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探訪路線圖
今早0600下班後,與大偉、進昇兩位車友出發到雲林。
今日天氣晴朗,和風徐徐,溫度17度,無雨,很有歐洲地中海天氣的感覺。
沿著台1線進入雲林縣拜訪。
首先先請大家花點時間讀一下雲林縣的歷史沿革喔~官網
------------
清康熙二十三年,臺灣設一府三縣,雲林地方屬諸羅縣,乾隆二十六年在斗六置斗六門巡檢,光緒十三年臺灣設省並設雲林縣,明治三十五年日本人由於當地抗日事件之激烈乃廢之設斗六廳及至二戰後,民國三十九年調整行政區域恢復雲林縣,據史書記載於一六二二年,即有閩人顏思齊、鄭芝龍等登陸其地,是為中國集體移民登陸臺灣本島墾殖之始。荷蘭時期,笨港為荷蘭海防要塞之一。
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後,漳泉和客家之移民大舉進入雲林地方墾殖,可由現存的廟宇來分類證實之,客家移民信奉三山國王,故在雲林、嘉義一帶有許多三山國王廟,為古時客家移民所創建,至客家人遷移後成為漳泉移民信仰之對象,而漳人則為開漳聖王廟代表。古時泉人分佈在安林西邊沿海,漳人則在東邊平原定居,而客家人則也集聚一方,這些不同的文化團體,時常發生分類械鬥。北港鎮最初為漳人所定居,泉人移入後,漳人便南遷至今日嘉義縣新港鄉。昔日有此一說,北港泉人稱新港漳人為「新港舅」,有女不嫁新港漳人,這種習俗便是彰泉分類械鬥之產物。
清領初期,由於漳泉移民大量由笨港進入,使得當時笨港渡口一帶成為一大聚落,居民大集,通漁鹽、興販外國,熙來攘往,立廟(媽祖廟)於鎮渡,及至乾隆十五年,笨溪(今北港溪)氾濫,河道南移,笨港街市為之劃分為二,於是又有北港、南港之分。
光緒二十年倪贊元所著「雲林縣採訪冊」則說:「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人街,煙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塵市昆連,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經常由內地載運布批、洋酒、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石、芝麻、奇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載運樟腦前赴安平,轉載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貨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俗人呼為小臺灣焉。」
由此可知,當時的笨港為雲嘉等地物,為安平之貨品轉運站。南街在今嘉義縣新港鄉,此兩地為昔日的產品出口港;與臺南的安平已有所經貿往來。
-------------
這樣大家對於雲林縣心中就會有概念^^
貳、本文:
雲林位在台灣西方的中南部,在嘉南平原最北端。東邊是南投縣,西臨台灣海峽,南邊隔著北港溪與嘉義縣為鄰,北邊沿著濁水溪和彰化縣接壤。東西最寬的地方有五十公里,南北最長的地方有三十八公里,全縣面積總計一千二百九十點八三五一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九為平原,十分之一為山地,屬亞熱帶型氣候,年均溫攝氏22.6度,年均雨量1028.9毫米。人口約七十三萬五千人。
本縣有二十個鄉鎮市,除斗六市、古坑鄉及林內鄉靠近山地,地勢較高外,其餘十七鄉鎮均屬平原地區。

-------------------------
01.0600從逢甲出發^^

02.出發里程數864公里。即沿環中路接烏日接快速道路機車便道,走148號道,左轉進入花壇員林等地,走溪州大橋進入西螺鎮~~^^一路沒啥車~~騎得很開心^^

03.進昇兄弟0540先抵達逢甲用早餐。大偉0610到。隨即出發到西螺鎮用早餐。這就我們今天早餐用地^^

04.聯勤碗粿!!不~~是連琴碗粿~

05.琴連碗粿城 地址: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75號 電話:(05) 586-5466

06.老闆陳連琴先生,店名「琴連」就是他的名字。^^

07.趁機拍拍延平老街。
來源:google資訊
------
西螺延平老街約興建於1935年前後數年間,與迪化街或大溪老街的傳統風格迥然不同,融合了巴洛克、台灣傳統建築的原素與當時流行的裝飾派(ART DECO)建築風格,呈現出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過渡的建築樣貌。
這條西螺老街,山牆上的姓氏店號裝飾圖樣、二樓建築陽台形式與欄杆的圖案,以及建築立面的變化風格,都令人不由得慢慢行細細賞。

08.寬敞平坦的延平老街街景~~^^

09.西螺三珍醬油。
來源:google資訊
--------
三珍醬油工廠-手工釀造的三代飄香世家
從早期的用鐵馬去載貨物、雖然漂亮輝煌的店面
從醬油的原料豆子的挑選、到幫別人加工的醬油產品
品質的優良
讓從不刻意開發客源的三珍、也有源源不絕的訂單
傳承至第三代的三珍醬油工廠
雖然沒有積極的廣告宣傳、但是長期配合的固定老客戶
便是品質最好的證明
西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在地好滋味-三珍醬油工廠
三珍醬油工廠
05-5863862
648雲林縣西螺鎮新街路40號

