側有水泥砌建而成的金爐一座。

祭壇背後牆壁有太祖令旗,上書「雷令社仔社太上老君正神令旗」,一看就知是「頭社公廨」來擺設的制式祭壇。祭壇分處四處,主祭壇、左右將軍座和門口的兵士座,它們皆有一支外覆紅布的祀壺,由於包覆著紅布,因此不知祀壺的材質、顏色為何?

向缸在左側,以普通水缸為之,據廟祝尤清貴先生言,每月初一、十五,「換向缸水」,水一擔,米酒一瓶合之。右側牆角斜放著「向竹」和「將軍柱」,「將軍柱」上綁著「豬頭殼」,此豬頭殼為民國七十四年新廟落成安座時,所獻的那頭豬的豬頭殼。

這兒的祭拜時間,循往例為每年農曆三月廿九日,來此祭拜的信眾,幾乎不知太祖為何方神聖,敬拜物品為何?只知檳榔與香煙不可缺,因而祭品為漢埔混合,祭典儀式趨於漢化。
右邊低矮的案桌供奉的祀壺是藥軍士,供品也是一杯米酒和檳榔,也有一支鐵管當作將軍柱,同樣掛著花環和漂白過的豬頭殼,牆角擱著一支太祖拐及澤蘭

兵士座上包紅布的祀壺是備守太祖,前面供品有一大杯米酒和一些包葉檳榔,這裡比較講究衛生,經求得太祖同意而用有蓋子的瓷製杯子,左邊的小磁瓶是乩童幫人收驚時在用的法器,兵士座左右地上各放一個簽甕,聖杯是讓自行來參拜者擲筊用,其餘的東西是裝飾品
左邊低矮的案桌供奉藥王的祀壺,前面有一杯米酒和幾粒包葉檳榔兩種供品,旁邊有吊著花環和豬頭殼的鐵管將軍柱,地上有一個讓信徒乞用的向缸水,禮面的向水用自來水和少許米酒混合而成

官田鄉社子社太上老君公廨,現在叫作四社公廨聖和廟,雖然規模很小,但祂的奉祀並不輸大的公廨,平時由住在公廨後面的年青乩主和相關人員打理,遇有慶典會有相關的公廨如頭社太上龍頭忠義廟來幫忙慶賀;公廨案桌後面牆壁上掛有社子社太上老君祖的雷令旗,正中包紅布插澤蘭的祀壺是社子社太上老君祖,左邊的祀壺代表乩主私祀的老君祖,右邊祀壺代表乩主私祀的太祖媽,因為乩主住在公廨後面,就請來公廨一起奉祀,而太上老君祖的正身奉祀在頭家的家裡,每遇慶典才請來公廨奉祀,案桌上的供品有三杯米酒和包葉檳榔,供桌上有一小香爐,讓信徒來參拜時可點香祭拜,也可以幫太祖斟酒和口含米酒向祀壺行噴酒禮,看來已是很純的公廨了但也免不了漢俗。
包紅布的太祖祀壺、插檳榔花及澤蘭的牽曲甕和 舊的米酒瓶
讓太祖搗碎檳榔的小杵臼

在聖和廟左邊牆壁有一塊建廟沿革:「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乙丑年十一月廿九日由本境六雙庄弟子林永昌發起,四境眾信男信女合心捐款,順事完建現時新廟。」民國八十三年增建左右廂房。
為了瞭解林永昌為何發心建廟原委,特地走訪林先生。林永昌說:
七十三年得了莫明其妙的腿疾,左腳腫痛如牛腿,遍訪名醫無效,只得求助神明,經庄頭廟媽祖婆指點,速前往大內鄉頭社,懇請太祖相助。太祖指示,公館某處太祖希望弟子能大力襄助建廟,廟成,腿疾自然不藥而癒。頭社太祖又說,公館太祖目前所居之處周圍,埋有眾多陶甕。
林永昌在半信半疑情況下,顧工挖掘,竟如頭社太祖所言,完整與破損陶甕數量相吻合,增強林永昌的信心,殫智奔赴,在社子村全體信眾的踴躍捐輸,熱誠襄助下,終克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順利完工,廟顏:「四社聖和廟」,敦請頭社太祖移駕,專程為「聖和廟太祖」安座,供各界善信謁拜祈福。
據林永昌謂,「踏廟地」時辰,其父林朝順竟「起乩」直奔廟地,謂太祖擇其為專屬乩童,擔任太祖與善信之間的橋樑。初期林永昌極力反對,生怕引發「閒言閒語」,暗傳林永昌借建廟之名,行詐財之實。但拗不過太祖的堅持,林朝順也堅守善信問事只收「紅紙袋」,不收「紅包」的原則,因此社子地區,非但沒責難懷疑林家父子的行為,反而讚賞有加。
說也奇怪,建廟之後,林永昌的腿疾竟不藥而癒。
目前整個聖和廟的管理皆交與尤清貴負責打理,尤清貴的工作:每天為太祖燒炷香,打掃聖和廟四周環境。

