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期前跑完台14線的起點至終點,還加碼從99K終點處多跑一段路到更後面的屯原登山口。
以老頭這種喜新厭舊的〝聳郎〞個性(不是爽朗蛤~)本來同樣的路線應該不會很快又再跑一趟的,哪知PO文之後自己又給自己找了個難題有待查證的,因此激發了老頭求證事情的好奇心,而很快有了第二次再跑台14線之行。
這難題就是台14線在霧社至廬山溫泉之間有座「雲龍橋」不是嗎?
這座曾經被喜愛玩高空彈跳的人士當作聖地的「雲龍橋」它從橋面到底下濁水溪河床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由於網路上有兩種不同說法,據公路總局的記載是近120公尺,而仁愛鄉公所的記載則是97公尺…
另外有位對當地原鄉部落特別有感情,一年時間裡有「大半個月」在仁愛鄉走跳的網友 仲維 大大所提到的:
以導航機上航跡圖的海拔高度去量測,「雲龍橋」約 1133公尺,去減掉溪床的海拔約 1060公尺這樣所得的高度落差大約是 73公尺左右…
就因為一座「雲龍橋」卻有三種不同高度落差數字的關係,搞得老頭比簽大家樂還更猶豫不決的,非得自討苦吃的再跑一趟台14線,然後在「雲龍橋」上實際來個高空彈跳不可…
當然高空彈跳這種具有危險性的活動是已經被政府明文禁止了,而且這個太刺激了老頭也是不敢玩的啦…(滑翔翼、飛行傘說不定有機會是想挑戰一番的)
到底這趟為了測量「雲龍橋」落差高度而再度出發的機旅過程是如何的,就請跟老頭一下子日正當中被太陽烤到頭昏眼花,一下子烏雲壓頂被雨水淋濕朦朧雙眼的上路吧!

「六月」雖然結婚生子了,但他是老頭很喜歡的女星…(色老頭!哩列供蝦蜜!)
「六月」是爆開黃色樹海的季節,台63線中投公路平面道路兩旁的「阿勃勒」同時綻放了。

這「阿勃勒」簡直是開放得太不像話了!

不過有沒有人注意到今年開花的「阿勃勒」有不少卻是退色了的…
仔細一瞧有些「阿勃勒」的花色竟然從金黃燦爛變成近乎白色了…
通常老頭在台63轉往「烏溪橋」之後的草屯這裡都不走台3線轉台14線,而是走投8+投6再接回台14線的。


因為投6玉屏路的6.5K附近有這麼一處連續好幾個水塘的荷花池。

美得讓老頭想學古人「王冕」畫荷花…
啊不過這回出門的任務主要是想去測量「雲龍橋」落差高度,所以除了被中投公路的「阿勃勒」和這幾池的荷花給誘拐暫停下來之外,這回老頭就預先想好只在中途計畫性的拐幾處路線後,就直奔「雲龍橋」,不再走走停停龜速漫遊那樣。

中途改變路線之一:先往國姓跑兩段鄉道後.再從台21線接回台14線埔里。

連接往國姓市區的「國姓橋」下右方是「南港溪」,左邊檳榔樹下隱約可見的是「北港溪」。兩溪流於地名為「柑仔林」的這裡匯流後,下游改稱為「烏溪」。

「六月」得過「金鐘獎」最佳女演員獎項,是老頭很喜歡的女星之一…(所以色老頭心中還有之二、之三?)
「六月」真正火紅的主角其實是「鳳凰花」,不是得「金鐘獎」的那個「六月」啦。
讓老頭心中陰晴不定的是「鳳凰花」樹後面逐漸湧現的烏雲…明明從台中出發時還是出太陽的好天氣的…
*這忽晴忽雨的天氣在後來造成一件憾事,或者說是兩件憾事…

要接上台21線的話,一般不熟的人可能走的是左邊的路,在過了長流加油站與一處全家便利商店後,右迴轉接台21線。(同時也是縣道133起點處)


縣道133中途的路線有一部分其實是經過國姓老街形象商圈這一條較窄的路。這條路後面的鄉道正是老頭特別從台14拐彎轉進來的原因之一。

才過國姓老街形象商圈不遠,雨終究是嘩啦啦下起來了,請依指示牌往「北港村走」。

直行是縣道133接台21,右轉的才是老頭想跑的鄉道路線。

只能看見是0 K的起點,先猜猜這是投X4號鄉道?


