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前兩天上阿里山的時候遇到下雨天很是掃興
氣象報告說又將變天了
所以想說趁此來去屏東大漢林道走走吧!
有鑒於台南到屏東有段距離
因此大清早天未亮就準備出門囉!!


06:58
經過左營時看到台灣高鐵700T型列車蠻壯觀的
台灣高鐵的 700T 型列車,在 2003 年 1 月 30 日,於日本神戶的川崎重工兵庫工廠舉行出廠典禮。
典禮中展示的一號車(先頭車)與其他三輛中間車,自力行走出白色布簾,在煙霧與音樂的襯托下,
氣勢磅礡。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高鐵 700T 的車頭造型與日本七百系新幹線的「鴨嘴」形狀並不相同,
更改後較尖的車頭設計因為長度變得較短,在整體的修長比例上是比較吃虧的。

但是透過精湛的線條設計,相當程度修正了台灣高鐵當初選擇較短車頭長度的缺點。
橘色線條與黑色線條在車頭前半部的形狀,彌補了車頭比例的缺陷,

上下交疊後連貫到車身的線形,則簡單的表達流線形概念。
高鐵 700T 列車的塗裝,可以說是台灣近年來難得一見相當傑出的火車外部設計,
相信能為台灣陸上交通的景觀有加分的作用。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08:47
總算來到台1線431.5K處
這個路口有一通往七佳歸崇力里的方向指標
要前往大漢林道必須在此左轉前進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順著屏132號道路前行
來到與185縣道交會處
先前看資料要轉185縣道結果問了路邊的員警才知道不必轉
直接走屏132號道路就可啦!真害!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沿著屏132號道路前進就會見到一處牌樓
這個牌樓是屏東縣春日鄉入口處歡迎遊客進入七佳、力里、歸崇村等三村的牌樓,
代表春日鄉的太陽放在最中間!
而往大漢林道必須往歸崇村的方向

歸崇村部落
部落名稱-kinariman、kalevuan兩者各有典故,據研判兩者應都是指歸崇舊社。
遷移現址tjualesir(石頭營南面山角)後仍使用舊社名為部落名,
日治時代記載為歸化門,台灣光復後譯為歸崇。

從地理位置來看,歸崇部落是位在族群交會地帶,往西至台灣海峽的屏東沖積平原,
為平埔族與漢人的生活相接地帶,往東則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生活領域。
由於多族群的交會,讓歸崇很早就有跟其他排灣族地名有很不一樣的稱呼,
文獻上稱做「歸化門社」-這是站在統治者(漢人)的立場來命名的「番社」 。

從前的「歸化門社」位於浸水營古道旁,族人習慣稱為「老歸崇」,
聚落為散村型態,分為大社與小社,住所多就地取材而建。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春日鄉位於屏東縣的中南部,大武山的南端西麓,東邊以大武山延脈的大樹林山和台東縣的達仁鄉相接,
西鄰枋寮和枋山鄉,南和獅子鄉隔著草山溪相望,北以七佳溪和來義鄉為界。
春日鄉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是隸屬於鳳山縣,日據時代改屬於高雄州潮州郡,
日本人以日語翻譯排灣俗稱此地為「春日社」,台灣光復後正式成立春日鄉,改隸屏東縣管轄。

春日鄉轄有六個村,經常人口只有五千二百多人,大都是原住民排灣族,
春日鄉土地面積廣達一六○、○○一平方公里,大都是丘陵或高山,可耕種的平均不多,
農民大都在山坡地上旱耕,種植芋頭、地瓜、小米及一些較耐旱的蔬果、南瓜、菜豆、或香茹等,
而上山打獵,或到河谷撈捕魚蝦,近年來,在淺山地區大量種植蓮霧、檬果、龍眼及荔枝,
農民的收入大幅提高。

因為地形阻隔的影響,春日鄉分為力里、歸崇和七佳為北三村、春日、古華和士文為南三村,
北三村仍然崇信傳統的宗教,豐年的盛菜典也以北三村為中心。

從七佳往大武山可到古老的排灣部落「老七佳」,這裡仍保留著完整的石板屋,
景色幽美,有如置身於世外桃園。春日鄉另一處景點則在南三村的古華村附近,
沿著士文溪而上,寬闊的河床,清澈的溪流,是戲水、踏青、露營的好場所,
這裡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風景區──忘憂谷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馬路邊的圍牆都畫著原住民的圖騰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目前居住在海拔I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
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
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
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
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
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
總人口數大約有八萬一千多人。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
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

頭目為世襲制,擁有土地、獵區、河流。

平民為佃農,須向頭目租地耕種,並於收成時納貢於頭目,頭目家族中以長嗣繼承,其餘兄弟姐妹為貴族。

貴族以上的階級擁有華麗服飾及門楣雕刻的權利。

勇士階級為有特殊功蹟或才能的平民家族,在部落裡亦受族人敬重,如雕刻師、狩獵英雄。

雖然階級地位的取得依靠世襲,但各階級間並不是完全封閉,
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
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婚姻制度主要是階級聯姻。
婚姻是改變身份地位的條件之一,推動社會流動的因素主要是越級婚姻。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排灣族的服飾在台灣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
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
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頭目、貴族專用)、百步蛇紋(貴族的祖先)、太陽紋(頭目專用)。
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倒是南部排灣族有黑、紅兩種色彩為主,
並以貼布繡的方式表現,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十字繡或一字繡。

爭奇鬥妍、百花齊放是目前排灣族服飾的最佳寫照,
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
不屑於跟別人一樣的紋飾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驕傲與自信。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排灣族的經濟生活

傳統上排灣族的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為主,兼事狩獵畜養與山溪捕魚.
生產的目的除自用外,一部分作為繳給貴族的租稅。
小米,肉類,檳榔,芋頭等也習慣作為交易的媒介。

農作物以小米,芋頭為主要糧食作物,其他還有花生,樹豆,甘藷等。
芋頭以火烤乾後加以貯存,可供一年的消費。狩獵是男人的工作,與畜養同為肉類食物的主要來源。
狩獵分團體狩獵和個人狩獵,但在觀念上獵場為貴族所有,因此獵人必須向獵場所有人繳租金。

貴族中的地主擁有農田及宅地,可享有特權有稅收,如土地稅,獵稅,山林稅,水源稅等。
紋身的花紋為整個人形的;家名,人名與平民不同;

住宅,房子較大,門楣上有蛇,鹿,人頭等雕刻花紋;室內正堂迎間的壁上有人像雕刻,宅前有司令台等;
婚前有與其他未婚女子同居的權利;可穿豹皮衣。
地主近親可免租稅,其他裝飾近似地主。邊緣貴族與士社會地位相似,但邊緣貴族有貴族之名無貴族之實。
其權利僅在刺墨的紋樣與人名方面與平民不同,其他平民一樣,是賴自己的勞力賺取生活上的物質和精神所需。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七佳村位在屏東縣春日鄉,地處偏遠四面環山,當地為原住民排灣族部落,
其先民是從力里、七佳舊部落遷移下來,在深山裡的舊部落還保存少數的石版屋,
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七佳村較年長的原住民會時常往返老家看看,
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歷史懷舊不已。

而現居住在七佳村的居民仍然原味十足,保留著祭典活動、傳統服飾、風俗習慣、飲食文化、手工藝術…等等,
遊客只要有心了解原住民文化,走一趟七佳村保證滿載而歸。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由春日鄉的牌樓直走再穿過七佳部落大街再轉往歸崇派出所的方向
沿著山坡來到了歸崇所的鐵馬驛站!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09:25
到歸崇派出所了,在這裡辦理入山證!
隨到隨辦服務很周到!小地方的派出所通常都很親民!
臨走的時候派出所的警員還細心叮嚀晚一點可能會下雨!一旦下雨要我趕緊下山喔!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站在歸崇派出所前眺望山下的七佳部落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離開歸崇派出所後一路攀昇來到開闊處眺望七佳部落旁的力里溪畔
今天的天氣依舊是一片霧濛濛的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大漢林道開始是柏油路旁邊是廣大的芒果園
雖然往山上看去山上起霧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就繼續走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坡上的相思樹林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09:39
來到海拔495公尺的歸化門社遺址處

