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7:00吃過早餐後沿著台南高鐵旁的快速道路出發
秋天了早晚的氣溫變低了稍稍有點涼意
不過卻是出遊最好的時節

一路經過高雄田寮旗山美濃跟屏東高樹來到三地門
看到三地門大橋旁的水門村跟後方山坡上的北葉村
一付剛剛才從睡夢中甦醒的模樣

從舊三地門橋上看著進入枯水期的隘寮溪
88水災後的隘寮溪清淤整治的工程至今未曾停歇過
而白賓山還是靜靜的守候在一旁依舊默默無言彷彿冷眼看世間

水門村的碰坑口水車
根據屏東農田水利會所立"碰坑口"簡述:
本圳源於清康熙30年間因灌溉地區已長治"火燒庄"今長興村一帶為中心故名火燒圳
民國10年政府規劃興建鹽埔堤防隘寮溪水流被導入淡水溪沿岸鄉鎮盡其利因而廣設灌溉系統
火燒圳更名隘寮圳從此確立
民國24年隘寮溪北移鹽埔堤防進水口取水日趨困難於是在瑪家鄉山區興建進水口一座
另闢隧道導水流出總長1013公尺於民國27年完工"碰坑"因而得名

菁芳草(俗稱荷蘭豆草)是草藥的一種
其特性為喜歡匍伏生長覆蓋不像一般雜草會叢生長高
由於平舖地表兼具保護水土的功用並且可以抑制其他雜草入侵
還可以維持美美的草皮有如公園般優雅美化
而且不需施以農藥或噴灑農藥化學藥劑等完全有機栽培是很不錯的庭園美化植物

185縣道位於屏東境內(北起大津南至枋寮)
由於是依著中央山脈的山麓開闢而成因此又有"沿山公路"之稱
沿山公路全程70公里沿途蘊含了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是很值得深度探訪的一條公路

台灣櫟樹
台灣櫟樹是台灣特產的闊葉樹喜歡陽光充足的地方
每年初秋開花的台灣櫟樹柔黃色的圓錐花密生樹頂遠遠望去就像是金雨灑落
所以它還有另一個美麗的名字~台灣黃金雨
果實為紅色蒴果有三片果苞像燈籠狀
從嫩綠濃蔭繁花到盛果
台灣櫟樹無論是果實葉片或是樹幹都配合著季節做鮮明的變化
正因如此也讓台灣櫟樹名列"全世界亞熱帶名花木"的群芳錄之中

石頭營聖蹟亭
石頭營聖蹟亭石頭營聖蹟亭創建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所在地位於浸水營古道起點
經內政部認定於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列為國定三級古蹟
中國人社會倡導儒家體制下不分階級尊卑都知道要敬惜字紙的道理
於是"敬字亭"觀念使得當時到處皆有聖蹟亭(又稱敬字亭.惜字亭.敬聖亭.字紙亭)設置
兼具敬字與祭祀功能將大小廢棄字紙收集爐亭內焚燒之後再把紙灰收集起來盛於容器中火化
置於創字先師~昌頡的牌位前用以其求學問知識的進步再擇吉日祭祀而放流四海即所謂"送聖蹟"
收集紙字於聖蹟亭焚燒放流於清代時皆有專人負責執行
石頭營聖蹟亭更是台灣唯一未於營區的敬字亭相當珍貴
更見證了清代沈葆楨丁日昌開山撫番企圖漢化原住民的歷史足跡

石頭營聖蹟亭介紹說明

由185沿山公路轉入132縣道即可看到春日鄉的牌樓
春日鄉地處屏東縣東南隅是以排灣族人為主的原住民鄉鎮
東與台東縣達仁鄉為界.南隔士文溪支流草山溪與獅子鄉為鄰.
西於山麓與枋寮鄉枋山鄉相接.北則以力里溪與來義鄉鄰界目前全鄉共分為六個村
春日鄉於清末時屬於臺南府鳳山縣番社
明治三十七年(1904)間部份屬於恆春廳枋山支廳率芒番
包括萃芒.南平.丁的.小籬藕.龜仔籠藕.割肉.大茅茅.媽嘮喇等社分別由萃芒.大茅茅警察派出所管轄
大正九年(1920)以後則屬於高雄州潮州郡番地由rikiriki社.歸化門 (kinaliman社).率芒 (svon nanpln).割肉(koabal社. chivovo社)等駐在所負責各部落的治安.行政.產業指導等工作
光復後大致以四個駐在所為基礎全鄉分為六個村即春日村.古華村.士文村.歸崇村.力里村及七佳村
且以鄉公所所在地的春日為鄉名
春日鄉全境東西及南北各約十二公里總面積160平方公里

