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ehsien wrote:五夢朋友, 別這麼說...(恕刪) 這本書中談到"客氣"的由來.漫有趣的.我找了網路資訊如下:--------------------------------------------書名: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重返語文的歷史現場,讓你的中文功力迅速破表作者:許暉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3日--------------------------------------------「客氣」是如何變成客套話的?「客氣」這句俗語來源於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據《左傳‧定公八年》記載,魯定公八年的春天,魯國以陽虎為大將侵略齊國,在廩丘這座城的外城,兩軍發生了激戰,魯軍猛攻城牆,守衛的齊軍則用火焚燒攻城的戰車。眼看戰車陷入了敵軍的火攻陣,魯軍中有聰明人想出了一個主意,把粗布衣服浸濕用來滅火。這一招果然奏效,魯軍很快攻破了廩丘外城。不料,守衛內城的齊國守軍一看再無退路,背水一戰,反而從內城裡殺將出來,魯軍阻擋不住拚了命的齊軍,只好撤退。陽虎著了急,急中生智,假裝沒有看見本國最有名的勇士冉猛就在軍中,自言自語地大聲說道:「假如冉猛在這裡,一定可以打敗齊軍!」這招激將法果然激勵了冉猛,只見他駕著戰車,哇哇暴叫著就向齊軍衝了過去。還沒有衝到一半,冉猛回頭一看,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跟上來,心裡一下就膽怯了,趕緊假裝沒站穩,從戰車上摔了下來,一瘸一拐地回來了。陽虎遙遙望見這一幕,不由得說道:「盡客氣也!」對陽虎口中的「客氣」一詞,西晉軍事家杜預解釋說:「言皆客氣,非勇。」楊伯峻解釋說:「客氣者,言非出於衷心。」本軍戰敗,身為有名的勇士,冉猛本來就該奮不顧身地上前衝鋒,可是冉猛沒有,而是很「客氣」地待在軍中。直到陽虎點名激將,為了維護勇士的名譽,冉猛才不得不衝上前去;哪知發現沒有跟隨者之後,冉猛心生膽怯,上演了一齣「假摔」的鬧劇,最終還是灰頭土臉地回來了。因此,陽虎評價他「盡客氣也」,是說冉猛兩次都不是出於內心真實的想法去行動,只不過「客氣」一下、應付一下而已,哪裡稱得上勇士?這就是「客氣」這句俗語的來源和本義。陽虎為什麼會想到使用這個詞呢?我想也許跟他的親身經歷有關。陽虎是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肯定深諳為「客」之道,也肯定見慣了數不清的門客、客人的嘴臉。本來周禮對主客之道有詳細的規定,客人上門只需按照禮節即可,但到了春秋亂世,禮崩樂壞,主客之道早就變得不倫不類了,因此很多客人養成了非常不好的壞習慣,包括反覆無常、言行虛誇、謙讓過度等。客人的這種習氣給人們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因此除了陽虎口中的「客氣」之外,中醫也把侵入人體的邪氣稱作「客氣」。人們還用「客」來命名新發現的星或者彗星,這就是「客星」一詞的由來:「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無恒時,其居也無定所,忽見忽沒,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於星辰之間,如客,故謂之客星。」這段解釋「客星」的話,倒非常像是對反覆無常的客人的描述。今天「客氣」這個詞已經變成了一個中性詞,含有彬彬有禮、謙讓之意,只有在說「您千萬別過分客氣了」的場合,才含有一絲貶義,指光講場面話,不吐真言。同義詞「客套」就說得更加明白了:「客」的全是套話,沒有一句真心實意的話!這個時候就需要灌上二兩老酒,看你怎麼客氣!摘錄自2011/04/12【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漫遊者文化《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版權屬於原作者.非營利廣告.純屬分享.不妥請告知移除.-----------------------------------------------------呵呵~~lakehsien朋友....這典故很有趣吧!A夢敬上
aaaaadream wrote:"客氣"...(恕刪) 只是對外人的客套話..~~只有在說「您千萬別過分客氣了」的場合,才含有一絲貶義,指光講場面話,不吐真言。同義詞「客套」就說得更加明白了:「客」的全是套話,沒有一句真心實意的話!~~................................................................有時人真的很矛盾.愈是親人愈是要求愈高.不知為何..!!!.有所求.無所求?..其實只在內心那份.堅持.不肯低頭的.(脾氣~!!)挑水路是前人留下的..後面的人.是享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福廕.每個人都說:自己最行了..沒有我.什麼都做不成..是嗎?... 只有自己才知道.幾兩重.能肩起多少重擔....挑水之前....彎腰下來.看看路~~~~~!!(共勉)
小安 安** wrote:..有時人真的很矛盾.愈是親人愈是要求愈高. 這就是"倫理"的問題。安大提到這點也給了小弟反思的機會。何謂"倫"? 何謂"理"?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道理,規則。通常談到倫理,就會與道德一同聯想在一起。那倫理的意義為何?倫理之意義,根據韋氏大辭典的意義,是指"要符合道德標準或者是某一專業行業的行為標準。"一般而言,"在法律制定未周延的範圍之外,特別需要靠倫理來運作。"記得"史記·孔子世家"曾有言: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齊景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景公說:「對極了!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個國君,臣子不像個臣子,父親不像個父親,兒子不像個兒子,縱然有再多的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可見這君臣父子也是要以"禮"對待。依禮而行,善盡自己的本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則社會井然有序。目前社會亂象不斷,若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來剖析這個社會的問題,答案昭然而揭。因此,即使是對自己的家人,還是要客客氣氣,遵守禮的分際。我對自己父母親也常講"請""謝謝""對不起",雖然老人家覺得這樣很彆扭,但是自己仍有感受到兒女的尊重。禮貌與客氣必須是發自內心,否則只是"盜取世名"的王莽而已。謝謝安大給我這機會,一吐感慨!A夢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