歸化門社所在地,在排灣族語言稱為「奇拉里曼」,意思是消失的地方。
歸化門社由在稜線上小部落與北側100多戶約436人共同組成,1914大正三年,
浸水營古道發生排灣族人,襲擊燒毀浸水營駐在所的事件,

之後,日本人將鄰近的力里部落遷至歸化門社集中管理,
並於隔年新設歸化門警察駐在所並設蕃童教育所,加強對族人的控管,
民國五十五年,原住在此地的排灣族人,因生活之所需慢慢移居山下的春日鄉歸崇村,
原部落小孩所就讀的歸崇國小,也於民國六十年廢校。

浸水營古道沿著學校旁走過,部落族人分別居住於古道兩旁。排灣族部落裡,男女平等,但並非母系社會。
在頭目家屋簷下,通常有百步蛇、雲豹、山豬、人頭等雕刻的圖騰。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佈滿藤蔓的石板屋遺蹟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排灣族的居住屋為利用當地的石材蓋的石板屋。
族人蓋房子事先把緩坡剷成畚箕形。
兩面側壁、後牆都是石片堆成。

又用大石板豎起前牆,簷下還有兩個斜撐,因此不會向前倒;
後壁靠在山腹上,所以也不會傾斜,再大的颱風也不怕,但就怕地震。
因為兩坡式的房頂都以石板做屋瓦,大地震一來,屋頂的石瓦片就會向下滑動。
這種石板屋大多成矩形,進深不很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碗仔花
英文名Blue Morning Glory
學名Convolvulus hederaceus L.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牽牛屬(Ipomoea)
別名 : 蕃薯舅、葛葉牽牛
原產地 : 中南美洲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具纏繞性,被毛。

葉片卵圓形,葉全緣,常於中間或邊緣三裂,葉表被柔毛。

花 1~3 朵,腋生,花冠漏斗狀,徑約 6~8 公分,淡藍色。

瘦果,卵球形。種子 6 粒,黑色。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柳葉鱗球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本來想再走進去看看更多的石板屋遺蹟的
可是幾乎被整片的攀爬植物所淹沒了
加上霧有點開始濃!所以就作罷啦!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走出來再回望一下歸化社遺址
薄霧瀰漫有點詭異的氣氛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09:50
順著大漢林道來到大漢檢查所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大門緊鎖的檢查所
只見到一隻跛腳的黑狗在此守候(真是讓人覺得可憐)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檢查所旁邊有觀光休閒步道
改天有機會再來走看看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繼續前進囉!!
屏東縣大漢山區有一條清涼避暑,綠意盎然的超優林道,雙軌式鋪設水泥的路面,
隨著山勢蜿蜒起伏延棉28公里,涼風拂面而過,使人更加神清氣爽,
它…就是位於春日鄉境內的「大漢林道」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鋪上水泥的大漢林道讓我有一種跟在金門山上當兵一樣很熟悉似曾相識的感覺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走大漢林道有三座山頭可以順訪"坎頭窩山" "力里山" "具馬奴山"
由於是比較冷門的山加上先前沒有做好功課的關係
在往坎頭窩山的路徑上走了20分鐘沒找到正確的路所以退回放棄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0:21來到大漢林道跟力里五號農路岔路口
因為剛剛遇到走力里山下來的山友說走這裡可以上力里山
所以就決定再試一下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延著水泥農路邊走邊看著山上的雲霧浮浮沉沉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卵葉麟球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卵葉麟球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走著走著看那由山谷裡冒出的霧氣還真讓人有點摸不清頭緒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蠻清幽的路徑走起來還算輕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長穗木
‧中文名稱: 長穗木
‧英文名稱: Jamaica False-valerian
‧學名: 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 (L.)Vahl Stachytarpheta urticaefolia (Salisb.) Sims.
‧科名: 馬鞭草科(Verbenaceae)長穗木屬(Stachytarpheta)
‧別名: 久佳草、耳鉤草、玉龍鞭、木馬鞭、假敗醬、馬鞭草、假馬鞭、藍蝶猿尾木。
‧原產地: 熱帶美洲
‧分佈: 台灣新竹以南之荒地、路旁或海邊陽光充足之處。
‧用途: 1. 園藝植物。2. 蜜源植物,全年開花。3. 藥用:性味:全草或根:甘、苦、寒。效用:全草:具有利濕化瘀、清熱解毒、舒筋活血的功效。主治:肝病、淋病、白濁、痢疾、風濕關節痛、咽喉痛、目赤紅腫、牙齦炎、膽囊炎、癰癤、痔瘡、跌打瘀腫、耳疾。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爵床
‧中文名稱:
爵床 更多爵床
‧英文名稱: Rat-tail Willow,Creeping Rosellularia
‧科名: 爵床科(Acanthaceae)爵床屬(Justicia)
‧別名: 小鼠尾癀、鼠尾紅、鼠尾癀、筆尾紅、鼠筋紅、麥穗紅、風尾紅、香蘇『別錄』、赤眼老母草『唐本草』、赤眼『品匯、小青草『百草鏡』、蜻蜓草『綱目拾遺』、Ryakata'ppu、Zyakata'ppu(排灣)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爵床
‧原產地: 中國大陸南部、印度、中南半島、澳洲、菲律賓、琉球、日本。

‧分佈: 臺灣全島海岸、平野低至中海拔山地曠野地區、路旁廣見自生。

‧用途: 1.藥用:性味:全草:辛、微苦、甘、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活血止痛。治感冒發熱,痢疾,黃疸,跌打。

‧莖: 草本,高 15~40 公分,莖直立或斜上,方形或 4~6 稜,綠色,被灰白色毛,多分株,基部節曲折,稍膨大。

‧葉: 葉對生,柄長 0.5~1 公分,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廣披針形,長 1~4 公分,寬 0.5~2 公分,基部楔形或鈍圓形,先端尖,全緣,葉面深綠色,葉背淡綠色或爾呈淡紫色,兩面被疏短毛或幾無毛。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天門冬
‧中文名稱: 天門冬 更多天門冬
‧英文名稱: Cochinchinese Asparagus,Wild Asparagus
‧科 名: 百合科(Liliaceae)天門冬屬(Asparagus)
‧別 稱: 天門冬、天虋冬、天明冬、明天冬、地門冬、天冬、天門、天棘、金華、商棘、院草、管松蘠蘼、顛棘、顛勒、天文冬、萬歲籐、白羅杉、滿冬、筵門冬、莞草、管冬、武竹、菅松、大當門根、絲冬、老虎尾巴根
‧原產地: 大陸中部、西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琉球,日本。
‧分布: 台灣全境平野至中海拔山地自生。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天門冬
‧用 途: 1. 觀賞用:植株常綠,造型秀雅,常被種在斜坡作為綠美化植栽。2.藥用:性味:塊根:甘、苦、寒。效用:塊根:具有養陰生津、清火潤燥、袪痰止咳、利尿解熱之功效、為治療肺腎虛熱之要藥。主治肺熱肺炎、肺癰、肺萎縮、咳嗽吐血、喉乾咽痛、支氣管炎、肺結核、白喉、百日咳、心臟性水腫、熱病口乾、糖尿病、便秘、早期乳癌、風濕偏痺、體虛衰弱等。外用治瘡瘍腫癤,蟲蛇毒傷。莖枝治皮膚病。