穿過新七佳繼續前進沿著堤防旁慢慢晃一旁的力里溪一路相陪
位於相片左前方的聚落是南和村也是屬於排灣族的部落

力里部落
力里部落是屏東春日鄉最北邊的村落由勒克勒克及鋼脆社合併而成
現址puljacngan原本是日據時代推行農耕使用的坡地而得名台灣光復後才將漢名翻譯為"力里"
人口最興盛時期有240餘戶但是現在僅剩137戶人口約580人
力里部落內的力里山是屏東頗負盛名的大眾化登山路線
另外浸水營古道文化遺址及生態豐富都是力里部落值得賞玩的好去處

白鷺一號橋
從橋過去可以銜接白鷺部落連絡道
白鷺一號橋到白鷺部落約10公里左右
改日可以來去拜訪一下

滿目瘡痍的力里溪溪床
88風災後山林變色
數不清的泥沙與石塊隨著洪水而下
整個溪床已經不知不覺中墊高了好層樓高

湍流不息的力里溪溪水
看了心中很是忐忑不安
因為不知道待會兒的溪底不知路況如何

來到溪底便道依舊佈滿礫石
和年初時第一次來的時候看起來差不多
今年的雨季老天爺算是手下留情了

看老農騎著機車朔過溪水如履平地
對於許多山上的居民來說翻山越嶺朔溪早已是習以為常的事
很多時候對他們來說要的不多只求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只是身為弱勢的他們也只能夠慢慢的無盡等待

喔喔!路呢?就在前方遠處
也就表示必須從這裡越過水流而過
進入缺水期的溪底便道由於水量較小所以開放溪底便道通行
若是在豐水期或颱風豪雨季節的話溪底便道可是封閉的喔

越過溪流後又是佈滿礫石的長長便道
剛剛還差一點引擎進水一度快熄火的樣子
兩旁的溪水水面和路面幾乎是一樣的水平
走在其中的感覺還真是有趣不過還是慢行為佳小心爆胎

好不容易走過溪底便道後接上水泥產業道
經過一處展望處眺望力里溪溪床
曾經是奇岩巨石林立充滿野趣的美麗溪谷
如今人事已非滿目瘡痍讓人不勝唏噓

艷陽高照蟲叫鳥鳴一路相伴
當然沿著水泥產業道是翻山又越嶺

來到老七佳吊橋
老七佳吊橋橋長156公尺橋寬3公尺
為單跨懸索車型吊橋可提供3.5噸以下車輛通行

新的老七佳吊橋
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強風豪雨造成老七佳部落的舊水泥橋與吊橋被力里溪土石掩埋
通往老七佳部落的交通中斷
行政院重建會協調交通部公路總局以莫拉克特別預算補助屏東縣政府約6千萬元辦理橋樑復建
正式命名為"老七佳吊橋"並於今年元旦舉辦啟用典禮
日後不僅保障居民農產品運輸及回部落的用路安全
另外也提供最佳路線讓民眾探訪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的老七佳石板屋聚落進而提升部落的原鄉商機

果園旁的雜草看起來似乎噴過除草劑
農民們使用除草劑是方便除草
只是對於生態的荼毒卻是永久的

雨季過後滿地的落葉看樣子應該是好一陣子沒有汽車上來了
若不是先前曾經來過的話還以為走錯路了呢!

