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ehsien wrote:
臺中神社走走, 看看湖心亭及臺中水源地
台中神社
第一代縣社位於台中市新高町84番地,
即台中公園北門樓北方。
第二代國幣小社於1942年11月,建於新高町水源地公園,
原台中公園內的舊台中神社拆除。
升格後的新台中神社,下轄彰化、清水、員林三鄉社和八所無格社。
第二代台中神社範圍為今日的孔廟、忠烈祠、
台灣體院台中體育場、臺中市救國團以及臺中市立雙十國民中學。
---------------------------
湖心亭
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市定古蹟,
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台中市政府的府徽意象來源。
日治時期有「雙閣亭」、「弘園閣」、「香閣」之稱,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
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外圍護欄以鑄鐵式欄桿。
主柱上亦設鑄鐵造燈架。
屋頂尖端以四脊圓弧交又為頂高設計之造型。
開園之初公園內僅有草棚式涼亭一座,為第一代池亭。
1908年10月24日,
第二代池亭是為了在臺中舉行的「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而建,
做為鐵路開通的紀念建築物,
當時來台灣主持的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
由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引導進入此亭休憩。
湖心亭經多次修建,於1985年修繕時,
屋瓦改為鍍鋅鐵皮瓦,表面漆以紅色油漆。
台中市政府於2007年10月19日再次整修,
經古蹟修復委員會討論後,恢復至銅瓦時期的赤銅色屋頂。
---------------------------------------
台中市水源地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劉銘傳在台中築省城時,
建造考棚為科舉制度的考試場。
大正十三年(1924年)四月以重要古蹟
將考棚首樓移至水源地內保存(在今文英館後面小公園),
而命名為「湧泉閣」,為日治時代國定古蹟,
可惜年久失修,民國四、五十年代已毀壞傾圮。
目前現況,原先小公園由體院改為溜冰競技場。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爆發中日甲午戰爭,
清廷戰敗,乙未割台(1895年)。
明治二十九年八月,台灣總督府特別聘請
英籍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W.K.Barton)來台,
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
進行全台衛生工程及台北自來水建設的調查工作。
水源地的選址及開關則始於此時。
依巴爾頓先生的勘查建議,
遂於日治大正三年(1914、民國3年)二月,
在今雙十路的水源地公園是掘水井一口,
至地下十三公尺出現良質的水,
便計畫設立自來水工程(目前水井仍在台中市管線課辦公室內)。
以抽水機將水抽出經過處理,沿管線送到「上水塔」
(儲水塔,在今自來水公司靠電台街處),
而用自然流下的方式送水。
「上水塔」塔高有三層樓高,
「上水塔」造於日治大正五年(1916年),
為當時台中街的給水機構,
(即台中市自來水廠前身)是年5月17日起供水,
為臺中市有自來水的開始。
後來因為人口增加,又於1922年(大正11年)增設抽水機,
次年11月增鑿第二口井。當時自來水公司設於光復路、
自由路口(現在改為停車場)。
以後並繼續擴建工程,於1927年竣工時,
一天給水量達8394立方公尺。
台中市的最早的游泳池在日治時代昭和三年(1928年)即設立「水泳場」
早在昭和七年(1932年)台中州告示第五0號,
就規劃在台中公園東北方向之水源處,
開闢「水源地公園」,內有游泳池、台中體育場,
使得市民有休閒健身的地方。
這是台中市最早的運動休閒體育園區。
水源地棒球場(台中棒球場),這個創建於日治時代的舊球場,
在台灣棒球的發展史上,一直佔有重要的一頁。
日治時代由日人折下及延設計,昭和十年(1935年)興建完成。
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5月,一個在地的、
鄉土的民間社團-「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正式登記成立。
-------------------------------------------
A夢 google搜尋分享
看不懂事實的是藝術,看得懂藝術才是事實。用心看,不要只用眼睛。我是雙子座裡的一位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