‧莖: 莖細長,下部木質化,常扭曲而纏繞他物上,長 1~2 公尺,分枝非常多具縱溝紋,小枝呈十字對生。

‧葉: 葉狀枝 2~5 枚束生葉腋,線形,扁平,先端銳尖,長 1~1.5 公分,寬 0.1 公分,黃綠色有光澤;葉退化為鱗片,常變為逆短鉤刺。

‧花: 春至夏季開白色小花 1~4 朵,簇生於葉腋,白色或黃白色,下垂,花被 6 枚,排成 2 輪,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 0.2 公分;雄蕊 6 枚,花葯丁字形;雌蕊 1 枚,子房 3 室,壺狀,柱頭 3 歧。花期 5~6 月。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天門冬
‧果: 漿果圓形,徑約 0.8 公分,熟時鮮紅色,內有黑褐色種子 1 枚。

‧特徵: 攀緣性多年生藤本植物,地下有橢圓形根莖,莖半木質化,莖細蔓堅韌長可達 2 公尺有縱槽紋。分枝非常多,高 1~2 公尺,小枝呈十字對生。葉片細麟狀 2~3 枚,葉狀枝束生由葉腋生出,假葉 1~2 枚至 3~4 枚群生,線形扁平,黃綠色有光澤。春至夏季開白色小花 1~4 朵,生於葉腋花白色帶淡桃色。漿果圓形,徑約 0.8 公分,熟時鮮紅色,內有黑褐色種子 1 枚。天門冬在中藥一般都是指天門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的塊根。塊根長圓紡錘形,長 6~20 公分,中部直徑 0.5~2 公分。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乾透者質堅硬而脆,未乾透者質柔軟,有黏性,斷面蠟質樣。味甘、微苦。
麥虋冬--麥鬚曰虋﹝音ㄇㄣˊ﹞,此草根似麥而有鬚,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本草綱目-李時珍約:「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虋冬,故約天虋冬。」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中文名稱: 台灣馬蘭
‧英文名稱: Taiwan Aster
‧科名: 菊科(Asteraceae)紫菀屬(Aster)
‧別名: 台灣紫菀
‧原產地: 臺灣特有種
‧分佈: 生長於台灣海拔 1,150 公尺至 3,000 公尺的地區,多生長於山坡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由於花朵亮麗,容易栽植,常被栽種於花壇或盆栽作為觀賞用。
‧用途: 1.園藝觀賞用:適合種於花壇或盆栽,在台灣可在冬季或中高海拔栽種於花壇或盆栽作為觀賞用。2.蝴蝶食草:台灣馬蘭的花期在10月左右,是枯葉蝶的食草。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爵床
‧花: 穗狀花序頭生或腋生,長 1~3 公分;萼 5 枚,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外圍具苞片 2 枚,中肋及邊緣生剛毛;花小,長約 0.5 公分,淺紫紅色或乳白色,唇形,上唇 2 淺裂,下唇 3 裂。雄蕊 2 枚,生於花筒部,基部着生細絨毛,葯 2 室,1 室不孕而呈距狀下垂;雄蕊 1 枚,子房卵形,2 室,花絲絲狀,柱頭頭狀。花果期 5~11 月。

‧果實: 果實為蒴果,線形,先端短尖,全體呈壓扁狀,淺棕色,被白色柔毛;內含種子 4 枚,卵圓形而微扁,徑約 0.1 公分,黑褐色,被網狀紋。

‧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 15~40 公分,莖直立或斜上,方形或 4~6 稜,綠色,被灰白色毛,多分株,基部節曲折,稍膨大。葉對生,柄長 0.5~1 公分,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廣披針形,長 1~4 公分,寬 0.5~2 公分,基部楔形或鈍圓形,先端尖,全緣,葉面深綠色,葉背淡綠色或爾呈淡紫色,兩面被疏短毛或幾無毛。穗狀花序頭生或腋生,長 1~3 公分。萼 5 枚,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外圍具苞片 2 枚,中肋及邊緣生剛毛。花小,長約 0.5 公分,淺紫紅色或乳白色,唇形,上唇 2 淺裂,下唇 3 裂。雄蕊 2 枚,生於花筒部,基部着生細絨毛,葯 2 室,1 室不孕而呈距狀下垂;雄蕊 1 枚,子房卵形,2 室,花絲絲狀,柱頭頭狀。蒴果線形,先端短尖,全體呈壓扁狀,淺棕色,被白色柔毛。內含種子 4 枚,卵圓形而微扁,徑約 0.1 公分,黑褐色,被網狀紋。花果期 5~11 月。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密花苧麻(木苧麻)
‧中文名稱: 木苧麻
‧英文名稱: Dense-flowered False-nettle
‧學 名: Boehmeria densiflora Hook. & Arn.
‧科 名: 蕁麻科(Urticaceae)苧麻屬(Boehmeria)
‧別 稱: 密花苧麻、山水柳、紅水柳、山鹹魚、粗糠殼、水柳頭、水柳黃、水柳子、蝦公鬚、Dariburibu(排灣)、Aramai(泰雅)
‧原 產 地: 華南至菲律賓、琉球、台灣
‧分 布: 台灣全島低海拔山區的懸崖、絕壁、崩塌地、山溪沿岸及路邊常見生長。
‧用 途: 1. 韌皮纖維可製紙及繩索。2.葉汁可做玻璃防霧。3.食用:嫩葉可當野菜煮食。4.木苧麻葉是細蝶幼蟲的食草。5.藥用:木苧麻是著名的感冒藥,俗稱水柳頭。性味:根:甘、濇、平。效用:根及莖:袪風止癢,消腫,利水,調經。治風濕,黃疸,月經不調,皮膚瘙癢,瘡傷,手腳痠痛,感冒,風痛,頭風痛。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密花苧麻(木苧麻)
‧葉: 葉對生,有柄,長披針形,銳尖頭,長約 9 公分,寬約 2~4 公分,兩面有毛粗糙,厚紙質,細鋸齒緣,明顯三出脈。

‧花: 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黃紅色,腋出,長如葉,花被 3~5 裂,雄蕊 3~5 ,雌花花被 2~4 。

‧莖: 株高約 1.5 公尺許,全株生有細毛,多分枝。

‧果 實: 果實長柱型。

‧特 性: 常綠小灌木。株高約 1.5 公尺許,全株生有細毛,多分枝。葉對生,有柄,長披針形,銳尖頭,長約 9 公分,寬約 2~4 公分,兩面有毛粗糙,厚紙質,細鋸齒緣,明顯三出脈。雌雄異株,穗狀花序黃紅色,腋出,長如葉,花被 3~5 裂,雄蕊 3~5 ,雌花花被 2~4 。果實長柱型。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曲莖馬蘭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前面的霧好像越來越濃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怎麼好像看起來永遠都走不完的水泥農路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谷的雲霧讓人看不清群峰的真正面目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白色的迷霧所體現出來一種寧靜與安逸的氣氛!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雖然走起來很是悠閒的農路
可是沿途都沒看到登山布條或簡單標示
我是越走越納悶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0:53
越走越覺得不對勁因為產業農路走到這裡變成往下
我是要上力里山三角頂的應該是往上怎是往下呢?
加上沿途沒有看到登山布條!所以決定再度放棄啦!
真害!今天不適合登山的樣子!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馬蘭
‧莖: 多年生草本,莖高 30~100 公分,有細溝,被短粗毛或下部近無毛,上部多分枝。

‧葉:基部葉在花期枯落 5 莖下部及中部葉通常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 8~14 公分,寬 1.5~3 公分,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成 0.3~0.5 公分的短柄,邊緣有粗或細鋸齒;上部葉漸小,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有短柄;全部葉厚紙質,上面綠色,有光澤,被微毛或幾無毛,下面淺色,近無毛,有時沿脈有細點,被微毛或近無毛,有離基三出脈及約 3 對側脈。

‧花:頭狀花序多數,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圓錐繖房狀;花梗長 0.3~0.6 公分。總苞管狀,乾後鐘狀,長 0.5 公分,徑 0.5~0.6 公分;總苞片覆瓦狀排列,乾膜質,4~5 層,外層卵圓形,長0.l 公分,中層長 0.2~0.3 公分,寬 0.1 公分,內層長 0.4~0.5 公分,全部頂端圓形有齧蝕狀緣毛,背面在頂端下有短粗毛。舌狀花 l 層,管部長 0.25~0.3 公分,有微毛,舌片白色,長 0.45~0.7 公分,寬 0.15~0.25 公分;管狀花黃色,長約 0.6 公分,管部長 0.25 公分,裂片長 0.25 公分。冠毛長約 0.4 公分,白色或稍紅色,有不等的微糙毛。