走到水泥產業道路盡頭路徑變成礫石鋪成的路徑
看到礫石路徑也就表示快要接近老七佳部落了

來到一處四叉路口
上方是攀登石可見山的登山路徑

從這裡繼續前進就開始進入老七佳祖靈的領地
希望每位來訪的朋友都能夠帶著一顆敬畏的心尊重自己也是尊重祖靈

路旁的老七佳部落石板屋標示圖
上頭詳細記錄了每一戶石板屋的主人家

部落入口停車場
也是日治時代的日人駐在所
只是早已找不到任何的遺跡了
長滿雜草是該除一除草囉

縮小版的老七佳石板屋
周圍長滿了咸豐草也許是因為夏季雨季剛過不久
我想過些時日老七佳族人們應該會回來修整環境的

走進部落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雄偉漂亮的頭目家屋
很開心今年的颱風豪雨並沒有造成部落任何毀損
只是不知道它還能夠維持多久誰也沒把握

老七佳石板屋部落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境內石可見山下
屬於排灣族原住民的群聚部落在兩三百年前就有此部落的記載
"七佳"在排灣族語中為"中間"的意思
因為老七佳部落剛好介於舊時白鷺與力里兩部落之間
因而以轉音"七佳"方式命名

老七佳部落是個排灣族的部落
目前老部落裡擁有保存良好的石板屋約40多幢
遠觀給人有一種遺世而獨立的感覺
然而走進裡頭這處至今仍無電力的部落探訪石板屋欣賞部落藝術是件很棒的事

位於屏東來義鄉跟春日鄉交界處的老七佳部落
是現今排灣族石板屋群保存的最完整的部落
不管是數量或是質量精美堪稱台灣首選
近年來經過有心人士與部落人士的重建
也為部落帶來文化觀光發展的希望

走在部落間的石板路徑上欣賞那一幢幢具有歷史的石板屋
有些修護改良過的石板屋雖然樣貌變了些卻掩不住它的古樸

部落頭目的家屋
光是屋前橫木跟窗戶門框上的木雕就是跟平民家屋不一樣
不知不覺中散發著一股與眾不同尊貴的氣息

台灣的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大都是因應自然環境的需求就地取材
(臺陽見聞錄)中描述:以小石片竹圍牆基大木為樑鑿石為瓦寢處以鹿皮
屋中置火爐無東無夏燃榾椓不令絕
由於南臺灣山區到處都有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取用十分方便
排灣族的家屋便已當地盛產的岩石為主要建材
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石板屋成為排灣族獨特的文化表徵之一

排灣族頭目家屋實際上是動用全體部落村民的力量建造的
在名義上這一間家屋是屬於頭目所有但事實上是部落群體所屬的公產也是群體向心力所在
幾乎所有大小事情都可在頭目家中討論解決有些部落的建築是以頭目家屋為中心建造的
因此對於如此重要的家屋族人也就不遺餘力竭盡所能地用雕刻圖紋來裝飾及美化

排灣族喜歡將建築聚集在河流兩側水源充足是線良好而且環境衛生的台地上
通常家屋都聚集在一起是一種非常集中的聚落型態

老七佳部落每一戶住家前都設有大小不一的前庭(katsasavan)
前庭的功能是給家人或客人休息的地方
直到今日老七佳部落仍舊可以見到長住部落的居民坐在前庭石板椅上聊天
因為家屋依山而建有時前庭盡頭就是山坡其下方就是下面一戶的屋頂
所以家戶的劃分是模糊的人與人之間往來容易所以人際關係的交織網路也是密切的
讓人很是羨慕那種濃濃的人情味

隨著時代的遷變排灣族的石板屋也有所變化
早期的石板屋沒有屋簷而後期的變化則多了延伸的屋簷
細細觀查老七佳部落的石板屋可以看到建築物的演變過程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原住民傳統文化也跟著流失
很多的傳統文化一旦消失也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我喜歡去探訪用相機去記錄趁現在還能見到的時候盡力而為

