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Transalp - 奧地利、斯洛文尼亞、義大利

歐洲的城鎮之間聯絡的公路很特別。特別的地方在於速限,
一些在台灣極為不合理但在當地卻是極為合理的速限。
例如 Bundesstrase 12,是連結慕尼黑和德國東南進奧地利之前的 Passau 的道路。
原本有 A8 (Autobahn等級) 可貫穿,但因為經過的區域有搞不定的狀況,
於是道路降級到 Bundesstrase 等級,也就是限速100公里,
或是有紅綠燈、圓環、無路間護欄等。道路鋪裝品質很好,但只有來去兩線車道,
速限卻是100公里,經過城鎮外圍時也是80公里。
在台灣根本看不到這種道路寬度的道路有此速限。
就像是台灣的朋友也很難想像高速公路只有單向一線道而且不能超車的狀況一樣。
初來德國、奧地利騎車的朋友們,一定會有點困惑。
但德國的速限告示很準,最好要謹慎遵行。
在郊區,通常我看一般駕駛人多以速限上10~20公里的速度行駛。
在市區,請絕對要遵守法定的速限。

德國的道路分級是這樣分的:
- Autobahn 藍底白字(德國標示系統),或是綠底白字(歐盟標示系統)。有速限區域多為100公里到140公里時
- Bundesstrase 黃底黑字,有速限,多為100公里

德國 A94:
http://en.wikipedia.org/wiki/Bundesautobahn_94

德國 Bundesstrase 12:
http://de.wikipedia.org/wiki/Bundesstrase_12

背景資料簡單說明完畢,進入正軌。到了林茲,夥伴們頗為興奮。


20100902_010 by Qweaz, on Flickr

於是大家樂成一團。


20100902_011 by Qweaz, on Flickr

櫃台 check-in,右邊的女士一直不正眼看我。可能是夥伴們的房訂的有點亂。
所以讓老實的德國人腦筋轉不太過來,遷怒到帥氣的騎士們。
不然一般而言,騎車 check-in 在這幾個城市,還頗為常見。


20100902_014 by Qweaz, on Flickr

整理之後,直接到明天要演講的會場探探。
本次林茲電子藝術節的主場地,是原菸草工廠改建而成。

我們獲得數位社群類的榮譽獎。附帶一提,來自全世界的3300個報名團隊中,
總共取不到110名(所有獎項),中簽率3%以下。
能獲得榮譽獎也是美事一件。
直接跟櫃台領域 pass 證件,不用付費即可進入展覽會場。


DSC_9640 by Gimi Wu, on Flickr


20100902_050 by Qweaz, on Flickr


20100902_065 by Qweaz, on Flickr

場區相當的大,而我們演講的場地在 Building 1 內。


20100902_047 by Qweaz, on Flickr

展覽期間,藝術家會在菸草工廠內「擺攤」。


2010-09-03 13.36.33 by schee, on Flickr


敝團隊(計畫)的德文說明。


20100902_064 by Qweaz, on Flickr

會場內也看到 KTM 的電動自行車攤位。


DSC_9706 by Gimi Wu, on Flickr

還有一些近乎「藝術」創作的作品。


2010-09-02 15.58.38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2 16.26.06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2 16.23.36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2 16.25.00 by schee, on Flickr

當然實用的產品還是有的。


2010-09-02 16.34.55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2 16.33.55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2 16.38.57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3 18.17.19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3 18.17.28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3 18.17.51 by schee, on Flickr

曾經是奧地利的工業重鎮-林茲,現在是數位新科技與藝術跨界媒合的新場域。
透過林茲電子藝術節每年帶來超過七十個國家的文化意見領袖與數位藝術家在此齊聚,
分享影音、科技、創作與文化的跨界交流盛會。