‧果實: 瘦果稍扁,長圓形,長 0.2~0.25 公分,寬 0.15 公分,兩面各有 1 肋。花果期 5~12 月。

‧特性:台灣馬蘭為多年生半灌木狀直立草本植物,具長走莖,莖高 40~120 公分,莖頂抽苔許多頭狀花,頭花呈圓錐狀或複繖房狀排列;白色舌狀花排列於外輪,黃色管狀花位於中央,總苞管狀鐘型,再呈圓錐花序排列 。本種與山白蘭(Aster ageratoides)非常相似,差別在本種的葉有顯著的葉柄,葉脈明顯,但不突起,葉無毛或被疏毛,葉寬鋸齒緣。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1:33
退回到大漢林道後繼續騎車上路
看到路邊的導覽圖停下來看一看
(沒有說明我想爬的山!看來今天不適合爬山的樣子)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進入舊力里之前會先看到他們的精神堡壘就矗立在路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1:38
來到老頭目的塑像處

排灣族的藝術表現,除了服飾之外,就屬雕刻最為世人稱道。
有著階級制度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
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
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

另一種藝術的表現,是在人的身體肌膚,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刺青。
刺青的表現僅止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
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
刺青的圖案也代表了當事人的社會階級。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
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老力里部落遺址入口意象導覽圖

老力里部落至今仍舊保有排灣族傳統住屋---石板屋。
老力里因位居深山,人煙稀少,但仍有老人家住在這,守護這塊美麗而不食人間煙火的淨土。
很想走進去看看不過又怕耽擱所以先收藏起來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1:42
來到與具馬奴山的交會處
網友說具馬奴山標高 1111 公尺在 13.7k 處停車來回約50分鐘
路線明確山頂無展望布條倒是很多!看著停放的車輛想必今天上去的山友倒是不少!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擋土牆上有用紅漆噴上三角點的代表符號(心想對嘛!這才像話嘛!才不會讓我無所適從)
不過看了看時間!今天已經耽擱太多時間加上又是第一次上來大漢林道
所以硬壓下內心想爬山的慾望
改天再來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1:44
來到清代六儀社營盤遺址

日據晚期,這條林道已有部分拓寬為吉普車道,民國五十七年,林務局拓寬古道西段的部份,
也就是大漢林道,在大漢山山頂上有一座雷達站,是當初大漢林道拓寬到山頂時由美軍協助所設立的。

六儀營盤,在清光緒八年三條崙古道開闢時所設立。
六儀營盤遺址被拓寬後的大漢林道一分為二。

清代的營盤所設立的位置,通常都會遠離部落,避免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到了日據時期為了理蕃,而將駐在所設置於部落附近,以便於監視及管理部落,兩者差異很大。
目前六儀營盤遺址所遺留的石牆工法,大都以平行疊法、人字疊法及亂字疊砌(平行、人字疊法交互),
人字形是華南的工匠特有的手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被藤蔓所覆蓋的駁坎遺跡

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距離日本侵台的前三年,職掌全台營務總巡的清官胡傳,
來台之初半年內,就完成全台三十一個營務巡視,北至淡水、南到恆春,
東部的台東、花蓮、宜蘭他都有去,而這三條崙古道,來回共走三趟。
巡查全台防務的胡傳,在「台東州采訪修先冊」中,形容七十餘里長的古道:
「皆山嶺崎嶇之路,旁無居民,官商往來皆依營房以資餐宿,並須營勇護送,
且放眼前後山之間,特此一縷而已。」,但在日記之中,卻對兵勇抽鴉片,消瘴癘、疏於訓練,
以致中靶者不多的渙散軍紀,多有所著墨。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來到一處大崩塌處(已經修護完畢不過仍要小心落石)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林貌優美,稍有起伏曲折的小徑林道,騎起來可是蠻舒服的喔!!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大漢林道 :民國五十七年國防部獲美軍協助於大樹林山頂建置雷達站,
並改名為大漢山,整修之道路為目前所通稱之「大漢林道」,全長二十八
公里。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讓我很喜歡的林道蜿蜒感覺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2:01
來到大漢林道處18K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大漢林道經常雲霧飄渺,尤其在下午時分,霧氣更明顯,常常是白茫茫一片,堪稱"迷霧林道".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2:07
來到大樹前營盤及大樹林駐在所遺跡

清古道時期,從石頭營出發,往台東的所有的所有官兵商旅,都會在大樹前營盤(又稱樹林口營盤)住上一夜,
日據時大樹前營,改稱為大樹林駐在所,1912年高雄州的台灣山岳會的一些會員,
在11月6日從高雄坐火車到枋寮,再坐汽車到崁頭營駐在所,這時已經上午11時,從崁頭營開始步行,
走到力里駐在所時,差不多下午三點四十五分,到了晚上就住在大樹林駐在所,
隔天早上八點出發,九時到達浸水營駐在所,往下走到出水坡駐在所大約是11時45分,下午三點就到達大武。

從清朝到日據時期,都維持良好的路況。
昭和11年,南迴通車,原本唯一的一條前後山之間的越嶺路,失去交通的重要性。
大樹林駐在所隨即遭到裁撤,直到昭和18年,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失利,打算做最後的本土決戰,
於是將只能行人的浸水營古道,拓寬成為3.6公尺的車道,並將大樹林駐在所原址重建。


大樹林駐在所駁坎遺跡

在整個日治時期,大概有三位台灣總督都曾經因巡視蕃地,走過這條古道,
第一位是1919年的明石元二郎總督,第二位是1927年的上山滿之進總督,
第三位是1932年中川健藏總督,三位總督走的方向是由東往西而行,
也就是從台東大武到屏東水底寮,其中第一位明石元二郎總督只花一天的時間,
其他兩位大概花兩天的時間,若以所花費的時間,加以一行一百多人的護衛及侍從隊伍,
經由古道翻山越嶺浩浩蕩蕩走過來,就可見當時道路的通暢。

1896年日本佔領台灣後,就開始修整這一條古道。
日本人為了軍事和經濟的用途,在古道的建設較清廷花下更長遠的功夫,
派軍隊架設電力電線及電信通訊線,沿著等高線築路,路比較平也比較寬,
相對的,清朝則沿著稜線闢路,隨著稜線起伏,道路起伏比較大且比較窄,
以現在所遺留下的路肩石排列的情況,日本人所築的路肩石排列比較長,
而清朝只在轉彎處留下路肩石,更可見其測量技術與施工工法的差異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大漢山屬於中央山脈南端延脈的末端,它除了是浸水營野生動物,
重要的棲息環境外,還是台灣穗花杉的自然保留區,
由於浸水營是南台灣中低海拔,原始闊葉林相的代表區域,
因此大漢山的生態環境也非常的豐富,
其中的鳥類、兩棲類及爬蟲類動物最具特色,甚至在林道邊就可以看到許多的物種。

從日治時代以來,植物分類學者於此發現許多新種或是新紀錄種的植物,
並且以浸水營之地名來命名,因而聲名遠播。
近年來,根據楊勝任教授的調查,區內的固有種及台灣稀有種共有31科59種,
其固有率和歧異度之高,值得深入探討,所以農委會於89年10月19日,
將國有林潮州事業區第16林班,劃定為「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保護這片重要的棲息環境。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在林道裡騎車有一種雲深不知處,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不知要通往何處的路徑
還是不要太好奇了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巨大的板岩山壁很壯觀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板岩是具有板狀結構,基本沒有重結晶的岩石,是一種變質岩,
原岩為泥質、粉質或中性凝灰岩,沿板理方向可以剝成薄片。
板岩的顏色隨其所含有的雜質不同而變化,含鐵的為紅色或黃色;
含碳質的為黑色或灰色;含鈣的遇鹽酸會起泡,因此一般以其顏色命名分類,
如會綠色板岩、黑色板岩、鈣質板岩等。

