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幾年前的機車還停留在化油系統時,那時候四行程 125 C.C 機車的新車價格是五萬多吧,而隨著鋼鐵一度的上漲加上機車更改為噴射系統後的新車價格頓時上漲至七萬多!!當然所謂的原物料上漲一般來說是只漲不跌的,即使在之後原物料回復至正常的價格也別想要廠商調整回應有的價格...
而現今我們所賺的錢也可以說是越來越薄了,以前的壹仟元是可以買挺多東西,現在的壹仟元以然可買的東西卻沒以前那麼的多,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正因為如此,花錢買了一台機車當然也就會比過去還來得愛惜與保養,畢竟有好好兒的保養還是可以令一台車的生命週期拉得更長,對騎乘的人來說也更安全,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當你前往車行去維修保養時,無論到哪一家車行進行維修保養卻沒有一家有一個公開化的明訂價格,去保養時就猶如吃自助餐一樣完全由老闆自己喊價...實際上料件費用與工資卻沒一個準也沒有所謂的分開算,而我會覺得當那些車行的老闆與技師們當年還是學徒時相信也嚇了一番功夫才會有今日得以有維修機車的技能。這是所謂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家花了時間學習技能,讓人賺工資那是應該的,畢竟專業不是硬體,那是經年累月學習的成果與經驗,存在於腦袋中的無形資產又豈能砍價呢!不過我卻會覺得當車行賺了一筆料件費用時(成本加利潤)再賺一筆工資但卻不將料件錢與工資分清楚而只說處理到好xxxx元,這導致跑甲車行同樣的維修項目是一種價格,到乙車行則又是另一種價格!也許甲車行料件利潤抓很高,工資照行情價(行情價是多少?)。乙車行利潤抓一般,工資抓得高,當然也可能有料件費與工資都抓得很高!還有一種比較低的機率則是賺該賺的錢而不漫天喊價,而由於沒有一個明定的料件費與公定價工資而讓一些要維修保養的人得以了解料件費是多少?工資又是多少?因此我很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種陋習。
有一陣子我聽一位機車精品材料行的友人說,其實在日本的車行,母廠會要求車行將料件費用與維修工資分開並明訂價格完全的公開化,只是這樣子的方式到了台灣時卻完全行不通!!
以台灣山葉來說好了,那時聽友人的說法是在台灣有掛YSP招牌的車行其實都是台灣山葉的股東,而有一陣子台灣山葉有要求過這些股東請他們明定維修料件費用及工資,但那些股東們卻一面倒的反彈而令台灣山葉母廠所提案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而這件事情我也是從友人那裏聽來,真實度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很多時候料件的費用除了去車行外,現在還拜網路拍賣所賜,一些料件的費用我們是可以透過網路概略詢價當中得以了解該料件實際在商家加上利潤後的金額應該是多少,加上處理工資後又是多少。以我來說好了,前一陣子我的機車因前輪培林損壞而也發現得太晚導致前輪的軸心已越磨越大圈,這令培林安裝上去時已與前輪軸不那麼密合了,在此情況下即使將培林安裝上去,日後也因軸心有空隙而造成輪子滾動時因空隙造成的摩擦讓培林損耗的更快!
在當時我詢問了車行後他向我報價換原廠前輪安裝到好要2,200元,此價格還未含培林的價格。當時我在想價格有這麼高嗎?於是我便上網去比較價格,實際上原廠前輪圈是只要1,500元,加上工資300也才1,800元(應該也是未含培林?),當然當中我還問到1,700元未含培林的價格,那麼依照此價格來說好了,一開始那間車行不就足足的多賺了我500元!!
我常會覺得車行的技師們賺取工資是應該的,畢竟專業是經年類月的經驗累加與學習所換來的無形資產,這種錢能砍嗎?只是我會認為在這樣子的情況下那些實體車行是否應該賺取他們應當賺的公道價就夠了,而不是如去用自助餐般的自己在那喊價,實際的料件與工資又是多少呢?我們不知道...
畢竟若真要照表操課保養,其實累加起來還真的是不便宜!尤其當我們遇到的是自助餐技師時...
因為心有所感,所以才有抒發。
在從未迷上兩輪工具以前,我也是完全的不了解社會上所謂"技術"或是"專業"的價值和意義到底為何?又有多少?