不過這篇遊記應該是跟摩托車旅有關,所以林茲電子藝術節的部份,
就在這裡先打住。關於這個電子藝術界的「奧斯卡」,中文可以參考:
http://www.worldlingo.com/ma/enwiki/zh_tw/Ars_Electronica
https://sport10.org
隔日早發車往 Klagenfurt 前進,可看到我穿的很簡單。
內裏穿 Gore Running Wear 整套,因為我有跑步的習慣,
也預計在歐洲早晨/傍晚時,可以在各小鎮輕鬆慢跑。
所以一套兩穿,好乾、輕量、又有防寒的作用。
是在 Linz 逛街時在 INTERSPORT 連鎖店(五層樓的運動用品專賣店)買的。
我在台灣很少騎車,所以有的裝備太多作古不堪。

Klagenfurt: http://www.klagenfurt-tourismus.at/


DSC_0223 by Gimi Wu, on Flickr

由於路程會穿過阿爾卑斯山,氣溫鐵定陡降。目前 Linz 晨起溫度約18度左右,
中午大約16~18度,但因風寒效益 (wind chill),必定接近0度。


Picture 29 by schee, on Flickr

歐洲這個緯度的雪線有一點低,比如說我今天即將穿越的三區(依順序)分別是:

(1) Oberosterreichische Voralpen (峰頂 Hoher Nock 1,963m)
http://de.wikipedia.org/wiki/Oberosterreichische_Voralpen

(2) Gurktaler Alpen(峰頂 Eisenhut 2,441m)
http://de.wikipedia.org/wiki/Gurktaler_Alpen

(3) Lavanttaler Alpen(峰頂 Zirbitzkogel 2,396 m)
http://de.wikipedia.org/wiki/Lavanttaler_Alpen

都早是白雪靄靄,似乎比往年早一點看到白雪露頭。
途經巨大狂歡的 http://bikerbar.at/ ,我心地純潔,就沒進去了。


DSC04981 by schee, on Flickr

只羞怯怯地在入口處喝了一罐 Redbull Cola。


DSC04979 by schee, on Flickr

接下來直接進入國家公園 Nationalpark Kelkaplen 的區域:
http://www.kalkalpen.at/

進山前最後一個小鎮。有鐘有教堂應該就是鎮中心了。


DSC04951 by schee, on Flickr

堵到一輛拖車。歐洲這區域的加掛拖車極為常見,
汽車可托露營車、貨斗、動力或無動力船舶、摩托車、甚至是馬廄都有看到。
幾天後在斯洛文尼亞以及義大利邊境也看到歐吉桑的 Skywave 400 加掛拖車,
上面還是載著坐式自行車(容後再介紹)。


DSC04949 by schee, on Flickr

國家公園的瞭望塔俯瞰。


DSC04942 by schee, on Flickr

畫面左方兩老,據悉來自羅馬尼亞。因此對車子上兩顆 GPS 裝置很有興趣。


DSC04940 by schee, on Flickr

望向天際,心頭一沉。不只暗淡不說,遠方霪雨似乎在等著我。
果然後來的連續120公里,都是小雨陽光不斷。
弄的我要開要關都不是(笑),心頭頗悶。


DSC04957 by schee, on Flickr

進入 Hohentauern 村,人口459(2010年1月統計),道路海拔約1200米的高度,
氣溫6度。無論春夏秋冬,各種山區運動活動皆頗為發達的村莊。村莊的網站:
http://www.hohentauern.at/cms/index.php


DSC04963 by schee, on Flickr

遠端似有古典黑衣騎士群聚集。


DSC04965 by schee, on Flickr

感覺就是矮人家(的車)一截。老車可以搞到這樣,肯定是性情中人。
待我摸進攀談。


DSC04960 by schee, on Flickr

但雨勢漸大,沒兩三句就只好揮手作罷。繼續下山。
https://sport10.org
今天來帶一下住宿篇,因為在前接本日的下山旅途當中,
走到了一家對 "biker friendly" 旅店。
一般而言,歐路諸國各行各業若是要做生意,
多會暱稱騎摩托車的人為 "biker",
而不是像台灣語文教育所指涉的「自行車騎士」。
因此看到只要在旅館外面看到有 "Biker" 之類的字樣,
大多為對摩托車騎士較為友善許多。
若是很明顯在歐洲阿爾卑斯山區,
看到旅店的各種招牌有「摩托車」的圖案,
那麼對於騎車的朋友而言,都會是很好的投宿點。