鴨拓草的生命力堅韌在充滿頁岩和板岩的貧瘠土地依舊認真的生存
看到它們想到許許多多山裡頭生活的居民認命卻不認輸
那是一種多麼可貴的生命力展現

很多聚落的內涵往往會因為外來的文明或是科技應用的衝擊逐漸失去原有的面貌
當然排灣族的石板屋也不例外
但是在族人有心的努力下不管是修護舊址或是改建新式石板屋
甚至突破傳統建築工法的現代版石板建築都有著顯著的成績
所以冬暖夏涼的石板屋仍舊是最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的建築

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的屋頂通常用片石做魚鱗狀疊蓋
間或壓以石塊或長竹內鋪茅草
待屋頂蓋好整個房屋搭蓋就算大功告成了

排灣族人自古就有階級之分
排灣族的家屋屋前橫木雕刻具有人形與蛇形是頭目所擁有的特權
平民家也可以有此橫木裝飾但是不許雕刻人形與蛇形

老七佳現形部落內各階層的石板屋保存得相當完整
頭目家屋門前的門眉傳統雕刻或是勇士家屋前懸掛狩獵成果的各類獸骨

長鬃山羊的頭骨

難得的艷陽好天氣
石板屋的主人也把屋內的睡墊被子都拿出來曬曬太陽
石板屋頂就是最好的大自然曬衣場

走在老七佳部落欣賞這些擁有數百年歷史的石板屋群
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台灣原住民是一群熱愛生命與珍惜自然的民族
從生存最基本的食衣住行娛樂等各方面無不積極的採用自然與永續利用的方式
去對待與經營每天的生活也因此形成一點一滴蘊含出最純真和樸實的文化特質

南台灣秋海棠是落葉性草本植物無地上莖地下莖橫走由數個球狀體連合而成被宿存三角形之托葉
葉歪卵形長13~38公分寬10~32公分成熟葉常裂不規則齒狀鋸齒緣
雄花粉紅色花被片4有2輪外輪較大近圓或圓形雌花粉紅色花被片3外輪2片近圓形
果三角形具3翅

遇到一位回來老家歇息的原住民大哥
和他聊了許多關於排灣族人上山狩獵的趣聞
其實原住民部落的人們都很純樸與好客的
從他們口中可以多了解到許多部落的歷史與見聞

每每走進貧瘠的部落山區處處可見山芋撐著一張張濃綠的大葉子
這些宛如散傘的世界的濃綠植物就是台灣原住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聰明的部落居民把山芋從山林也地中掘取而食
更把它移於部落四周利用農耕的方式大量栽種培植
使得山芋成為每年有固定收做得糧食

在排灣族的傳說中"排灣"(paywan)指的是祖先發祥的靈地位於大武山的高處
現在的排灣族都是從那裡分佈到各地因此將這個地名取為自己的族名
根據居住區域和文化表現的異同排灣族可以再細分成北排灣.中排灣.南排灣和東排灣

漫步在老七佳部落的石板屋間古意盎然有一種走入時光隧道般來到一處過去的世界
那股幽靜那股靜謐讓人整個心情都跟著放鬆起來

這是老七佳石板屋守護者~鄭超大哥的家屋
朋友若是有團體想對老七佳石板屋來個更深度的旅遊
可以事前連繫鄭大哥安排部落導覽與美食品嘗喔!

竹簍是早期的先民裝載東西的容器
現今外頭已經不多見除了藝品店
在塑膠袋氾濫的現代社會來說竹簍顯得更加環保多了
人們時在不該太過貪婪的無止盡消耗大自然資源才對

原住民在家屋旁也有設置穀倉(倉廩)的習慣
倉廩(kubau)也是用與儲存穀物或其他物質類的東西
倉廩見於屋外且倉廩有木椿四支每一椿之上端離地約1米套有直徑約60公分中央有孔之圓形石板石
此一圓形石板石作用在防止鼠類之入侵
而此套有石板石的木椿上建造一方形木室用以儲存穀物木室上方為茅草頂
倉廩在排灣族社會裡極為普遍倉廩的好處是空間大任何食物都可以放置
外圍也可以排列東西非常安全置於倉廩底下也是很好的乘涼聊天的地方兼具躲雨