板岩可以作為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古代在盛產板岩的地區常用做瓦片。板岩中一般不含有礦物。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2:23
終於來到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處了

浸水營國家步道的變遷

卑南王控管的時代(1500~1885)
約400多年前,驍勇善戰與巫高超的卑南族,控制了台灣的東部與南部,
當時其他原住民部族,阿美族、排灣族都臣服於卑南王。浸水營古道的前身,
即卑南王巡視管轄地,以及其他部族向卑南王進貢的道路。

荷蘭入主時期(1624~1661)
荷蘭人在統治台灣的38年間,自印尼引進黃牛作為耕作、搬運之用,
在東部放養的牛隻,因水草豐足而身強力健,排灣族人逐從東部帶牛隻走浸水營道路到西部販賣,
荷蘭也利用此一道路深入台灣山區,成為重要的越嶺探險孔道。

明鄭時期(1661~1683)
鄭成功來台之後,主要工作放在平原開墾屯兵,對山區原住民敬而遠之,
浸水營道路只有排灣族人利用,平靜無事。

清朝(1683~1895)
康熙44年(1705)枋寮街日益富庶,排灣族與卑南族經常利用浸水營道路出入枋寮交易山產。
嘉慶年間,民番交易日盛,水底寮興起,後山地區的卑南族、排灣族、阿美族與前山的排灣族,
均利用浸水營道路往來,進行物產交易。
道光9年(1829),西部平埔族利用浸水營道路遷居東部,咸豐10年(1860)起,
漢人也開始利用浸水營道路到東部墾居。
光緒8年(1882),提督周大發率屯兵,循浸水營道路開築三條崙、卑南路至越嶺點,
續由提督張兆連率兵向東開路。光緒10年(1884),三條崙、卑南路全線完工,
沿線設石頭營、歸化門營、六儀社營、大樹前營、大樹林營、出水坡營、溪底營、巴塱衛營與卑南營。
三條崙、卑南道開通後,除了繼續作為東西交易、向東移民、向西輸牛等用途外,
長老教會的傳教士,也利用此路到東部傳教。光緒18年(1892),
巡撫邵友濂令胡傳到台東視察,也以乘坐四人大轎循此路到達台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日人領台時期(1895~1945)
明治29年(1896)至大正12年(1923)期間,日軍及警方六次整修三條崙、卑南路,
並改名為浸水營越嶺警備道。昭和10年(1935),壽卡越嶺車道(南迴公路)完工通車,
浸水營道路在官方用途上,重要性逐漸喪失,但民間及登山健行者,仍時常使用。

民國時期(1945~)
光復後,浸水營道路成為軍事及訓練場所,民國57年,建軍用雷達於大樹林山頂,
並將此山改名為大漢山,隨後拓寬道路,成為大漢林道,全長27公里。
浸水營古道的西段已被大漢林道淹沒,東段部份則維持原樣,隨著歲月推移,
古道漸被值林與蔓草佔據,時至今日,只有登山健行隊伍行走。
2002年,林務局為推行國家步道系統規劃,選定浸水營古道為文化懷舊屬性的歷史步道,
並完成沿線相關的人文史蹟調查,可以預期的是,這條充滿台灣本土歷史發展典故的古道,
將再度躍上歷史的舞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2:24
停好機車後當然是要來去走一走
不過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沒打算走全程!

•步道徒步路段長15.4公里,且全程走完需安排車輛接駁,可視個人體力及交通安排狀況選擇是否原路折返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紫花鳳仙花
學名: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
科名: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
別名:單花鳳仙花、吊船花、單花吊船花

形態特徵:

雙子葉草本植物。莖直立,高約8~50公分,莖有翼。
葉互生,葉面具有剛毛,橢圓至披針狀橢圓形,長1~10公分,寬1~5公分,先端漸尖或尾尖。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的花期在7~10月,花為淡紫色,通常於葉腋單生,偶有二朵並存在一個節上的現象。
鳳仙花的最大特徵是花朵的背後具有一條突出的小尾巴,稱作距,
距是由外圈的一片花萼所產生,但是另外兩片萼片通常就相當小。

而紫花鳳仙花的花距末端為二淺裂,位於花朵兩側的翼瓣分為三裂,呈卵狀橢圓形,
具有鋸齒緣。上方的主瓣上端反翹呈小剌,末端尾狀如倒鉤,果實為會開裂的蒴果,呈現長條形。

台灣原生的鳳仙花有三種,紫花鳳仙花、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
以及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它們全部都是台灣的特有種,
也都生長在海拔1500~2500公尺左右中海拔山區。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蜿蜒在霧林間的小徑,常常受到雲霧的繚繞,白茫茫的景致,讓人如入虛幻世界。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紫花鳳仙花
紫花鳳仙花特產於台灣中至高海拔山區,全島普遍可見,喜好生長於陰濕之處、山溝溪谷兩側、路旁草叢中。
本種為台灣最早發表的鳳仙花科植物,為1908年早田文藏依據川上瀧彌和森丑之助(Mori, U.)
採自玉山(採集編號1724);以及中原源治(Nakahara, G.)1906年10月採於塔山(Tozan)
到阿里山(Arizan)的標本發表本種。

其種名uniflora指的是本種的花單生,故又名單花鳳仙花,
另有些學者認為本種之花開放時,花形像一艘船,故又名吊船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這條人跡往來百餘年的古道,西端起自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
經玉泉村(石頭營)、新開村(崁頭營)、歸化門、力里、大樹林、浸水營、出水坡、姑仔崙,
終至東端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蛇根草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菫菜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不知名的植物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2:34
來到0.5K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國家步道是屬於土徑步道
加上霧氣濃厚所以整個步道走起來是溼答答的加上泥濘!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掛滿地衣的樹幹

莖狀地衣原葉體形態變化較大,直立的灌叢狀乃至懸垂的長絲狀,僅基部和基質接連,
或藉由共生菌菌絲集結而成的吸器固著,或是菌絲直接深入基質內以強力固定其原葉體。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不知名的植物(待查)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水營國家步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台東的道路。
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
光緒8年,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修此一路線,
緣於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冷清草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曲莖馬藍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胡麻花
學名:Helonias umbellata (Baker) N. Tanaka
科名:百合科(Liliaceae)胡麻花屬(Helonias)

別名:銳葉胡麻花

台灣胡麻花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分佈於台灣北部、中部之海拔700~1200公尺上下的山區,喜歡生長在陰濕環境,所以常見於原始林底層陰暗潮濕的岩石及礫質山路邊坡處。

台灣胡麻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株高5~20公分,根系長,地下走莖則短小不明顯。根生葉叢生,為狹長卵圓形或倒披針形至倒卵形,長可達13公分,寬可達2.2公分,先端圓鈍,基部漸細,葉表光滑無毛,葉背中肋明顯。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胡麻花
繖形花序,頂生,由約2~20朵小花構成,狀似一朵多瓣的大型花;而花莖自葉基中央長出,長3~15公分,結果時可達 30公分。小花花徑可達4公分,具6枚花被片,基部有密腺,白色或粉紅色;花期在2至5月,早春盛開,約開5~9朵小花,花色會因環境的光照強度而有所變化,可能是白色、淡紅、淡紫、淡綠等顏色。果實為蒴果,卵圓形,成熟時為綠色,且胞被會裂開,內有種子,數多,絲狀,具翅;當將種子散播出去後,花莖與花會枯掉消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胡麻花
胡麻花屬(Helonias)植物均為草本,其特徵為,具根狀莖,單葉或根生葉蓮座狀;兩性花,輻射對稱,下位花,為總狀花序或繖形花序,花被6枚呈2輪,離生,基部具蜜腺,宿存;雄蕊6枚,花藥2室,縱裂;雌蕊心皮3枚,合生;花柱1枚,柱頭頭狀;子房3室;子房上位;中軸胎座;蒴果會3裂。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天南星
‧中文名稱: 台灣天南星
‧英文名稱: Formosanum Arisaema
‧科名: 天南星科(Araceae)天南星屬(Arisaema)
‧別名: 狹葉天南星、臺灣天南星、天南星
‧原產地: 臺灣特有種
‧分佈: 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
‧用途: 1.觀賞:植株造型奇特,花苞像眼鏡蛇吐信,是台灣全境陰溼地或林下常見的天南星植物。2.藥用:性味:塊莖:辛、苦、溫,有毒。效用:塊莖:燥濕化痰,袪風定驚,消腫散結。治中風痰壅,半身不遂,癲癇。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天南星
‧莖: 假莖高10~60 公分,白至灰綠色,有時具紫褐色斑點。