DSC04968 by schee, on Flickr

那麼,為甚麼這一區會有這麼發達的騎士友善的旅館業呢?
原因很簡單,不少西歐小國(例如荷蘭),根本沒什麼像樣的山路可以騎。
有些人會在夏天安排比較長的假期,直接到法國東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地區,
做趟每年必跑的旅程。或是就以德國北部而言,根本就是平原和低矮丘陵。
波蘭就更不用講了,要一天東西來回穿越,也是簡單的事。
想走一點體會多變山區道路的騎士們,多會往南的阿爾卑斯山跑。
德國國鐵 DB 也有摩托車專用的車廂可以預約,所以北方大城漢堡(Hamburg)的人,
就可以直接輕鬆的運車到慕尼黑,專心走山區的旅行,而不浪費時間在無趣的平原上。
因為有這樣的背景,所以 Alps 地區的旅館業極為發達,而 biker friendly 的旅店,
登記有案的絕對超過兩百家之譜。旅館本身採取中性態度願意招待,
或是不歧視騎車者,當然就更不在話下。

台灣一直沒發展出這種文化和相對的旅遊經濟規模,足以讓旅館界願意走這種路線。
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課題了,要的話也大概可以寫一兩萬字來探討。


DSC04969 by schee, on Flickr

下面這張是頗為有名從英國流傳到德國的告示牌。
意即,除摩托車外,其他車種若停駐在此,都會被摧毀。


DSC04971 by schee, on Flickr

下面可以看到兩本德國極為有名的摩托車旅遊雜誌。
對,你沒聽錯,這兩本雜誌只專寫摩托車旅遊,
而在德國,發行遍佈德語國家且同性質一樣的雜誌,
每月定期發刊者,至少有七本之譜。

要不要比較比較一下,有1300萬輛機器腳踏車的寶島台灣,是什麼狀況?


DSC04974 by schee, on Flickr

連鎖體系的告示。


DSC04973 by schee, on Flickr

最後當然就是一本實際的 biker friendly 書本給各位做參考。
這本主要是刊載西歐和南歐主要山區的旅社名單。


DSC05013 by schee, on Flickr

住在這種旅店的好處多多,當然壞處也是有的。
我想有機會再跟各位分享更多的細節。
https://sport10.org
schee wrote:
今天來帶一下住宿篇,...(恕刪)





等好久 ....... 終於有新的一篇了
下山後,新雨漸停,山丘如洗。
氣溫攀升到16度C,剛溼了的外衣,感覺到一絲黏膩。
你會不由自主的帶開油門,
隨著前車,在山間的谷地魚貫前行。


2010-09-04 13.24.07 by schee, on Flickr

在路旁隨意停下,掏出地圖書,確認走出隘口後的方位和城鎮狀況。
一來可知還有多少距離,機動調整騎車的節奏和速度。
二來也可辨識此去有無特殊人文景緻,可順道叉走。
三來則是讓在風中飄零的道路記憶,緩緩沈澱,
回來台灣後才不會忘記哪裡是哪裡,
落得旅程印象只有急轉直上的咆嘯和退檔補油的激奮。


2010-09-04 13.25.35 by schee, on Flickr

不一會抵達河谷前的小鎮 Pols,
四處可看到的 "i" 標示,讓旅客知道這是了解當地旅遊資訊的駐點。
台灣除了所謂特別的「觀光」區域之外,這 "i" 我是極少見到。
這也奇怪,觀光區域本就在許多媒介少存有相當足夠的資訊,
身為一個騎士,我真正需要的,反而是道路兩旁不知名的村莊,
其唾手可得的訊息。