在整個排灣族地區家屋的建築形式儘管有些地方性的改變
但是在家屋後方或旁邊的牆上都一定設有象徵祖靈的神龕
神龕在排灣族的語言中有"本源"的意思
排灣族人相信神龕是祖靈降臨的地方

中午了也該歇息一下填飽五臟廟
酸辣麵條加上早上在水門村買的滷菜
對我來說美食不具吸引力只要有青山綠意相伴就是大餐一頓了

坐在大樹下的石板上遠眺著群巒美景
吃著簡單的午餐也是一種享受
心靈上的饗宴比起物欲來說來的更加充實

飯後當然免不了喝杯現煮的咖啡
坐在石板屋前吹著微微的山風聽著潺潺的溪水聲
城市裡每天庸庸碌碌難得像此刻可以好好放空一下圖個悠閒

排灣族部分地區的傳統石板屋自地面以下三.四公尺開始往上蓋房子一半在地面下
為了防止野獸和敵人入侵所以通常入口都做得很低
屋頂呈兩坡式以石板為瓦中間的屋脊高約三公尺屋脊上蓋著茅草再壓著竹材和石塊
大門通常開在前牆的一邊屋簷的高度只有一公尺所以進門時必須彎腰進入
雖然在前牆上開有一兩個兩尺寬的窗戶屋頂也有小天窗但仍然可以感覺得到屋內昏暗的氣氛

地上的水缸是以前沒有水管的時代儲存飲水的器皿
以前部落的居民每天可得下到溪谷去取水是日常的生活
那種一切生活所需都必須靠自己的手腳去取得的辛苦
我想那不是我們現代人能夠想像的與承受的

排灣族人的"長系繼嗣不分男女"之繼承權是個男女平權的社會
貴族與平民互惠的關係致使部落形成安定和諧的主要力量
親屬關係自然與特殊的形成和輩份單一的稱呼使得部落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
生活中每一層面環環相扣有形無形的社會倫理維繫著每個人的心靈和生活

屬於排灣族原住民部落的屏東縣春日鄉有個稱號~山芋的故鄉
最具特色的山芋風味特殊是早年獵人上山必備的食物
如今則形成在地重要產業這裡的山芋(排灣族語vasa)體型圓短
與一般芋頭大異其趣口感也不同香氣更濃郁所以朋友有機會可得嘗一嘗它的美味喔!

坐落在海拔570公尺山腰處的老七佳部落就像個世外桃源
沒有電力沒有網路是一處不受文明污染難得的淨土
有時候很是矛盾一方面期待更多人看見它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卻也擔心它被隨意破壞
期盼朋友們有機會來探訪時請帶著一顆純淨的心來感受它愛護它

坐擁青山和綠水
哪怕是住的簡漏也甘之如飴
只要能夠遮風避雨那也是溫暖的家
一切在於心境否則就算是豪宅高樓也夜不安枕

排灣族石板屋的屋頂以木質椓板鋪底再由大而小由下而上的順序鋪設石板
其間並無任何接著劑或固定器固定
屋脊部份因石板較小容易被風雨吹落移動所以常以竹條旱溪白石加壓固定之
所取溪白石因為在黝黑的石板襯托下更顯潔白美觀尤其傳統部落間爭戰不斷
敵人遠看部落屋頂上的溪白石就猶如頭骨羅列其上可以讓敵人心生畏懼不敢欲越雷池一步

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人的宗教觀
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當然家屋也有守護神
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
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
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
祖靈與超自然的神祇有好壞之分善靈受人敬愛惡靈敬而遠之但同樣都要祭拜

部落裡家屋與家屋之間串連的步道是一塊一塊的石板鋪設而成
梯田式的部落環境更是以石板堆積而成的石牆
整個場景有如電影般地戲劇化所以有遊客稱它"天空之城"

頭目家屋後方的一棵黃連樹
碩大的身軀就像是部落的守護神般無言守候著
經歷過幾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老七佳依舊堅毅的存在