左邊是乩童和阿立祖溝通的木質法器,放在跳甕裡,右邊的水缸是以前公廨的向缸,因太大而放在公廨前面廣場當裝飾品

四社向媽是改建新公廨時挖到的一點人類骨骸和一只金環,本來要火化掉,經太祖指示凡事應有先來後到,就建個像有應公廟奉祀,神位前面有一支插著澤蘭的白磁瓶祀壺,左邊伴著一個也插著澤蘭而肚寬口稍縮的小陶甕,但那是裝飾品不是祀壺,祀壺前面的供品有一杯米酒和一堆包葉檳榔

"兵馬營"

平埔族祭祀公廨的共同點就是乾淨因為神靈是喜歡乾淨的
所以入內請記得要脫鞋喔!

離開了社子繼續往大內頭社方向前進
途經一個綠草如茵的地方"嘉南球場"

嘉南球場大門

南119鄉道正是往大內頭社的路
沿途綠意盎然頗為幽靜

中途再經過"南寶鄉村高爾夫球場"
台南的高爾夫球場倒是蠻多的"有錢""有閒"的人不少吧!

太上龍頭忠義廟(頭社公廨)
頭社村為大內鄉十村之一,分成十個聚落,除了濱臨曾文溪的三崁為漢人聚落外,其餘皆屬平埔族分布的區域。關於頭社村各聚落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潘英海博士(1994a)曾透過生態、交通和族群互動等三方面推斷,其形成的時間應在雍正末年至乾隆中葉這段時間。首先,是新港社群往竹宅遷徙,接著目加溜灣社往頭社移動,同時原居於此的大武?社群,往北邊山區的埤子腳、籠子內和大山腳一帶移動。這時漢人溯曾文溪進入三崁,逐漸形成聚落。大約在同時間(乾隆年間),蕭?社群的一小部分人遷至竹湖,很快地麻豆社群亦從番子田進入交力林一帶,於是形成頭社村目前的聚落形態。

進到園裡入目的景觀宜人

西拉雅平埔族文物館

傳統平埔族建築

在公廨的左側,則前後有兩棟平埔族傳統的「干欄式」建築,這種建築特色是為了適應當地高溫多雨的環境,把房子架高可以防潮通風,又可以避免蚊蟲蛇蚋容易進入屋內。

前一棟屬於「高腳屋」形式,現規劃為「陳金鋒棒球展示館」,陳金鋒為大內人,具有平埔族血統,裏頭展示不少他的成長過程。
台南大內之光的陳金峰,用這句「大內高手」形容真貼切~

後一棟則屬於「高台屋」形式,裏頭掛有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淺井惠倫在1938年所拍攝的夜祭照片,以及有關大內以前和現代的照片。

相信有很多人也許從來沒有看過"高腳屋"吧!
除非出國旅遊到東南亞國家才看的到

大內頭社公廨的高腳屋及坌土屋是參照平埔族文獻中所記錄的樣式而建成,建材採用原始的竹子及木材,以茅草為頂。不過為了防盜,高腳屋只有外形相似,大門仍擁有現代化的防盜功能。

