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累了 wrote:
咦~~~六張犁不是在...(恕刪)
【六家】原名六張犁,早期住戶幾乎全部都是林姓人家。
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發生,
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勇軍協助清廷平亂,獲頒「褒忠」匾額。
道光11年(1831年),林家第三代林繩褒高中鄉試武舉,
隨即於次年創建「問禮堂」。
嘉慶二十三年,清廷賜林氏父子為奉直大夫,
於是在問禮堂右側興建燕尾式屋脊的「大夫第」,
與「問禮堂」並稱為「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林家祠堂」--六家聚落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厝。
正門書有「林家祠」,字體蒼勁古樸,正廳供奉林家祖宗牌位外,
並懸有許多清朝光緒、咸豐年間留下的匾聯。屋脊上石雕十分精緻。
左右兩廂分別為「雙桂軒」與「教宗第」,
是目前林姓宗親會的會所和族人團聚之地。
而【張犁】是台灣人慣用的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1張犁=5甲。
現今台北有三張犁、六張犁;台中市有四張犁、三十張犁等地名。
(三十張犁──台中市北屯區原叫三十張犁。一個人在播種期間約可耕犁五甲地,
而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地,所以舊稱三十張犁)。
其實台灣各地都有六張犁的地名:
如:
台北【六張犁】:位於台北市大安、信義區交接,
以當地地名"六張犁"為名 "張犁"為土地開墾單位。
大台中的【六張犁】:
距大台中大雅街區西北方約一‧六公里處,位於北部臺中盆地之西緣,
大肚臺地之東麓,海拔約一六o至一七O公尺間。
地名由來於墾地面積有三十甲之地,(按每一張犁五甲計算)。
一帶之地,在道光十二年由泉籍墾戶同安縣人黃氏所墾。
今居民多吳姓,屬浮圳灌溉區,村莊以東多水稻田。
竹北新瓦屋(忠孝堂)興建年代:清嘉慶十年(西元 1805年)。
新瓦屋林家,來台祖為孫檀公,隨同林孫漳、林先坤父子(六張犁林家)
一同渡海來台,於芒頭埔一帶開基,聚落形成較六張犁林姓為晚,
因較六張犁大夫第為新,故稱為新瓦屋。
新瓦屋聚落核心為紀念林家來台祖的公廳「忠孝堂」。
周圍則是林家子孫的居住空間,隨著子孫的繁衍,
聚落達到八橫的規模。
希望對您有幫助!
A夢 摘錄網路資訊整理而成,若有資訊錯誤之處,敬請高手指正。
看不懂事實的是藝術,看得懂藝術才是事實。用心看,不要只用眼睛。我是雙子座裡的一位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