每回走過老七佳石板屋群都有種反璞歸真的感覺
心中總有一份很複雜的情感
是對都市水泥叢林的厭惡還是對於大自然深深的嚮往

午後山區雲層漸多天氣不再晴朗
於是收拾行囊帶著一顆依依不捨的心情該是離開的時候
我想只要是有時間我還是會不斷的來造訪老七佳紀錄屬於它的一切

礫石路徑少了水泥卻多了一份自然
想到以前老七佳人靠著雙腳遊走在山林裡
不知道那是種甚麼樣的感覺

雖然老七佳連絡道上的車輛不多
還是建議放慢速度慢行安全總是第一的
開開心心出門也要平平安安回家

回到老七佳吊橋
看到另一面橋墩下的土石崩塌
還記得年初才完工的工程才經過一個汛期過去
我不知道它還能夠挺過幾個歲月
只希望回老七佳石板屋的路能夠別輕易中斷

吊橋旁的野溪不斷從山溝裡夾帶泥水
大自然的地形地貌也是一年一年不斷的變化著
只是人們可曾從這裡得到警訊或教訓呢?

寬廣的溪床佈滿來自大武山區的沙石
橫躺在礫石上的漂流木訴盡了大自然的悲劇
流水依舊流淌歲月依舊過去而嘆息聲卻不曾停歇

跟著我上山下海的好夥計辛苦了
這三年多陪我走了快10萬公里也是苦命啊!!

接回水泥產業道地上許多滑落的頁岩
再仰頭看看上頭破碎的山稜
南部山區的道路呈現這種景象似乎已是習以為常

俯瞰溪底看到原住民朋友的小貨車朔溪
山上居民上山工作還是小發財車來的好用

猶如蠻荒野地的溪谷
近年來的極端氣候引響年年的降雨量大增
從山上沖刷下來的砂石數以萬噸使的河川地貌大大改變
曾經的山光水色如今面目前全非

再度朔溪看準淺灘處快快通過
若是雨季時可是全部變成河道
所以溪底便道一年可通行的時間在秋冬季節

看到原住民朋友騎車朔溪猶如平地視若無睹
反觀平地人騎車朔溪如履薄冰心驚膽跳還真是沒用

進入枯水期的水潭清澈雖稱不上湖光水色
但卻也是別有洞天小而美

溪床上疏浚工程的怪手不斷挖掘新的河道
只是每年投入那麼多的治水預算還不是竹籃打水有去無回
也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專家學者跟相關單位才願意想出一個可長可久的解決之道

排灣族的五年祭(Maleveq)五年祭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
族中的傳說是排灣祖先為了避荒年將七名子女分開各自謀生並且約定每五年
長者必須手持竹竿帶領全族大小回家團聚祭祖於是有了五年祭的雛形
現在來義鄉裡仍有文樂.旺嘉.古樓.南和四村維持五年祭的傳統
刺藤球是五年祭活動的重頭戲分為兩天舉行由部落裡的成年男子參加
第一天是祈福第二天則是卜算命運
不過現在的五年祭已成為族人們慶祝團聚的活動其歡樂氣氛大於原有的問卜意義

綠能是近年來很夯的產業
在經濟部能源局的政策推廣下
南部許多的農田紛紛興建了許多的太陽能發電板
將產生的電力販售給台電公司
所以近年來在南部的田野可以看到的一項新景觀

台糖公司所栽植造林的台灣櫟樹
林蔭清幽看來賞心悅目

停下機車來想幫小牛仔拍張相片
只見一旁的母牛趕緊跑過來護著小牛仔
親情母愛的天性存在於萬物中不曾缺席

深秋時節沙洲上的蘆葦變黃了
南台灣的天氣也即將告別炎熱惱人的太陽

傍晚時分的荖濃溪
來自玉山山脈的荖濃溪水匯入高屏溪流入大海
看著溪水不禁讓人想念起玉山的點點滴滴

旗山大橋上的日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絢爛過後終將歸於平靜

傍晚時分淡淡的水氣瀰漫著水潭
不知道那江南水鄉的秋色是否也是這般迷濛

馬頭山旁的日落
日夜更替周而復始
短暫的落日後即將進入長長的黑夜
跑了一天的路也該是歸巢的時候
至於下回的旅程是何處則再好好計議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