10.經過老闆娘允許拍照工作情形^^

-----------------------------------------------
11.忙錄的早上,客人絡繹不絕~香噴噴的味道~~超好吃~愛死了~~

12.記得一定要加滷蛋~~超香濃郁~~碗粿的醬汁一流~回甘不死甜~~碗粿鮮嫩彈牙~~QQQ~

13.這是進昇叫的米糕~~^^鬆軟可口~~還想再去吃喔~~下次我再揪早餐團^^

14.您們看~~雪白的碗粿~綿綿密密~無牙的爺爺奶奶也愛吃~~^^

15.這是米糕切開裡面的情形~~熱氣冒騰~香味四溢~口水直流~~

16.推薦四神湯~~~正港米酒湯頭~~好喝好吃~~元氣十足^^

17.老字號的丸莊醬油創立於1909年,為西螺地區最悠久的醬油品牌。丸莊醬油的創始人是莊清臨老先生,由於西螺地區得天獨厚的水質與氣候,再加上古法釀造技術,堅持傳統的純釀造黑豆蔭油,開啟了醬門世家的王國。

18.西螺東市場。除了傳統街屋外,位於「廣合商行」旁的『東市場』,也是見證西螺繁華史的重要歷史建築。『東市場』是西螺年代最久的公有市場,清朝時期因位於西螺渡船頭驛站附近,成為西螺早期發展的重要南北雜貨交易場所,也是延平路上的商業活動重地。
『東市場』分為前棟臨街一條龍的店屋,與後棟竹管厝商店與菜肉攤位,內部的建築形式類似日本東京造街時期的「牌樓厝」看板建築,西元1965年後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築,並利用美援時期建造「西螺大橋」所賸餘之建料進行建造,使得『東市場』成為見證清末、日本時代至光復後,西螺地區產業歷史與延平歷史街區空間發展的重要文化資產。
西元1978年(民國67年)後,由於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西螺交流道),且「西螺大橋」因鐵、機動車共用帶來危險,再加上台糖營運不佳而停用鐵軌,終於寫下「東市場」地位衰退的遠因;但高速公路通車卻帶動了建興路的拓寬工程及其上「中央市場」的機能性,『東市場』在人潮、車潮及機能衰退的多重影響 下,終於在1990年後因年久失修而拆除,2004年更被鑑定為危險建物。
鑒於『東市場』極具保存與再利用之意涵,在縣政府、鎮公所的努力下,以修復整備環境、低度再利用與引進優質文化產業等方式進行『東市場』的活化再利用,將西螺年代最久遠的公有市場保存頭下來,除原廣場空間將規劃為民眾休憩、小型戶外展演的文化場所外,販賣區將是西螺地區特產的文化新市集,希望以文化產業與舊建築再利用,讓『東市場』改頭換面,帶動西螺「市仔頭」的新風華。(資料來源:google)

19.誰家的小孩丟在這裡?呵呵~~小天使雕塑品。

20.很有趣的看板解釋。^^

---------------------------------------
21.我比較鐵齒~我就是要摸卵吧...呵呵~

22.路標指示~

23.簡介牌~

24.位置圖~

25.舊西螺大橋往左邊~~

26.機車上行李捆了一堆~~

27.店家廣告~

28.店家展覽圖片~01

29.店家展覽圖片~02

30.店家展覽圖片~03

----------------------
31.店家展覽圖片~04

32.店家展覽圖片~05

33.店家展覽圖片~06

34.西螺大鐵橋,維修中....預計今年0327開幕....

35.三個人的愛車^^

36.西螺大橋維修中~01

37.西螺大橋維修中~02

38.西螺大橋維修中~03

39.犁牛雕塑品

40.來一張。

----------------------------------------
41.西螺大橋。
(來自wiki資料)
---------------
西螺大橋是一座橫跨台灣濁水溪下游、兩端分屬雲林縣西螺鎮與彰化縣溪州鄉的桁架鐵橋。
橋身全長:1939.03公尺。
橋面寬:7.32公尺。
橋墩:32座。
橋孔:31個。
橋身架構:華倫式穿式(Warren truss)。以鋼鐵桁架做梁,橋墩主要為水泥。

42.興建背景~
濁水溪為台灣中部重要分界河。由於河面廣闊,16世紀歐洲人所繪之台灣地圖,甚至誤將台灣分為北、南兩島。
長期以來,兩岸人民往來時必須長期倚賴竹筏等交通工具,若遇上溪水暴漲,則嚴重影響兩地交通,因此一直有興建交通橋樑之議論。
在日治時期,跨越濁水溪下游的陸橋僅有縱貫線之鐵路濁水溪橋,未有公路陸橋跨過。旅客渡濁水溪須轉乘鐵路或竹筏。