頭社公廨在重建時,雖曾有人建議以公廨來命名,但因礙於內政部所規定之寺廟登記法令,並無公廨之名,必須以廟名來稱呼。最後只好經由太祖指示,定名為「太上龍頭忠義廟」,並正式登記。「太上」一詞意指供奉的神祇是太上老君(太祖的漢化名稱,又稱老君),「太上」有至高無上之意,「龍頭」二字則牽涉到一則龍脈傳說。
在公廨未重建成今貌時,曾有一位高雄市籍、行動不便的地理師,手持地龍尺,在公廨附近走動踏勘。後來走到公廨西側與廁所之間空地,地龍尺突然由直線轉為幾近九十度角,即認為該處為一龍脈風水所在地。此龍脈乃自公廨右後方小山坡的龍頭部分,越過西側空地,依直線方向往前延伸到頭社本部落一口井處,此井水現為自來水公司蓄水池所在,以前則是頭社村民,甚至是鄰近環湖村民共同使用的井水。不久,當該廟欲重建時,委員原向太祖請示,能否將新廟建在龍脈所在,想不到遭太祖拒絕。太祖起壇指示,若將此廟建在龍脈上,對寺廟本身的發展雖有助益,卻可能對村民不利。於是不得不割捨建在龍脈上的提議,而改建在目前的廟址上。
至於「忠義」一詞,則顯得有點奇怪,因為這類廟名,只見於像新埔義民廟、六堆忠義祠、柳營忠義歲廟等專祀無主孤魂的陰廟。可能是因為祭祀的向魂在意義上與漢人的有應公信仰類似,加上公廨三面壁、無廟門的建築特色與陰廟相同,遂取了一個只有陰廟才會取的特殊廟名。

每年於農曆10月中旬舉行的「太祖夜祭」,為西拉雅族重要文化傳統祭典,近年來原鄉傳統文化日趨復興,因此,太祖夜祭的辦理,除了維護平埔傳統文化及融合西拉雅宗教信仰與漢人民間信仰的文化意涵,更可讓民眾了解台灣平埔族文化,頭社里民以多元精緻的文化視野,結合分佈他地的平埔族人積極地推廣「太祖夜祭」活動,其「太內產業文化節」即為結合「太祖夜祭」與「地方產業」,促進區內觀光及產業之發展,促進鄉內觀光及產業之發展。

頭社公廨內部空間分中、東、西三間格局,就是分別表徵頭社、竹湖、交力林和大山腳三個聚落的集體性。不過,後來演變成兩側的空間供祭祀人員和信徒使用,祭拜的場所主要在中間的空間。牆的中央立有一祭壇(漢人的紅隔桌),桌上的牆面上掛一書有五位神明稱謂的令旗,祭壇上便供奉代表這五位神明(當地人稱為「五姊妹」)的祀壺。乍看之下並沒有瓶子,這是因為瓶子被紅布包裹起來,這是神明的「官衣」,另在旁尚可發現刻有神明名稱的「官印」,神明聖誕時也會像漢人一樣,在祀壺上掛滿金牌,並掛上「官印」;另外在供桌上也可發現香爐與筊杯,這些都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是種「合成文化」的表現。
供桌下有三個小甕缸,甕口朝下,其材質為咖啡色,昔日家用的「油甕仔」,高十五公分,口徑十四公分,每年農曆九月初一開天地向後,將此三個小甕缸移至祭壇左側,上插菅仔葉,裡有向水,甕口有花環。
此三個小甕缸分別代表中公廨(頭社)、東公廨(竹湖)、西公廨(大山腳與交力林)等部落的集体象徵,在開天地向時打開,牽曲時,不管是練習或是夜祭當天 由各部落請去放置在圓圈中央,旁供奉檳榔和米酒,練習結束後,須燒金鳴炮。至於甕中的「向」,是用來保護各部落的平安。

公廨入口處還有一個小祭壇,上面也同內部中央祭壇一樣有五個包著紅布、插著蔗葉的瓶子,瓶前放裝著五個小茶杯及檳榔的鐵盤。兩側則有裝著竹刀的鉛桶,背後有一高及屋樑的玻璃櫃,是讓信徒寄付香油錢之用。這個祭壇叫做「兵士座」,就像是門口的警衛室。
公廨為水泥建築,仿國父紀念館,學者專家嗤之,現屋頂覆蓋茅草。裡分為三室,左室為服務處,右室放置雜物。公廨後有「豬灶」三口,上有大鐵鍋,前面階梯左方為「馬草」,前左前方為金爐

在中央祭壇兩側,各有一低矮祭壇,上面各有一個插著蔗葉、裹著紅布的祀壺。祀壺前方的鐵盤上也同樣放有一個盛滿水的小茶杯及一些檳榔。不同的是,後方有一鋁竿,稱為「將軍柱」,上頭掛有許多夜祭結束後所掛上的花環(當地稱為「上盔」)與豬頭殼,花環是由甘蔗葉編織而成,上頭插著許多已乾燥的圓仔花與雞冠花。鋁竿旁有一小鉛桶,桶內放著許多削尖的小竹筒(竹刀)。