‧葉: 葉單生,直立,近葉長或略短於假莖,葉柄如莖狀,具紫黑色斑點;小葉狹橢圓至橢圓形,輪生,先端漸尖,具短尾,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粉白色。

‧花: 其花長於「佛焰苞」內,4~6月由葉柄基部抽出,花序軸向前漸變細,花序軸末端直徑 0.1~0.2 公分,雌雄同株;花序下半部是雌花,結顆粒狀果實,上半部是雄花,花蕊鬚狀。

‧果實: 漿果球形,未熟果綠色,熟果黃橙色,具少數種子。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台灣天南星
‧特性: 多年生中草本,假莖高10~60 公分,白至灰綠色,有時具紫褐色斑點。葉單生,直立,近葉長或略短於假莖,葉柄如莖狀,具紫黑色斑點;小葉狹橢圓至橢圓形,輪生,先端漸尖,具短尾,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粉白色。其花長於「佛焰苞」內,4~6月由葉柄基部抽出,花序軸向前漸變細,花序軸末端直徑 0.1~0.2 公分,雌雄同株;花序下半部是雌花,結顆粒狀果實,上半部是雄花,花蕊鬚狀。漿果球形,未熟果綠色,熟果黃橙色,具少數種子。性喜適度日照而略溼潤之處,於路旁林緣略有土層之處可見之。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又是霧氣又是泥濘的步道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2:50
來到1k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石壁上黑色的板岩
想到排灣族人的石板屋就是用這板岩所堆砌的吧!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各式各類的蕨類植物在這裡是包羅萬象
難怪都說浸水營是植物的寶庫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巨葉花遠志
巨葉花遠志Polygala arcuata Hayata .遠志科.稀有種與特有種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維管束植物. 所列名稱為( 巨葉花遠志)

葉長約4~9 公分寬約1 -3 公分. 葉柄的長度約有1~2.5公分

腋生總狀花序. 花色紫紅色. 花苞外面兩片粉紅色是它的花萼

花瓣3片. 長短不一. 黃色部分則為第3 片花瓣前面的附屬物

它是台灣原生種特有種的稀有植物, 只零星出現於部分中海拔山區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巨葉花遠志
巨葉花遠志:分布全省中海拔山區。如南投眉原山、浸水營、北大武山、宜蘭等地。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哇!不會吧!居然飄起雨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古道─這是台灣歷史上使用年代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步道,清光緒八年(1882)由清兵修築「開山撫番」道路,
通往後山卑南(台東),稱為「三條崙、卑南道」,
日據時期經日人改修為聯絡西部枋寮與東部大武的警備道路,西起枋寮新開,
越過中央山脈,東至台東大武,全長47公里,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因為潮溼多雨,所以才有「浸水」的稱呼,每年平均雨量只少於基隆的火燒寮,終年雲霧浸濡,在此駐軍稱為「浸水營」。

數百年來,歷經荷、日、民國各年代,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
使用這條東西方向最便捷的越嶺道,從事山產交易、移民、販牛、爭戰、傳教、郵遞、巡視、健行、學術調查,以及軍事活動。
該步道上史蹟斑斑,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及保存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3:05
來到分岔處

隱蔽於南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中的浸水營國家步道,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
越嶺點最低、使用頻率最高,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

這條人跡往來百餘年的古道,西端起自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
經玉泉村(石頭營)、新開村(崁頭營)、歸化門、力里、大樹林、浸水營、出水坡、姑仔崙,
終至東端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

現今浸水營國家步道的西側入口起自枋寮鄉大漢林道23.5公里處,
由新開苗圃至此車行約70分鐘,接著步行約15.4公里即到達台東縣大武苗圃的姑仔崙吊橋,
再行4公里可到達加羅坂部落,是一條富含人文史跡與特殊自然生態景觀,且適合登山、健行的古道。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右邊岔路是往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護區(屬於管制區不能隨意進入)
左邊則是浸水營國家步道(今天來這裡健行的民眾還蠻多的)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國家步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進行交易的通道,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台東的道路。
後來受到「牡丹社事件」影響,清廷為開山撫番,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
光緒8年,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修此一路線,緣於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
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

至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鎮壓排灣族而修築為理番道路,由於這條道路的最高警備點為「浸水營」,
因而稱為「浸水營越嶺道」。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歷經風霜的古道雖已不復過往盛況,
但現存的「浸水營駐在所」、「出水坡駐在所」、「出水坡神社」、「木炭窯」、
「新姑仔崙駐在所」、「清代溪底營盤址」、「姑仔崙吊橋」等殘垣遺跡,
卻清晰記錄著這青翠山嶺間的煙塵舊事,使古道瀰漫著懷古氛圍。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幾位高雄來這遊玩的民眾看到彷彿要下起雨似的趕緊往回頭走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原本擔心下雨的我也跟著往回走
可是來到開闊處時又見似乎沒雨
因為剛剛有遇到進去的山友說那不是雨啦!
是濃霧打在樹葉上變成像雨一樣的水滴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此時一波厚厚的白霧從山谷密林深處飄了上來,慢慢地越來越濃,等到發覺的時候,
停身的地方已經被濃霧所包圍,在這大霧彌漫的森林里,竟然有種飄然欲飛的感覺。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看起來確實只是霧氣不見烏雲
我心中琢磨著是不是繼續再往古道前進些呢?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哈哈!經過心底的掙扎!還是決定再進古道走上它一段囉!
而且聽山友說先前在古道裡友看到珍貴的水晶蘭
圖片上我看過水晶蘭但是實物上我還無緣見到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其實在迷霧中,走在森林裡。雖然濕淋淋的水氣沾滿全身,但讓毛細孔全都張開了那種感覺還蠻舒服的呢!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晶碧水潤的綠色藏寶盒

浸水營國家步道位處於冬夏季風氣流輻合帶,
再加以來自太平洋、台灣海峽富含水氣的暖氣流與中央山脈的冷氣流在此相會,
使得浸水營成為台灣第二大降雨區,全年雲霧瀰漫,氣候潮濕,「浸水營」之名因此而來。

古道沿途林相青翠茂美,植物種類高達700多種,
其中包含台灣穗花杉、大武杜鵑、巨葉花遠志、柳葉石櫟、波緣葉櫟,
及以浸水營為名的浸水營石櫟等台灣特有或稀有物種。

此外,通常散生於中海拔1,800~2,200公尺森林中的古老孑遺植物—昆欄樹,
在此區1,300公尺左右即有大量分布,行走步道上常可見到它落下的乾燥果串。
由於雲霧四時繚繞,水氣豐足,這條宛如綠色藏寶盒的古道周邊枝葉上,
總掛著彷彿不散的水珠,蕨類、苔蘚與林下植物晶碧潤澤,厚厚的將大地緊密包裹,不讓方寸水土流散。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3:21
來到2.5k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苔蘚花園——蕨類天堂

沒有親身走訪過浸水營國家步道,很難體會此處水氣的豐足。
這裡不僅雲霧常繞,地面也時時散發著濃重的濕氣,這樣的環境正適合各種蕨類生長,
地生型、藤本型、著生型及岩生型蕨類無一遺漏,且生意盎然,儼然是一處蕨類天堂。