而在開始接觸、喜歡、愛上、至放棄原工作進入這行(非一般車行)學習,由學徒開始弄髒自己的手到可以完成簡單、初步的作業後,才了解到這一切不僅僅只是"專業",而是一們學問、生意、business。
扯遠了,簡單說,我應該算是很能理解提供者和購買者間心情的人,你提的感受其實我很了解,不過那僅是以一個消費者的立場來衡量。
簡單來說,你覺得你換的東西工錢被收500很貴,那別的消費者呢? 那提出價格的廠商呢?這工錢除了包含有專業技術背後所隱藏的多年辛勞學習+可能的犧牲(少看的電影少逛的接少買的東西少交的女友.....)+機會成本(也許他一樣是大學畢業甚至像我一樣更高學歷畢業可以找到賺更多錢的工作)外,還包含了背後老闆店面的成本、利潤、設備的折舊........ 簡而言之,開出那價格就是代表著其背後所須負擔的一切需要你拿出500圓來支撐才會夠。
當然,小弟並未就認為五百元貴或是便宜,只是~~自由市場機制本來就是 "自由" 的,今天國外原廠的店面能提出工資價格透明化也代表一件事,就是各店面維修工資利潤的固定化,一個經驗老到並擁有差不多能力和服務心態及熱誠的店面和一個經驗一樣老但技術略遜或是任一條件不一的店面在維修所能賺得的錢是一樣的。你覺得呢?(如果我是老闆,我...)
anyway,站在消費者立場,我贊成提出價格透明化製式化的遊戲規則,避免有天價硬黑門外漢消費者的廠商。但~這個價格的訂定就非常重要了。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一樣是換機油、煞車皮、前差油、輪胎等等的一般性保養,小125跟哈雷883或是休旅級重車的工錢價格差粉大。小車前後輪胎皮工錢可能200,300。、大車絕對收500,800以上(光拆你試試就知道)。
說這麼多只是看了這麼多月經文的一點想法,無意嘴砲吵架。
黃國倫1350 wrote:不知你是否誤會我的意思?我會覺得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專精的地方,而收取專業工資本來也就理所當然,但我會覺得以同一款車種來說,更換前輪框詢問過三家為什麼在內含工資的情況下可以從1,700價差到2,200元?我始終覺得開門做生意本來就是要賺錢,而且從一早開店門開始,店租、水電、員工工資這些都是費用,的確是該給人家賺的就要給人家賺,可是料件同樣是向母廠叫貨(以原廠標準規格來說)叫貨成本應該是一樣的吧?在這當中有店家1,700元內含工資是還有賺的,但為什麼卻有人會喊到2,200元呢?我所提到的是當中的價差是500元而非嫌人工資500元太貴!這已與我文章所說的有落差囉。
在從未迷上兩輪工具以...(恕刪)
當然您所說的有些125 C.C與重型機車拆解機件上的困難度也有所不同,我想這還是可以明訂價格的吧。如白色大牌拆傳動為XXX元;黃色大牌拆解傳動為XXX元;紅色大牌拆解傳動為XXX元。這些不也是可以訂立出來的不是嗎?
最後我則是覺得各行各業也是有心酸的一面,從事服務業的人在踏入這一行之前應該就了解在工作時間上本來就沒辦法與朝九晚五正常下班的人相比不是嗎?另外您所說的在專業技術背後所隱藏的多年辛勞學習及可能的犧牲應該不管是哪一行都一樣吧?如專業理髮師當學徒的階段也是差不多的,當學生時為了拚第一名犧牲平時的玩樂時間死命地讀書,學寫電腦程式時花錢兼花時間去補習等等,這不僅僅只是適用於車行而已,而是每個人想要學習所得要的付出不是嗎?
個人沒有要抨擊你的意思,只是覺得有這樣良性的互動與討論是好的。
那麼這些店家的成本價自然會比較低 ... 而消費者不可能知道哪一間店的進貨成本最低,而後去找進貨成本低的購買 ...
舉一個例子,小弟認識一個朋友,他們家開車行的 ...
原則上他們幫我叫料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在賺。
有次車子被撞,牽去修,想說順便換個前後輪。
問了 BT601跟 BT30 ..
他們說,30叫的到,601可能要我自己去找
於是我自己找了前輪,後輪讓他們拿。
結果當時30一顆我拿的話大概1450 ... 該店"進貨成本"就1800
老闆當下就只有收1800 ... 沒在跟我多拿 , 也沒收工錢 ..
我想這種情況還是有的 ... 消費者可以有權選擇低價的店家。
但是我絕得未必是店家賺走的,也可能是中間通路商賺走的。
如果把通路商的利潤歸咎到車行,我認為這並不合理
內文搜尋

X