在其旁的牆柱前,則各有一個大水缸,裏頭裝滿了水,並用篩子覆蓋以防外物掉入;水缸內的水在經乩童「開向缸水」儀式後即為「向水」,具有保平安的功效,在牆壁上即有免洗杯供信徒取用。

主祭壇後有太祖令旗,上書寫:「社仔社太上老君、篤加阿立祖、蕭壟社太上老君、灣裡太上老君、新港社太上老君,列位正神令旗」。祭壇上有五支祀壺,高約十五公分,由於穿裹「官衣」(用紅布包覆著),故不知其材質。每支壺口插有澤蘭、菅仔葉、香蕉葉。祀壺以香蕉葉和壽金墊底。前有供杯五個、供品為檳榔。

主祭壇左邊的將軍座供奉祀壺一,高十九公分藍色花瓶,穿裹「官衣」,上插澤蘭、菅仔葉、香蕉葉,以香蕉葉墊底,前有供杯一只和供品檳榔。將軍座旁有將軍柱、甕缸和向缸。將軍柱:材質為「鉛管」,上綁掛五個豬頭殼和去年祭典遺留下來的花環。甕缸:褐色陶甕,高二十四公分,口徑十四公分,甕口綁著紅布條,放置七支「竹刀」。向缸:一般家用陶器水缸,高五十八公分,口徑四十四公分,裡裝有開過向的向水(清水和米酒),祭壇左側放置茶杯和漏斗,供信眾取用向水之用,為防止灰塵,以「敢仔」當水缸蓋。

「頭社為大武壟社的故地,又是進山頭一次碰上的村社,故又有大武壟頭社之稱。此地後又為自目加溜灣社(又稱灣裏社)遷來的社民所佔據。其勢力一直維持到現在。」
「公廨建築,原為茅草木柱的草房,在日據末期曾毀過一次;光復後重建,由於青年層的熱烈主張,才改為磚房,神壇增高,加水泥製神桌,但屋頂仍保持茅草狀。後來重修時,又把屋頂改建成現在的屋頂了。公廨的構造與番子田相同,屋內隔成三室,室內部設祭壇,正面進口處有屏風式柱子,其前面也有小祭壇之設。公廨為長方形,其大小為十點六公尺長,五點六公尺寬。三室的大小與構造完全相同。
東室屬於大山腳村,壇上供玻璃花瓶一,頸部結紅布條,瓶中盛水,並插香蕉葉、雞冠花、鳳仔花等,瓶底舖香蕉葉,葉上供有二口檳榔,瓶旁放置豬頭殼一,豬頭顎骨二,祭壇與後壁結交處空隙部插著許多香枝。室內左角隅放置大水缸一,盛水,在進口處屏風狀柱六十五公分寬,其前面得歹祭壇,四十一公分長、,二十一公分寬,三十公分高;上面酒矸型磁瓶一件。
中室,屬於頭社村,內部神壇上放置著白磁瓶及青玻璃瓶各一,盛水,口中插青,瓶底舖香蕉葉,瓶前舖有另一塊香蕉葉,上面放鋁質盆形器一,盛水,檳榔三口,另有香爐一,火柴一盒。神壇前置方桌一,圓桌一,室內左角隅放大水缸一,中盛水,進口處的小祭壇沒放東西。
西室,屬於交力林村,內神壇供置銅質香爐一,豬頭下顎骨一,壇下疊積三層紅磚上放一大塊石板,上排著玻璃花瓶二,酒矸型磁瓶一,各瓶盛水插青,瓶頸部結紅布帶,瓶底舖香蕉葉,另有檳榔一口及酒杯一件。室內右角隅處疊紅磚二塊,上放玻璃花瓶一,磁質附耳花瓶一,均盛水插青,玻璃上結有紅布條,瓶前供檳榔酒杯各一。室內左角隅放置大水缸一,神壇下兩側放置中小水缸各一,均盛水。缸內水中插有香蕉葉。進口處的小祭壇上放置酒矸型磁瓶一,盛水。口中插香蕉葉,瓶底舖香蕉葉,該瓶口稍有缺損。」
綜結上述資料,得到的數據為:
原頭社公廨分三室,分屬頭社村、大山腳村和交力林村,各有各的祭壇、門口小祭壇和祀壺、向缸。祀壺的壺口皆綁著紅布條。東、西二室掛有豬頭穀,中室無。
目前公廨內部的架構,也是分屬三個部落,但祭壇卻經過整合,將其分為主祭壇、將軍座和門口的兵士座,這些變革是否摻雜漢人的宗教結構及主事者的意見,就不得而知