不是蓋你的,今天機旅路上一直都是半邊晴天出太陽,半邊烏雲下小雨的。

答案揭曉!這條鄉道的編號是投84。


走投84這條路線除了可以貼近欣賞「北港溪」。

還有可以欣賞與金針花不同的另類黃色花海,一大片的絲瓜園。

還有!還有!以前在不知屎活的小屁孩年紀時,老頭曾經在這段更上游的「北港溪」裡玩水。

將近五公里的投84線在接上台21之後結束了,後面老頭要印證的是:原來俺80歲的老娘以前要赤腳走超過5公里的泥土路去國姓市區上學?
是的,俺老娘以前住在台21與投84交會處附近的山區裡,在那段舊農業年代裡,能上學已經是很不容易了,難道要奢想穿玻璃鞋坐南瓜馬車去學校當白雪公主?

國姓鄉知名的「糯米橋」早已是僅供觀賞不可通行人車的三級古蹟建築了,其下游處不遠的「北港溪橋」在大約兩年前開始改建,新橋完成後老頭還未曾跑過。
這趟跑來意外的發現在「北港溪橋」橋頭這裡有臨時性工程的坡路可直接下到「北港溪」。


從來沒想到居然可以從「北港溪」這理由下往上去欣賞百年歷史的「糯米橋」。




再多拍幾張不同角度的「糯米橋」。


「糯米橋」之後的台21線變得頗不一樣了。


另有一條起點與台21銜接,往「惠蓀林場」的投80也是這次機旅順道要探尋的路線。

轉入投80還不到1公里就進入了仁愛鄉。

進入這座明隧道…

就像進入時光隧道般…

一段歷史就在橋的那一端開始…

這裡是「清流部落」,一處「賽德克族」原住民聚居的地方。

霧社事件之後,參與抗日事件後僅存的部落族人被日警從山區強迫搬遷到較平地的這裡。


以前只從文字與影像資料裡知道有「川中島」這個地方,心中對此地的感覺是悲情的。


而今走進這處原住民聚居的地方後,眼裡所見的不僅是鳥語花香…還有的是青山綠水與即將收割稻穗的喜悅…

只是部落畢竟仍是有其各項不利條件所限,這裡並無法吸引大批遊客前來促進經濟活動。

從跨過「北港溪」的「清流橋」之後,依指示牌一直來到「餘生紀念館」這裡,只有老頭孤單的一車一人。


到「餘生紀念館」與「餘生紀念碑」此地一遊的僅有老頭一個,氣氛顯得格外的安靜寂寞。



紀念館的一、二樓除了牆面上的照片與文字資料外,並沒有太多的展覽品,但老頭在觀看文字資料時還是稍微花點時間的。

而今的川中島已經和日據時期有很大不同了。

原住民族群的居住條件或許是有改善了,但在改善經濟條件上應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到投80續往「北港溪」上游走。


「中原部落」與「眉原部落」是早在「清流部落」的「賽德克族」原住民之前就已經生活在此地的原住民族群。


「眉原部落」是此地「泰雅族」最早開發的地方,族群人口數也多於投80沿線的其他兩部落。



不同於往霧社、清境一路上那樣,投80沿線寧靜的風光更顯貼近大自然。



「惠蓀林場」之前的「北港溪」和由山溝匯入的支流一樣清新可人。


幾年前曾與家人住宿遊覽過「惠蓀林場」了,後面還〝登弄弄〞的投80就不花時間進去了,(要跑完投80可能要自備越野單車比較適合)


從「惠蓀林場」入口收費處原路返回的途中,發現遠處似乎有條瀑布…
下回出門是不是要下點老本準備一支望遠鏡?

從投80起點這裡看見這面有點年代的舊公路指標,讓老頭頗有滄海桑田的感慨…
熟悉公路旅遊的人應該知道,由於台8線中橫已經不通了,現在要往梨山的話也是要直行往合歡山、清境的方向走的…

右方的台21線往台中,左方往埔里方向的台21線以前有跑過,這回算是再次前往台14線路程中插花的路線…
時間早已經是超過中午用餐時間了,但為了後面的目標老頭不管飢腸轆轆的還得趕著上路先!
(圖文稍長,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