除了地生蕨舖展的滿地綠意,空中附生的崖薑蕨、台灣巢蕨、水龍骨及石松也將樹幹層層妝扮,
大型樹蕨如筆筒樹、南洋桫欏、假桫欏更努力往林冠生長,
步道與森林幾乎被各式蕨類重重包圍。

步道旁的岩石上、樹幹上除了蕨類盎然生長,苔蘚植物也不遑多讓,
由於水氣濃重,苔蘚上總滴掛著晶瑩水珠,樹幹便如一座精彩的苔蘚花園。

蕨類與苔蘚植物的附生空間競爭,使得每一棵樹均成為一個小型生態系,
昆蟲與微生物都是這裡的房客,拜訪古道時若細看這遍布於道旁的樹上風光,一定會發出由衷的讚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哈哈!終於讓我如願以償了(找到水晶蘭了)

水晶蘭
幽暗潮濕的落葉層裡,冒出晶瑩潔白的身影,有若水晶狀的菸斗,這正是腐生植物─水晶蘭的花朵。
微微下垂的花朵,單生於植株的頂端,在幽暗處發出誘人的白色亮光,引人佇足欣賞。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水晶蘭
水晶蘭不是蘭花,也不是蕈類,它是屬於鹿蹄草科植物,學名為:Cheilotheca humilis。
全身沒有葉綠素,故不行光合作用,是靠著腐爛的植物來獲得養份;
白色透明的葉片為鱗片狀,5-6月間由莖頂處抽苔出白色長鐘形小花,
有時數朵集生,是難得一見的植物。
水晶蘭生育環境分布於海拔1500-2500公尺,常見於冷涼潮濕的針闊葉混合林間。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水晶蘭
台灣共有2種水晶蘭屬植物,除水晶蘭外,還有阿里山水晶蘭(Monotropastrum macrocarpum Andres),
這兩種植物很容易分辨,阿里山水晶蘭植株為純白色,全株光滑,柱頭白色;
而水晶蘭則為白色但稍帶淡粉紅色,其花瓣內側、花絲皆密生長毛,柱頭紫色。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森林裡的霧氣更濃了彷彿要進入夜晚
又有一種好像要進入時空的交錯一般
有點像夢境又有點真實
無法言語的感覺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是在一片原始森林中,佈滿著原生植物的原始林,孕育著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林中之禾葉蕨科層層覆蓋在林木樹幹上,與苔蘚互相競爭,為難得一見之特殊景觀。
而南洋桫欏全台灣僅在此區密集分布,與鍵子櫟林伴生,成為獨特的林型,極具研究價值。

浸水營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穗花杉」,為公告的珍貴稀有植物,
而本區植生之豐富、生物歧異度之高、稀有植物之多,是植物學術研究的最佳園地。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3:40
來到州廳界

州廳界(高雄州與台東廳),猶如現在的縣界,也可說這古道在中央山脈的越嶺點,
由此往台東走,都是下坡的路段。

西元1924年日本大正13年,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賀來佐太郎清晨5點30分乘轎從大武出發,
走浸水營古道西行往枋寮,下午一點鐘,隊伍已達州廳界,這和清朝官員自西往東的行程,
恰之相反,清朝官員則邊走邊視導營務,費時三天才抵達目的地。

而自台灣割讓的前二年,胡傳接任台東直隸州知州,乘轎子沿著三條崙卑南道,
趕赴當時只有蕃山險社的台東上任,但到了日治末期的記錄,已經沒有乘轎的待遇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鋒面過境為春天的浸水營森林帶來濃重霧氣,迷霧般的森林展現一種看不真切的朦朧之美,
往往吸引著遊客走進林中,感受台灣森林春日迷離的滋味。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紅淡比

人類由信仰中得到心靈的撫慰,繼而衍生出許多的儀式,祭拜的素材等;
在台灣土地公廟旁大多會有榕樹、茄苳等老樹,人們相信有樹神,
是一種對大自然及神佛敬畏的心情,同樣地在日本神社旁,也多會栽植日人稱為「木神」的紅淡比樹種,
表示對植物與神明的尊敬。

台灣基隆市在清代有座雙龍山,日據時代日本人懷著思鄉之情植下一大片紅淡比樹,
後人還將廣植紅淡比樹的雙龍山改名為『紅淡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水晶蘭
植物通常給人們的印象是綠色、可行光合作用,為自然界中的生產者。
但是有些植物喪失光合作用的能力,部份或全部組織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靠寄主植物提供生長養份來生活,稱為寄生植物。

有些植物既無葉綠素,也沒寄主,而是生活在腐植土中,靠著真菌分解腐植質所產生的養份存活,
則屬於腐生植物,事實上這些植物並無腐生之實,腐生的工作仍由真菌來承擔,
以目前的資料看來,真菌並未得到好處,所以嚴格說也屬於一種寄生的形式,
例如有學者就稱腐生植物錫杖花屬(Monotropa)為外寄生植物,
水晶蘭屬(Monotropastrum)也是如此,同樣的植物還有水玉簪科、黴草科以及腐生的蘭花。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水晶蘭
水晶蘭屬在第二版《台灣植物誌》中放在鹿蹄草科(Pyrolaceae),
但目前許多學者多歸到將它杜鵑科的錫杖花亞科(Montropideae),

本屬植物台灣共產兩種,其中水晶蘭(Monotropastrum humile(Don)Hara)
為是唐恩(D. Don)於1825年依據在尼泊爾發現的植物所發表的新種,
台灣最早的記載可能是日本學者早田文藏於1913年發表於《台灣植物圖譜》的第三卷,
但是錯將其鑑定為單花錫杖花(Monotropa uniflora L.)。

另一種為阿里山水晶蘭(Monotropastrum macrocarpum Andres),為1936年所發表的新種。
這兩種植物非常容易分辨,阿里山水晶蘭植株為純白色,全株光滑,柱頭白色;
而水晶蘭則為白色略帶淡粉紅色,其花瓣內側,花絲皆密生長毛,柱頭紫色。

台灣的水晶蘭屬植物都分佈於成熟森林內,從低海拔至約3000公尺左右都看得到,
每年3~5月為觀察較佳時期,杉林溪的森林公園,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鞍馬山附近的森林步道,都是不錯的觀察地點。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紫花鳳仙花讓我讚嘆造物者的巧手天工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紫花鳳仙花長相秀氣,薄如蟬翼般的花瓣捲成精巧的花型,怯生生地開放在葉子的下方。
這樣的一種古典美人般的美麗風華,真是讓我驚豔不已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搭配多雨濃霧而潮濕的氣候, 如同一座「迷霧森林」,
浸水營國家步道是一座蘊藏著重要的生物資源自然寶庫。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深山野牡丹
‧中文名稱: 深山野牡丹
‧英文名稱: Formosan Barthea,Taiwan Barthea
‧科名: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深山野牡丹屬(Barthea)
‧別名: 台灣深山野牡丹
‧原產地: 中國南部的廣東、廣西、湖南及福建等地;變種為台灣所特有。
‧分布: 生長於台灣低至中海拔約 500~1,900 公尺的山地,為森林下常見的灌叢。
‧用途: 1.觀賞用:深山野牡丹植株由於花朵盛開時極優美,若能馴化成功,將是頗具觀賞價值的盆栽花卉;
但原生地採集之枝條,扦插繁殖存活率較低。2.插花用花材:花枝可供作插花用花材。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深山野牡丹
‧莖: 高可達 1.5 公尺,具有多數枝條,小枝細長,直立或斜上昇,有時亦有呈下垂狀,光滑無毛或幼時有毛茸。

‧葉: 葉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 8~10 公分,寬 2.5~4.5 公分,先端漸尖尾狀,基部心形或鈍,紙質,全緣或有不明顯稀疏細鋸齒,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3~5 出脈;
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表裏兩面皆具有短柔毛;葉柄長 0.8~1 公分,有溝紋,近似光滑無毛茸。