Pols http://de.wikipedia.org/wiki/Pols


2010-09-04 13.33.32 by schee, on Flickr


2010-09-04 13.32.08 by schee, on Flickr

在德國和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區,
在各道路的進入城鎮的行政範圍時,
都會有相對應的標誌,目的是讓旅人得知,
你已經進入了這個城鎮,請減速慢行,
或是不妨將心態準備妥適,好好認識這一個區域。
若是出了這個區域,標誌上會畫橫線一條,
表示已經離開了行政範圍,
旅人可以以正常的速度行駛,
或是看這標誌,就知道你要找的城鎮已經過頭了。


Puncar Linz by schee, on Flickr

台灣各縣鄉道並沒有這種設計,
於是乎旅人對於走過的地方,
毫無印象,甚至是連這個城鎮村裝叫什麼名字,
即使一輩子走過上百次,也講不上來。
就是是有,也是前任行政首長的德政,
必然會看到首長提名,以張其政績。
在我看來,這都是將自己看的比人民還重要,
實則不可取也。

出城後就沒有什麼好眷戀的,一路開向 A2/E66 的高速公路。
可惜不巧,河谷上方,越往東越是天色越暗,陰霾一片。
此日只有安排250公里的路程,為的是早一點到 Klagenfurt,
從舊市區沿著頗為知名的河岸往 Klagenfurt 西方的湖泊慢跑。

在120km/hr的正常速度下巡航。進入 Klagenfurt 前又在休息站停了一趟,
主要的目的還是先找好路,當然也順便進點輕量熱食,
讓身體不會浪費多餘的能量來抵禦低溫(因為等會還要慢跑啊)。

前行又前行,下了交流道,不少騎士在這裡休息。
我印象中奧地利各A級道路的休息站間隔,約莫是35到50公里之間。
中途還會有不少臨時性的 parking 區域,專給只是要下車排「水」的人休息。
各 parking 區域和休息站會有自己的編號,
例如說你和某人約在 A2 編號 parking 21 的休息站,
那你就不需要雞同鴨講,一定找得到在哪裡會合。


2010-09-04 14.12.28 by schee, on Flickr

進入休息站後,我停在看起來比較友善的車款旁邊。
一來話題比較類似,二來我孤家寡人,也不想一頭突兀的鑽進邊車集團,
招致無謂的目光和訕笑(大笑)。

此君來自 Linz 附近的城鎮,一看到我脫帽致敬,便善意的打上幾聲招呼。
我揮手說不懂德語,於是我倆男子如舊識般的聊起惱人的天氣。
果然天氣和車子是全球共通的語言。我又掏出預藏的兵器:「名片」來互相交換,
正常的騎車人是不會隨身帶名片的(太娘)。但我奸邪思考,想要到處攀緣附親,
於是身上都會準備非公司名片,好和對方保持聯繫。


2010-09-04 14.19.39 by schee, on Flickr

40歲出頭孤獨的騎士要北進山麓(天氣反而轉好了),
直挺的堅毅背影,展現了不依戀的風範。


2010-09-04 14.19.50 by schee, on Flickr

我知此處離 Slovenia 只有30華里不到,於是順道採買紙圖一本。
出販賣部時順手,拿了幾張公路旅遊介紹三折DM。
可見這些地區,公路旅遊實乃頗為普遍。


2010-09-04 14.28.48 by schee, on Flickr

在這幾個所謂觀光發達的國家,紙圖在當地加油站買就好了。
通常可以買到原文的(例如斯洛文尼亞文),
原文的反而比較好用。
https://sport10.org
增廣見聞

國外的風土民情真的很少見

文章敘述流暢

期待下篇
schee wrote:
下山後,新雨漸停,山...(恕刪)


感覺國外對於山林的保護非常重視,甚少見到有山禿或是道路崩塌,對於機車族來說,騎乘感覺更舒暢~~謝謝大大圖文並茂的分享~~讚!
看不懂事實的是藝術,看得懂藝術才是事實。用心看,不要只用眼睛。我是雙子座裡的一位平凡人~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場分享會:

http://blog.schee.info/2010/11/11/eu-ride/
https://sport10.org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