在建築上,傳統公廨特徵為三面壁、無廟門,類似漢人陰廟造型。不過,公廨除了外觀不同於漢人的廟宇外,裏頭供奉的對象也大不同於漢人的神像,崇祀的是一些瓶、矸、缸、甕等壺體,其實更精確的說,拜的不是壺體本身,而是壺體內盛裝的水,這水可不是一般的水,經過儀式的操作後,這水其實隱含了「向」的概念,「向魂」便被囚禁在這「向水」中。西拉雅族的宗教信仰意涵,主要是以「向」代表太祖的法力和兵將,經去年禁向儀式而被關在祀壺中的向魂,必須透過開天地向,然後才將其釋放出來,並四處遊走巡視,保護村民或信徒平安順利

頭社平埔族文化園區的環境有專人整理
整體環境感覺是蠻清幽的

一棵長的很奇特的榕樹

像不像千手觀音呢!

四周的環境還真的很漂亮

雖然這裡沒有高山森林
但是卻有一種屬於鄉村的恬靜

忘了這是什麼植物了
只記得小時候我家旁邊淡水線鐵軌旁有很多
花蜜倒是很甜

晒榖機

陶甕

花環

向缸與向水

夜祭豬頭殼

平埔族文物館裡有許許多多平埔族人的紀錄歷史相片

牛車

藤製生活用品(背籃提籃茶籃)

頭社平埔文化園區(頭社公廨)的建築、景物都有其歷史與意義,其實一般人對這些西拉雅平埔文化並不瞭解,來這裡可看看照片的說明,不只看照片也可和實地景象的結合,會更有真實感~

頭社平埔文化園區(頭社公廨)除了體驗不同的信仰文化外,園區內也有一個展覽館,館內用實物、圖像等呈現西拉雅族人過去到現在的部份文化貌,讓來訪的遊客更了解平埔文化的歷史與特色。

佔地寬闊的平埔族文化園區

艷陽高照的好天氣

蠻喜歡牌樓旁的垂柳挺有詩意的

頭社公廨牌樓旁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西拉雅""平埔族""頭社公廨"的吊牌

偶爾也來一點文化之旅也是不錯的啦!

大內跟左鎮一樣都有屬於白堊時期的地形
離開頭社後想說離玉井不遠就到玉井逛逛吧!
騎車兜風囉!

接上東西向84快速道路就到玉井了

本想上虎頭山喝杯咖啡的
不過想說往楠西的路上有個江家古厝沒參觀過
就走囉!
江家古厝前的"半月池"

位於台3線台南玉井、楠西間的江家古厝,是公認全台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佔地3.5公頃的古厝聚落,保留了200年歷史的土角厝、竹編厝,以及日治時代的紅磚屋、洗石子屋,仿佛是台灣300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最大特色是10幾代聚居而未分家,保留了「宋江陣」的歷史文化,整個聚落由公司管理,嚴禁蓋高樓。江家子孫繁衍卻始終維繫傳統農業社會家族結構。整個古厝充滿歷史文化意義,可謂活的聚落博物館,江家古厝目前仍有20餘戶,整個古厝群包括土角厝、磚墻、鐵皮屋、混凝土墻、竹編墻等10餘種建築格式,130多棟房屋,有的雖已更新重建,但多數為20年以上屋舍,更有多棟百餘年歷史老屋;屋前月眉形的蓮花池,仍維持200多年前的舊形制,是過去農家必備的貯水池。

半月池的說明

池裡的睡蓮點綴著蠻有點江南詩意

全景圖1

全景圖2

待在半月池邊賞蓮賞魚也是蠻有趣的呢!