43.興建歷程
西螺大橋於1937年(昭和12年)開始發包興建,日治時期主要的建設部分為橋墩,方法是先以鐵條綁出橢圓形空心板模,接著灌漿抽沙來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如此反覆作業,使每座橋墩的基樁高度約二層樓高,32座橋墩於1941年完成,之後因戰爭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成為未成道路。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在美援下於1952年5月29日再度開工。
竣工通車
西螺大橋於1952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雲林、彰化兩縣居民為橋名引起爭執,後來是沿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使用英譯名,才稱為西螺大橋。
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亦使日治時期即定線的縱貫道路全線通車。另外,橋上亦併設糖業鐵路,形成鐵公路同行現象,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最晚完工的一段,唯1979年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
近況
1997年,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間的溪州大橋完工後,西螺大橋轉為供小型車、機車、自行車通行的便橋,2000年曾被提議因此橋老舊應予拆除。在雲林縣與彰化縣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

44.參觀完西螺大橋轉到振文書院。

45.西螺振文書院奉祀文昌帝君,創建於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迄今已有170年以上的歷史,振文書院規模雖不大,但文人雅士經常在此聚會詠吟。
西螺振文書院原先為土磚造建築,於民國36年整修過,民國73年經
內政部定為三級古蹟,於民國78年再度整修完成。
現祭祀孔子、倉聖朱熹及五文昌君。五文昌君如下:
1.文昌帝君-梓潼帝君。
2.文衡帝君-關雲長。
3.孚佑帝君-呂洞賓。
4.朱衣帝君-朱元晦。
5.綠衣帝君-魁斗天神。
本書院形制單純,建築共分五部,分別為山門、拜殿、正殿、左右廂房,其中山門部份原本矗立一棟鋼筋混凝土構造之「謝恩壇」原非書院之原貌,七十八年整修之後,改以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取代;拜殿建築形式為正面三開間軒亭的作法,正面升抬的基礎之上,以方形接柱柱式,承接四垂歇山屋頂,頂上燕尾剪黏雕飾細緻,整體造型極為秀麗勻稱。
地點:雲林縣西螺鎮興農西路6號

46.三級古蹟。

47.碑文實景~01

48.碑文實景~02

49.碑文實景~03

50.振文書院平日參觀的人不多,不過到了考季就會有家長拿准考證來祈求。回顧歷史也出了不少秀才舉人及進士。

51.內殿。

52.典雅建築突顯民眾的重視~

53.振文書院一景~

54.碑文~

55.碑文~~

56.碑文~~~

57.雕龍畫棟,顯得氣度非凡典雅脫俗~

58.振文書院~

59.右側有的字紙亭,也有人稱"惜字亭",昔人以為文字乃倉頡聖人所創,故對文字、字紙不敢有絲毫侮辱或污棄,見到片紙隻字必撿拾丟進字紙爐焚燒,以示敬惜聖賢字蹟,這讓我想到小時候父母常告誡我不能坐書,指不能亂撕

60.興隆毛巾光廠...

-----------------------------------------
61.參觀路線~

62.兩小無猜。^^

63.整潔的參訪大道~~

64.樹林驚鳥倏飛~~

65.引吭求偶~

66.簡介

67.紡織機

68.簡介

69.簡介

70.位置圖。

--------------------
71.位置圖。

72.自動化~

73.元宵燈籠高高掛~~

74.蛋糕~

75.產品~

76.一條毛巾經過設計~價值非凡~

77.產品~

78.產品~

79.產品~

80.電視專訪~

------------------------------------------
81.等大偉加油~~

82.古色古香的警察局~

83.布袋戲館~

84.布袋戲台灣人的記憶~~不能遺棄~

85.蓊鬱大樹~~

86.虎尾郡役所

87.黃海岱老先生剪影~~

88.布袋戲館~

89.碑文~

90.碑文~

--------------------------------
91.布袋戲館一景~~

92.等紅綠燈左轉~~前面正好有官將首練習~~

93.邊騎邊拍照~~(不要學喔~)

94.來到傳說中好吃的50年冰店~

95.涼泉芳冰店~

96.便宜好吃~

97.正在討論吃啥?

98.花生三明治^^好吃~~A夢力推+100

99.牛奶三明治~~^^

100.冰淇淋=草每+牛奶 ~~^^

--------------------
101.六車站位於台灣雲林縣斗六市,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的鐵路車站。
1904年2月1日:「斗六驛」開業。
1940年:地震,站房損毀。翌年3月復建峻工。
1958年11月:二代鋼筋水泥式站房完工。
2006年11月3日:二代站房拆除。
2008年12月19日:跨站式站房啟用。

102.正斗六炊仔飯
電話:05-5347998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中山路379號
營業時間:11:00~19:00
時間來不及,改天再去吃~~連結介紹

103.沿路與睡魔克服~最後在北斗M休息~

104.門口正好有北斗家扶中心燈籠義賣活動~~~

105.接著一路順暢回台中~~

106.來一張~

107.進昇看這裡^^擺POSE~做ENDing

參、結論:
01.全程250公里,來回耗時6小時。
02.油耗35-40公哩,算是漂亮。
03.多次空檔熄火,是最大問題。
04.建議參訪雲林縣要勤看地圖與路線關係。
05.下次還要去西螺吃美食~~~^^
謝謝各位大大傷眼看完文章~~小弟不勝感激^^
也謝謝各位先進給分支持~~
元宵節快樂喔~
以上
A夢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