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久之前,無意中在國外賽事看到一根極度詭異的後避震,造型方面相當簡潔又不失個性,非常符合在下低調的風格

讓我會注意到的原因就是,一眼望去,根本就沒有彈簧啊!

所以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氣壓避震”嗎???雖然早知道這種產品的存在,不過這玩意幾乎都是裝飾用品,論調整功用是可憐到靠北,在下稱他為改裝車展上的”鳥物”

價格方面又是非常不合理,國外車展曝光算是相當頻繁,除了吸睛度以外,實在是不知道這種氣壓避震的賣點在哪…裝他的大多是視覺系居多,像在下這類講究功能的消費者,是完全不考慮的。
但今天讓在下注意到他存在的,不是視覺系改裝車展,而是一場專業的歐洲速可達競賽!難道說這玩意已經不是我印象中的那般花瓶嗎?
就抱著這樣的疑問,又過了好幾個月,恰巧在某幾期雜誌中看到了該品牌的Logo,顯眼的白黑紅配色,實在是正中我這飛人喬丹迷的下懷,而且他們似乎又有自己的車隊參加台灣的摩托車賽事,感覺上算挺專業的,不過沒用到東西,一切都是假的~
也因為終於在台灣看到他的曝光,在下那心中的拜金小宇宙瞬間燃燒了起來,抱著不好用就要幹爆他的心態。總算最後讓在下找到經銷商,昨日終於裝上車,經過了一天的體驗,懷著滿心歡喜來這為大家報福音~

這次敗家的版本是RacingBros Bazooka 1.0,還有看起來更到位的4.0,但由於第一次接觸,不敢砸太多,不然東西鳥掉就糟了


首先從他的外型來看,顏色整個黑,上下座跟中間用金色點綴,感覺就無比的高級又不失低調。調整的地方也一目了然,段數也很明確,不像某些牌子沒手感。

特別的地方就是這根打氣筒吧(看起來還頗高檔的)~由於他是支不折不扣的氣壓避震,當然一定要有氣嘴囉~磅數可以依車種跟車主體重、騎乘習慣做調整,算是相當基本。(如果連這麼基本都沒有,就先把他幹爆了)。

接下來是阻尼的調整鈕,讓在下好奇了一下,原來這玩意也可以做到有阻尼啊~
具備了目前市面的基本功效後,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但在接過手後的瞬間,我了解到了,這實在是太神奇!市售產品應該是沒一樣能比他厲害吧?到底是什麼!答案算是相當簡單,卻不可思議,就是「重量」!
也輕到太誇張了吧!一想到為了腳踏車的偷輕,不惜花上萬把元的過去,當下整個震驚到了,但也不免對他的剛性有些小小的不安,不過沒人規定重量輕就是弱者,騎出去最準。
經過了一天的體驗,騎乘滿意度若是10分,在下給他的評比算是相當高,至少有9分。路感明確以外,遇到哭辣更有別於K1的感覺, Bazooka 1.0版本都能讓在下如此滿意,相信4.0多了那高階的伸壓側阻尼可調,勢必接近滿分,有些小後悔沒有一次到位,強烈建議有預算的朋友,請直接衝4.0,然後弄個高階版
本心得讓版友能了解這類新產品。


讓在下感到最爽快的無非是調整的便利性,雖說沒有人會有事沒事在調自己的避震器,但越方便當然越好,一根打氣筒全搞定,不用帶著小彎刀弄半天不知道自己調了多少,一切都有數據做輔助,打氣、洩氣,就這麼簡單…是所謂的科技來自於人性吧…車廂放個打氣筒就能同時兼顧輪胎跟避震,算很方便吧!

市區騎乘算很舒適,調整適當的話,幾乎感受不到彈跳的路面;山道上更是明顯得優良,輪胎用不錯點,能夠很清楚的感受到跟地面的接觸,出彎可以放心大補油門,也不會有什麼不安定的感覺。
在下近百公斤的體型也能說出這樣的話,相信裝在小車們上,應該會有更好的路感;期待未來能有其他車種能夠有心得文提供參考。若是有在跑比賽的,這玩意在下真的是大推!無非就是能夠應付各個場地路面的調整便利性,整個就是相當貼心。

原本擔心的新產品魔咒,騎過後已經一掃而光,個人主觀感是是比彈簧好相當多,難怪高階車種也都朝這方向邁進,不禁想起曾經要啟動三個月的喜瑞爾存錢模式,只為了一支RPM R+,現在的避震器技術,實在是已非當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