‧花: 花 1~3 枚叢生於枝條的先端,略大,開放時徑 1.5~2 公分,淡粉紅色;花柄細長,長 0.3~0.9 公分,光滑無毛;花萼筒倒梨形或鍾形,長 0.7~0.9 公分,寬 0.5~0.6 公分,先端四稜形,有裂片 4 枚;裂片三角形,長 0.2~0.3 公分,先端有尖突;花瓣 4 枚,倒卵形,長 1~1.5 公分,寬 1~1.3 公分,先端鈍而有尖突,基部鈍,邊緣有細鋸齒,光滑無毛;雄蕊 8 枚,長短不一;在長雄蕊的花藥長線形,先端鈍,向內彎曲;藥膈基部向後突出產生一距及二條剛毛;短雄蕊的花藥長橢圓形,彎曲狀,有距及剛毛;子房與花萼筒相連,4 室;花柱線形,柱頭點狀。

‧果實: 果實為蒴果,長橢圓狀球形,長 0.7~0.8 公分,寬 0.5~0.6 公分,近四角形,基部漸狹,成熟時四瓣裂;種子多數,楔形,扁平,長 0.2~0.25 公分,有翼翅。

‧特性: 常綠灌木,高可達 1.5 公尺,具有多數枝條,小枝光滑,幼時被微毛。
葉卵或橢圓形,先端尾狀,全緣或短齒緣,5 出脈,外側兩條近葉緣。花單生或3朵呈聚繖花序;
萼筒 4 裂,裂片銳尖;花瓣 4;雄蕊 8,不等長,兩形;子房 4 室。蒴果。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棵棵高聳入雲的原始林,氛多精讓人盡情深呼吸,平緩步道可依個人體力多所選擇,
最讓人喜愛的莫過於這裡的氣溫,即使炎炎夏季,溫度都維持適溫,涼爽舒適不失為消暑的好地方 ...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有種孤寂.蒼涼的美感,又因不時山嵐籠罩,有種感覺不到時空距離的.深幽的.朦朧的美感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回程的途中依舊可以看到來此健行的民眾絡繹不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崩塌地段驚險萬分
大自然的天搖地動是那麼的驚人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整個濃霧壟罩似乎是越來越濃稠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4:23
回來到浸水營古道的入口處
看到眾多的停放車輛就可以知道
這條國家步道是很多人造訪的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浸水營區內野生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以鳥類、兩棲及爬蟲類動物最具特色。
有藍腹鷴、台灣藍鵲、大冠鷲、竹鳥、領角鴞、黃嘴角鴞、小雨蛙、盤谷蟾蜍、
褐樹蛙、莫氏樹蛙、攀木蜥蜴、麗紋石龍子、赤尾青竹絲與白梅花蛇等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看看我沾滿泥巴的登山鞋跟褲管
浸水營古道名不虛傳!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收拾好行囊後
看了看時間也該是該下山的時間囉!!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山谷裡的雲霧看起來是不懷好意的樣子
一付要將天地萬物吞噬般的兇惡!
趕緊走囉!!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真是風雲變色讓人不寒而厲啊!毛骨聳然!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看著變幻莫測的雲層
對於大自然讓人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5:25
經過歸化門營盤遺址

清代的營盤所設立的位置,通常都會遠離部落,避免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浸水營古道,西起枋寮新開,越過中央山脈,東至台東大武,全長約47公里,
稜線最高處海拔約一千三百公尺。
清道光九年(西元1829年),台灣西部平埔族利用這條路徑,集體移民到東部後山的卑南、大庄一帶,
當時這種情形並未引起清廷注意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濃霧瀰漫整個都快看不到路了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瀰漫著霧氣, 充滿著魔幻色彩的瘋狂妄想!讓人有如身處虛幻之境!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遠眺山下的部落也顯得模糊不清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5:47
下來到歸崇派出所
把入山證繳回算是有始有終了吧!!
所幸老天垂憐沒有下雨真是好運啊!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在派出所休息片刻順道附近走走
山坡的階梯可以通往部落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遇到幾位很天真活潑的原住民小朋友
小朋友的無邪與純真讓人印象深刻
童言童語更讓我聽了不自覺的開懷大笑!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休息夠了也該出發下山囉!
路旁原住民色彩的擋土牆充滿線條美!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部落裡的天主教堂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力里溪畔
過七佳村歸崇村力里村三個部落後進入山谷溪流,
映入眼簾的是青山綠水溪水潺潺樹林蟬鳴鳥叫譜成美麗動人的交響樂,
腹地深入內山溪流深富原始風情,令人心曠神怡與消暑的好地方 ,每到假日吸引遊客絡繹不絕。
東向沿著溪流右側為水泥屏132號公路,自屏鵝公路佳冬戰備跑道起至溪流最後一個吊橋共18公里,
開車近三十分鐘,吊橋的右側尚留著令人思古幽情的力里吊橋遺跡。
雨季與颱風帶來的雨勢經常河水暴漲,遊客切勿前往。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16:00
下來到春日鄉的牌樓處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
此外,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
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
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
當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頭目賜予。
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目前,服飾上頭目專屬的圖紋已經開放,倒是頭飾上的專利還被許多部落所遵守,不敢踰越。
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家族的財產、權利由長嗣繼承。
其餘的兄弟姊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
2012-2-26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之旅

後記:一趟迷霧之旅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雖然沒能順道爬爬山有點失望!
不過能夠觀賞到那麼豐富的植物生態以及原住民部落不虛此行!
尤其能夠看到一些珍貴的植物心中很感動啊!!
心中期待下一次的造訪!好好用心體會南台灣風情!
2012-03-02 13:16 發佈
阿 杜威 wrote:
前兩天上阿里山的時候...(恕刪)

+5
最近再想說是否有種折疊單車10公斤內,
背著上山,回程時就可以騎小折回到出發地。
不然從A經山頂到B沒有接駁車又得走回來,這樣時間又多了近一倍。
考慮能走的時間,那行走的距離也打對折了!(不敢下到B,僅能山頂返A)
若有這種小折,就可以走遠一點,然後騎接駁車道回到出發地。
不過10公斤內的小折又得承受越野路徑,目前好像沒有!
我的Mobile01文章列表:http://www.mobile01.com/userinfo.php?id=1207627 有事歡迎私訊!

w00000 wrote:
+5最近再想說是否有...(恕刪)


w大啊!我看還是組團聘接駁車比較實在吧!!
若還要帶小折好像太麻煩了!!
看到這篇報導 真佩服樓主的博學多聞 更讓二十年前的回憶一一浮現 謝謝樓主

阿 杜威 wrote:
前兩天上阿里山的時候...(恕刪)


我昨天還無聊得找一下GOOGLE地圖..想不到 阿杜 大耶你已經去過了

wumaylin wrote:
看到這篇報導 真佩服...(恕刪)


哈哈!博學多聞不敢當啦!
就是喜歡鑽研查資料!
大漢林道很不錯好地方喔!!

咖啡華 wrote:
我昨天還無聊得找一下...(恕刪)


哈哈!華哥查啥啊?莫非您想走浸水營古道?
算是小弟充當馬前卒先行探路囉!
若是想走的話可別忘了約小弟喔!!

阿 杜威 wrote:
哈哈!華哥查啥啊?莫...(恕刪)


如不想走古道可再往上走,一路的景緻比古道入口前的林道還要來的有看頭.

PS:不要去按雷達站的電鈴喔!

shenws wrote:
如不想走古道可再往上...(恕刪)


shenws大大您太強啦!
我想南台灣的山山水水您該都走遍囉!
小弟該向您看齊以您為目標!
阿杜威大怎麼知道那麼多密境,
看起來人煙罕至,距離也不短,走起來應該很硬斗,
真是佩服大大的膽識和體力。

似乎山中步道沿途的風景都很棒,所以小弟最近也效法阿杜威大去走步道,
只不過先挑比較好走的磨練磨練。

感謝分享 +5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