青灰石板鋪陳的廣場諾大的江家古厝聚落矗立眼前
佔地3.5甲總面積寬有160公尺深度210公尺
共有三大院落以正廳宗祠為中心往南北兩側建有13條護龍(廂房)的江家宅邸
在鹿陶洋山的環抱下更顯現氣勢磅礡

江家村具有三百年歷史,整個聚落以「四進三院」的四合院為主軸,中軸線為江家祖先宗祠,前有神明廳、公廳、拜亭總共是四進,除了連接廳堂的左右廂房外,於橫向有十三條護龍,左邊六條,右邊七條,為子孫住屋,縱軸前方護龍延伸形成一個外埕,最外圍為雞寮豬舍,從整個聚落結構來看有如一座城堡山寨。

江家族人現保存之傳統文化公共活動,如「宋江陣」、「吃公」、「入丁」、「開龕」、「東峰大帝聖誕日」、「李府千歲聖誕」 等,此外,江家族人為管理祖先遺留下來的資產,特由四大房延續子孫之系親組成江家「公司」管理,而古厝內都是公地,區內房屋不管是新建或修建,均以紅磚厝為主,且其高度不能超過宗祠,這是國內古厝聚落難得一見的

江家人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
由人稱"阿泰公"的第十二世江如南在清康熙六十年來台開墾綿延子孫
初期僅有茅草屋後來子孫眾多事業有成才開始大興土木蓋屋
直至日治時代明治39年才有我們今天所見"四進三院"的大規模
細數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四合院在古代不是家家戶戶蓋得起
一般人家蓋個一條龍有三個房間全家人夠住就好
人數多再蓋個"單伸手""即住屋與單邊護龍成曲尺型"
要是數代同堂的話就蓋成ㄇ字型的三合院
正廳供奉祖先牌位作為迎賓納客之所左廂房作為戶長居室右邊則為長輩居室
依次為大房二房外加一個廚房"灶腳"
左右兩側護龍拱出來的院落俗稱"埕"平日當作休憩聊天農忙晒榖之用

要蓋具規模的四合院聚落非得是江家這樣的富豪才有可能
擁有四進三院的江家古厝等於是把護龍的兩頭蓋上數個和正廳平行的房間
整個古厝就是一個村落的感覺而非一間古厝
座東向西的古厝可相當諺語所謂"座東向西賺錢無人知"的涵義

竹管厝(1947年所建)

竹管厝是由泥土粗糠跟竹筒所搭建而成

是不是顯得古色古香

漫步在古厝聚落的通道中
彷彿有種時光倒轉的感覺

江家古厝背山而靠真不愧是地靈人傑

現在要看到這樣頗具規模的閩南式建築不容易了

位於鹿陶洋的江家古厝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單姓宗族聚落,整個聚落的正身共有4排,左護龍有6排、右護龍有7排,集合起來總共有136棟建築。這「四進三落、左六右七」龐大的建築群,充分展現傳統閩南宗族聚落文化。
江家人已經在此居住好幾代,第四進的祖祠堂是江家古厝最早的建築物,約有300年歷史,100年前第一次重建,建材全部翻新,30多年前第二次重建時,保留樑柱和部分建材,所以從祖祠堂內看得到百年以上的歷史痕跡。

紅磚厝(江姓族人生活區)

一個龐大的家族能夠到現在都不分家
實在是挺不容易的(現實社會中你吃我我吃你頗為諷刺)

"日本錢"?

原來本建築是1928年所建
正門入口楣樑中堵繪有日本時代的鈔票
所以被族人喚為"日本錢"

添丁 進財

小水池

土角厝

土角厝興建於1896年以泥土稻桿稻殼跟竹為材料

真的是土塊已經是很少見了

前人的蓽路藍縷後人真的要懂得惜福啊!

晒榖機

紅磚厝

隨著時代的進步
很多的老建築古蹟若不懂得保存跟維護
將來看不到就後悔也來不及了

歲月總是不斷的在老厝身上留下痕跡
而我們總是在不斷追求進步與現代當中
不知不覺將它們遺忘

挑水路

挑水路

小巷道

為了怕土角厝遇雨水泥土會剝落
蓋鐵皮?

傍晚時分的半月池依舊是十分的寧靜

離開江家古厝準備打道回府
半路看到陽光穿透雲層那道光
很有趣

不知怎這一年來總是喜歡看天空的雲彩
喜歡雲的千變萬化

白絮如雪的雲彩很像棉花糖

後記:雖然今天沒上山巡山去不過也算是沒有白白浪費
好歹也來個文化之旅(不希望人啊!不要沒錢沒時間也沒有點文化)
那就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